漢書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若執其書曰『吾斯之未能信』」,今本「執」譌作「報」。
《史表》之「報侯息」即《漢表》之「瓡侯息」,而韋昭音諸蟄反,則非「報」字明矣。
《地理志》之「瓡」師古以爲即「執」字,正與諸蟄之音相合,而《説文》《玉篇》皆有「執」無「瓡」,隷書「執」字又與「瓡」相似,則「瓡」爲「執」之譌明矣。
凡「執持」之「執」,《史》《漢》中無作「瓡」者,惟縣名之「執」作此字,蓋「執持」之「執」隷書作「瓡」者,人皆知其爲「執」字之譌,故隨處改正,惟縣名之「瓡」不敢輒改,遂相沿至今。
師古既雲「瓡」即「執」字,又雲「瓡」即「瓠」字,又音「孤」,前後自相矛盾,則涉河東郡之「瓡讘」而誤也。
辯見下。
《廣韻·入聲二十六輯》:「瓡,之入切,縣名,在北海。
」而《平聲十一模》無「瓡」字,是讀「瓡」爲「執」而不讀爲「瓠」矣。
但未知「瓡」爲「執」之譌耳。
又案:《説文》「」女涉反。
字注雲:「讀若『瓠』,一曰讀若『籋』。
女涉反。
」「瓠」亦「執」之譌也。
隷書「瓠」或作「」,「執」或作「」,二形相似,故「執」譌爲「瓠」,「執」與「籋」聲相近,故「」讀若「執」,又讀若「籋」。
如讀若「瓠」,則聲與「籋」遠而不可通矣。
又《説文》:「執,從丮,居逆反從,亦聲。
」「」讀若「執」,故「執」從聲。
如讀若「瓠」,則聲又與「執」遠而不可通矣。
千乘 「枸侯賢,今本「枸」譌作「拘」,據《索隱》引改。
《史表》「枸」字又譌作「栒」。
千乘。
」念孫案:「枸」者,「朐」之借字也。
「千乘」當爲「東海」。
《索隱》引《漢表》正作「東海」,《地理志》朐縣屬東海,是其證。
朐縣故城在今海州南,去漢之千乘郡尚遠,不得言枸在千乘也。
淯 「淯侯不疑」。
念孫案:「淯」當依《史表》作「涓」。
《水經·濰水注》雲:「涓水出馬耳山,北注於濰水。
」馬耳山在今青州府諸城縣西南,涓水出於其陰,北過諸城縣西,又北入濰水。
此侯封於涓,蓋鄉聚之以水得名者。
若淯水則在南陽,此侯爲城陽頃王子,不當遠封南陽也。
俗書「涓」字作「」,與「淯」相似而誤,師古音「育」,失之矣。
《地理志》琅邪有諸縣,其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而琅邪與東海相近,故《表》在東海也。
桑丘 「桑丘侯頃」。
念孫案:「桑丘」當爲「乘丘」。
《地理志》泰山郡椉丘,師古曰:「《春秋·莊公十年》『敗宋師于乘丘』即此是也。
」此侯爲東平思王子,故封於乘丘,其地與東平相近,下文之桃鄉頃侯宣、富陽侯萌皆思王子。
富陽、桃鄉與乘丘竝屬泰山,亦與東平相近。
桃鄉故城在今兖州府汶上縣東北,乘丘故城在滋陽縣西北。
又上文之栗鄉頃侯護,下文之西陽頃侯竝,亦皆思王子。
栗鄉、西陽竝屬山陽,去東平亦不甚遠也。
若中山國北新城縣之桑丘城,則在今保定府安肅縣西南,去東平遠矣。
説見前「乘丘」下。
《史記·趙世家》「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此中山之桑丘城。
集解曰:「《地理志》雲泰山有桑丘縣。
」則所見《地理志》泰山郡之乘丘亦誤爲「桑丘」,故謬引爲桑丘之證,《正義》駁之是也。
《史記·六國表》:「楚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乘丘。
」今本亦譌作「桑丘」。
隷書「桑」、「乘」相似,故「乘」譌爲「桑」。
互見前「乘丘」下。
疌 埶 嚊 「廣城侯疌」。
師古曰:「疌,音竹二反。
」念孫案:「疌」音「捷」,不音竹二反。
「疌」當爲「疐」,《息夫躬傳》「卑爰疐強盛」,師古曰:「疐,音竹二反。
」是「疌」爲「疐」之譌。
又《古今人表》「衞疌,明監本依《詩正義》改「疌」爲「建」,非也,辯見下。
嗣伯子」,「疌」亦當爲「疐」,「疐」下當有「伯」字。
《史記·三代世表》衞疌伯,索隱曰:「疌,音捷。
」《衞世家》「嗣伯卒,子疌伯立」,今本作「」,即「疌」之俗書,《玉篇》《廣韻》《集韻》皆無此字。
徐廣音義曰:「疌,音捷。
」索隱曰:「《世本》作『摯伯』。
」餘謂「疌」與「摯」聲不相近,無由通借,當本是「疐」字,聲與「摯」相近,故字亦相通也。
徐及小司馬音「捷」,皆失之。
隷書「疐」、「疌」相似,故「疐」譌作「疌」。
《邶風·終風篇》「願言則嚏」,《釋文》作「疌」,雲「本又作疐」。
《豳風·狼跋篇》「載疐其尾」,釋文:「疐,本又作疌。
」晉灼注《息夫躬傳》曰:「『疐』音《詩》『載疐其尾』之『疐』。
」師古曰:「以字言之,晉音是,而《匈奴傳》服虔乃音『獻捷』之『捷』,既已失之,末俗學者又改『疐』字爲『疌』以應服氏之音,尤離真矣。
」摯伯之「摯」或作「疐」,而今本譌作「疌」,猶上文帝摯之「摯」或作「疐」,而《路史·後紀》譌作「疌」也。
《邶譜》正義引《史記》作「建伯」,「建」又「疌」之譌矣。
隷書「疌」、「建」亦相似,説見《賈誼傳》「揵之江」下。
又《律曆志》「魯獻公即位五十年,子慎公埶立,嚊」,「埶」當爲「摯」,「嚊」當爲「嚏」,慎公之名或作「摯」,或作「嚏」,故并記之。
上文「子考公就立,酋」,師古曰:「又記此『酋』者,諸説不同而名字或異也,下皆放此。
」師古曰:「嚊,音皮祕反,又音許器反。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魯真公濞,「慎」、「真」古字通。
索隱曰:「《世本》作『慎公摯』,鄒誕本作『慎公嚊』。
」《魯世家》「獻公卒,子真公濞立」,索隱曰:「濞,《世本》作『摯』,或作『鼻』,鄒誕本作『慎公嚊』。
」餘謂《志》作「埶」者,「摯」譌爲「執」,又譌爲「埶」也。
其或作「嚊」者,則「嚏」之譌。
「嚏」即「疐」之借字,見上注。
而聲與「摯」近,故《世本》作「摯」,《漢志》作「嚏」也。
《史表》及《世家》作「濞」者,又爲「嚊」之譌,其或作「鼻」者,則「疐」之譌也。
師古望文爲音,失之矣。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黃河 「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
念孫案:「黃」字乃後人所加,欲以「黃河」對「泰山」耳,不知西漢以前無謂河爲黃河者,且此誓皆以四字爲句也。
《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封爵部》引此皆有「黃」字,則所見本已誤,《漢紀》及《吳志·周瑜傳》有「黃」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史表》無「黃」字。
如淳注《高紀》引《功臣表》誓詞雲「使河如帶,大山若厲」,此引《漢表》,非引《史表》也,《史表》作「如厲」,《漢表》作「若厲」。
而亦無「黃」字,則「黃」字爲後人所加甚明。
虞夏以之
《史表》之「報侯息」即《漢表》之「瓡侯息」,而韋昭音諸蟄反,則非「報」字明矣。
《地理志》之「瓡」師古以爲即「執」字,正與諸蟄之音相合,而《説文》《玉篇》皆有「執」無「瓡」,隷書「執」字又與「瓡」相似,則「瓡」爲「執」之譌明矣。
凡「執持」之「執」,《史》《漢》中無作「瓡」者,惟縣名之「執」作此字,蓋「執持」之「執」隷書作「瓡」者,人皆知其爲「執」字之譌,故隨處改正,惟縣名之「瓡」不敢輒改,遂相沿至今。
師古既雲「瓡」即「執」字,又雲「瓡」即「瓠」字,又音「孤」,前後自相矛盾,則涉河東郡之「瓡讘」而誤也。
辯見下。
《廣韻·入聲二十六輯》:「瓡,之入切,縣名,在北海。
」而《平聲十一模》無「瓡」字,是讀「瓡」爲「執」而不讀爲「瓠」矣。
但未知「瓡」爲「執」之譌耳。
又案:《説文》「」女涉反。
字注雲:「讀若『瓠』,一曰讀若『籋』。
女涉反。
」「瓠」亦「執」之譌也。
隷書「瓠」或作「」,「執」或作「」,二形相似,故「執」譌爲「瓠」,「執」與「籋」聲相近,故「」讀若「執」,又讀若「籋」。
如讀若「瓠」,則聲與「籋」遠而不可通矣。
又《説文》:「執,從丮,居逆反從,亦聲。
」「」讀若「執」,故「執」從聲。
如讀若「瓠」,則聲又與「執」遠而不可通矣。
千乘 「枸侯賢,今本「枸」譌作「拘」,據《索隱》引改。
《史表》「枸」字又譌作「栒」。
千乘。
」念孫案:「枸」者,「朐」之借字也。
「千乘」當爲「東海」。
《索隱》引《漢表》正作「東海」,《地理志》朐縣屬東海,是其證。
朐縣故城在今海州南,去漢之千乘郡尚遠,不得言枸在千乘也。
淯 「淯侯不疑」。
念孫案:「淯」當依《史表》作「涓」。
《水經·濰水注》雲:「涓水出馬耳山,北注於濰水。
」馬耳山在今青州府諸城縣西南,涓水出於其陰,北過諸城縣西,又北入濰水。
此侯封於涓,蓋鄉聚之以水得名者。
若淯水則在南陽,此侯爲城陽頃王子,不當遠封南陽也。
俗書「涓」字作「」,與「淯」相似而誤,師古音「育」,失之矣。
《地理志》琅邪有諸縣,其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而琅邪與東海相近,故《表》在東海也。
桑丘 「桑丘侯頃」。
念孫案:「桑丘」當爲「乘丘」。
《地理志》泰山郡椉丘,師古曰:「《春秋·莊公十年》『敗宋師于乘丘』即此是也。
」此侯爲東平思王子,故封於乘丘,其地與東平相近,下文之桃鄉頃侯宣、富陽侯萌皆思王子。
富陽、桃鄉與乘丘竝屬泰山,亦與東平相近。
桃鄉故城在今兖州府汶上縣東北,乘丘故城在滋陽縣西北。
又上文之栗鄉頃侯護,下文之西陽頃侯竝,亦皆思王子。
栗鄉、西陽竝屬山陽,去東平亦不甚遠也。
若中山國北新城縣之桑丘城,則在今保定府安肅縣西南,去東平遠矣。
説見前「乘丘」下。
《史記·趙世家》「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此中山之桑丘城。
集解曰:「《地理志》雲泰山有桑丘縣。
」則所見《地理志》泰山郡之乘丘亦誤爲「桑丘」,故謬引爲桑丘之證,《正義》駁之是也。
《史記·六國表》:「楚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乘丘。
」今本亦譌作「桑丘」。
隷書「桑」、「乘」相似,故「乘」譌爲「桑」。
互見前「乘丘」下。
疌 埶 嚊 「廣城侯疌」。
師古曰:「疌,音竹二反。
」念孫案:「疌」音「捷」,不音竹二反。
「疌」當爲「疐」,《息夫躬傳》「卑爰疐強盛」,師古曰:「疐,音竹二反。
」是「疌」爲「疐」之譌。
又《古今人表》「衞疌,明監本依《詩正義》改「疌」爲「建」,非也,辯見下。
嗣伯子」,「疌」亦當爲「疐」,「疐」下當有「伯」字。
《史記·三代世表》衞疌伯,索隱曰:「疌,音捷。
」《衞世家》「嗣伯卒,子疌伯立」,今本作「」,即「疌」之俗書,《玉篇》《廣韻》《集韻》皆無此字。
徐廣音義曰:「疌,音捷。
」索隱曰:「《世本》作『摯伯』。
」餘謂「疌」與「摯」聲不相近,無由通借,當本是「疐」字,聲與「摯」相近,故字亦相通也。
徐及小司馬音「捷」,皆失之。
隷書「疐」、「疌」相似,故「疐」譌作「疌」。
《邶風·終風篇》「願言則嚏」,《釋文》作「疌」,雲「本又作疐」。
《豳風·狼跋篇》「載疐其尾」,釋文:「疐,本又作疌。
」晉灼注《息夫躬傳》曰:「『疐』音《詩》『載疐其尾』之『疐』。
」師古曰:「以字言之,晉音是,而《匈奴傳》服虔乃音『獻捷』之『捷』,既已失之,末俗學者又改『疐』字爲『疌』以應服氏之音,尤離真矣。
」摯伯之「摯」或作「疐」,而今本譌作「疌」,猶上文帝摯之「摯」或作「疐」,而《路史·後紀》譌作「疌」也。
《邶譜》正義引《史記》作「建伯」,「建」又「疌」之譌矣。
隷書「疌」、「建」亦相似,説見《賈誼傳》「揵之江」下。
又《律曆志》「魯獻公即位五十年,子慎公埶立,嚊」,「埶」當爲「摯」,「嚊」當爲「嚏」,慎公之名或作「摯」,或作「嚏」,故并記之。
上文「子考公就立,酋」,師古曰:「又記此『酋』者,諸説不同而名字或異也,下皆放此。
」師古曰:「嚊,音皮祕反,又音許器反。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魯真公濞,「慎」、「真」古字通。
索隱曰:「《世本》作『慎公摯』,鄒誕本作『慎公嚊』。
」《魯世家》「獻公卒,子真公濞立」,索隱曰:「濞,《世本》作『摯』,或作『鼻』,鄒誕本作『慎公嚊』。
」餘謂《志》作「埶」者,「摯」譌爲「執」,又譌爲「埶」也。
其或作「嚊」者,則「嚏」之譌。
「嚏」即「疐」之借字,見上注。
而聲與「摯」近,故《世本》作「摯」,《漢志》作「嚏」也。
《史表》及《世家》作「濞」者,又爲「嚊」之譌,其或作「鼻」者,則「疐」之譌也。
師古望文爲音,失之矣。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黃河 「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
念孫案:「黃」字乃後人所加,欲以「黃河」對「泰山」耳,不知西漢以前無謂河爲黃河者,且此誓皆以四字爲句也。
《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封爵部》引此皆有「黃」字,則所見本已誤,《漢紀》及《吳志·周瑜傳》有「黃」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史表》無「黃」字。
如淳注《高紀》引《功臣表》誓詞雲「使河如帶,大山若厲」,此引《漢表》,非引《史表》也,《史表》作「如厲」,《漢表》作「若厲」。
而亦無「黃」字,則「黃」字爲後人所加甚明。
虞夏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