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三

關燈
氾 論 不辱 「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奪」。

    念孫案:「不辱」本作「不殺」,故高注雲:「刑措不用。

    」今作「辱」者,後人妄改之也。

    「殺」與「生」相對,「奪」與「予」相對,若改「殺」爲「辱」,則非其指矣。

    且「殺」與「奪」爲韻,若作「辱」,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皇王部二》引此已誤作「辱」。

    張載《魏都賦》注及舊本《北堂書鈔·衣冠部三》引此竝作「殺」。

    陳禹謨依俗本改爲「辱」。

    《文子·上禮篇》同。

    《晏子春秋·諫篇》「古者嘗有紩衣攣領而王天下者矣,其義好生而惡殺」,《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此皆《淮南》所本。

     作爲之 宮室 「聖人乃作,爲之築土構木以爲宮室」。

    高讀「聖人乃作」爲句,注雲:「作,起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作爲之」三字連讀。

    下文曰「而作爲之,揉輪建輿,駕馬服牛」,又曰「而作爲之,鑄金鍛鐵,以爲兵刃」,皆其證也。

    又案:「以爲宮室」本作「以爲室屋」,淺學人多聞「宮室」,寡聞「室屋」,故以意改之也。

    案:《月令》曰「毋發室屋」,《管子·八觀篇》曰「宮營大而室屋寡」,《荀子·禮論篇》曰「壙壠,其象室屋也」,《呂氏春秋·懷寵篇》曰「不焚室屋」,《史記·周本紀》曰「營築城郭室屋」,俗本亦有改爲「宮室」者。

    《天官書》曰「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則「室屋」固古人常語。

    且此二句以「木」、「屋」爲韻,下三句以「宇」、「雨」、「暑」爲韻,若作「宮室」,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引此正作「室屋」。

     緂麻 「伯餘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

    高注曰:「緂,鋭。

    索,功也。

    」念孫案:高訓「緂」爲「鋭」,則與「麻」字義不相屬。

    今案:緂者,續也,緝而續之也。

    《方言》「,續也。

    《廣雅》同。

    秦、晉續折木謂之」,郭璞音「剡」。

    《人閒篇》曰:「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剡」竝與「緂」通。

    「索」如宵爾索綯之「索」,謂切撚之也。

    高雲「索,功也」,「功」即「切」字之誤。

    顔師古注《急就篇》曰:「索謂切撚之令緊者也。

    」《廣雅》曰:「,索也。

    」「」與「切」通。

     乃爲靻蹻而超千裡肩負儋之勤也 「乃爲靻蹻而超千裡,肩負儋之勤也,而作爲之揉輪建輿,駕馬服牛,民以緻遠而不勞」。

    高注曰:「靻蹻,靻靸也。

    」念孫案:「靻」皆當爲「靼」,字從旦,不從且。

    《説文》「靼,柔革也」。

    《玉篇》「多達、之列二切」。

    「屩,履也」。

    「靸,小兒履也」。

    《釋名》雲:「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

    」今正文言「靼蹻」,與「屩」同。

    注文言「靼靸」,皆是韋履之名,則字當從旦。

    《廣韻》:「靻,則古切。

    靻,勒名。

    」字從且,兩字聲義判然。

    茅一桂不知「靻」爲「靼」之誤,輒加「音祖」二字,其失甚矣。

    下文「蘇秦靻蹻嬴蓋」,「靻」亦「靼」字之誤。

    又案:「爲靼蹻」之「爲」,音于僞反。

    「爲靼蹻而超千裡,肩負儋之勤也」,乃起下之詞,非承上之詞,「爲」上不當有「乃」字。

    此因上文「乃爲窬木方版」而誤衍也。

    下文雲「爲鷙禽猛獸之害傷人而無以禁禦也,而作爲之鑄金鍛鐵,以爲兵刃」,「爲」上無「乃」字,是其證。

    「肩負儋之勤」,《道藏》本、劉本及諸本竝同,《漢魏叢書》本於「負儋」上加「荷」字,而莊本從之,斯爲謬矣。

     所知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念孫案:「人各以其所知」當作「人各以其知」。

    「知」與「智」同。

    言各用其智,以去害而就利也。

    今本「知」上有「所」字者,涉下兩「所」字而衍。

    《文子·上禮篇》正作「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音有本主於中 「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作句音有本主於中,而以知榘彠之所周者也」。

    念孫案:「音」當爲「言」。

    此承上句而釋其義也。

    今作「音」者,涉上文「中音」而誤。

     詩書 聞得其言 「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念孫案:「誦先王之《詩》《書》」,「詩」字因上文「《詩》《春秋》」而衍。

    「先王之書」,泛指六藝而言,非《詩》《書》之《書》也。

    「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兩「得」字皆因下句「得」字而衍。

    高注雲「聞聖人之言,不如得其未言時之本意」,則「聞」下無「得」字明矣。

    《文子·上義篇》正作「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天子之籍 屬籍 圖籍 貌冠 「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

    高注曰:「籍,圖籍也。

    」念孫案:籍,猶位也,言周公履天子之位也。

    若圖籍則不可以言履矣。

    下文雲「成王既壯,周公屬籍緻政」,亦謂屬位於成王也。

    《荀子·儒效篇》曰:「周公履天子之籍,今本「天子」誤作「天下」,據宋本改。

    楊倞注以「籍」爲「圖籍」,誤與高注同。

    聽天下之斷。

    」又曰:「周公歸周,反籍於成王。

    」此皆《淮南》所本。

    《彊國篇》曰:「夫桀、紂,聖王之後子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