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篇
關燈
小
中
大
出掉幾斤肉”的口号,他是充分做了這種思想準備,心甘情願用自己的幾斤肉去換取河東公社的新面貌的。
在河東公社裡,他睡過安穩覺嗎?坡陡溝深的塬坡,沙石嶙峋的河灘,跑爛了他多少雙鞋?泥濘狹窄的溝道小路,夜晚摔了多少回跤?那一年下雪,一下滑進溝道,摔得人事不省……我是為了坑害農民嗎? 現在,自己倒落個什麼下場呢?心酸,實在令人心酸…… 賣茶的老太太又遞上一杯茶來。
黃建國在縣委組織部工作那陣兒,老人就在這兒賣茶,老相識了。
“老黃還在河東公社嗎?” “馬上要調走了。
” “走了好。
那個窮地方,誰去也治不好。
” 老太太是在給他說着寬心話,黃建國沒有吭聲,心裡好象有點不服氣。
“現在的政策,變化快!得想開些,那就好了。
” 他又灌下一杯茶,自己寬慰自己:讓真龍天子到河東來為民賜福吧!到河西就到河西,雖不能繼續在躺椅上打發日子,可也不會象在河東公社那樣拚命了,我看透了…… 付了茶水費,他跨上自行車,覺得肚子有點空了,于是調轉車頭,到縣城的老街上去,那兒有食堂,還可以逛逛自由市場,散散心,何必匆匆忙忙呢? 縣城老街這地方,是全縣農副市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今天雖不逢集日,街道兩邊仍然到處擺着食攤菜擔,隻是沒有木料、牲畜等大号商品罷了。
整個街道給他的印象,使他想到五十年代中期城鎮裡的景象。
這是繁榮?還是泛濫?他似乎很自然地在心裡挂出一個問号。
自打農副市場開放以來,他沒有光顧過,沒有興趣。
那有什麼好看的呢?搞這種事情,用得着号召嗎?多年來對小農經濟的限制和鬥争,是公社黨委書記的神聖職責。
現在要他去鼓吹農民上自由市場,甚至叫他去逛自由市場,甭說理論,感情上也難得通暢! 剛近街心十字,一股油香鑽進鼻孔,耳朵裡也飄進一聲甜膩膩、脆崩崩的聲音: “黃書記,吃油糕。
來啊!” 那頂藍布帳篷下,一口翻卷着浪花的油鍋後面,正有一張淌着油汗的瘦長條臉,對他嘻嘻笑着,手裡姻熟地捏弄着一疙瘩燙面團兒,這是河東公社麻灣大隊的麻天壽麼,前幾年總愛偷偷摸摸搞點小買賣,屬于自發勢力的代表人物,多次上過批判會。
從前老遠一看見黃建國過來,早從後巷躲跑了!現在,這樣躲躲溜溜的人物,居然在縣城最顯眼的地方聲高氣昂地招呼黃建國吃油糕。
是想賣他的錢嗎?鬼!明明是故意燒臊人! 黃建國這樣想着,偏把車子推到油糕桌旁邊,撐起來,吃你兩個油糕,又怎麼樣呢! 剛走進帳篷,麻天壽倒是随和得很,早已把一盤油糕和一雙筷子擺在桌子上,殷勤地勸說圍坐在矮腿桌子四周的食客擠一擠,給黃建國讓出一個位置來。
“生意紅火吧?”黃建國挑逗地問。
“罷咧!不錯!”麻天壽反而故意渲染說,“平時一天賣三五十塊錢,逢集人多時,最多賣過一百二。
” “你這下可以先富起來啰!” “今年還不成,要富得看明年。
”麻天壽大約聽出黃建國的話味,反而認真算起帳來,“去年能賺一千來塊錢,全部還了帳!大貨結婚借親戚家七八百,孩子都上學了,咱給人家還不了,親戚都生分咧!今年前半年能賺六七百元,給二貨訂婚花光了。
趕明年,我就可以搭挂蓋房了!要是憑隊裡三毛票兒的勞動日,甭說蓋房,孩子長大了,也還不清他爺給他爸娶他媽借的錢呢!” 黃建國覺得刺耳,放下了筷子,這不是等于抽他公社書記的耳光嗎?他後悔不該到這油糕鍋前來,憑麻天壽這樣的油嘴,會說出什麼好聽話來呢! “老黃,甭急!”麻天壽硬推開他拿着票子的手說,“你好意思給,我還不好意思收呢!” 黃建國把錢扔到桌子上,剛出了帳篷,麻天壽招徕買主的聲音又響起來: “老五,來呀!好五哥,不吃也來坐坐呀!” “不咧不咧!”被招徕者不好意思地推托着。
“啊呀!腰包硬了,隻走不歇!朝老弟這兒連一眼都不盯呀!”麻天壽不象是真心誠意招徕顧客,倒象是耍笑什麼同輩人。
黃建國側過頭一看,一個瘦小的老漢,肩頭倒挂着一隻葛條籠,佝偻着腰,頭上扣着一頂破草帽,在麻天壽要笑取樂聲中,如荊刺在背,匆匆逃走。
這不是南塬大隊的劉老五老漢嗎?他在南塬大隊駐隊時,在老五家吃過派飯,是個旁人把指頭塞到嘴裡也不敢咬的老好人啊!他轉過身,喊:“老五!” 老五刹住匆匆逃竄的腳步,看清是黃建國的時候,勉強地朝油糕桌前走來了,臉上和眼裡強裝的笑容,無法掩飾窘迫的情緒。
“老黃,黃書記,你也上集來了?” 這是一張被困苦的生活揉皺了的臉,長久的窮苦和困頓,使老漢難以高聲說話,擡頭看人。
那蓬亂的頭發,胡須,那透着汗漬的無袖褂兒,那鼻翼兩邊深深的皺紋裡,都無可奈何地标明他接近于乞丐了…… “五哥,給,吃點!”麻天壽做老漢的生意。
“不不不!”老五慌忙舉起雙手,并成一排,擋住遞到眼前的盛着油糕的盤。
“怕油糕燙嘴嗎?”麻天壽嘻嘻哈哈,“有錢不花,頭号傻瓜!吃到嘴裡,實實在在。
” 黃建國從麻天壽手裡端過盤來,一手拉老五的胳膊,重新坐到小桌跟前,把一雙筷子塞到老漢手裡。
窮困而又正直的莊稼老漢,在稠人廣衆的大街上,接受别人的饋贈,又是黃書記這樣的大領導,尴尬為難得不知如何是好,盤是端上了,卻總不好意思掀動筷子。
“你進縣城做啥來了?”黃建國問,很随便,企圖緩解老漢的心情。
“嗨!”老漢不好意思笑着,低聲說,“賣點酸棗核兒。
” “唔!”黃建國這才明白,老五手背上,胳膊上和臉頰上為啥有一道道血印了,那是摘捋酸棗時被棗刺劃破的。
“娃娃要上學了,得交學費哩!”老五說,“我領着倆孫子,摘了點酸棗,蒸過,搓下皮,曬幹了。
兒子不來賣,媳婦更不來,嫌丢人現眼!我老了,臉皮厚了,不怕
在河東公社裡,他睡過安穩覺嗎?坡陡溝深的塬坡,沙石嶙峋的河灘,跑爛了他多少雙鞋?泥濘狹窄的溝道小路,夜晚摔了多少回跤?那一年下雪,一下滑進溝道,摔得人事不省……我是為了坑害農民嗎? 現在,自己倒落個什麼下場呢?心酸,實在令人心酸…… 賣茶的老太太又遞上一杯茶來。
黃建國在縣委組織部工作那陣兒,老人就在這兒賣茶,老相識了。
“老黃還在河東公社嗎?” “馬上要調走了。
” “走了好。
那個窮地方,誰去也治不好。
” 老太太是在給他說着寬心話,黃建國沒有吭聲,心裡好象有點不服氣。
“現在的政策,變化快!得想開些,那就好了。
” 他又灌下一杯茶,自己寬慰自己:讓真龍天子到河東來為民賜福吧!到河西就到河西,雖不能繼續在躺椅上打發日子,可也不會象在河東公社那樣拚命了,我看透了…… 付了茶水費,他跨上自行車,覺得肚子有點空了,于是調轉車頭,到縣城的老街上去,那兒有食堂,還可以逛逛自由市場,散散心,何必匆匆忙忙呢? 縣城老街這地方,是全縣農副市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今天雖不逢集日,街道兩邊仍然到處擺着食攤菜擔,隻是沒有木料、牲畜等大号商品罷了。
整個街道給他的印象,使他想到五十年代中期城鎮裡的景象。
這是繁榮?還是泛濫?他似乎很自然地在心裡挂出一個問号。
自打農副市場開放以來,他沒有光顧過,沒有興趣。
那有什麼好看的呢?搞這種事情,用得着号召嗎?多年來對小農經濟的限制和鬥争,是公社黨委書記的神聖職責。
現在要他去鼓吹農民上自由市場,甚至叫他去逛自由市場,甭說理論,感情上也難得通暢! 剛近街心十字,一股油香鑽進鼻孔,耳朵裡也飄進一聲甜膩膩、脆崩崩的聲音: “黃書記,吃油糕。
來啊!” 那頂藍布帳篷下,一口翻卷着浪花的油鍋後面,正有一張淌着油汗的瘦長條臉,對他嘻嘻笑着,手裡姻熟地捏弄着一疙瘩燙面團兒,這是河東公社麻灣大隊的麻天壽麼,前幾年總愛偷偷摸摸搞點小買賣,屬于自發勢力的代表人物,多次上過批判會。
從前老遠一看見黃建國過來,早從後巷躲跑了!現在,這樣躲躲溜溜的人物,居然在縣城最顯眼的地方聲高氣昂地招呼黃建國吃油糕。
是想賣他的錢嗎?鬼!明明是故意燒臊人! 黃建國這樣想着,偏把車子推到油糕桌旁邊,撐起來,吃你兩個油糕,又怎麼樣呢! 剛走進帳篷,麻天壽倒是随和得很,早已把一盤油糕和一雙筷子擺在桌子上,殷勤地勸說圍坐在矮腿桌子四周的食客擠一擠,給黃建國讓出一個位置來。
“生意紅火吧?”黃建國挑逗地問。
“罷咧!不錯!”麻天壽反而故意渲染說,“平時一天賣三五十塊錢,逢集人多時,最多賣過一百二。
” “你這下可以先富起來啰!” “今年還不成,要富得看明年。
”麻天壽大約聽出黃建國的話味,反而認真算起帳來,“去年能賺一千來塊錢,全部還了帳!大貨結婚借親戚家七八百,孩子都上學了,咱給人家還不了,親戚都生分咧!今年前半年能賺六七百元,給二貨訂婚花光了。
趕明年,我就可以搭挂蓋房了!要是憑隊裡三毛票兒的勞動日,甭說蓋房,孩子長大了,也還不清他爺給他爸娶他媽借的錢呢!” 黃建國覺得刺耳,放下了筷子,這不是等于抽他公社書記的耳光嗎?他後悔不該到這油糕鍋前來,憑麻天壽這樣的油嘴,會說出什麼好聽話來呢! “老黃,甭急!”麻天壽硬推開他拿着票子的手說,“你好意思給,我還不好意思收呢!” 黃建國把錢扔到桌子上,剛出了帳篷,麻天壽招徕買主的聲音又響起來: “老五,來呀!好五哥,不吃也來坐坐呀!” “不咧不咧!”被招徕者不好意思地推托着。
“啊呀!腰包硬了,隻走不歇!朝老弟這兒連一眼都不盯呀!”麻天壽不象是真心誠意招徕顧客,倒象是耍笑什麼同輩人。
黃建國側過頭一看,一個瘦小的老漢,肩頭倒挂着一隻葛條籠,佝偻着腰,頭上扣着一頂破草帽,在麻天壽要笑取樂聲中,如荊刺在背,匆匆逃走。
這不是南塬大隊的劉老五老漢嗎?他在南塬大隊駐隊時,在老五家吃過派飯,是個旁人把指頭塞到嘴裡也不敢咬的老好人啊!他轉過身,喊:“老五!” 老五刹住匆匆逃竄的腳步,看清是黃建國的時候,勉強地朝油糕桌前走來了,臉上和眼裡強裝的笑容,無法掩飾窘迫的情緒。
“老黃,黃書記,你也上集來了?” 這是一張被困苦的生活揉皺了的臉,長久的窮苦和困頓,使老漢難以高聲說話,擡頭看人。
那蓬亂的頭發,胡須,那透着汗漬的無袖褂兒,那鼻翼兩邊深深的皺紋裡,都無可奈何地标明他接近于乞丐了…… “五哥,給,吃點!”麻天壽做老漢的生意。
“不不不!”老五慌忙舉起雙手,并成一排,擋住遞到眼前的盛着油糕的盤。
“怕油糕燙嘴嗎?”麻天壽嘻嘻哈哈,“有錢不花,頭号傻瓜!吃到嘴裡,實實在在。
” 黃建國從麻天壽手裡端過盤來,一手拉老五的胳膊,重新坐到小桌跟前,把一雙筷子塞到老漢手裡。
窮困而又正直的莊稼老漢,在稠人廣衆的大街上,接受别人的饋贈,又是黃書記這樣的大領導,尴尬為難得不知如何是好,盤是端上了,卻總不好意思掀動筷子。
“你進縣城做啥來了?”黃建國問,很随便,企圖緩解老漢的心情。
“嗨!”老漢不好意思笑着,低聲說,“賣點酸棗核兒。
” “唔!”黃建國這才明白,老五手背上,胳膊上和臉頰上為啥有一道道血印了,那是摘捋酸棗時被棗刺劃破的。
“娃娃要上學了,得交學費哩!”老五說,“我領着倆孫子,摘了點酸棗,蒸過,搓下皮,曬幹了。
兒子不來賣,媳婦更不來,嫌丢人現眼!我老了,臉皮厚了,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