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一

關燈
⊙(庚戌) 光宗惇(孝宗第五子。

    年四十四。

    自東宮受禅。

    尊孝宗為壽皇。

    在位五年)改年紹熙。

     金國章宗璟立(顯宗允恭子允恭未立而卒。

    帝以皇太孫即位。

    荒于酒色。

    大金之業堕焉)改年明昌。

     ⊙(辛亥) 大朝太祖成吉思皇帝是年起兵。

     (癸醜) 是年十二月布衣王孝禮言。

    今年冬至日影表當在十九日壬午而會。

    元曆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

    乞将修内作所掌銅表圭。

    付太史局。

    則驗從之。

     金國明昌四年。

    诏請萬松長老于禁庭升座。

    帝親迎禮。

    聞未聞法。

    開悟感慨親奉錦绮。

    大僧祇支詣座授施。

    後妃。

    貴戚羅拜拱跪。

    各施珍愛以奉供養。

    建普度會施利異常。

    連日祥雲連綿天際。

    從此年豐讴歌滿路。

    每歲設齋常感祥瑞(萬松洞下宗人)章宗駕遊燕之仰山。

    禦題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蓮花裡梵王宮之句(十月殺世宗第六子允蹈) (甲寅) 宋光宗禅位于太子。

    是為甯宗。

     金允蹈子愛王大辦。

    是年正月舉五國城叛。

    求。

     大朝兵援。

    金兵屢敗。

    金亡之始也。

     ⊙淨慈肯堂彥充禅師(於潛盛氏子。

    法嗣東林卍庵顔公) 夔府卧龍破庵祖先禅師(廣安王氏) 徑山癡絕道沖禅師(武信長江荀氏) ⊙(乙卯) 宋甯宗立。

    名擴(光長子。

    初封嘉王。

    孝宗崩。

    光疾甚。

    知樞密院事趙汝愚。

    密建翼戴之議。

    知憲聖太皇太後以宗社為憂。

    将白事而難其人。

    有知合門事韓侘胄者。

    琦之曾孫。

    而太皇女弟之子也。

    乃因以入白太皇垂簾引嘉王入即位)改年慶元(三月朔日有食之○自虹貫日○雨土) (丙辰) 金國改年承安(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

    度僧千員) (丁巳) 金境内大旱。

    山東盜起○特诏萬松住仰山。

    升堂有偈曰。

    蓮宮特作梵宮修。

    聖境還須聖駕遊。

    雨過水澄禽泛子。

    霞明山靜錦蒙頭。

    成湯也展恢天網。

    呂望稀垂浸月鈎。

    試問風光甚時節。

    黃金世界桂花秋。

     (庚申) 愛王合大兵陷金上都圍和龍。

     (辛酉) 宋改嘉泰○(吳曦入蜀)○金改泰和○(耶律德壽叛擊走之) ⊙(壬戌) 靈隐松源禅師入寂。

    名崇嶽。

    生于處州龍泉吳氏。

    自幼卓荦不凡。

    處群兒中未嘗嬉宕。

    稍長聞出世法慕向之。

    年二十三棄家。

    衣掃塔服受五戒于大明寺。

    首造靈石妙公。

    繼見大惠杲禅師于徑山。

    久之大惠升堂。

    稱蔣山應庵華公為人徑捷。

    師聞之不待旦而行。

    既至入室未契。

    退愈自奮勵。

    終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話。

    豁然有得。

    即以扣應庵。

    應庵舉。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師雲。

    鈍置和尚。

    應庵厲聲一喝。

    自是朝夕咨請。

    應庵大喜。

    以為法器。

    說偈勸使祝發棟梁吾道。

    隆興二年。

    師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

    自是遍曆江浙諸大老之門。

    罕當其意。

    乃浮海入閩。

    見乾元木庵永公。

    一日辭木庵。

    木庵舉。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師雲。

    裂破。

    木庵雲。

    琅琊道好一堆爛柴。

    聻。

    師雲。

    矢上加尖。

    如是應酬數反。

    木庵雲。

    吾兄下語老僧不能過。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為人不得。

    驗人不得。

    師雲為人者。

    使博地凡夫一超入聖域。

    固難矣。

    驗人者。

    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

    已知渠骨髓。

    何難之有。

    木庵舉手雲。

    明明向汝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

    後當自知。

    逾年見密庵于衢州之西山。

    随問即答。

    密庵微笑曰。

    黃楊禅爾。

    師切于明道至忘寝食。

    密庵移蔣山。

    華藏徑山皆從之。

    會密庵入室次。

    問傍僧。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師侍側豁然大悟。

    乃曰。

    今日方會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

    自是機辨從橫鋒不可觸。

    密庵又遷靈隐。

    遂命師為第一座。

    旋出世于平江澄照。

    為密庵嗣。

    徙江陰之光孝。

    無為之冶父。

    饒之薦福。

    明之香山。

    平江之虎丘。

    慶元三年。

    靈隐虛席。

    被旨補處。

    居六年法道盛行。

    得法者衆。

    而師有栖遁之志。

    即上章乞罷住持事。

    上察其誠許之。

    退居東庵。

    俄屬微疾。

    猶不少廢倡道。

    忽親作書别諸公卿。

    且垂二則語以驗學者曰。

    有力量人因甚擡腳不起。

    開口不在舌頭上。

    及贻書嗣法香山光睦雲居善開。

    囑以大法。

    因書偈曰。

    來無所來。

    去無所去。

    瞥轉玄關。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實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

    得年七十有一。

    坐夏四十。

    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癸亥) 嘉泰三年。

    金國于是始定。

    以土德王。

    承宋。

    蓋不數遼人雲。

     徑山佛照德光禅師入寂。

    諱德光。

    姓彭氏。

    臨江新喻人。

    父術母袁。

    夢異僧入室。

    驚寤有娠。

    既生。

    乃祖曰。

    吾家世積德。

    乃生此兒。

    必光吾門。

    因是命名。

    年九歲寇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應大師。

    伯華善相。

    曰是子伏犀貫頂。

    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時師年十歲。

    遽失怙恃。

    伯父循。

    伯母萬。

    育而教之。

    年二十有一。

    聞人誦金剛經。

    忽然通解。

    歸白母曰。

    适聞誦經。

    身心歡喜。

    世間萬事真如夢幻。

    力懇出家。

    族不能奪。

    遂散家赀。

    第存度牒僧具。

    餘悉以予其族。

    詣同邑光化禅院主僧足庵處薙發。

    遂攜師入閩。

    足庵寓福之西禅。

    謂之曰。

    是行為子擇所依。

    東禅月庵善果具衲僧眼。

    子依之。

    時複省吾足矣。

    一見月庵遽問。

    不落有無中。

    如何露消息。

    師雲。

    不落有無中。

    分明露消息。

    月庵雲。

    是什麼消息。

    師便喝。

    庵雲。

    未在更道。

    師雲。

    我留口吃飯在。

    即令參堂。

    是時老宿多在閩中。

    如妙湛佛心圓覺。

    望重叢林。

    師悉參扣遍曆五十餘員善知識。

    末後見大惠于育王。

    舉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向舉處承當。

    不得向意根下蔔度。

    速道速道。

    師雲。

    杜撰長老如麻似粟。

    惠雲儞是第幾個。

    師雲。

    今日捉敗者老賊。

    次年佛涅槃日。

    因頂谒次。

    自念佛常住法身何有生滅。

    頭未至地忽然契悟。

    遽告大惠。

    惠雲。

    儞者回徹也。

    惠再主徑山。

    拉以偕往閱夏。

    暫至蔣山省應庵。

    庵稱賞不已。

    謂人曰。

    光兄頓出我一頭地。

    乃移書與李侍郎浩曰。

    光兄一自徑山老叔印可。

    如虎插翅。

    留月餘而歸。

    大惠說偈以頂相付師曰。

    有德必有光。

    其光無間隔。

    名實要相稱。

    非青黃赤白。

    雲二。

    乾道丁亥。

    李侍郎分符天台。

    與師論道相契。

    以鴻福延之及遷郡之天甯。

    衲子雲集。

    淳熙三年。

    诏住靈隐寺。

    遣使降香開堂。

    恩寵優渥。

    是冬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意。

    師敷奏直截帝大說。

    留禁中觀堂五宿。

    兩賜禦頌。

    特賜佛照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