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般若波羅蜜。
驚顧襁褓。
師猶嗫嚅。
及晬試以經卷酒杯。
遽拾經卷。
少長不茹葷血。
唯見僧行造門。
辄喜從之。
故一時皆呼以馮山主芒山。
村碑之于石。
七歲出家禮本州崇覺院圓公為師。
十三受具足戒。
遇苦瓜先生。
相之曰。
此兒必領僧萬指。
十五遊方。
聞鄭州普照寶公法席之勝。
自汴梁發足。
是夜寶公夢。
慶雲如金芙蕖缤紛亂墜。
以告人曰。
吾十年無夢矣。
此何祥也。
翌日師來。
寶公心獨異之。
師朝夕參扣。
未有所入他日以事往睢陽宿趙渡。
忽馬上憶擊闆因緣有省。
凝情不散将抵河津。
同行德滿驚曰。
師兄此河津也。
師下馬悲喜交集。
至于隕涕。
歸以語寶公。
公曰。
此僵卧人。
似欲轉動。
猶未印可曰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師笑曰。
兒時已念得。
寶公笑曰。
我隻教人參諸方掉下底禅。
但再參去。
定有自得力處。
一日師因雲堂靜坐。
忽聞闆聲霍然親證。
呈頌曰。
日面月面。
星流電轉。
若更遲疑。
面門着箭。
咄。
寶公遂記莂曰吾謾汝不得也。
諸方知師得法。
懇求出世。
師亦知緣至。
辄往應命。
五坐道場。
嵩山之戒壇。
韶山之雲門。
鄭州之普照。
林溪之大覺。
嵩山之法王。
左丞相夾谷清臣。
請師住中都潭柘。
歸隐缺門。
複駐錫于濟川之普照。
方丈後叢樹蓊郁中有一株。
亭亭然高丈餘。
群鴉以次來巢。
其上下十二級如浮圖狀。
衆賀曰。
和上佛法将大振乎。
不十數日奉章廟旨主慶壽寺。
三年。
退居缺門。
知河南府國公石抹仲溫。
以少林虛席。
請師繼之。
居無何師複引去。
徜徉嵩少間者數年。
忽覺四大弦緩。
杜門堅坐謝絕賓客。
其嗣香山江延師于西堂。
慈雲海複乞侍奉。
至興定己卯秋七月十日。
謂衆曰。
汝輩各宜着力。
索筆書頌。
其末後句雲。
咦一二三四五六七堅坐不動而逝。
享年七十。
僧夏五十有八。
阇維焰如蓮花開合。
牙齒目睛不灰。
舍利無算。
師自兒時額有圓珠。
至是爆然飛去。
收靈骨建塔焉。
(庚寅) 金國世宗真儀皇後出家為尼建垂慶寺度尼百人賜田二百頃。
○西夏乾祐元年。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
靈隐瞎堂惠遠禅師奉诏見選德殿。
師奏曰(臣)生西蜀眉山。
遊方逾四十年在山間。
恭聞陛下即位以來。
日應萬機道冠千古。
覆護教法契合龍天。
是謂以佛心而治天下(臣)嗣法佛果圓悟禅師。
上曰。
圓悟是誰。
奏曰(臣)之師名克勤。
太上皇帝駐跸維楊時賜号也。
上曰。
恨昔不見。
其杲老如何。
奏曰。
與(臣)同出圓悟之門。
上賜坐。
上問曰。
如何免得生死。
奏曰。
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
上曰。
如何得悟。
曰本有之性。
但以歲月磨之。
無不悟者。
上曰。
悟後如何。
曰悟了始知。
陛下所問與(臣)所奏悉皆不是。
上曰。
一切處不是如何。
奏曰。
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上大悅。
師複奏曰。
古德道無所是是菩提。
上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目前無法。
陛下喚什麼作心。
上曰。
如何是心。
師正身叉手而立曰。
隻者是。
上笑。
徐問德山臨濟機緣。
師具奏之。
複奏曰。
悟後千句萬句乃至一大藏教。
隻是一句。
上曰。
是那一句。
奏曰。
好語不出門。
上曰。
不與萬法為侶可參乎。
奏曰。
老龐緻此一問。
驚天動地。
驅山塞海。
超古今脫是非。
離言說絕依倚。
如陛下至尊至貴。
大道本然。
上曰。
得道者誰。
奏曰。
學道之人随其器量淺深。
驗在意表。
得底人他亦自知時節。
學佛者衆機緣亦廣。
恐勞聖聽。
不敢具奏。
遂謝恩下殿。
上曰。
後更要說話在。
奏曰。
謹領聖訓(乙未正月初五入寂)帝制原道論。
其文曰。
朕觀韓愈原道。
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绌。
未有能辯之者。
且文繁而理迂。
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矣。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棄外形骸不著名相。
而于世事自不相關。
又何與禮樂仁義。
然尚立戒。
曰不殺。
不淫。
不盜。
不飲酒。
不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義也。
不飲酒智也。
不妄語信也。
如此于仲尼何遠乎。
夫子從容中道聖人也。
所為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
此聖人強名之耳。
亦猶禮樂仁義之别。
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
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
彼楊雄謂老氏槌仁義滅禮樂。
今迹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
曰儉。
曰不敢為天下先。
孔子曰。
溫良恭儉讓。
又唯仁為大。
老子之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為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
至其會道則互相遍舉。
所貴者清淨甯一。
而于孔聖果背馳乎。
蓋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老絕念無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織機杼而耕。
後世徒紛紛而惑。
固失其理。
或曰當如之何去其惑哉。
曰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
斯可也。
唯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
⊙帝嘗于選德殿制觀音贊。
賜上竺刻于石。
有詞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壬辰) 正月駕幸靈隐。
八月七日诏靈隐徑山天竺集内觀堂齋。
宣靈隐惠遠。
入東閣賜坐。
咨論法要。
十月三十特賜遠号佛海禅師。
(甲午) 诏賜内帑二萬缗。
付上竺建藏殿。
賜經一藏。
命皇太子書殿榜。
曰法輪寶藏。
(乙未) 淳熙○诏賜(上竺白雲堂 印靈隐直指堂印) ⊙(丙申) 特旨福州東禅刊天台宗教部同大藏流通。
(庚子) 金國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命玄冥顗公開山賜田設會度僧萬人。
⊙(癸卯) 淳熙九年二月十九日。
沙門可觀卒。
字宜翁。
華亭戚氏。
年十六具戒。
依南屏精微師。
聞車溪擇卿聲振江浙。
負笈從之。
一日聞舉唱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氣湯。
玉惠覺有橫山命。
師偕行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歎曰。
語言文字皆糠秕耳。
建炎初主嘉禾壽聖。
遷當湖德藏。
居閱世堂為楞嚴補注。
霅以祥符延。
閱兩載以疾反當湖南林。
一室蕭然人不堪之。
則曰。
松風山月此我無盡衣缽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杞出鎮姑蘇請主北禅。
入門适當九日。
指座雲。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消。
老步隻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擊節不已。
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諱恺谥惠憲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遺書之薦。
請主延慶。
時已八十九歲。
抵行在所而聞王薨。
師在天竺受請曰。
王旨如生。
豈當有辭。
遂行至南湖。
衆見行李寂寂。
莫不歎服。
不二載複歸當湖竹庵。
無疾而逝。
壽九十一。
大惠先沒二十年矣。
⊙(癸卯) 帝注圓覺經。
二月遣中使。
赍賜徑山住持寶印。
刊行。
(甲辰) 金大定二十四年二月。
大長公主降錢三百萬。
建昊天寺。
給田百頃。
每歲度僧尼十八。
⊙(乙巳) 宋遣緻仕黃門侍郎宇文虛中别号龍溪居士奉使。
金國。
诏請留仕翰林承旨。
對越談論。
多引儒書證成釋理。
累贈金帛。
受以給貧。
囊無挑藥。
金朝儀禮皆公定制。
壽一百八歲。
無疾跏趺援筆朗吟而往。
詞曰。
去國匇匇幾度年。
公私無事兩忻然。
當時議論何能固。
今日機關别有緣。
萬事已從前世訂。
英名留付好人傳。
孤身不作往來計。
須信胸中别有天。
驚顧襁褓。
師猶嗫嚅。
及晬試以經卷酒杯。
遽拾經卷。
少長不茹葷血。
唯見僧行造門。
辄喜從之。
故一時皆呼以馮山主芒山。
村碑之于石。
七歲出家禮本州崇覺院圓公為師。
十三受具足戒。
遇苦瓜先生。
相之曰。
此兒必領僧萬指。
十五遊方。
聞鄭州普照寶公法席之勝。
自汴梁發足。
是夜寶公夢。
慶雲如金芙蕖缤紛亂墜。
以告人曰。
吾十年無夢矣。
此何祥也。
翌日師來。
寶公心獨異之。
師朝夕參扣。
未有所入他日以事往睢陽宿趙渡。
忽馬上憶擊闆因緣有省。
凝情不散将抵河津。
同行德滿驚曰。
師兄此河津也。
師下馬悲喜交集。
至于隕涕。
歸以語寶公。
公曰。
此僵卧人。
似欲轉動。
猶未印可曰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師笑曰。
兒時已念得。
寶公笑曰。
我隻教人參諸方掉下底禅。
但再參去。
定有自得力處。
一日師因雲堂靜坐。
忽聞闆聲霍然親證。
呈頌曰。
日面月面。
星流電轉。
若更遲疑。
面門着箭。
咄。
寶公遂記莂曰吾謾汝不得也。
諸方知師得法。
懇求出世。
師亦知緣至。
辄往應命。
五坐道場。
嵩山之戒壇。
韶山之雲門。
鄭州之普照。
林溪之大覺。
嵩山之法王。
左丞相夾谷清臣。
請師住中都潭柘。
歸隐缺門。
複駐錫于濟川之普照。
方丈後叢樹蓊郁中有一株。
亭亭然高丈餘。
群鴉以次來巢。
其上下十二級如浮圖狀。
衆賀曰。
和上佛法将大振乎。
不十數日奉章廟旨主慶壽寺。
三年。
退居缺門。
知河南府國公石抹仲溫。
以少林虛席。
請師繼之。
居無何師複引去。
徜徉嵩少間者數年。
忽覺四大弦緩。
杜門堅坐謝絕賓客。
其嗣香山江延師于西堂。
慈雲海複乞侍奉。
至興定己卯秋七月十日。
謂衆曰。
汝輩各宜着力。
索筆書頌。
其末後句雲。
咦一二三四五六七堅坐不動而逝。
享年七十。
僧夏五十有八。
阇維焰如蓮花開合。
牙齒目睛不灰。
舍利無算。
師自兒時額有圓珠。
至是爆然飛去。
收靈骨建塔焉。
(庚寅) 金國世宗真儀皇後出家為尼建垂慶寺度尼百人賜田二百頃。
○西夏乾祐元年。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
靈隐瞎堂惠遠禅師奉诏見選德殿。
師奏曰(臣)生西蜀眉山。
遊方逾四十年在山間。
恭聞陛下即位以來。
日應萬機道冠千古。
覆護教法契合龍天。
是謂以佛心而治天下(臣)嗣法佛果圓悟禅師。
上曰。
圓悟是誰。
奏曰(臣)之師名克勤。
太上皇帝駐跸維楊時賜号也。
上曰。
恨昔不見。
其杲老如何。
奏曰。
與(臣)同出圓悟之門。
上賜坐。
上問曰。
如何免得生死。
奏曰。
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
上曰。
如何得悟。
曰本有之性。
但以歲月磨之。
無不悟者。
上曰。
悟後如何。
曰悟了始知。
陛下所問與(臣)所奏悉皆不是。
上曰。
一切處不是如何。
奏曰。
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上大悅。
師複奏曰。
古德道無所是是菩提。
上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目前無法。
陛下喚什麼作心。
上曰。
如何是心。
師正身叉手而立曰。
隻者是。
上笑。
徐問德山臨濟機緣。
師具奏之。
複奏曰。
悟後千句萬句乃至一大藏教。
隻是一句。
上曰。
是那一句。
奏曰。
好語不出門。
上曰。
不與萬法為侶可參乎。
奏曰。
老龐緻此一問。
驚天動地。
驅山塞海。
超古今脫是非。
離言說絕依倚。
如陛下至尊至貴。
大道本然。
上曰。
得道者誰。
奏曰。
學道之人随其器量淺深。
驗在意表。
得底人他亦自知時節。
學佛者衆機緣亦廣。
恐勞聖聽。
不敢具奏。
遂謝恩下殿。
上曰。
後更要說話在。
奏曰。
謹領聖訓(乙未正月初五入寂)帝制原道論。
其文曰。
朕觀韓愈原道。
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绌。
未有能辯之者。
且文繁而理迂。
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矣。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棄外形骸不著名相。
而于世事自不相關。
又何與禮樂仁義。
然尚立戒。
曰不殺。
不淫。
不盜。
不飲酒。
不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義也。
不飲酒智也。
不妄語信也。
如此于仲尼何遠乎。
夫子從容中道聖人也。
所為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
此聖人強名之耳。
亦猶禮樂仁義之别。
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
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
彼楊雄謂老氏槌仁義滅禮樂。
今迹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
曰儉。
曰不敢為天下先。
孔子曰。
溫良恭儉讓。
又唯仁為大。
老子之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為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
至其會道則互相遍舉。
所貴者清淨甯一。
而于孔聖果背馳乎。
蓋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老絕念無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織機杼而耕。
後世徒紛紛而惑。
固失其理。
或曰當如之何去其惑哉。
曰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
斯可也。
唯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
⊙帝嘗于選德殿制觀音贊。
賜上竺刻于石。
有詞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壬辰) 正月駕幸靈隐。
八月七日诏靈隐徑山天竺集内觀堂齋。
宣靈隐惠遠。
入東閣賜坐。
咨論法要。
十月三十特賜遠号佛海禅師。
(甲午) 诏賜内帑二萬缗。
付上竺建藏殿。
賜經一藏。
命皇太子書殿榜。
曰法輪寶藏。
(乙未) 淳熙○诏賜(上竺白雲堂 印靈隐直指堂印) ⊙(丙申) 特旨福州東禅刊天台宗教部同大藏流通。
(庚子) 金國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命玄冥顗公開山賜田設會度僧萬人。
⊙(癸卯) 淳熙九年二月十九日。
沙門可觀卒。
字宜翁。
華亭戚氏。
年十六具戒。
依南屏精微師。
聞車溪擇卿聲振江浙。
負笈從之。
一日聞舉唱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氣湯。
玉惠覺有橫山命。
師偕行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歎曰。
語言文字皆糠秕耳。
建炎初主嘉禾壽聖。
遷當湖德藏。
居閱世堂為楞嚴補注。
霅以祥符延。
閱兩載以疾反當湖南林。
一室蕭然人不堪之。
則曰。
松風山月此我無盡衣缽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杞出鎮姑蘇請主北禅。
入門适當九日。
指座雲。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消。
老步隻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擊節不已。
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諱恺谥惠憲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遺書之薦。
請主延慶。
時已八十九歲。
抵行在所而聞王薨。
師在天竺受請曰。
王旨如生。
豈當有辭。
遂行至南湖。
衆見行李寂寂。
莫不歎服。
不二載複歸當湖竹庵。
無疾而逝。
壽九十一。
大惠先沒二十年矣。
⊙(癸卯) 帝注圓覺經。
二月遣中使。
赍賜徑山住持寶印。
刊行。
(甲辰) 金大定二十四年二月。
大長公主降錢三百萬。
建昊天寺。
給田百頃。
每歲度僧尼十八。
⊙(乙巳) 宋遣緻仕黃門侍郎宇文虛中别号龍溪居士奉使。
金國。
诏請留仕翰林承旨。
對越談論。
多引儒書證成釋理。
累贈金帛。
受以給貧。
囊無挑藥。
金朝儀禮皆公定制。
壽一百八歲。
無疾跏趺援筆朗吟而往。
詞曰。
去國匇匇幾度年。
公私無事兩忻然。
當時議論何能固。
今日機關别有緣。
萬事已從前世訂。
英名留付好人傳。
孤身不作往來計。
須信胸中别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