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甲戌) 改紹聖。
⊙(乙亥) 遼改壽昌(主洪基加号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 智海真如慕哲禅師。
出于臨川聞氏。
聞族寒哲又幼孤。
去依建昌永安圓覺律師為童子。
試所習得度具戒。
為人剛簡有高識。
以荷法為志。
律身甚嚴。
翠岩真禅師遊方時。
哲能識之。
真好慕所長以蓋人。
号真點胸。
所至犯衆怒非笑之。
哲與之周旋二十年。
雖群居不敢失禮。
真兩住刹。
哲陰相之。
成法席。
有來學者。
且令見哲侍者。
謂人曰。
三十年後哲其大作佛事。
真殁塔于西山。
心喪三年乃去。
依黃檗遊湘中。
一缽雲行鳥飛。
去留為叢林重輕。
謝師直守潭州。
聞其風而悅之。
不可緻。
會嶽麓席虛。
盡禮迎以為出世。
累月而後就俄遷大沩。
衆二千指。
無所約束人人自律。
唯粥罷受門弟子問道。
謂之入室。
齋罷必會大衆茶。
諸方才月一再。
而哲講之無虛日。
放參罷哲自役作。
使令者在側如路人。
晨香夕燈十有四年。
夜禮拜持茅視殿庑燈火。
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
初猶浴。
盡老不浴者十餘年。
紹聖元年有诏住大相國寺智海禅院。
京師士大夫想見風裁。
叢林以哲靜退畏鬧。
不敢必其來。
哲受诏欣然俱數衲子至。
解包之日。
傾都來觀。
至謂一佛出世。
院窄而僧日增。
無以容則相枕地卧。
有請限之者。
哲曰。
僧佛祖所自出。
厭僧厭佛祖也。
安有名為傳法而厭佛祖乎。
安得不祥之語哉。
凡驗學者。
舉趙州洗缽話。
上人如何會。
僧拟對。
哲以手托之曰。
歇去。
自始至終未嘗換機。
明年十月初八。
無疾而化。
⊙是年雲居元祐禅師卒。
王氏。
信之上饒人。
年十三師事博山承天沙門齊晟。
二十四得度具戒。
時南禅師在黃檗。
往依之。
十餘年智辨自将氣出流輩。
衆以是悅之少。
然祐不恤也。
南殁去遊湘中。
廬于衡嶽馬祖故基。
衲子追随聲重荊楚間。
謝師直守潭州。
欲禅道林之律居。
盡禮緻祐為第一世。
祐欣然肯來。
道林蜂房蟻穴。
聞見層出。
像設之多。
冠于湘西。
祐夷廓之。
為虛堂為禅室。
以會四海之學者。
役夫不敢壞像設。
祐自鋤棄諸江曰。
昔本不成。
今安得壞。
吾法尚無凡情。
存聖解乎。
六年而殿閣崇成。
棄之去。
遊廬山。
南康太守陸公。
時請住玉澗寺。
徐王聞其名。
奏賜紫袍。
祐作偈辭之曰。
為僧六十鬓先華。
無補空門号出家。
願乞封回禮部牒。
兔辜盧老納袈裟。
人問其故。
祐曰。
人主之恩而王者之施。
非敢辭。
以近名也。
但以法未等耳。
王安上者舒王之弟。
問法于祐。
以雲居延之。
祐曰。
為攜此骨歸葬峰頂耳。
登輿而去。
疾諸方死必塔者。
祐曰。
山川有限。
僧死無窮。
他日塔将無所容。
于是于開山宏覺塔之東作卵塔曰。
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壞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僧化皆以骨石填于此。
謂之三塔。
紹聖二年七月七日。
夜集衆說偈而化。
世壽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夏。
⊙(戊寅) 改元符 西夏改永安。
雲居佛印了元禅師。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二歲。
琅琅誦論語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略通大義。
因讀首楞嚴經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
白父母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試法華受具。
遊廬山谒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其号海上橫行。
俯視後進。
元與問答捷給。
乃稱賞。
時年十九。
又谒圓通讷公。
讷曰。
骨格已似雪窦。
後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琏方應诏以元繼其職。
江州承天虛席。
又以元當選。
郡将而少之。
讷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不可折也。
于是為開先之嗣。
時二十八矣。
自承天遷淮之鬥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潤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又住雲居。
凡四十年間。
德化缁素。
缙紳之賢者多與之遊。
東坡谪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詶酢妙句。
與煙雲争麗及其在金山。
東坡釋還東吳。
次丹陽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學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答曰。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山門見趙王。
争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坡抵掌稱善。
又嘗謂衆曰。
昔雲門說法如雲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返記吾語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随所聞即書之。
後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尚以文字為禅之謂請益。
故元以是風之。
高麗僧統義天航海至明州。
傳雲。
棄王位出家。
上疏乞遍曆叢林問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楊傑次公館伴。
所經吳中諸刹皆餞。
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規繩如是。
不可易也。
衆姓出家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
宜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諸方先失一隻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以元為知大體。
李公伯時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雲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謾向風前嗅。
枯木無端雪裡春。
對現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畫笑狀。
非苟然也。
世壽六十七。
坐五十有二夏。
⊙圓照禅師。
諱宗本。
生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體貌豐碩言無枝葉。
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師。
升道價重叢林。
歸之者如雲。
本弊衣垢面。
探井臼典炊爨。
以供給之。
夜則入室參。
升曰。
頭陀荷衆良苦。
亦疲勞乎。
對曰。
若舍一法不名滿足。
菩薩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升陰奇之。
又十年剃發受具。
服勤三年乃辭。
升遊方遍參。
至池陽景德谒義懷禅師。
言下契悟。
衆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而喜寝。
鼻息齁齁。
聞者厭之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幢也。
汝輩他日當依賴之。
無多談。
衆乃驚。
懷退居吳江壽聖。
部使者李公複圭過懷夜話曰。
瑞光虛席。
願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逾此道人者耳。
既至寺。
集衆擊鼓。
鼓辄堕。
圓轉震響。
衆驚卻。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振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武林守陳公襄。
以承天興教二刹命師擇居。
蘇人留之益甚。
又以淨慈堅請。
移文喻道俗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古。
本啧啧曰。
誰不欲作福。
衆識其意。
聽赴之。
元豐五年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
禅二律六。
中貴梁從政董其事。
驿召師主惠林。
既至。
上遣使問勞。
三日傳旨就寺之門為士民演法。
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
賜坐。
即盤足跏趺。
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上問。
受業何寺。
對曰。
承天永安。
上悅其真。
喻以方興禅宗宜善開導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福惠僧也。
後帝登遐。
召入福甯殿說法。
以師嘗為先帝所禮。
敬見之。
不勝哀悼。
以老乞歸林下。
敕任便雲遊。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升座辭衆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遊。
順風加橹棹。
舡子下楊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
師臨别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
聞者莫不感涕其真慈善導若此。
高麗僧統義天。
以王子奉國命使于我朝。
聞師道譽。
請以弟子禮見師。
問其所得以華嚴經對。
師曰。
華嚴經三身佛。
報身說耶。
化身說耶。
法身說耶。
義天曰。
法身說。
本曰。
法身遍周沙界。
當時聽衆何處蹲立。
義天茫然自失。
欽服益加。
法道至本大盛。
老居靈岩閉門頹然。
而四方從者相望于道不釋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滅。
沐浴而卧。
門弟子環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坐。
本熟視曰。
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甚麼。
尋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索筆大書五字曰。
後事付守榮。
擲筆憨卧。
若熟睡然。
撼之已去矣。
門人塔全身于山中。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庚辰) 黃龍寶覺禅師入寂。
出于邬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信以出家辄複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業。
而公獨獻詩得奏名。
剃發繼住受業院。
不奉戒律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入叢林。
谒雲峰悅公。
留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将去。
悅曰。
必
⊙(乙亥) 遼改壽昌(主洪基加号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 智海真如慕哲禅師。
出于臨川聞氏。
聞族寒哲又幼孤。
去依建昌永安圓覺律師為童子。
試所習得度具戒。
為人剛簡有高識。
以荷法為志。
律身甚嚴。
翠岩真禅師遊方時。
哲能識之。
真好慕所長以蓋人。
号真點胸。
所至犯衆怒非笑之。
哲與之周旋二十年。
雖群居不敢失禮。
真兩住刹。
哲陰相之。
成法席。
有來學者。
且令見哲侍者。
謂人曰。
三十年後哲其大作佛事。
真殁塔于西山。
心喪三年乃去。
依黃檗遊湘中。
一缽雲行鳥飛。
去留為叢林重輕。
謝師直守潭州。
聞其風而悅之。
不可緻。
會嶽麓席虛。
盡禮迎以為出世。
累月而後就俄遷大沩。
衆二千指。
無所約束人人自律。
唯粥罷受門弟子問道。
謂之入室。
齋罷必會大衆茶。
諸方才月一再。
而哲講之無虛日。
放參罷哲自役作。
使令者在側如路人。
晨香夕燈十有四年。
夜禮拜持茅視殿庑燈火。
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
初猶浴。
盡老不浴者十餘年。
紹聖元年有诏住大相國寺智海禅院。
京師士大夫想見風裁。
叢林以哲靜退畏鬧。
不敢必其來。
哲受诏欣然俱數衲子至。
解包之日。
傾都來觀。
至謂一佛出世。
院窄而僧日增。
無以容則相枕地卧。
有請限之者。
哲曰。
僧佛祖所自出。
厭僧厭佛祖也。
安有名為傳法而厭佛祖乎。
安得不祥之語哉。
凡驗學者。
舉趙州洗缽話。
上人如何會。
僧拟對。
哲以手托之曰。
歇去。
自始至終未嘗換機。
明年十月初八。
無疾而化。
⊙是年雲居元祐禅師卒。
王氏。
信之上饒人。
年十三師事博山承天沙門齊晟。
二十四得度具戒。
時南禅師在黃檗。
往依之。
十餘年智辨自将氣出流輩。
衆以是悅之少。
然祐不恤也。
南殁去遊湘中。
廬于衡嶽馬祖故基。
衲子追随聲重荊楚間。
謝師直守潭州。
欲禅道林之律居。
盡禮緻祐為第一世。
祐欣然肯來。
道林蜂房蟻穴。
聞見層出。
像設之多。
冠于湘西。
祐夷廓之。
為虛堂為禅室。
以會四海之學者。
役夫不敢壞像設。
祐自鋤棄諸江曰。
昔本不成。
今安得壞。
吾法尚無凡情。
存聖解乎。
六年而殿閣崇成。
棄之去。
遊廬山。
南康太守陸公。
時請住玉澗寺。
徐王聞其名。
奏賜紫袍。
祐作偈辭之曰。
為僧六十鬓先華。
無補空門号出家。
願乞封回禮部牒。
兔辜盧老納袈裟。
人問其故。
祐曰。
人主之恩而王者之施。
非敢辭。
以近名也。
但以法未等耳。
王安上者舒王之弟。
問法于祐。
以雲居延之。
祐曰。
為攜此骨歸葬峰頂耳。
登輿而去。
疾諸方死必塔者。
祐曰。
山川有限。
僧死無窮。
他日塔将無所容。
于是于開山宏覺塔之東作卵塔曰。
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壞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僧化皆以骨石填于此。
謂之三塔。
紹聖二年七月七日。
夜集衆說偈而化。
世壽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夏。
⊙(戊寅) 改元符 西夏改永安。
雲居佛印了元禅師。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二歲。
琅琅誦論語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略通大義。
因讀首楞嚴經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
白父母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試法華受具。
遊廬山谒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其号海上橫行。
俯視後進。
元與問答捷給。
乃稱賞。
時年十九。
又谒圓通讷公。
讷曰。
骨格已似雪窦。
後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琏方應诏以元繼其職。
江州承天虛席。
又以元當選。
郡将而少之。
讷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不可折也。
于是為開先之嗣。
時二十八矣。
自承天遷淮之鬥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潤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又住雲居。
凡四十年間。
德化缁素。
缙紳之賢者多與之遊。
東坡谪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詶酢妙句。
與煙雲争麗及其在金山。
東坡釋還東吳。
次丹陽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學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答曰。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山門見趙王。
争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坡抵掌稱善。
又嘗謂衆曰。
昔雲門說法如雲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返記吾語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随所聞即書之。
後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尚以文字為禅之謂請益。
故元以是風之。
高麗僧統義天航海至明州。
傳雲。
棄王位出家。
上疏乞遍曆叢林問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楊傑次公館伴。
所經吳中諸刹皆餞。
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規繩如是。
不可易也。
衆姓出家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
宜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諸方先失一隻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以元為知大體。
李公伯時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雲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謾向風前嗅。
枯木無端雪裡春。
對現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畫笑狀。
非苟然也。
世壽六十七。
坐五十有二夏。
⊙圓照禅師。
諱宗本。
生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體貌豐碩言無枝葉。
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師。
升道價重叢林。
歸之者如雲。
本弊衣垢面。
探井臼典炊爨。
以供給之。
夜則入室參。
升曰。
頭陀荷衆良苦。
亦疲勞乎。
對曰。
若舍一法不名滿足。
菩薩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升陰奇之。
又十年剃發受具。
服勤三年乃辭。
升遊方遍參。
至池陽景德谒義懷禅師。
言下契悟。
衆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而喜寝。
鼻息齁齁。
聞者厭之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幢也。
汝輩他日當依賴之。
無多談。
衆乃驚。
懷退居吳江壽聖。
部使者李公複圭過懷夜話曰。
瑞光虛席。
願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逾此道人者耳。
既至寺。
集衆擊鼓。
鼓辄堕。
圓轉震響。
衆驚卻。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振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武林守陳公襄。
以承天興教二刹命師擇居。
蘇人留之益甚。
又以淨慈堅請。
移文喻道俗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古。
本啧啧曰。
誰不欲作福。
衆識其意。
聽赴之。
元豐五年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
禅二律六。
中貴梁從政董其事。
驿召師主惠林。
既至。
上遣使問勞。
三日傳旨就寺之門為士民演法。
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
賜坐。
即盤足跏趺。
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上問。
受業何寺。
對曰。
承天永安。
上悅其真。
喻以方興禅宗宜善開導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福惠僧也。
後帝登遐。
召入福甯殿說法。
以師嘗為先帝所禮。
敬見之。
不勝哀悼。
以老乞歸林下。
敕任便雲遊。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升座辭衆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遊。
順風加橹棹。
舡子下楊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
師臨别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
聞者莫不感涕其真慈善導若此。
高麗僧統義天。
以王子奉國命使于我朝。
聞師道譽。
請以弟子禮見師。
問其所得以華嚴經對。
師曰。
華嚴經三身佛。
報身說耶。
化身說耶。
法身說耶。
義天曰。
法身說。
本曰。
法身遍周沙界。
當時聽衆何處蹲立。
義天茫然自失。
欽服益加。
法道至本大盛。
老居靈岩閉門頹然。
而四方從者相望于道不釋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滅。
沐浴而卧。
門弟子環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坐。
本熟視曰。
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甚麼。
尋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索筆大書五字曰。
後事付守榮。
擲筆憨卧。
若熟睡然。
撼之已去矣。
門人塔全身于山中。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庚辰) 黃龍寶覺禅師入寂。
出于邬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信以出家辄複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業。
而公獨獻詩得奏名。
剃發繼住受業院。
不奉戒律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入叢林。
谒雲峰悅公。
留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将去。
悅曰。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