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龍智傳金剛智阿阇黎。
金剛智東來傳于和上。
和上又西遊天竺師子等國。
詣龍智阿阇黎。
揚搉十八會法。
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于和上。
凡六棄矣。
每齋戒留中導迎善氣。
登禮皆答福應較然。
溫樹不言莫可紀已。
西域隘巷狂象奔突。
以慈眼視之。
不旋踵而象伏不起。
南海半渡天吳鼓駭。
以定力對之。
未移晷而海靜無浪。
其生也。
母氏有毫光照燭之瑞。
其沒也。
精舍有池水竭涸之異。
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
常飾供具坐道場浴蘭焚香入佛知見。
五十餘年晨夜寒暑未嘗有傾欹懈倦之色。
過人絕遠乃如是者後學升堂誦說。
有師法者非一。
而沙門惠朗受補處之記。
得傳燈之旨。
繼明佛日紹六為七。
至矣哉。
於戲。
法子永懷梁木将絕本行。
托予勒崇。
昔承微言今見幾杖。
光儀眇漢壇宇清怆。
綦書昭銘小子何讓。
銘曰。
嗚呼大士。
起我三宗。
道為帝師。
秩為儀同。
昔在廣成軒後順風。
歲逾三千。
複有肅公。
瑜伽上乘。
真語密契。
六葉授受。
傳燈相繼。
述者牒之。
爛然有第。
陸伏狂象。
水息天吳。
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
寂然感通。
其可測乎。
兩楹夢奠。
雙樹變色。
司空寵終。
辨正旌德。
天使祖祭。
宸衷凄恻。
诏起寶塔。
舊庭之隅。
下藏舍利。
上飾浮圖。
迹殊生滅。
法離有無。
刊石為碣。
傳之大都。
⊙(辛亥) 越州律師昙一卒。
補[門@非]梁肅制其碑曰。
釋氏先律師。
諱昙一字覺胤。
報年八十。
僧夏六十一。
以大曆六年十二月七日。
滅度于越州開元寺。
遷座起塔于秦望山之陽。
制缞會葬者以千百數。
大師南陽張氏。
曾祖隋太常恒。
始家會稽之山陰。
大師誕鐘粹氣聰悟夙發。
幼學五經因探禹穴。
至雲門寺遂依沙門諒公出家。
景龍中剃度。
尋受具戒。
天縱辯慧益以軌儀。
翕然已為人望矣。
開元初西遊長安。
觀音亮律師見而奇之。
授以毗尼之學。
又依崇聖寺壇子法師。
學俱舍唯識。
從印度大沙門無畏。
受菩薩戒。
探道睹奧出類拔萃。
期月之間名動京師。
大師崖岸峻峙機神坦邁。
體識詳雅應用虛明。
得三藏之隐赜。
究諸宗之源底。
加以素解玄儒旁總曆緯。
長老聞風而悅服。
公卿下榻以賓禮。
由是與少保兖國公陸公象先賀賓客知章李北海邕徐中書安貞褚谏議庭誨。
為儒釋之遊莫逆之友。
其導世皆先之以文行。
弘之以戒定。
入蘭室而馨香自發。
臨水鏡而毫發必鑒。
不知其所由然矣。
開元二十六年。
複歸會稽。
謂人曰。
三世佛法戒為根本。
本之不修道遠乎哉。
故設教以屍羅為主。
取邺郡律疏。
合終南事鈔。
括其同異詳發正義。
學徒賴焉。
大凡北際河朔南越荊閩。
四分之宗自我而盛。
烈炬之破昏黑。
群流之赴澗澤。
适來之時行化也如彼。
有為而生乘化而息。
草木潛潤慈雲無心。
适去之時處順也如此。
人世遷轉道存運往。
瞻望不見寂寥空山。
哀哉。
銘曰。
越水漫漫。
崇山回合。
大師化滅。
式建靈塔。
緬慕上士。
誕修淨法。
有威有儀。
不窪不雜。
德溥化洽。
雲從海納。
勒銘垂後。
千萬億劫。
⊙是歲淮南節度使楊州牧禦史大夫張延賞狀舒州三祖行實。
請谥于朝。
夏四月。
天子賜谥曰鏡智禅師。
刺史獨孤及制賜谥碑曰。
按前志。
禅師号僧粲。
不知何許人。
出見于周隋間。
傳教于惠可大師。
摳衣邺中。
得道于司空山。
謂身相非真。
故示有瘡疾。
謂法無我。
故居不擇地。
以衆生病為病。
故所至必說法。
度人以一相。
不在内外中間。
故必言不以文字。
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
攝群品流注生滅。
觀四維上下。
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
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界。
法同夢幻無得無證。
然後謂之解脫。
禅師率是道也。
上膺付屬下拯昏疑。
大雲垂蔭國土皆化。
謂南方教所未至。
我是以有羅浮之行。
其來不來也。
其去無去也。
既而以袈裟與法。
俱付悟者。
道存影謝遺骨此山。
今二百歲矣。
皇帝即位後五年。
歲次庚戌。
某剖符是州登禅師遺居。
周覽塵迹明征故事。
其荼毗起塔之制。
實天寶景戌中。
别駕前河南尹趙郡李公常經始之。
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東薛公道衡唐相國河南房公琯繼論撰之。
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禮。
則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
長老比丘釋湛然。
誦經于靈塔之下。
與澗松俱老。
痛先師名氏未經邦國焉。
與禅衆寺大律師澄俊。
同寅協恭亟以為請。
會是歲嵩山大比丘釋惠融至自廣陵。
勝業寺大比丘釋開悟至自廬江。
俱慕我禅師後七葉之遺訓。
日相與歎塔之不命号之不崇。
懼象法之根本墜于地也。
願申無邊衆生之弘。
誓以纾罔極楊。
州牧禦史大夫張公延賞以狀聞。
于是六年夏四月。
上霈然降興廢繼絕之诏。
冊谥禅師曰鏡智。
塔曰覺寂。
以大德僧七人掃灑供養。
天書錫命煇煥崖谷。
衆庶踴躍謂大乘中興。
是以大比丘衆議立石于塔東南隅。
紀心法興廢之所以然。
某以謂初中國之有佛教。
自漢孝明始也。
曆魏晉宋齊及梁武。
言第一義谛者不過布施持戒。
天下惑于報應而人未知禅。
世與道交相喪。
至菩提達磨大師。
始示人以諸佛心要。
人疑而未思。
惠可大師傳而持之。
人思而未修。
迨禅師三葉其風寖廣。
真如法味日漸月漬。
萬木之根莖枝葉悉沐我雨。
然後空王之密藏。
二祖之微言。
始行于世間浃于人心。
當時聞道于禅師者。
其淺者知有為無非妄想。
深者見佛性于言下。
如燈照物。
朝為凡夫夕為聖賢。
雙峰大師道信其人道。
其後信公以傳弘忍。
忍傳惠能神秀。
秀公傳普寂。
寂公之門
金剛智東來傳于和上。
和上又西遊天竺師子等國。
詣龍智阿阇黎。
揚搉十八會法。
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于和上。
凡六棄矣。
每齋戒留中導迎善氣。
登禮皆答福應較然。
溫樹不言莫可紀已。
西域隘巷狂象奔突。
以慈眼視之。
不旋踵而象伏不起。
南海半渡天吳鼓駭。
以定力對之。
未移晷而海靜無浪。
其生也。
母氏有毫光照燭之瑞。
其沒也。
精舍有池水竭涸之異。
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
常飾供具坐道場浴蘭焚香入佛知見。
五十餘年晨夜寒暑未嘗有傾欹懈倦之色。
過人絕遠乃如是者後學升堂誦說。
有師法者非一。
而沙門惠朗受補處之記。
得傳燈之旨。
繼明佛日紹六為七。
至矣哉。
於戲。
法子永懷梁木将絕本行。
托予勒崇。
昔承微言今見幾杖。
光儀眇漢壇宇清怆。
綦書昭銘小子何讓。
銘曰。
嗚呼大士。
起我三宗。
道為帝師。
秩為儀同。
昔在廣成軒後順風。
歲逾三千。
複有肅公。
瑜伽上乘。
真語密契。
六葉授受。
傳燈相繼。
述者牒之。
爛然有第。
陸伏狂象。
水息天吳。
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
寂然感通。
其可測乎。
兩楹夢奠。
雙樹變色。
司空寵終。
辨正旌德。
天使祖祭。
宸衷凄恻。
诏起寶塔。
舊庭之隅。
下藏舍利。
上飾浮圖。
迹殊生滅。
法離有無。
刊石為碣。
傳之大都。
⊙(辛亥) 越州律師昙一卒。
補[門@非]梁肅制其碑曰。
釋氏先律師。
諱昙一字覺胤。
報年八十。
僧夏六十一。
以大曆六年十二月七日。
滅度于越州開元寺。
遷座起塔于秦望山之陽。
制缞會葬者以千百數。
大師南陽張氏。
曾祖隋太常恒。
始家會稽之山陰。
大師誕鐘粹氣聰悟夙發。
幼學五經因探禹穴。
至雲門寺遂依沙門諒公出家。
景龍中剃度。
尋受具戒。
天縱辯慧益以軌儀。
翕然已為人望矣。
開元初西遊長安。
觀音亮律師見而奇之。
授以毗尼之學。
又依崇聖寺壇子法師。
學俱舍唯識。
從印度大沙門無畏。
受菩薩戒。
探道睹奧出類拔萃。
期月之間名動京師。
大師崖岸峻峙機神坦邁。
體識詳雅應用虛明。
得三藏之隐赜。
究諸宗之源底。
加以素解玄儒旁總曆緯。
長老聞風而悅服。
公卿下榻以賓禮。
由是與少保兖國公陸公象先賀賓客知章李北海邕徐中書安貞褚谏議庭誨。
為儒釋之遊莫逆之友。
其導世皆先之以文行。
弘之以戒定。
入蘭室而馨香自發。
臨水鏡而毫發必鑒。
不知其所由然矣。
開元二十六年。
複歸會稽。
謂人曰。
三世佛法戒為根本。
本之不修道遠乎哉。
故設教以屍羅為主。
取邺郡律疏。
合終南事鈔。
括其同異詳發正義。
學徒賴焉。
大凡北際河朔南越荊閩。
四分之宗自我而盛。
烈炬之破昏黑。
群流之赴澗澤。
适來之時行化也如彼。
有為而生乘化而息。
草木潛潤慈雲無心。
适去之時處順也如此。
人世遷轉道存運往。
瞻望不見寂寥空山。
哀哉。
銘曰。
越水漫漫。
崇山回合。
大師化滅。
式建靈塔。
緬慕上士。
誕修淨法。
有威有儀。
不窪不雜。
德溥化洽。
雲從海納。
勒銘垂後。
千萬億劫。
⊙是歲淮南節度使楊州牧禦史大夫張延賞狀舒州三祖行實。
請谥于朝。
夏四月。
天子賜谥曰鏡智禅師。
刺史獨孤及制賜谥碑曰。
按前志。
禅師号僧粲。
不知何許人。
出見于周隋間。
傳教于惠可大師。
摳衣邺中。
得道于司空山。
謂身相非真。
故示有瘡疾。
謂法無我。
故居不擇地。
以衆生病為病。
故所至必說法。
度人以一相。
不在内外中間。
故必言不以文字。
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
攝群品流注生滅。
觀四維上下。
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
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界。
法同夢幻無得無證。
然後謂之解脫。
禅師率是道也。
上膺付屬下拯昏疑。
大雲垂蔭國土皆化。
謂南方教所未至。
我是以有羅浮之行。
其來不來也。
其去無去也。
既而以袈裟與法。
俱付悟者。
道存影謝遺骨此山。
今二百歲矣。
皇帝即位後五年。
歲次庚戌。
某剖符是州登禅師遺居。
周覽塵迹明征故事。
其荼毗起塔之制。
實天寶景戌中。
别駕前河南尹趙郡李公常經始之。
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東薛公道衡唐相國河南房公琯繼論撰之。
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禮。
則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
長老比丘釋湛然。
誦經于靈塔之下。
與澗松俱老。
痛先師名氏未經邦國焉。
與禅衆寺大律師澄俊。
同寅協恭亟以為請。
會是歲嵩山大比丘釋惠融至自廣陵。
勝業寺大比丘釋開悟至自廬江。
俱慕我禅師後七葉之遺訓。
日相與歎塔之不命号之不崇。
懼象法之根本墜于地也。
願申無邊衆生之弘。
誓以纾罔極楊。
州牧禦史大夫張公延賞以狀聞。
于是六年夏四月。
上霈然降興廢繼絕之诏。
冊谥禅師曰鏡智。
塔曰覺寂。
以大德僧七人掃灑供養。
天書錫命煇煥崖谷。
衆庶踴躍謂大乘中興。
是以大比丘衆議立石于塔東南隅。
紀心法興廢之所以然。
某以謂初中國之有佛教。
自漢孝明始也。
曆魏晉宋齊及梁武。
言第一義谛者不過布施持戒。
天下惑于報應而人未知禅。
世與道交相喪。
至菩提達磨大師。
始示人以諸佛心要。
人疑而未思。
惠可大師傳而持之。
人思而未修。
迨禅師三葉其風寖廣。
真如法味日漸月漬。
萬木之根莖枝葉悉沐我雨。
然後空王之密藏。
二祖之微言。
始行于世間浃于人心。
當時聞道于禅師者。
其淺者知有為無非妄想。
深者見佛性于言下。
如燈照物。
朝為凡夫夕為聖賢。
雙峰大師道信其人道。
其後信公以傳弘忍。
忍傳惠能神秀。
秀公傳普寂。
寂公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