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唐。
⊙(癸卯) 代宗豫改年廣德(肅宗長子。
玄皇諸孫百餘人代居長為嫡孫即位。
後用元載為相。
而黜李泌。
及誅元載複用楊绾。
年五十三崩紫宸内殿。
葬元陵。
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年永泰○九月鑄金銅佛像于光順門。
率百僚拜祀之。
十月吐蕃寇逼京師。
内出仁王經。
辇送西明諸寺。
置百尺高座講之。
寇平○帝夢六祖惠能大師請衣缽歸于曹溪。
翌日遣中使送還。
是時寇難屢逼。
帝寖以為憂。
宰相王缙曰。
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憑。
雖多難無足道者。
祿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禍。
仆固懷恩臨敵而踣。
群戎來寇未及戰辄去。
非人事也。
帝由是笃意佛道修祠祀。
诏天下官司無棰辱僧尼。
禁中講誦仁王護國經。
诏命不空三藏。
⊙重譯舊本。
帝親為之序。
官不空特進鴻胪卿。
是年诏法師良贲。
于大明宮之桃園。
造新仁王經疏成。
贲以表進呈。
略曰。
洗心滌慮扣寂求音。
發明啟自天宮。
加被仰憑佛力。
鹹約經論演暢真宗。
亦猶集群玉于荊山。
約百川于溟海。
火生于木。
并兩曜而俱明。
識轉于如。
體一相而等照。
成道者法也。
載法者經也。
廣度群有同于大通。
足菩提心如陛下意。
帝覽之稱善。
改大曆元年。
⊙(丙午) 道義禅師。
是年建金閣寺。
敕十節使助之以二稅。
七月。
始作盂蘭盆會于禁中。
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備銮輿建巨旛。
各以帝号标其上。
自太廟迎入内道場。
铙吹鼓舞旌幢燭天。
是日立仗百僚于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宮生靈芝。
帝賦詩美之。
百僚皆屬和。
⊙(丁未) ○大教東被七百年矣。
七月。
宰相杜鴻漸。
出撫巴蜀。
至益州遣使詣白崖山請禅師無住入城問法曰。
弟子聞今和上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此三句是一是三。
無住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無妄名慧。
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惠。
非一非三也。
曰後句妄字莫非從心否。
無住曰。
從女者是。
曰有據否。
無住曰。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又問。
師還以三句接人否。
對曰。
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清水影現。
悟無念體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立也。
時庭樹鴉鳴。
公曰。
師還聞否。
曰聞。
鴉去矣。
又問。
師今聞否。
曰聞。
公曰。
鴉去無聲。
雲何言聞。
無住顧四衆曰。
正法難聞。
各宜谛聽。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今亦不滅。
有聲之時。
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
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
乃至色香味觸亦複如之。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喜躍稱善。
又問。
弟子頃着起信論疏二卷。
得名解佛法否。
曰夫造疏皆用心思量分别。
但可着成傳益初學。
據論雲。
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今相公着言說相著名字相着心緣相。
既着種種相。
何由體解佛法。
公稽首曰。
師今從理确論。
合心地法門實不思議。
然何由得不生不滅契解脫去答曰。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公曰。
何謂識心見性。
答曰。
一切學道人随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
真心者。
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不定不亂。
不取不舍不沈不浮。
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無可知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鴻漸由是栖心禅悅。
嘗有詩雲。
長願追禅理安能揖化源。
晚以疾辭宰相。
釋位三日而薨。
臨終沐浴俨朝服加僧伽黎剃須發而逝。
遺命依沙門法葬。
論曰。
無住說法簡當明妙。
雅合首楞嚴所謂聞無生滅之旨。
宜乎聞者悟悅而信解也。
鴻漸靈武策立功臣。
家世奉佛。
其臨終剔發須服僧衣。
遂與宋朝王文王公旦肖焉。
雖文正公巨德元勳完名高節卓冠名臣之表非鴻漸所能仿佛。
然暮年付囑諸子及其友楊文公大年。
丁甯曲折。
文公談苑着之甚詳。
茲可想見知佛之深而見道之明也。
嗚呼吾宗直指當人見聞覺知。
一段大事本爾現成。
柰何人自棄昧往往終身役役為他間事長無明者。
天下碌碌皆是。
若二公能自回頭存心後世打徹大事。
夫豈易得也哉。
⊙(戊申) 清涼國師澄觀。
字大休。
會稽人。
姓夏侯氏。
生于開元戊寅。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口四十齒。
目光夜發。
晝乃不眴。
天寶七年出家。
至肅宗二年丁酉受具。
是年奉诏入内敕譯華嚴。
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土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肴。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從牛頭忠徑山欽。
問西來宗旨。
授華嚴圓教于京都诜禅師。
至是大曆三年代宗诏入内。
與大辯正三藏譯經。
為潤文大德。
既而辭入五台大華嚴寺覃思華嚴。
以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真如。
猶于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
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诂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
靡不該洽。
至建中四年下筆着疏。
先求瑞應。
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
光相颙颙。
因以手捧咽面門。
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遍照之征。
自是落筆無停思。
乃以信解行證。
分華嚴為四科。
理無不包。
觀每慨舊疏未盡經旨。
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
遂宗承之制疏。
凡曆四年而文成。
又夢身為龍。
矯首南台尾蟠北台。
宛轉淩虛
⊙(癸卯) 代宗豫改年廣德(肅宗長子。
玄皇諸孫百餘人代居長為嫡孫即位。
後用元載為相。
而黜李泌。
及誅元載複用楊绾。
年五十三崩紫宸内殿。
葬元陵。
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年永泰○九月鑄金銅佛像于光順門。
率百僚拜祀之。
十月吐蕃寇逼京師。
内出仁王經。
辇送西明諸寺。
置百尺高座講之。
寇平○帝夢六祖惠能大師請衣缽歸于曹溪。
翌日遣中使送還。
是時寇難屢逼。
帝寖以為憂。
宰相王缙曰。
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憑。
雖多難無足道者。
祿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禍。
仆固懷恩臨敵而踣。
群戎來寇未及戰辄去。
非人事也。
帝由是笃意佛道修祠祀。
诏天下官司無棰辱僧尼。
禁中講誦仁王護國經。
诏命不空三藏。
⊙重譯舊本。
帝親為之序。
官不空特進鴻胪卿。
是年诏法師良贲。
于大明宮之桃園。
造新仁王經疏成。
贲以表進呈。
略曰。
洗心滌慮扣寂求音。
發明啟自天宮。
加被仰憑佛力。
鹹約經論演暢真宗。
亦猶集群玉于荊山。
約百川于溟海。
火生于木。
并兩曜而俱明。
識轉于如。
體一相而等照。
成道者法也。
載法者經也。
廣度群有同于大通。
足菩提心如陛下意。
帝覽之稱善。
改大曆元年。
⊙(丙午) 道義禅師。
是年建金閣寺。
敕十節使助之以二稅。
七月。
始作盂蘭盆會于禁中。
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備銮輿建巨旛。
各以帝号标其上。
自太廟迎入内道場。
铙吹鼓舞旌幢燭天。
是日立仗百僚于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宮生靈芝。
帝賦詩美之。
百僚皆屬和。
⊙(丁未) ○大教東被七百年矣。
七月。
宰相杜鴻漸。
出撫巴蜀。
至益州遣使詣白崖山請禅師無住入城問法曰。
弟子聞今和上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此三句是一是三。
無住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無妄名慧。
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惠。
非一非三也。
曰後句妄字莫非從心否。
無住曰。
從女者是。
曰有據否。
無住曰。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又問。
師還以三句接人否。
對曰。
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清水影現。
悟無念體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立也。
時庭樹鴉鳴。
公曰。
師還聞否。
曰聞。
鴉去矣。
又問。
師今聞否。
曰聞。
公曰。
鴉去無聲。
雲何言聞。
無住顧四衆曰。
正法難聞。
各宜谛聽。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今亦不滅。
有聲之時。
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
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
乃至色香味觸亦複如之。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喜躍稱善。
又問。
弟子頃着起信論疏二卷。
得名解佛法否。
曰夫造疏皆用心思量分别。
但可着成傳益初學。
據論雲。
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今相公着言說相著名字相着心緣相。
既着種種相。
何由體解佛法。
公稽首曰。
師今從理确論。
合心地法門實不思議。
然何由得不生不滅契解脫去答曰。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公曰。
何謂識心見性。
答曰。
一切學道人随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
真心者。
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不定不亂。
不取不舍不沈不浮。
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無可知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鴻漸由是栖心禅悅。
嘗有詩雲。
長願追禅理安能揖化源。
晚以疾辭宰相。
釋位三日而薨。
臨終沐浴俨朝服加僧伽黎剃須發而逝。
遺命依沙門法葬。
論曰。
無住說法簡當明妙。
雅合首楞嚴所謂聞無生滅之旨。
宜乎聞者悟悅而信解也。
鴻漸靈武策立功臣。
家世奉佛。
其臨終剔發須服僧衣。
遂與宋朝王文王公旦肖焉。
雖文正公巨德元勳完名高節卓冠名臣之表非鴻漸所能仿佛。
然暮年付囑諸子及其友楊文公大年。
丁甯曲折。
文公談苑着之甚詳。
茲可想見知佛之深而見道之明也。
嗚呼吾宗直指當人見聞覺知。
一段大事本爾現成。
柰何人自棄昧往往終身役役為他間事長無明者。
天下碌碌皆是。
若二公能自回頭存心後世打徹大事。
夫豈易得也哉。
⊙(戊申) 清涼國師澄觀。
字大休。
會稽人。
姓夏侯氏。
生于開元戊寅。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口四十齒。
目光夜發。
晝乃不眴。
天寶七年出家。
至肅宗二年丁酉受具。
是年奉诏入内敕譯華嚴。
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土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肴。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從牛頭忠徑山欽。
問西來宗旨。
授華嚴圓教于京都诜禅師。
至是大曆三年代宗诏入内。
與大辯正三藏譯經。
為潤文大德。
既而辭入五台大華嚴寺覃思華嚴。
以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真如。
猶于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
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诂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
靡不該洽。
至建中四年下筆着疏。
先求瑞應。
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
光相颙颙。
因以手捧咽面門。
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遍照之征。
自是落筆無停思。
乃以信解行證。
分華嚴為四科。
理無不包。
觀每慨舊疏未盡經旨。
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
遂宗承之制疏。
凡曆四年而文成。
又夢身為龍。
矯首南台尾蟠北台。
宛轉淩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