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居萬甯寺後。
又以诏居崇恩寺。
萬甯成宗所創。
崇恩武宗所創也。
兩居大寺前後一紀。
道德簡于宸衷。
流聲洋于海隅。
本嘗以寵遇顯榮為之志而改其素。
嘗語人曰。
畦衣之士抗塵世表。
苟不愧于朝聞夕死可矣。
尚何慕于外哉。
自以重居官寺久佩恩榮。
而浮圖之道。
恬退為高。
乃以讓其弟子。
退居幽僻謝絕人事。
括囊一室以樂其道。
延祐四年。
正月廿八日終于隐所。
世壽五十有一。
為僧四十三夏。
宰臣以聞。
皇太後錫镪五千缗赙葬。
敕有司備儀衛。
集京畿諸寺幡蓋鼓樂以送之。
火後獲舍利數十顆。
其徒建塔于南城之南。
京城大普慶寺實相圓明光教律師入寂。
師諱法聞。
嚴氏。
陝西人。
按姓氏略。
嚴與莊皆[(┤ ├)/幹]姓。
楚莊王之裔。
以谥為氏。
避漢明諱改氏為嚴。
公年七歲從禅德輝公學。
十有五薙染為僧。
年二十受具戒。
于是遊汴汝河洛。
曆諸講肆研究教乘。
從大德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
溫以公任重道遠克振吾宗。
托以弘傳之寄。
嘗對佛像灼肌然指。
庸表克誠。
刺血書經。
以彰重法。
遂隐于台山不踰阃者六載。
讀藏教五千卷者三番。
是以業進行修。
身藏名著。
帝師亦憐。
命公講說般若。
指授因明之要。
因顧謂其徒曰。
孰謂漢地乃有此僧耶。
三輔之人勸輝緻書。
勖以兼善毋忘鄉梓。
請歸長安。
公以弟子于師義猶君父。
父師之命敢不敬承。
況父母之邦。
鄉裡之義。
可遂忘乎。
乃抗策而西。
既至耆老皆歡呼而言曰。
吾鄉之人。
得所師而承教矣。
尋以安西王命。
居城南之義善寺。
唐初神僧杜順示迹之地也。
邠岐泾渭四序講筵不絕。
從而學者蓋千數焉。
天子聞之。
征至阙庭。
诏居大原教寺。
授榮祿大夫大司徒。
未幾诏居大普慶寺。
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章一品。
賜遼世金書戒本。
求戒者皆從公而師受焉。
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風。
猶景星鳳凰之瑞于明時也。
延祐四年三月廿四日跏趺而逝。
以聞。
上恻然久之。
賜币數萬缗以葬。
诏大臣護喪有司備儀衛旌蓋送之。
世壽五十八。
戒臘四十三。
弟子奉遺骨舍利建塔焉。
⊙(戊午) 特賜三藏佑聖國師達益巴入寂。
佛法流于中國久矣。
三乘之教風靡九州。
其道至焉。
唐宋間始聞有秘密之法。
典籍雖存猶未顯行于世。
國初其道始盛西鄙。
統元中天子以大薩思迦法師有聖人之道。
尊為帝師。
于是秘密之法日麗乎中天。
波漸于四海。
精其法者皆緻重于天朝。
敬慕于殊俗。
故佛氏之舊一變于齊魯。
國師名達益巴。
少為苾刍。
凡事帝師十有三年。
出而從入而侍。
聽言論于左右。
觀道德于前後。
陶熏滋久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經籍。
部以十數。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歸行之所趣。
帝師西還。
送至臨洮。
以久勞侍從弗堪跋涉之勤。
見留于洮。
師留是十有九年。
依大士綽思吉玩蔔。
覆所既聞。
受所未傳。
切磋琢磨。
于是義逾精道益明矣。
是以譽延兩京道重三朝。
事二聖於潛。
竭勤逾紀。
從屬車往返二都。
雖雨夕風朝。
恒在宮壺。
逮武宗踐祚。
上處春闱。
眷藩邸之舊。
錫赉以千萬計。
初師在臨洮。
秦人請居古佛寺。
至是乞歸以所賜大厥宇。
謀老汐上。
未幾以太後诏征還兩宮之賜。
視前有加。
錫金印駝紐。
封号弘法普濟三藏大師。
延祐五年八月十六日。
化于京師。
年七十有三。
以聞。
上恻焉興歎久之。
兩宮賜币以葬。
皇太子遣使至奠。
敕有司備儀衛送之都門之外。
谥佑聖國師。
給乘騎歸葬成紀焉。
是年六月再立行宣政院。
參用常選職官。
(己未) 敕建大永福寺(即青塔寺)○一月朔日食。
⊙京師大寶集寺妙文講主卒。
姓孫氏。
蔚州人。
妙文諱也。
九歲為浮圖。
年十有八畦服遊學。
跋涉雲朔之墟。
觀風燕趙之邦。
二十一預苾刍戒。
抵京師依大德明公。
學圓頓之道。
陸沉于衆者積年。
三十有二以衆勸請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傳明之列。
其涵養沖挹無欲速成名。
不躁進求達類如此。
四十有八居薊之雲泉。
勤節儉用。
老者懷其德。
少者嚴其教。
故衆睦而寺治。
比再稔廪有餘粟。
歲荒以赈饑民。
薊人稱焉。
世祖聞其道。
召見之。
顧謂侍臣曰。
福德僧也。
诏居寶集。
時禅學浸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驅海内。
相學之流囿于名數滞于殊途。
蔽情執之見。
惑圓頓之旨。
師獨大弘方等。
振以圓宗。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蕩滌情塵融通寂照。
是以龍象蹴踏。
競附一乘之駕焉。
年逾八十。
益倦于勤。
以寺任諸弟子。
退居逸老專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 月 日卒。
年八十有三。
告終之日。
誡弟子高聲唱佛名。
遽起跏趺結三昧印。
泊然長逝。
塔于平則門外。
(庚申) 正月朔。
日有食之。
⊙三月十一日。
登極大赦。
(辛酉) 英宗格堅皇帝 改年至治。
诏各路立帝師殿。
追谥曰。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祐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班彌怛拔思發。
是年。
⊙敕建帝師殿碑 光祿大夫大司徒大永福寺住持釋源宗主(法洪)奉 敕。
撰翰林學士趙孟俯書。
參議中書省事(臣)元明善篆額。
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師。
惟其道之所存。
不以類也。
故趙以圖澄為師。
秦以羅什為師。
夫二君之師其人也。
以其知足以圖國。
言足以興邦。
德
又以诏居崇恩寺。
萬甯成宗所創。
崇恩武宗所創也。
兩居大寺前後一紀。
道德簡于宸衷。
流聲洋于海隅。
本嘗以寵遇顯榮為之志而改其素。
嘗語人曰。
畦衣之士抗塵世表。
苟不愧于朝聞夕死可矣。
尚何慕于外哉。
自以重居官寺久佩恩榮。
而浮圖之道。
恬退為高。
乃以讓其弟子。
退居幽僻謝絕人事。
括囊一室以樂其道。
延祐四年。
正月廿八日終于隐所。
世壽五十有一。
為僧四十三夏。
宰臣以聞。
皇太後錫镪五千缗赙葬。
敕有司備儀衛。
集京畿諸寺幡蓋鼓樂以送之。
火後獲舍利數十顆。
其徒建塔于南城之南。
京城大普慶寺實相圓明光教律師入寂。
師諱法聞。
嚴氏。
陝西人。
按姓氏略。
嚴與莊皆[(┤ ├)/幹]姓。
楚莊王之裔。
以谥為氏。
避漢明諱改氏為嚴。
公年七歲從禅德輝公學。
十有五薙染為僧。
年二十受具戒。
于是遊汴汝河洛。
曆諸講肆研究教乘。
從大德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
溫以公任重道遠克振吾宗。
托以弘傳之寄。
嘗對佛像灼肌然指。
庸表克誠。
刺血書經。
以彰重法。
遂隐于台山不踰阃者六載。
讀藏教五千卷者三番。
是以業進行修。
身藏名著。
帝師亦憐。
命公講說般若。
指授因明之要。
因顧謂其徒曰。
孰謂漢地乃有此僧耶。
三輔之人勸輝緻書。
勖以兼善毋忘鄉梓。
請歸長安。
公以弟子于師義猶君父。
父師之命敢不敬承。
況父母之邦。
鄉裡之義。
可遂忘乎。
乃抗策而西。
既至耆老皆歡呼而言曰。
吾鄉之人。
得所師而承教矣。
尋以安西王命。
居城南之義善寺。
唐初神僧杜順示迹之地也。
邠岐泾渭四序講筵不絕。
從而學者蓋千數焉。
天子聞之。
征至阙庭。
诏居大原教寺。
授榮祿大夫大司徒。
未幾诏居大普慶寺。
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章一品。
賜遼世金書戒本。
求戒者皆從公而師受焉。
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風。
猶景星鳳凰之瑞于明時也。
延祐四年三月廿四日跏趺而逝。
以聞。
上恻然久之。
賜币數萬缗以葬。
诏大臣護喪有司備儀衛旌蓋送之。
世壽五十八。
戒臘四十三。
弟子奉遺骨舍利建塔焉。
⊙(戊午) 特賜三藏佑聖國師達益巴入寂。
佛法流于中國久矣。
三乘之教風靡九州。
其道至焉。
唐宋間始聞有秘密之法。
典籍雖存猶未顯行于世。
國初其道始盛西鄙。
統元中天子以大薩思迦法師有聖人之道。
尊為帝師。
于是秘密之法日麗乎中天。
波漸于四海。
精其法者皆緻重于天朝。
敬慕于殊俗。
故佛氏之舊一變于齊魯。
國師名達益巴。
少為苾刍。
凡事帝師十有三年。
出而從入而侍。
聽言論于左右。
觀道德于前後。
陶熏滋久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經籍。
部以十數。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歸行之所趣。
帝師西還。
送至臨洮。
以久勞侍從弗堪跋涉之勤。
見留于洮。
師留是十有九年。
依大士綽思吉玩蔔。
覆所既聞。
受所未傳。
切磋琢磨。
于是義逾精道益明矣。
是以譽延兩京道重三朝。
事二聖於潛。
竭勤逾紀。
從屬車往返二都。
雖雨夕風朝。
恒在宮壺。
逮武宗踐祚。
上處春闱。
眷藩邸之舊。
錫赉以千萬計。
初師在臨洮。
秦人請居古佛寺。
至是乞歸以所賜大厥宇。
謀老汐上。
未幾以太後诏征還兩宮之賜。
視前有加。
錫金印駝紐。
封号弘法普濟三藏大師。
延祐五年八月十六日。
化于京師。
年七十有三。
以聞。
上恻焉興歎久之。
兩宮賜币以葬。
皇太子遣使至奠。
敕有司備儀衛送之都門之外。
谥佑聖國師。
給乘騎歸葬成紀焉。
是年六月再立行宣政院。
參用常選職官。
(己未) 敕建大永福寺(即青塔寺)○一月朔日食。
⊙京師大寶集寺妙文講主卒。
姓孫氏。
蔚州人。
妙文諱也。
九歲為浮圖。
年十有八畦服遊學。
跋涉雲朔之墟。
觀風燕趙之邦。
二十一預苾刍戒。
抵京師依大德明公。
學圓頓之道。
陸沉于衆者積年。
三十有二以衆勸請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傳明之列。
其涵養沖挹無欲速成名。
不躁進求達類如此。
四十有八居薊之雲泉。
勤節儉用。
老者懷其德。
少者嚴其教。
故衆睦而寺治。
比再稔廪有餘粟。
歲荒以赈饑民。
薊人稱焉。
世祖聞其道。
召見之。
顧謂侍臣曰。
福德僧也。
诏居寶集。
時禅學浸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驅海内。
相學之流囿于名數滞于殊途。
蔽情執之見。
惑圓頓之旨。
師獨大弘方等。
振以圓宗。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蕩滌情塵融通寂照。
是以龍象蹴踏。
競附一乘之駕焉。
年逾八十。
益倦于勤。
以寺任諸弟子。
退居逸老專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 月 日卒。
年八十有三。
告終之日。
誡弟子高聲唱佛名。
遽起跏趺結三昧印。
泊然長逝。
塔于平則門外。
(庚申) 正月朔。
日有食之。
⊙三月十一日。
登極大赦。
(辛酉) 英宗格堅皇帝 改年至治。
诏各路立帝師殿。
追谥曰。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祐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班彌怛拔思發。
是年。
⊙敕建帝師殿碑 光祿大夫大司徒大永福寺住持釋源宗主(法洪)奉 敕。
撰翰林學士趙孟俯書。
參議中書省事(臣)元明善篆額。
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師。
惟其道之所存。
不以類也。
故趙以圖澄為師。
秦以羅什為師。
夫二君之師其人也。
以其知足以圖國。
言足以興邦。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