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六

關燈
而趣中。

    以入于實相者。

    為天台宗。

    會緣入實。

    即俗而明真者。

    為賢首宗。

    窮萬有之數。

    昭一性之玄。

    有空殊緻而同歸乎中道者。

    為慈恩宗。

    師為慈恩宗者也。

    姓趙氏。

    諱英辯。

    垂髫為驅烏。

    甫弱冠資二百五十戒。

    二十有五得傳于柏林潭公為座主。

    凡為僧六十有一年。

    年六十有八。

    延祐元年六月庚戌終于景福寺。

    煥異景于易箦之夕。

    标奇迹于火葬之餘。

    以其年月日塔于普覺寺之後。

    師為性真純。

    如美玉含璞。

    雖不加雕繪。

    而人自愛重之。

    至于悍卒武夫。

    亦能敬其人。

    謂無佛之世足為佛也。

    每得錢蔽悉以創佛祠。

    食守道之侶。

    故君子高其風。

     (乙卯) 三月遣使宣撫問民疾苦○(平甯都寇○十一月廿七日以星芒大赦天下) (丙辰) 禮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蔔。

    為帝師。

     ⊙敕建旃檀瑞像殿記。

    翰林承旨程钜夫撰。

    文曰。

    蓋聞道非有象。

    作易者必拟諸形容。

    法本皆空。

    度世者暫資于色相。

    謂如指空為鏡。

    不若以鏡而喻空。

    即樹占風。

    将使識風而忘樹。

    是以雙林付囑舍利。

    以凡聖而偏分。

    千輻經行足迹。

    亘古今而常在。

    非炫神通于幻境。

    實開方便于迷津。

    所謂由自以會心。

    即心而即佛者也。

    旃檀瑞像者佛之真像也。

    其猶萬影沉江如如不異。

    孤光透隙一一皆圓。

    夫豈擇地而容。

    蓋以随緣而應。

    望梅林而止渴。

    靡不同沾。

    泛竹葉以言歸。

    誰堪共載。

    惟我聖天子道跻先聖慈等覺皇。

    祝長樂之春秋。

    恒依佛地。

    企如來之歲月。

    坐閱人天。

    爰命集賢犬學士李術及教禅耆德。

    叙具本末。

    乃雲釋迦如來淨飯王太子。

    生于甲寅四月八日。

    是為成周昭王二十四年。

    既生七日。

    佛母摩耶夫人往生忉利。

    至四十二年。

    太子棄位出家修道。

    穆王三年癸未道成。

    八年辛卯思報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優阗王自以久失瞻仰欲見無從。

    乃刻旃檀為像。

    目犍連慮有缺陋謬。

    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

    谛觀相好三返。

    乃得其真。

    既成。

    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為摩頂授記曰。

    我滅度千年之後。

    汝從震旦廣利人天。

    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龜茲六十八年。

    涼州十四年。

    長安一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六十七年。

    複至江南。

    二十一年。

    汴梁一百七十七年。

    北至燕京。

    居今聖安寺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内殿居五十四年。

    大元丁醜歲三月。

    燕宮火。

    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

    今五十九年而當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乙亥。

    遣大臣孛羅等。

    四衆備法駕仗衛音伎奉迎萬壽山仁智殿。

    丁醜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己醜。

    自仁智殿奉迎于寺之後殿。

    世祖躬臨大作佛事。

    計自優阗王造像之歲至今诏述延祐三年丙辰。

    凡二千三百有七年。

    噫四大海中。

    頓覺業風之息。

    一彈指頃。

    不知賢劫之過。

    嘉與含靈從茲安隐。

    于是集賢大學士。

    臣颢以所述上聞。

    有旨授臣钜天為之記。

    夫謹奉诏言曰。

    古之聖人教民報本。

    追遠之道。

    而于祭祀之禮。

    廟則木為之主。

    祭則孫為之屍。

    後也乃有像設焉。

    而不知其所由始。

    由斯觀之。

    其原于西域之俗也。

    與夫佛為世出世間之尊。

    又何俟于贊述。

    然欲知佛之為佛。

    固不在于色相。

    而況于其似色相者乎。

    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

    又将無所措其歸向之心。

    是故法身無相。

    必假相以表真。

    至道絕言。

    亦因言階妙。

    若于粗者猶拳拳而怠焉。

    則其進也殆庶幾乎。

    陛下考百王之度。

    酌群言之蘊。

    上以惇孝。

    下以施仁。

    蕲于厚天下者。

    無所不用其極。

    至于軌仁于善以輔政教之所不逮。

    亦因天下之心而為之。

    而非若彼内祠秘祝者之為也。

    夫以金石之杆堅。

    猶未能必可久。

    今以一木之為而綿曆若此。

    然而佛之自衛固甚周。

    而人之保之也。

    抑豈一手足之功哉。

    嗟夫溯延二千有奇至于陛下。

    然後發德音經紀鴻烈非緩也。

    熙明之治至是而始隆。

    雖典祀之外。

    猶必以斯文文之也。

     ⊙然則化之漸被者廣矣。

    不其盛與。

    記洛陽之伽藍。

    筆多慚于董史。

    頌西方之無量壽。

    共祝于堯年。

    莫測真如徒欣聖際。

    謹記。

    是年封普庵禅師加号。

    其诏曰。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朕聞。

    佛氏以空寂為宗。

    則凡學所遵者。

    甯欲建名号殊稱謂以示天下後世哉。

    而國家非此無以昭尊德樂道之意也。

    朕自即位以來。

    聞袁州路南泉山慈化禅寺普庵寂感妙濟真覺昭贶大德惠慶禅師。

    紹臨濟之緒。

    超華嚴之境。

    德映當代澤被方來。

    其道甚尊。

    顯心切慕之。

    既累錫大谥。

    唯塔号未稱。

    可加定光之塔。

    曰定光靈瑞之塔者。

    主者施行。

     (丁巳) 正月十日大赦○(敕加東林遠法師号妙覺寂光宏辨大師都省咨文) ⊙京都崇恩福元謙講主卒。

    公諱德謙。

    姓楊氏。

    甯州定平人。

    幼為勤策。

    從僧讀佛氏書。

    長時周遊秦洛汴汝。

    咨訪先德。

    學苾刍之道。

    又逾河而北。

    觀風齊魏燕趙之郊。

    初受般若于邠州甯公。

    瑞應于原州忠公。

    又受幽贊于好畤仙公。

    圓覺于乾陵一公。

    後受唯識俱舍等論于陝州頙。

    首楞嚴四分律疏于陽夏聞公。

    凡六經四論一律。

    皆辭宏旨奧。

    窮三藏之蘊。

    而數公并以識法解義。

    馳聲四遠。

    公皆親熏而炙之。

    跻其堂而噬其胾。

    故年未逾立。

    已有盛名于時。

    後至京師。

    受華嚴圓頓之宗于故大司徒萬安壇主揀公之門。

    揀以公博學多能。

    甚器重之。

    初以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