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八

關燈
徒萬人。

    升堂者六十有三。

    得自在惠者一。

    曰弘正。

    正公之廊庑。

    龍象又倍焉。

    或化嵩洛。

    或之荊吳。

    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

    與六籍侔盛。

    於戲微禅師吾其二乘矣。

    後代何迷焉。

    庸讵知禅師之下生不為諸佛故現比丘身以救濁劫乎。

    亦猶堯舜既往周公制禮。

    仲尼述之遊夏弘之。

    使高堂後蒼徐孟戴慶之徒可得而祖焉。

    夫以聖賢所振為木铎。

    其揆一也。

    諸公以為司馬子長立夫子世家。

    謝臨川撰惠遠法師碑銘。

    今将令千載之後知先師之全身禅門之權輿王命之追崇在此山也。

    則揚其風紀其時宜在法流。

    某嘗味禅師之道也久。

    故不讓。

    其銘曰。

    人之靜性。

    與生偕植。

    智誘于外。

    染為妄識。

    如浪斯鼓。

    與風動息。

    淫駭貪怒。

    為刃為賊。

    生死有涯。

    緣起無極。

    如來憫之。

    為辟度門。

    即妄了真。

    以證覺源。

    啟迪心印。

    贻我後昆。

    間生禅師。

    俾以教尊。

    二十八世。

    疊付微言。

    如如禅師。

    應期弘宣。

    世溷法滅。

    獨與道全。

    童蒙來求。

    我以意傳。

    攝相歸性。

    法身乃圓。

    性身本空我為說焉。

    如如禅師。

    道既棄世。

    将二十紀。

    朝經乃屆。

    皇明昭贲。

    億兆摸拜。

    凡今後學。

    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

    誰縛誰解。

    萬有千歲。

    此法無壞。

     ⊙(壬子) 魯郡公顔真卿。

    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曰。

    如來以身口意業難調伏也。

    淨屍羅以息其内。

    行住坐卧四威儀攝善心也。

    明布薩以昭其外。

    故曰。

    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

    則憍陳如之善來。

    迦葉波之尚法。

    諸聲聞三歸約衆。

    十四年以八敬度尼羯磨相承。

    其緻一也。

    漢靈帝建甯元年。

    有北天竺五葉門支法領等。

    始于長安譯出四分戒本兼羯磨。

    與大僧受戒。

    至曹魏有天竺十尼自遠而來為尼受具。

    後秦姚興弘始十一年。

    有梵僧佛陀耶舍。

    釋出四分律本。

    而關中先行僧祇。

    江南盛行十誦。

    至元魏法聰律師。

    始闡四分之宗。

    聰傳道覆。

    覆傳惠光。

    光傳雲晖願。

    願傳隐樂洪雲。

    雲傳遵。

    遵傳知首。

    首傳道宣。

    宣傳法勵滿意。

    意傳法成。

    成傳大亮道省。

    亮傳雲一道岸超惠澄。

    澄傳惠欽。

    皆口相授受臻于壺奧。

    欽俗姓徐。

    洪州建昌人也。

    蓋漢孺子之後。

    年二十二尋師于臨川楮山。

    後五歲削發隸于高安龍崗寺。

    遂受戒有唐義淨。

    則譯經上足曰洪州之靈傑。

    其秉宣羯磨者曰兩京滌法銳欽。

    智度沖深神用高爽。

    行無權實身絕開遮。

    闡律藏而日月光明。

    騁辯才而龍象蹴踏。

    江嶺之外凜然風生。

    開元末北遊京師。

    充福先大德。

    常誦涅槃經而講之。

    兼明俱舍論維摩金剛經。

    又登講座。

    其下日有二三千人。

    由是名動辇毂。

    屬祿山作亂杖錫南歸。

    居于西山洪井雙嶺之間。

    慕高僧觀顯之遺蹤。

    于寺比創置蘭若。

    山泉之美頗極幽絕。

    欽雖堅持律儀而志在弘濟。

    好讀周易左傳下筆成章。

    着律儀輔演十卷。

    嘗撰本州龍興寺戒壇碑。

    頗見稱于作者。

    三年真卿添刺撫州。

    東南四裡有宋侍中臨川内史謝靈運翻涅槃經古台。

    基局俨然軒陛摧圮。

    高行頭陀僧智清者。

    首事修葺安居住持。

    明年秋七月。

    真卿績秩将滿。

    有觀察使尚書禦史大夫趙國魏公。

    願以我皇帝降誕之辰奏為寶應寺。

    仍請山林高行僧三七人。

    冬十月二十三日。

    聖恩允許。

    于是鼎新輪奂。

    其興也勃焉。

    乃請止觀大師法源法泉襄陽乘覺清涼善弘羅浮圓覺佛迹本喻餘杭惠達洎常州海通海岸等。

    同住熏修以資景福。

    佥以為學徒雖增毗尼未立。

    明年三月乃請欽登壇而董木铎焉。

    仍俾龍崗道[乾-乞+餘]天台法裔招提智融白馬法胤衡嶽智覺同德義盈香城藏選龍興藏智開元明徹等同秉法事。

    于是遠近駿奔。

    道場側塞。

    聖像放光。

    而龍王不雨者四旬。

    僧尼等三百五十七人。

    而文士正議大夫前衛尉少卿張延臯脫俗歸真。

    其法名曰壞網。

    為稱首焉。

    又欽此年已來為受具者凡一萬餘人。

    江嶺湖海之間幅員千裡。

    像法于變。

    皆欽化道之力焉。

    臨川在嶺隅。

    未嘗弘律。

    于是二衆三百餘人。

    請法裔敷演而依止之。

    後有上都資聖寺高德。

    曰還本律主。

    偉茲能辯深嗟歎而贊美之。

    謂于寺東南置普通無礙禅院。

    内立鎮國觀音道場。

    請善弘居之。

    以開悟心要。

    雲一上足曰。

    智融精持本事如會尊衆。

    乃命智晃等。

    于普通道場東置律藏院創立戒壇。

    以行欽公之來儀。

    且施肇紀之不朽。

    經營未幾。

    壇殿郁興肅乎。

    渡海浮囊。

    分毫絕羅刹之請。

    嚴身璎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則入佛位而披伽黎者。

    名香普熏神足無極。

    半月可勝紀而無絕乎。

    有唐大曆辛亥歲。

    行撫州刺史魯郡開國公顔真卿書而志之。

     ⊙(十五 甲寅) 九年。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

    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

    有旨兩街選僧克日校勝負。

    沙門崇惠者。

    不知何許人。

    常誦首楞嚴咒。

    表請挫之。

    帝率百僚臨觀。

    史華履刃梯而上。

    命惠登之。

    惠蹑刃而升。

    往複無傷。

    惠承勝命聚薪于庭舉烈焰。

    惠入火聚呼史華令入。

    華漸汗不敢正視。

    帝大悅而罷。

    賜崇惠号護國三藏。

    後不知終。

    沙門圓澤者。

    寓東都惠林寺。

    與隐士李源厚善。

    惠林即源舊第也。

    父憕守東都。

    為祿山所害。

    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與澤談噱終日。

    偶相率遊峨嵋山。

    源欲自荊州溯峽以往。

    澤欲由長安斜谷。

    源以為久絕人事。

    不欲複入京師。

    澤不能強。

    遂自荊州舟次南浦。

    見婦人錦裆負罂而汲者。

    澤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是。

    源驚問故。

    澤曰。

    婦人孕三稔矣。

    遲吾為之子。

    不逢則已。

    今既見之。

    無可逃者。

    公當以符咒助我令速生。

    三日浴見願公臨顧以一笑為信。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