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四

關燈
社鼠猶事依憑。

    國家遠承龍德之後。

    陛下老氏子孫。

    豈有對人子孫而公談祖諱。

    至如五千言中大有好義。

    壽不能标列而說聖人之名。

    計罪論刑死有餘及。

    帝肯首曰。

    固當别立義。

    壽既遭沮挫慚汗失圖。

    雖事言對而次序乖越。

    及罷。

    帝曰。

    朕觀二家之論。

    宗旨竟未分明。

    法師惠立驟對曰。

    二家之論宗旨未明。

    實如明诏。

    何則衆僧立義道士不識其源。

    既恥無辭遂谠[言  翕]謾語。

    至如會隐立五蘊義。

    黃頤以蔭名來難。

    且蔭以覆蓋為宗。

    蘊以積聚為義。

    如色有十一。

    聚在色名之下。

    識有八種。

    積在一名之中。

    舉統以收稱為蘊義。

    若以蔭名見難義理全乖。

    又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生來。

    未聞此名。

    論座雖登不知發問之處。

    無以遮慚遂浪作餘語。

    由是宗旨不明光渎天聽。

    過在道士。

    然佛法大宗因緣為最。

    故雲。

    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且如目見殿柱須具五緣。

    一識心不亂。

    二眼根不壞。

    三藉以光明。

    四有境現前。

    五中間無障。

    必具此緣方得見柱。

    若曦光已沒龍燭未明。

    縱有朱楹何由可見。

    又如嘉谷陽和之月。

    假水土人工則能萌芽。

    夏盛甕中冬藏地陷。

    緣不具故畢竟不生。

    而人亦然。

    内則業感為因。

    外則父母為緣。

    身方得生。

    父母乖違終無生理。

    乃至羽毛萬彙悉亦如之。

    故經雲。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由佛智慧窮法實相。

    是稱無上正覺為人天師。

    外道之輩則不如是。

    或計諸法自然。

    即同此方莊老。

    或言無因。

    或雲宿作。

    并是邪宗不明法本。

    又對禦說依他遍計圓成三性之義。

    及辭出宮。

    少選敕内給事王君德傳宣曰。

    師等因緣義甚好。

    何不早論。

    詣道士李榮等傳敕曰。

    何不學佛經。

    于是榮等羞縮。

    為之氣塞。

     是歲帝敕奘三藏于玉華宮譯般若經。

    至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才畢。

    凡六百卷進上。

    帝嘉歎曰。

    朕以軍國務殷不及委讀。

    今觀佛經之大。

    若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

    以儒道九流方之。

    如河滢之類溟渤也。

    而世雲三教齊緻者是妄談耳。

     ⊙(庚申) 屈僧拜俗诏。

    帝初崇三寶。

    後複憍慢。

    四月十五日下诏。

    令沙門緻敬君親。

    恐爽恒請。

    至十六日敕付有司詳議。

    是月二十一日大莊嚴寺威秀等上不拜表。

    至二十五日沙門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倫不拜表。

    二十七日宣等又上榮國夫人楊氏不拜俗啟及上叙佛教隆替事狀。

    大意是前朝代興替。

    然後引經不拜俗文。

    梵網經雲。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涅槃經第六卷雲。

    出家人不禮敬在家人。

    四分律雲。

    佛令諸比丘相次禮拜。

    不應禮拜一切白衣。

    佛本行經五十三卷雲。

    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足已。

    佛言。

    王今可禮優波璃并諸比丘足。

    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足。

    新出家者次第而禮。

    薩遮尼幹子經雲。

    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訾留難者犯根本罪。

    僧道宣尋白朝宰群公。

    伏見诏書令僧緻敬君父。

    事理深遠非淺情能測。

    夫以出家之迹列聖齊規。

    真俗之科百王同軌。

    幹木在魏。

    高抗而谒文侯。

    子陵居漢。

    長揖而尋光武。

    彼稱小道尚懷高蹈之門。

    豈此沙門不垂閑放之美者矣。

     沙門威秀等謹錄佛經。

    沙門不合跪拜父母。

    有損無益。

    其文如左。

    梵網如前。

    順正理雲。

    國君不求比丘禮拜。

    略曰。

    玄教東漸六百餘載。

    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也。

    僧威秀等言。

    竊聞。

    真俗異區。

    桑門割有生之戀。

    幽顯殊服。

    田衣無拜首之容。

    理同越情道仍舛物。

    伏惟陛下匡振遠猷提獎幽概。

    既已崇之于國。

    亦以行之于家。

    足使舍俗無習俗之儀出家絕居家之敬。

    護法斯在提福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人知自勉。

    不勝誠懇之至。

    謹奉表以聞。

    于時上表者衆不煩具錄。

    備如弘明集○至五月十五日。

    大集文武百僚于中台。

    将議其事。

    京邑沙門道宣等三百餘人競陳狀啟。

    紛诤不定。

    有司各以表聞。

    一右司成令狐德業等五百三十九人表請不合拜。

    一右兼司平太常閻立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請合拜。

    帝覽已下诏。

    朕啇确群議沉研幽頤。

    然箕穎之風高尚其事。

    遐想前代固亦有之。

    今于君處勿須緻拜。

    其父母所慈育彌深。

    祗伏斯曠更将安設。

    自今已後即宜跪拜。

    主者施行。

    又至六月八日。

    京邑老人程士颙等上表。

    略曰。

    且高尚之風人王猶有抗禮。

    豈惟臣下。

    及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啟處。

    意願國無兩敬。

    大開方外之迹。

    僧奉内教便得立身行道。

    不任私懷之至。

    謹奉表以聞。

    拜俗之條從茲泯定矣。

     (辛酉) 改龍翔。

     (癸亥) 帝苦風疾。

    委政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