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
别僧雲。
此去山中十裡許有一懶融。
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莫是道人。
祖遂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什麼。
師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無對。
起曰。
師自何來。
嘗識道信大師否。
曰即貧道是也融再拜請示心法。
祖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盡在心源。
一切戒定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自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幻夢。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更無欠少與佛何殊。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息心。
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不造衆惡。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
皆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
故名為道。
融曰。
心既具足複誰是佛。
又誰為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許作觀行。
于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何由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無複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吾受璨大師頓宗法門。
今以付汝。
汝谛受吾言可止此山。
當有五大士紹汝玄化。
祖付法已歸于雙峰。
師至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
終于建初寺。
壽六十四。
臘四十一。
窆于雞籠山。
會送者萬餘人。
廣如傳燈具載。
⊙(戊午) 夏四月。
追僧道各二七人入宮論議。
道士李榮以本際立義。
法師義褒征曰。
既标本際。
為道本于際耶。
際本于道耶。
榮曰。
互得。
褒曰。
若道本于際際為道本。
則亦可際本于道道為際源。
榮曰。
亦通耳。
褒曰。
若本際與道互得相返。
則亦可自然與道互相法也。
榮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褒曰。
若爾則道本于際。
本際不本于道矣。
榮意前言之失不複主義。
以他語嘲褒。
褒正色曰。
對萬乘之前立論。
申明邪正以簡帝心。
豈以他辭塵渎天聽。
榮慚服。
帝嘉之令引榮退席。
揖黃頤對褒談論。
極莫而罷。
⊙是歲法師玄奘抗表。
辭入嵩山少林寺。
專意譯經。
降禦劄報曰。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
追遁遠而架往。
托慮神寂。
軌澄什以标今。
仰揖風規是所欽尚。
朕業空學寡靡究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定凝意水。
非情塵之所翳。
豈識浪之能驚。
道德可居。
何必太華疊嶺。
空寂可舍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言勿複重請。
則市朝大隐。
不獨貴于前賢。
見聞弘益。
更可珍于即代。
奘進啟奉謝。
略曰。
昔季重蒙魏君之禮。
唯叙睽離。
惠遠辱晉後之書。
才令給米。
未睹辭兼空寂可舍之旨。
誨示大隐市朝之情。
故知人主之懷窮真罄俗。
綜有該無。
超羲軒而更高。
駕曹馬而逾遠者矣。
時奘公道震天下。
謀欲禁止舊經唯弘新典。
有禅師法沖者。
善楞伽宗旨。
雅為房梁公所重。
因見奘而谏之曰。
聞君将廢罷舊經不許弘宣。
此未可也。
法師頃依舊經入道。
今若棄舊崇新。
則法師亦當返初複依新經出家可乎。
奘悟而止。
⊙(己未) 四年帝在合璧宮。
追僧道論義。
法師會隐立五蘊義。
法師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李榮黃壽不知名義。
茫如夢海。
雖事往返而廓落無歸。
遂敕道士立義。
于是李榮立道生萬物義。
法師惠立問曰。
先生立道生萬物。
未審此道是有知耶是無知耶。
榮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既為天地之法。
豈曰無知。
立曰。
必若有知則合唯生于善。
何故亦生于惡。
既善惡升沈叢雜混生則無知矣。
請試劇陳之。
如上古未開辟時。
何不早生今日聖明子育黔黎與之榮樂。
乃先誕共工蚩尤桀纣幽厲之徒而殘賊斯民耶。
人臣之中。
何不唯生稷契夔龍之輩。
而使飛廉惡來靳尚新莽之俦谀谄其君緻邦國傾亂耶。
羽族之中。
何不唯生鸾鳳嘉禽。
而更生枭鏡惡鳥乎。
毛群之中。
何不唯生麒麟骅骝。
複生豺狼豪猬乎。
以至草木等類美惡不同。
既混糅俱生不别善惡。
則道無知不能生物。
雲何得稱天地取法而生萬物乎。
據佛世尊窮理盡性之教則天地萬物是業。
衆生以業力故所感不同。
以善業勝者。
則琉璃為地。
黃金為道。
瓊樹蔭陌。
玉葉垂亭。
甘露充餐。
绮衣為座。
惡業多者。
沙壤為地。
瓦礫為衢。
稗飯充饑。
麻衣蔽體。
泥行雨宿。
霜獲暑耕。
皆自業所感無人使之。
吾子心迷不識。
妄言道生。
一何可憫。
榮愕然不知所對。
惠立乘機拂弄。
榮亦杜默遂赧然下座。
揖黃壽前席。
立老子名義。
法師會隐以老子國家先宗。
既難其名恐有觸犯。
即奏曰。
黃壽身預黃冠不知諱忌。
城狐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
别僧雲。
此去山中十裡許有一懶融。
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莫是道人。
祖遂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什麼。
師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無對。
起曰。
師自何來。
嘗識道信大師否。
曰即貧道是也融再拜請示心法。
祖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盡在心源。
一切戒定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自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幻夢。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更無欠少與佛何殊。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息心。
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不造衆惡。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
皆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
故名為道。
融曰。
心既具足複誰是佛。
又誰為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許作觀行。
于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何由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無複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吾受璨大師頓宗法門。
今以付汝。
汝谛受吾言可止此山。
當有五大士紹汝玄化。
祖付法已歸于雙峰。
師至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
終于建初寺。
壽六十四。
臘四十一。
窆于雞籠山。
會送者萬餘人。
廣如傳燈具載。
⊙(戊午) 夏四月。
追僧道各二七人入宮論議。
道士李榮以本際立義。
法師義褒征曰。
既标本際。
為道本于際耶。
際本于道耶。
榮曰。
互得。
褒曰。
若道本于際際為道本。
則亦可際本于道道為際源。
榮曰。
亦通耳。
褒曰。
若本際與道互得相返。
則亦可自然與道互相法也。
榮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褒曰。
若爾則道本于際。
本際不本于道矣。
榮意前言之失不複主義。
以他語嘲褒。
褒正色曰。
對萬乘之前立論。
申明邪正以簡帝心。
豈以他辭塵渎天聽。
榮慚服。
帝嘉之令引榮退席。
揖黃頤對褒談論。
極莫而罷。
⊙是歲法師玄奘抗表。
辭入嵩山少林寺。
專意譯經。
降禦劄報曰。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
追遁遠而架往。
托慮神寂。
軌澄什以标今。
仰揖風規是所欽尚。
朕業空學寡靡究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定凝意水。
非情塵之所翳。
豈識浪之能驚。
道德可居。
何必太華疊嶺。
空寂可舍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言勿複重請。
則市朝大隐。
不獨貴于前賢。
見聞弘益。
更可珍于即代。
奘進啟奉謝。
略曰。
昔季重蒙魏君之禮。
唯叙睽離。
惠遠辱晉後之書。
才令給米。
未睹辭兼空寂可舍之旨。
誨示大隐市朝之情。
故知人主之懷窮真罄俗。
綜有該無。
超羲軒而更高。
駕曹馬而逾遠者矣。
時奘公道震天下。
謀欲禁止舊經唯弘新典。
有禅師法沖者。
善楞伽宗旨。
雅為房梁公所重。
因見奘而谏之曰。
聞君将廢罷舊經不許弘宣。
此未可也。
法師頃依舊經入道。
今若棄舊崇新。
則法師亦當返初複依新經出家可乎。
奘悟而止。
⊙(己未) 四年帝在合璧宮。
追僧道論義。
法師會隐立五蘊義。
法師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李榮黃壽不知名義。
茫如夢海。
雖事往返而廓落無歸。
遂敕道士立義。
于是李榮立道生萬物義。
法師惠立問曰。
先生立道生萬物。
未審此道是有知耶是無知耶。
榮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既為天地之法。
豈曰無知。
立曰。
必若有知則合唯生于善。
何故亦生于惡。
既善惡升沈叢雜混生則無知矣。
請試劇陳之。
如上古未開辟時。
何不早生今日聖明子育黔黎與之榮樂。
乃先誕共工蚩尤桀纣幽厲之徒而殘賊斯民耶。
人臣之中。
何不唯生稷契夔龍之輩。
而使飛廉惡來靳尚新莽之俦谀谄其君緻邦國傾亂耶。
羽族之中。
何不唯生鸾鳳嘉禽。
而更生枭鏡惡鳥乎。
毛群之中。
何不唯生麒麟骅骝。
複生豺狼豪猬乎。
以至草木等類美惡不同。
既混糅俱生不别善惡。
則道無知不能生物。
雲何得稱天地取法而生萬物乎。
據佛世尊窮理盡性之教則天地萬物是業。
衆生以業力故所感不同。
以善業勝者。
則琉璃為地。
黃金為道。
瓊樹蔭陌。
玉葉垂亭。
甘露充餐。
绮衣為座。
惡業多者。
沙壤為地。
瓦礫為衢。
稗飯充饑。
麻衣蔽體。
泥行雨宿。
霜獲暑耕。
皆自業所感無人使之。
吾子心迷不識。
妄言道生。
一何可憫。
榮愕然不知所對。
惠立乘機拂弄。
榮亦杜默遂赧然下座。
揖黃壽前席。
立老子名義。
法師會隐以老子國家先宗。
既難其名恐有觸犯。
即奏曰。
黃壽身預黃冠不知諱忌。
城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