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陳(都建康) 雷氏曰(陳高[栗-木+(革 月)]先文廢宣後合為五主三十三年)
(丁醜) 高祖武皇帝(姓陳。
諱霸先。
字興國。
小字法生。
吳興長成下裡人。
受梁敬帝遜禅即位。
年五十七。
崩于璇玑殿。
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闵帝(字文覺。
從兄護殺之而立毓) 叙曰。
有梁祚微禍難自作。
東魏賊侯景因隙來奔。
高祖建義内之。
封為河南王。
乘寵作亂遂陷台城。
先是梁湘東王出鎮荊陝。
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
未幾湘東王為西魏所滅。
侯景既誅。
僧辨仍為霸先所殺。
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
霸先即帝位于金陵。
以姓為國。
蓋吳興長城下裡人也。
世本甚微。
自雲。
漢太丘長陳寔之裔。
身長九尺二寸。
須長三尺。
垂手過膝。
神明高敬有大志略。
衆所推重。
既臨大寶複梁舊政崇重釋氏。
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
陳高祖悉皆修複。
翻經講道不替前朝。
自創國至祯明三年。
凡五主三十三年國入于隋。
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
九載與隋同政。
時天竺優禅尼國三藏法師拘那陀羅。
陳言真谛。
十四年間随處譯經論疏傳等四十八部。
凡二百三十二卷雲。
真觀法師釋門龍象也。
時徐仆射領軍禦世。
欲僧兵之。
師馳書勉止。
其言傷怛足以發回向之心。
又着無性因緣論。
周明帝(毓小字統萬。
宇文之長子每在位四年。
改元武定)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字子華。
高祖兄昭烈王興之長子。
高祖與兄同經營帝業故遺诏立之。
天康乙酉崩于有覺殿。
在位七年) 周(明帝中從兄護毒死而立弟邕) ⊙沙門稠禅師乃魏跋陀三藏之資也。
受具往嵩山少林。
又抵覃懷王屋之柏岩寺。
解二虎鬥。
由是舉世知名。
齊乾明元年示寂于龍山雲門寺。
齊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
神武第六子。
聰敏仁孝勤于政治。
一年因捕兔。
驚馬墜地而崩。
壽五十七。
葬靜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彌羅。
宇文之第四子。
登位唯布衣帔。
無金寶飾。
禁斷華绮。
土階聽政。
不施栌栱。
後宮嫔禦不過十人。
在位十八年。
壽三十六。
崩于辇輿。
葬孝陵) ⊙法師洪偃。
雅為文帝所重。
及齊使崔武子有專對才。
朝廷憚之。
帝以偃才學兩優命館伴武子。
武子加歎而歸。
由是朝儀欲奪其志斂以冠巾。
偃聞命即絕食以死自誓。
帝以其确誠從之。
時稱偃四絕。
謂姿容德行文章草隸。
臨終謂其徒曰。
世人為貪心之所暗。
貪己則惜落一毫。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後。
高其墳重其椁。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歎。
今瞑目之後。
以脯臘鄙形布施飛走。
及卒弟子如其誡。
有文集二十卷。
诏藏秘閣。
⊙法師寶瓊。
陳宣帝命為僧統。
綏禦有法四衆安之。
屢入重雲殿講道。
帝尊之為師。
初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僭拟官府。
至瓊奏罷之。
每出從數頭陀杖笠而已。
于時海東有十二國。
聞瓊道德不可見。
遣使奉金帛求瓊畫像。
其為天下敬慕如此。
及卒。
法師昙衍繼為僧統。
亦有重名。
衍初生下四十齒已具舉世異之。
(壬午) 後梁世宗巋改天保(字仁遠。
[證-豆+示]第三子。
在位二十三年) 齊武成湛改太甯(神武第九子。
淫亂無度。
信用嬖寵。
傳位太子。
在位四年。
壽三十二崩)又改河清。
(癸未) 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于背上。
出北史) (乙酉) 齊後主緯(字仁綱。
武帝長子。
昏亂暴虐。
殺于崔季等忠臣。
在位十三年。
改天統)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是年衛元嵩上疏減僧。
初周武崇佛氏。
天保六年嵩上十一條省寺減僧。
雲僧多怠惰貪财冒利不足欽尚。
召百僧入内道場。
七日伺過不得。
無何乃止。
嵩後感惡疾而卒。
世尊曰。
獅子身中蟲。
嵩何不當之矣。
(丙戌) 改天康○周(改天和用天和曆) ⊙(丁亥) 廢帝伯宗改光太(十九歲而卒在位二年) 大教東被五百年矣。
⊙台宗三祖惠思禅師。
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寬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
象視牛行與世自異。
夢梵僧勉令出俗。
辭親入道。
及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别施。
聞北齊惠文聚徒衆法清淨。
乃往歸依。
從受正法性樂苦節。
營僧為業。
于三七日中得宿命智。
而習漏未盡。
後于定中放身倚壁。
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
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徐入。
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示衆曰。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莫從他覓。
覓亦不得得亦非真。
侯在大蘇弊于烽警。
山侶不遑安處。
将四十餘僧徑趣南嶽。
時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
至即告曰。
吾至此滿十年耳。
先是梁僧惠海居衡嶽寺。
及見師欣然讓之。
時稱思大和上。
或問。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思答曰。
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有何衆生可化。
嘗不豫。
因念曰。
病由業生業由心起。
心緣不起外境何狀。
業病與身都是雲影。
作是觀已身遂輕安。
陳高祖征至都。
安置栖玄寺。
甚蒙咨揖。
久之辭還南嶽。
師曰。
寄迹茲山止十年耳。
期滿當移。
時衆不識其旨。
及還大集門學連日說法。
苦切呵責。
聞者寒心。
陳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
鹹聞異香。
師更攝心谛坐。
至盡頂暖身軟顔色如生。
春秋六十有四。
師奉菩薩三聚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損生故。
其服章率皆以布。
寒則艾衲用犯風霜。
至于所被法衣都無蠶服。
縱皆受法不雲得成。
若乞若得蠶綿作衣。
準津結科斬舍定矣。
約情貪附何由縱之。
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也。
今之列其派者。
華裾茜服恣尚鮮麗。
得無恧乎。
⊙(己醜) 宣帝顼改大建(字紹世。
小字師利。
昭烈王興次子。
文之弟也。
身長八尺三寸。
大有勇力善騎射。
生五十一子。
年五十三歲崩宣福殿。
在位一十四年) ⊙周武天和四年。
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
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
以儒道九流為外教。
釋氏為内教。
意謂上古樸素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着。
苞綸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謀。
并是修身之具。
若派而分之。
數應為九。
若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辨。
豈不上傷皇極莫大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哉。
及闡譯内興奏之于朝。
久而無報。
安勤于奉母。
凡薪水飲食皆自力營進。
其徒有代之者。
安曰。
吾母也。
豈可勞人哉。
及周武廢教。
以安宿望欲官之。
安以死拒絕。
尋以大教堙阨号恸而卒。
⊙周武天和四年。
謠言黑衣。
武以猜為心。
有道士張賓之等。
谲詐罔上私構其黨。
以黑釋為國忌。
以黃老為國祥。
帝納其言信道輕釋。
親受符錄。
躬服衣冠。
是年己醜三月十五日。
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
帝禦正殿量述三教。
以道最先出于無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
議者紛纭弗定。
至二十日。
依前集論是非更廣。
帝曰。
儒道二教此國常遵。
佛教後來。
朕意不立佥議陳理無由除削。
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
雖極言陳無得面從也。
又各理伸弗克定矣。
遂敕司隸大夫甄鸾詳審二教。
至于天和五年。
鸾詳二教上笑道論三卷。
其表略曰。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
出沒隐顯變通亦異。
幽微妙密未易詳度。
且一件相對。
佛者以因緣為宗。
道者以自然為義。
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
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
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
奉敕降問。
敢不實答。
其道德二篇可為儒林之宗。
疑纰缪者去其兩端。
請量删定。
按五千文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不笑不名為道。
臣诹率下士見為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道經有三十六部。
戰汗上呈心魂失守(出弘明集) 周武至五月十
諱霸先。
字興國。
小字法生。
吳興長成下裡人。
受梁敬帝遜禅即位。
年五十七。
崩于璇玑殿。
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闵帝(字文覺。
從兄護殺之而立毓) 叙曰。
有梁祚微禍難自作。
東魏賊侯景因隙來奔。
高祖建義内之。
封為河南王。
乘寵作亂遂陷台城。
先是梁湘東王出鎮荊陝。
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
未幾湘東王為西魏所滅。
侯景既誅。
僧辨仍為霸先所殺。
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
霸先即帝位于金陵。
以姓為國。
蓋吳興長城下裡人也。
世本甚微。
自雲。
漢太丘長陳寔之裔。
身長九尺二寸。
須長三尺。
垂手過膝。
神明高敬有大志略。
衆所推重。
既臨大寶複梁舊政崇重釋氏。
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
陳高祖悉皆修複。
翻經講道不替前朝。
自創國至祯明三年。
凡五主三十三年國入于隋。
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
九載與隋同政。
時天竺優禅尼國三藏法師拘那陀羅。
陳言真谛。
十四年間随處譯經論疏傳等四十八部。
凡二百三十二卷雲。
真觀法師釋門龍象也。
時徐仆射領軍禦世。
欲僧兵之。
師馳書勉止。
其言傷怛足以發回向之心。
又着無性因緣論。
周明帝(毓小字統萬。
宇文之長子每在位四年。
改元武定)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字子華。
高祖兄昭烈王興之長子。
高祖與兄同經營帝業故遺诏立之。
天康乙酉崩于有覺殿。
在位七年) 周(明帝中從兄護毒死而立弟邕) ⊙沙門稠禅師乃魏跋陀三藏之資也。
受具往嵩山少林。
又抵覃懷王屋之柏岩寺。
解二虎鬥。
由是舉世知名。
齊乾明元年示寂于龍山雲門寺。
齊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
神武第六子。
聰敏仁孝勤于政治。
一年因捕兔。
驚馬墜地而崩。
壽五十七。
葬靜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彌羅。
宇文之第四子。
登位唯布衣帔。
無金寶飾。
禁斷華绮。
土階聽政。
不施栌栱。
後宮嫔禦不過十人。
在位十八年。
壽三十六。
崩于辇輿。
葬孝陵) ⊙法師洪偃。
雅為文帝所重。
及齊使崔武子有專對才。
朝廷憚之。
帝以偃才學兩優命館伴武子。
武子加歎而歸。
由是朝儀欲奪其志斂以冠巾。
偃聞命即絕食以死自誓。
帝以其确誠從之。
時稱偃四絕。
謂姿容德行文章草隸。
臨終謂其徒曰。
世人為貪心之所暗。
貪己則惜落一毫。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後。
高其墳重其椁。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歎。
今瞑目之後。
以脯臘鄙形布施飛走。
及卒弟子如其誡。
有文集二十卷。
诏藏秘閣。
⊙法師寶瓊。
陳宣帝命為僧統。
綏禦有法四衆安之。
屢入重雲殿講道。
帝尊之為師。
初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僭拟官府。
至瓊奏罷之。
每出從數頭陀杖笠而已。
于時海東有十二國。
聞瓊道德不可見。
遣使奉金帛求瓊畫像。
其為天下敬慕如此。
及卒。
法師昙衍繼為僧統。
亦有重名。
衍初生下四十齒已具舉世異之。
(壬午) 後梁世宗巋改天保(字仁遠。
[證-豆+示]第三子。
在位二十三年) 齊武成湛改太甯(神武第九子。
淫亂無度。
信用嬖寵。
傳位太子。
在位四年。
壽三十二崩)又改河清。
(癸未) 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于背上。
出北史) (乙酉) 齊後主緯(字仁綱。
武帝長子。
昏亂暴虐。
殺于崔季等忠臣。
在位十三年。
改天統)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是年衛元嵩上疏減僧。
初周武崇佛氏。
天保六年嵩上十一條省寺減僧。
雲僧多怠惰貪财冒利不足欽尚。
召百僧入内道場。
七日伺過不得。
無何乃止。
嵩後感惡疾而卒。
世尊曰。
獅子身中蟲。
嵩何不當之矣。
(丙戌) 改天康○周(改天和用天和曆) ⊙(丁亥) 廢帝伯宗改光太(十九歲而卒在位二年) 大教東被五百年矣。
⊙台宗三祖惠思禅師。
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寬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
象視牛行與世自異。
夢梵僧勉令出俗。
辭親入道。
及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别施。
聞北齊惠文聚徒衆法清淨。
乃往歸依。
從受正法性樂苦節。
營僧為業。
于三七日中得宿命智。
而習漏未盡。
後于定中放身倚壁。
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
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徐入。
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示衆曰。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莫從他覓。
覓亦不得得亦非真。
侯在大蘇弊于烽警。
山侶不遑安處。
将四十餘僧徑趣南嶽。
時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
至即告曰。
吾至此滿十年耳。
先是梁僧惠海居衡嶽寺。
及見師欣然讓之。
時稱思大和上。
或問。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思答曰。
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有何衆生可化。
嘗不豫。
因念曰。
病由業生業由心起。
心緣不起外境何狀。
業病與身都是雲影。
作是觀已身遂輕安。
陳高祖征至都。
安置栖玄寺。
甚蒙咨揖。
久之辭還南嶽。
師曰。
寄迹茲山止十年耳。
期滿當移。
時衆不識其旨。
及還大集門學連日說法。
苦切呵責。
聞者寒心。
陳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
鹹聞異香。
師更攝心谛坐。
至盡頂暖身軟顔色如生。
春秋六十有四。
師奉菩薩三聚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損生故。
其服章率皆以布。
寒則艾衲用犯風霜。
至于所被法衣都無蠶服。
縱皆受法不雲得成。
若乞若得蠶綿作衣。
準津結科斬舍定矣。
約情貪附何由縱之。
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也。
今之列其派者。
華裾茜服恣尚鮮麗。
得無恧乎。
⊙(己醜) 宣帝顼改大建(字紹世。
小字師利。
昭烈王興次子。
文之弟也。
身長八尺三寸。
大有勇力善騎射。
生五十一子。
年五十三歲崩宣福殿。
在位一十四年) ⊙周武天和四年。
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
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
以儒道九流為外教。
釋氏為内教。
意謂上古樸素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着。
苞綸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謀。
并是修身之具。
若派而分之。
數應為九。
若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辨。
豈不上傷皇極莫大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哉。
及闡譯内興奏之于朝。
久而無報。
安勤于奉母。
凡薪水飲食皆自力營進。
其徒有代之者。
安曰。
吾母也。
豈可勞人哉。
及周武廢教。
以安宿望欲官之。
安以死拒絕。
尋以大教堙阨号恸而卒。
⊙周武天和四年。
謠言黑衣。
武以猜為心。
有道士張賓之等。
谲詐罔上私構其黨。
以黑釋為國忌。
以黃老為國祥。
帝納其言信道輕釋。
親受符錄。
躬服衣冠。
是年己醜三月十五日。
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
帝禦正殿量述三教。
以道最先出于無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
議者紛纭弗定。
至二十日。
依前集論是非更廣。
帝曰。
儒道二教此國常遵。
佛教後來。
朕意不立佥議陳理無由除削。
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
雖極言陳無得面從也。
又各理伸弗克定矣。
遂敕司隸大夫甄鸾詳審二教。
至于天和五年。
鸾詳二教上笑道論三卷。
其表略曰。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
出沒隐顯變通亦異。
幽微妙密未易詳度。
且一件相對。
佛者以因緣為宗。
道者以自然為義。
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
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
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
奉敕降問。
敢不實答。
其道德二篇可為儒林之宗。
疑纰缪者去其兩端。
請量删定。
按五千文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不笑不名為道。
臣诹率下士見為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道經有三十六部。
戰汗上呈心魂失守(出弘明集) 周武至五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