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孝靜斂容避遜而出。
齊王洋入即位。
降封孝靜為中山王。
洋惡過桀纣。
複鸩靜帝在位十年。
改元天保。
壽三十一) ⊙沙門慧文禅師。
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
法門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閱中論發明。
論是龍樹所說。
故遙禀焉。
是為台宗二祖北齊尊者(九祖傳) (辛未) 侯景(懷朔鎮人。
初仕高歡為将。
擁兵十萬專制河南十三州。
歡死降梁祖。
後反改梁祖立簡。
是年弑簡自立稱漢。
改年太始。
登太極殿禦床腳陷。
借立百日。
陳[栗-木+(革 月)]先殺之) ⊙(壬申) 元帝繹改承聖(字世誠。
小字七符。
武帝第七子。
初父夢僧眇一目執香爐雲。
托生王宮。
已而母夢月墜懷中。
後生帝也。
首封湘東王。
統義兵于江陵。
既台城失守。
即位于江陵。
複命陳[栗-木+(革 月)]先王僧辨破侯景。
又為詩四絕。
西魏進士襄弑之。
壽四十七。
在位三年) 西魏廢帝欽(受帝太子。
字文泰立之。
雖在位而制由泰。
帝不勝憤。
欲除之。
泰覺遂廢帝立恭帝即位。
二年不改号) ⊙世尊示滅一千五百年矣。
承聖元年。
三藏真谛将歸天竺。
至廣州。
刺史歐陽顔延之。
制止寺沙門東恺等請譯起信俱舍等論。
谛有氣宇風神爽邁。
顔之子纥居别墅。
在河渚間。
谛每訪纥。
以坐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飄然往還。
坐具略不沾潤。
或不敷具。
即折荷葉而濟。
時好事多圖畫而奉祀之。
⊙荊山居士陸法和。
少隐江陵清溪山。
服勤沙門執弟子禮。
及長出遊。
語音巴楚。
容色異常。
以操行絕等為梁湘東王所重。
即以間散甚為諸公欽敬。
初侯景始降。
法和知其必叛。
以語朱元英。
元英不了其意。
未久景圍京城。
元英求策。
和曰。
取果宜待熟。
景遣将任約擊湘東王。
法和就乞軍禦之。
對壘赤沙湖。
賊因風縱火燒廬。
法和以白羽揮風。
風即返。
約軍大潰。
士卒求約不獲。
法和曰。
洲際有水刹。
約在其下也。
可往擒之。
果得約。
抱刹仰頭出鼻。
法和舍之。
謂王曰。
他日當得力。
約後果立效。
法和所至江湖必立放生池。
切戒殺生。
湘東王即位。
是為元帝。
以法和為郢州刺史。
始法和欲大舉定魏。
帝不許。
法和笑曰。
吾嘗不希釋梵天王坐處。
豈窺人王位耶。
但于空王佛所與王有因緣。
如不能用則奈業何。
帝敗歸齊。
齊宣帝喜其來。
封太尉賜甲第。
法和乞為佛寺。
身居偏室。
日手持香爐行道體佛燒香凝坐預期死日。
時至坐去。
屍縮三尺許。
題壁曰。
十年天子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遞代坐。
又曰二母生三天。
兩天共五年。
指婁太後也。
人懼塗削之。
終不能去。
其神異如此。
⊙承聖二年。
北齊高帝。
诏僧稠禅師。
稠将啟行。
而峰巒振響飛走悲鳴。
如是者三日而止。
稠至京師降跸迎候。
命入宮授菩薩戒。
盡停五坊鷹犬及傷生之具。
禁境内屠殺。
稠留禁中四十日。
出居外寺。
尋有旨罷講席。
俾沙門盡習禅觀。
稠入谏帝。
以為弘通教理漸誘童蒙正賴講授。
願勿禁也。
從之。
及宣帝即位。
嘗谒稠。
稠床坐不迎。
其徒有勸迎者。
稠曰。
昔賓頭盧尊者迎阿育王起行七步。
緻王失國七年。
貧道雖寡德。
冀帝獲福耳。
俄以此被谮。
帝銜之。
将複入寺按其不敬誅之。
稠已知之。
及帝入寺預出十裡許候之。
帝怪問。
稠曰。
恐身血污伽藍。
故遠來就刃耳。
帝懼然悔謝。
謂其臣楊遵曰。
朕不明幾妄黩聖師。
即奉之如故。
因從容啟帝曰。
陛下前身羅刹也。
今好殺蓋餘習耳。
帝問。
何以知之。
稠請以盆貯水自咒之命帝臨觀。
果自形正羅刹之狀。
仍有群羅刹随之。
帝大驚。
自是絕葷終日坐禅禮佛行道如旋風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
小字法真。
元第九子。
元被西魏破江陵殺之。
陳[栗-木+(革 月)]先殺王僧辨而立帝即位。
以[栗-木+(革 月)]先為相。
進封陳王。
明年受禅。
帝十六歲終。
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
字文泰以柳刺之言。
廢欽立帝。
泰卒其子。
覺襲相位進封周公。
時年十有五歲。
其叔宇文護逼帝禅位于覺。
封帝為宋公。
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紹泰。
後梁(姓蕭氏都江陵)雷氏曰(宣察巋琮西魏附庸。
後梁三主三十四終) 宣帝察(字理孫。
蘭陵人。
武帝孫。
昭明太子統第二子也。
字文泰立之于江陵。
在位八年。
改元大定。
壽四十四矣) ⊙北齊敕二教角試。
天保六年九月。
下诏。
敕諸沙門與道士達者十人親自對校。
于時金陵道士陸修靜等初為梁武所棄。
遂奔入魏。
至是頗盛。
而齊文帝複事佛。
靜等忌之。
詣阙請與釋子角法。
有旨令上統法師克日較勝負。
至期大集公卿。
修靜等以術咒僧衣缽及宮殿梁柱。
皆舉震動。
諸僧相顧缺然無對。
于是萬衆諠嘩得以道流為勝。
修靜等雀躍魚視高自矜誇。
以己為神仙輩也。
又言。
沙門現一我即現二。
今以小術誘之耳。
帝顧謂上統曰。
佛門豈無人哉。
統曰。
方術小技儒俗鄙之。
況出家人也。
既承天命令拒。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于時有法師昙顯。
不知何許人。
居下位被酒昂兀而坐。
統令二人扶上高座。
登而笑曰。
向咒衣柱而飛動者。
我故開門試卿術耳。
令取稠禅師衣缽置地使咒之。
靜徒并力作法。
逾時不能動。
帝敕取衣一加十輩并不能舉。
顯即自取置諸梁上使咒梁柱。
亦不能動。
顯又曰。
我先醉耳有所聞雲。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果爾否。
靜曰然。
顯乃翹一足曰。
我正現一。
請卿現二。
靜徒默無所為。
相顧慚縮失色。
獨修靜更欲以頰舌勝之。
即曰。
爾佛自言為内。
内即小也。
以道家為外。
外即大也。
顯應聲曰。
然則天子居九重之内。
亦應小于百官耶。
靜氣咽無對。
群臣皆呼萬歲。
忻躍而罷。
顯風度弘曠趣向叵測。
後不知終。
帝親鑒臧否于十月乙卯朔日也。
是月丙辰文帝诏曰。
法門不二真法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中世假妄。
俗人未悟乃有祗崇。
麴[麥 薛]是味喪昧虛宗。
既乖仁祀之源。
複違祭典之式。
宜從禁止。
無或遵風應。
道士自謂得神仙者可上三爵台飛騰遠舉。
不能爾者并宜改迷歸正。
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
繇是齊境道流遂絕矣。
⊙杜弼字輔言。
中山曲陽人。
年十三進士。
甄琛問策。
下筆如流。
王澄見所答。
歎曰。
王佐才也。
仕高歡甚見敬。
使魏帝知弼深于佛理。
問經中佛性法性何異。
弼曰。
正是一理。
帝曰。
說者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
弼曰。
在寬成寬在狹成狹。
若論性體非寬非狹。
帝曰。
既言成寬成狹。
何得非狹非寬。
弼曰。
若定是寬則不能成狹。
若定是狹亦不能為寬。
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
所成雖異能成常一。
帝曰善。
奉使稱旨既還。
文襄問政要。
弼曰。
天下大務莫過刑賞二端。
賞一人而天下喜。
罰一人而天下服。
二事得中自然盡善。
文襄悅曰。
言雖不多于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禅于宇文周) 後齊。
⊙叙曰。
元魏将季其祚分崩。
肅宗孝明帝崇尚佛法。
胡太後親臨國政。
一紀之内天下晏然。
及帝崩太後死。
高歡誅賊爾朱榮于邺燒洛陽宮室。
奉清河郡王立于邺。
凡一十七載扶翼魏朝。
至太清三年武帝崩。
歡亦先殒。
世子澄襲相王位。
未幾而殂。
魏靜帝乃遜位于高洋。
即歡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
仍都邺下。
神用卓詭智愚混兼。
十餘年間教法中興。
僧至二百餘萬。
寺院凡四萬餘所。
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
為周所滅。
齊書。
著作王劭述佛曰。
釋氏非管窺所及。
率爾妄言之。
又引列禦寇書。
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
又黃帝遊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佛遊神而已。
此之所言仿佛于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
蓋欲柔伏人心。
故多寓言以方便。
不知是何神異。
浩蕩之甚乎。
其說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緣。
以慈悲喜舍常樂我淨。
書辨至精明如日月。
非正覺孰能證之。
凡在順首莫不歸念。
達人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
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
不能通理。
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猶六經皆有所失。
未之深也已矣。
(丁醜) 右梁五十七年(而禅于陳) 後周(宇文氏。
王木德。
共五主都長安)雷氏曰(太祖闵明武宣靜帝後周五主二十五年) ⊙叙曰。
周之藝祖宇文覺者。
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
泰舉高陽王為帝。
遷都長安号西魏。
凡一十八年。
廢帝更立齊王為帝。
四年而泰薨。
覺承魏禅當年被廢。
立弟毓為帝。
四年而殂。
乃立弟邕。
邕即周武帝也。
閱十餘年至建德初。
惑于道士張賓等妖言。
惡黑衣之谶除廢釋氏。
毀寺院四萬餘所。
僧三百萬悉令還俗。
洎滅齊未幾改元宣政。
五月而殂。
太子赟立。
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五月崩。
太子衍立。
明年二月禅位于隋。
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
初宇文泰及大冡宰字文護。
并崇重佛法。
與西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
凡百餘卷雲。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黑獺。
郡代武川人。
其先出于炎帝之後。
炎為黃帝[日 式]。
子孫遁居朔野。
有裔孫普回。
狩得玉玺三細。
文曰。
皇帝玺。
回以為天授。
俗謂天文曰宇。
乃遂以國号宇文并以為姓。
後廢齊即位焉) 孝闵帝覺(小字陀羅尼。
文帝第二子。
泰卒帝受魏恭帝禅。
不改年号。
王木德。
在位二年)
齊王洋入即位。
降封孝靜為中山王。
洋惡過桀纣。
複鸩靜帝在位十年。
改元天保。
壽三十一) ⊙沙門慧文禅師。
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
法門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閱中論發明。
論是龍樹所說。
故遙禀焉。
是為台宗二祖北齊尊者(九祖傳) (辛未) 侯景(懷朔鎮人。
初仕高歡為将。
擁兵十萬專制河南十三州。
歡死降梁祖。
後反改梁祖立簡。
是年弑簡自立稱漢。
改年太始。
登太極殿禦床腳陷。
借立百日。
陳[栗-木+(革 月)]先殺之) ⊙(壬申) 元帝繹改承聖(字世誠。
小字七符。
武帝第七子。
初父夢僧眇一目執香爐雲。
托生王宮。
已而母夢月墜懷中。
後生帝也。
首封湘東王。
統義兵于江陵。
既台城失守。
即位于江陵。
複命陳[栗-木+(革 月)]先王僧辨破侯景。
又為詩四絕。
西魏進士襄弑之。
壽四十七。
在位三年) 西魏廢帝欽(受帝太子。
字文泰立之。
雖在位而制由泰。
帝不勝憤。
欲除之。
泰覺遂廢帝立恭帝即位。
二年不改号) ⊙世尊示滅一千五百年矣。
承聖元年。
三藏真谛将歸天竺。
至廣州。
刺史歐陽顔延之。
制止寺沙門東恺等請譯起信俱舍等論。
谛有氣宇風神爽邁。
顔之子纥居别墅。
在河渚間。
谛每訪纥。
以坐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飄然往還。
坐具略不沾潤。
或不敷具。
即折荷葉而濟。
時好事多圖畫而奉祀之。
⊙荊山居士陸法和。
少隐江陵清溪山。
服勤沙門執弟子禮。
及長出遊。
語音巴楚。
容色異常。
以操行絕等為梁湘東王所重。
即以間散甚為諸公欽敬。
初侯景始降。
法和知其必叛。
以語朱元英。
元英不了其意。
未久景圍京城。
元英求策。
和曰。
取果宜待熟。
景遣将任約擊湘東王。
法和就乞軍禦之。
對壘赤沙湖。
賊因風縱火燒廬。
法和以白羽揮風。
風即返。
約軍大潰。
士卒求約不獲。
法和曰。
洲際有水刹。
約在其下也。
可往擒之。
果得約。
抱刹仰頭出鼻。
法和舍之。
謂王曰。
他日當得力。
約後果立效。
法和所至江湖必立放生池。
切戒殺生。
湘東王即位。
是為元帝。
以法和為郢州刺史。
始法和欲大舉定魏。
帝不許。
法和笑曰。
吾嘗不希釋梵天王坐處。
豈窺人王位耶。
但于空王佛所與王有因緣。
如不能用則奈業何。
帝敗歸齊。
齊宣帝喜其來。
封太尉賜甲第。
法和乞為佛寺。
身居偏室。
日手持香爐行道體佛燒香凝坐預期死日。
時至坐去。
屍縮三尺許。
題壁曰。
十年天子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遞代坐。
又曰二母生三天。
兩天共五年。
指婁太後也。
人懼塗削之。
終不能去。
其神異如此。
⊙承聖二年。
北齊高帝。
诏僧稠禅師。
稠将啟行。
而峰巒振響飛走悲鳴。
如是者三日而止。
稠至京師降跸迎候。
命入宮授菩薩戒。
盡停五坊鷹犬及傷生之具。
禁境内屠殺。
稠留禁中四十日。
出居外寺。
尋有旨罷講席。
俾沙門盡習禅觀。
稠入谏帝。
以為弘通教理漸誘童蒙正賴講授。
願勿禁也。
從之。
及宣帝即位。
嘗谒稠。
稠床坐不迎。
其徒有勸迎者。
稠曰。
昔賓頭盧尊者迎阿育王起行七步。
緻王失國七年。
貧道雖寡德。
冀帝獲福耳。
俄以此被谮。
帝銜之。
将複入寺按其不敬誅之。
稠已知之。
及帝入寺預出十裡許候之。
帝怪問。
稠曰。
恐身血污伽藍。
故遠來就刃耳。
帝懼然悔謝。
謂其臣楊遵曰。
朕不明幾妄黩聖師。
即奉之如故。
因從容啟帝曰。
陛下前身羅刹也。
今好殺蓋餘習耳。
帝問。
何以知之。
稠請以盆貯水自咒之命帝臨觀。
果自形正羅刹之狀。
仍有群羅刹随之。
帝大驚。
自是絕葷終日坐禅禮佛行道如旋風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
小字法真。
元第九子。
元被西魏破江陵殺之。
陳[栗-木+(革 月)]先殺王僧辨而立帝即位。
以[栗-木+(革 月)]先為相。
進封陳王。
明年受禅。
帝十六歲終。
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
字文泰以柳刺之言。
廢欽立帝。
泰卒其子。
覺襲相位進封周公。
時年十有五歲。
其叔宇文護逼帝禅位于覺。
封帝為宋公。
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紹泰。
後梁(姓蕭氏都江陵)雷氏曰(宣察巋琮西魏附庸。
後梁三主三十四終) 宣帝察(字理孫。
蘭陵人。
武帝孫。
昭明太子統第二子也。
字文泰立之于江陵。
在位八年。
改元大定。
壽四十四矣) ⊙北齊敕二教角試。
天保六年九月。
下诏。
敕諸沙門與道士達者十人親自對校。
于時金陵道士陸修靜等初為梁武所棄。
遂奔入魏。
至是頗盛。
而齊文帝複事佛。
靜等忌之。
詣阙請與釋子角法。
有旨令上統法師克日較勝負。
至期大集公卿。
修靜等以術咒僧衣缽及宮殿梁柱。
皆舉震動。
諸僧相顧缺然無對。
于是萬衆諠嘩得以道流為勝。
修靜等雀躍魚視高自矜誇。
以己為神仙輩也。
又言。
沙門現一我即現二。
今以小術誘之耳。
帝顧謂上統曰。
佛門豈無人哉。
統曰。
方術小技儒俗鄙之。
況出家人也。
既承天命令拒。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于時有法師昙顯。
不知何許人。
居下位被酒昂兀而坐。
統令二人扶上高座。
登而笑曰。
向咒衣柱而飛動者。
我故開門試卿術耳。
令取稠禅師衣缽置地使咒之。
靜徒并力作法。
逾時不能動。
帝敕取衣一加十輩并不能舉。
顯即自取置諸梁上使咒梁柱。
亦不能動。
顯又曰。
我先醉耳有所聞雲。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果爾否。
靜曰然。
顯乃翹一足曰。
我正現一。
請卿現二。
靜徒默無所為。
相顧慚縮失色。
獨修靜更欲以頰舌勝之。
即曰。
爾佛自言為内。
内即小也。
以道家為外。
外即大也。
顯應聲曰。
然則天子居九重之内。
亦應小于百官耶。
靜氣咽無對。
群臣皆呼萬歲。
忻躍而罷。
顯風度弘曠趣向叵測。
後不知終。
帝親鑒臧否于十月乙卯朔日也。
是月丙辰文帝诏曰。
法門不二真法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中世假妄。
俗人未悟乃有祗崇。
麴[麥 薛]是味喪昧虛宗。
既乖仁祀之源。
複違祭典之式。
宜從禁止。
無或遵風應。
道士自謂得神仙者可上三爵台飛騰遠舉。
不能爾者并宜改迷歸正。
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
繇是齊境道流遂絕矣。
⊙杜弼字輔言。
中山曲陽人。
年十三進士。
甄琛問策。
下筆如流。
王澄見所答。
歎曰。
王佐才也。
仕高歡甚見敬。
使魏帝知弼深于佛理。
問經中佛性法性何異。
弼曰。
正是一理。
帝曰。
說者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
弼曰。
在寬成寬在狹成狹。
若論性體非寬非狹。
帝曰。
既言成寬成狹。
何得非狹非寬。
弼曰。
若定是寬則不能成狹。
若定是狹亦不能為寬。
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
所成雖異能成常一。
帝曰善。
奉使稱旨既還。
文襄問政要。
弼曰。
天下大務莫過刑賞二端。
賞一人而天下喜。
罰一人而天下服。
二事得中自然盡善。
文襄悅曰。
言雖不多于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禅于宇文周) 後齊。
⊙叙曰。
元魏将季其祚分崩。
肅宗孝明帝崇尚佛法。
胡太後親臨國政。
一紀之内天下晏然。
及帝崩太後死。
高歡誅賊爾朱榮于邺燒洛陽宮室。
奉清河郡王立于邺。
凡一十七載扶翼魏朝。
至太清三年武帝崩。
歡亦先殒。
世子澄襲相王位。
未幾而殂。
魏靜帝乃遜位于高洋。
即歡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
仍都邺下。
神用卓詭智愚混兼。
十餘年間教法中興。
僧至二百餘萬。
寺院凡四萬餘所。
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
為周所滅。
齊書。
著作王劭述佛曰。
釋氏非管窺所及。
率爾妄言之。
又引列禦寇書。
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
又黃帝遊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佛遊神而已。
此之所言仿佛于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
蓋欲柔伏人心。
故多寓言以方便。
不知是何神異。
浩蕩之甚乎。
其說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緣。
以慈悲喜舍常樂我淨。
書辨至精明如日月。
非正覺孰能證之。
凡在順首莫不歸念。
達人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
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
不能通理。
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猶六經皆有所失。
未之深也已矣。
(丁醜) 右梁五十七年(而禅于陳) 後周(宇文氏。
王木德。
共五主都長安)雷氏曰(太祖闵明武宣靜帝後周五主二十五年) ⊙叙曰。
周之藝祖宇文覺者。
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
泰舉高陽王為帝。
遷都長安号西魏。
凡一十八年。
廢帝更立齊王為帝。
四年而泰薨。
覺承魏禅當年被廢。
立弟毓為帝。
四年而殂。
乃立弟邕。
邕即周武帝也。
閱十餘年至建德初。
惑于道士張賓等妖言。
惡黑衣之谶除廢釋氏。
毀寺院四萬餘所。
僧三百萬悉令還俗。
洎滅齊未幾改元宣政。
五月而殂。
太子赟立。
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五月崩。
太子衍立。
明年二月禅位于隋。
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
初宇文泰及大冡宰字文護。
并崇重佛法。
與西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
凡百餘卷雲。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黑獺。
郡代武川人。
其先出于炎帝之後。
炎為黃帝[日 式]。
子孫遁居朔野。
有裔孫普回。
狩得玉玺三細。
文曰。
皇帝玺。
回以為天授。
俗謂天文曰宇。
乃遂以國号宇文并以為姓。
後廢齊即位焉) 孝闵帝覺(小字陀羅尼。
文帝第二子。
泰卒帝受魏恭帝禅。
不改年号。
王木德。
在位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