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六

關燈
字之學。

    守株象迹惑于多岐。

    焉能涉同歸之海。

    造圓頓之奧乎。

    聽其說固辯矣。

    觀其所得則未也。

    于是既問而學之。

    以博其趣而益緻其思焉。

    是其所以造詣。

    蓋得之系表。

    故其講說深有宗通理味。

    後嗣真覺國師。

    傳賢首宗教。

    以師承既高見解益明。

    其方寸之地。

    湛如止水。

    瑩若明鏡。

    物我相形。

    辄影見于中。

    雖以天資之高而德器之美。

    抑亦師友玉琢蘭薰而緻及真覺以诏居大白馬寺。

    公與金從至洛汭。

    及居大萬聖佑國寺。

    又從至台山。

    真覺殁。

    诏以公繼其位。

    後公以太後诏居大普安寺。

    诏以金繼公居佑國寺。

    公于至治二年七月某日殁。

    年五十有一。

    诏複以金居普安寺。

    金以公之喪葬東封谷之口。

    建塔以修祀事焉。

     ⊙(癸亥) 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

    天目山中峰卒。

    敕谥普應國師法雲之塔。

    奎章學士虞集奉敕撰銘。

    其略雲。

    天目之山有師子岩。

    高峰妙禅師居之。

    設死關以辨決。

    參學之士望崖而退者衆矣。

    得一人曰本公是為中峰和上。

    師生有異征。

    為童兒嬉戲必為佛事。

    稍長閱經教然指臂。

    求佛甚切。

    晝夜彌勵。

    困則首觸柱以自儆。

    期必得乃已。

    及入死關密叩心要。

    誦金剛經。

    至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

    恍然開悟。

    自謂所證未極。

    勵精勤苦咨訣無怠。

    及觀流泉乃大發明。

    師亦閟而不聞。

    自是說法無礙。

    高峰将戢化權。

    遂書真贊屬諸師雲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見得半邊鼻。

    其授受不虛若此。

    著書若幹卷。

    行于世。

    仁宗皇帝聞而聘之。

    不至。

    制金紋伽黎衣賜之。

    号之佛慈圓照廣惠禅師。

    賜師子院。

    名曰正宗禅寺雲雲。

    師諱明本。

    宋景定癸亥歲生錢塘孫氏。

    年六十一。

    僧臘三十五。

    化于其山之東岡。

     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書藏經○八月四日上崩。

     (甲子) 改泰定。

     (丁卯) 帝師公哥羅于十月某日涅槃。

     (戊辰) 九月十四日即位。

    年改緻和為天曆元年○(禮公哥羅亦中納思監臧班臧蔔文國公為師。

    是年革行宣政院設立十六處廣教總管府以攝僧) (己巳) 敕建崇禧萬壽寺于蔣山。

     (庚午) 改至順元年○诏改建康為集慶路○敕建大龍翔集慶寺。

     (壬申) 亦辇真班皇帝九月即位。

     ⊙大都妙善寺比丘尼舍藍藍八哈石卒。

    師諱舍藍藍。

    高昌人。

    其地隸北庭。

    其地好佛。

    故為苾刍者多。

    太祖皇帝龍飛漠北。

    其王率所部以從。

    帝嘉其義。

    處之諸國君長之上。

    待以子壻之禮。

    海都之叛國人南徙。

    師始八歲。

    從其親至京師。

    入侍中宮真懿順聖皇後。

    愛其明敏恩顧尤厚。

    成宗之世。

    事皇太後于西宮。

    以侍從既久勤勞之多。

    诏禮帝師迦羅斯巴斡即兒為師。

    薙染為尼。

    服用之物皆取給于官。

    又胝宮官例繼以既廪。

    武宗繼統。

    仁宗以太弟監國。

    師朝夕于太後之側入而侍出而從。

    所言必聽。

    所谏必從。

    眷寵之隆。

    猶子侄焉。

    内而妃主外而王公。

    皆敬以師禮。

    稱曰八哈石。

    北人之稱八哈石。

    猶漢人之稱師也。

    仁宗之世。

    師以桑榆晚景。

    自謂出入宮掖數十餘年。

    凡曆四朝事三後。

    寵榮兼至。

    志願足矣。

    數請靜退居于宮外。

    求至道以酬罔極。

    太後弗聽。

    力辭弗已。

    诏居。

    妙善寺。

    以時入見。

    賜予之物不可勝紀。

    師以其物。

    創寺于京師。

    曰妙善。

    又建寺于台山。

    曰普明。

    各置佛經一藏。

    恒業有差。

    又以黃金繕寫番字藏經般若八千頌五護陀羅尼十餘部及漢字華嚴楞嚴畏元字法華金光明等經二部。

    又于西山重修龍泉寺。

    建層閣于蓮池。

    于吐蕃五大寺高昌國旃檀佛寺京師萬安等。

    皆貯鈔币。

    以給然燈續明之費。

    又制僧伽黎文數百。

    施番漢諸國之僧。

    其書寫佛經。

    凡用金數萬兩。

    創寺施舍所用币數以萬計。

    其積而能散。

    施予不吝。

    期積福于來生。

    必至于佛地者。

    皆人所不能也。

    英宗之明。

    以其有靜退之高眷遇尤至。

    每稱之賢以為知幾。

    文宗即位今皇太後居中宮以皇妣魯國太長公主。

    愛重于師有兄弟之。

    義尤加敬焉。

    至順三年二月廿一日殁。

    年六十四。

    葬南城之陽。

    賜号真淨妙惠大師。

     ⊙臨壇大德律師汶公卒。

    姓張氏。

    諱惠汶。

    歸德之偃武人也。

    驅烏之歲。

    依耆宿釭公為浮圖。

    二十而進具。

    從大德溫公受菩薩戒。

    嗣法壇主恩公。

    既而行業日隆道益着。

    從學者益衆。

    佛制凡為苾刍。

    雖大節不虧而細行必謹。

    非法不服非時不食。

    居處動作皆有軌則。

    所以戒昏堕而防逸德也。

    公齋戒既嚴。

    護衣惟謹。

    雞鳴而興坐以待旦。

    幹幹終日惟佛是念。

    雖道行旅宿三衣一缽必與身俱。

    制行雖高而無矯飾之節。

    操存雖固而無詭徼之迹。

    是以言而人莫不信。

    動而人莫不敬。

    兩河之間三監舊邑從化者。

    蓋以萬數。

    缁素相率而求戒法者。

    幢幢接迹于途。

    承一訓言莫不歡心。

    感戴說法數十餘年。

    升壇授戒四十餘會。

    大臣接以師敬之禮。

    至順三年十一月廿二日殁。

    年七十有三。

     (癸酉) 今上皇帝萬萬歲 六月初八日登寶位。

    改元統元年。

    禮請公哥兒監臧班臧蔔。

    為帝師。

     旃檀瑞像自周穆王庚寅○───┐      ┌─○二千三百二十四年。

     世尊示滅自周穆王壬申○─○─┤止元統元年計○─┼─○二千二百八十二年。

     大教東被自東漢明帝戊辰○──┘      └─○一千二百六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