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六

關燈
足以範世。

    道足以參天地贊化育。

    故尊而事之。

    非以方伎而然也。

    皇元啟運北天奄荒區夏。

    世祖皇帝。

    舊神武之威。

    緻混一之績。

    思所以去殺勝殘跻生民于仁壽者。

    莫大釋氏。

    故崇其教以敦其化本。

    以帝師拔思發有聖人之道。

    屈萬乘之尊。

    盡師敬之節。

    咨诹至道之要。

    以施于仁政。

    是以德加于四海。

    澤洽于無外。

    窮島絕嶼之國。

    卉服魋結之氓。

    莫不草靡于化風。

    駿奔而效命。

    白雉來遠夷之貢。

    火浣獻殊域之琛。

    豈若前代直羁縻之而已焉。

    其政治之隆而仁覆之遠。

    固元首之明股肱之良。

    有以緻之。

    然而啟沃天衷克弘王度。

    寔賴帝師之助焉。

    皇上重離繼明應幹承統。

    以為法位久曠道統将微。

    以師猶子之子公哥祿魯斯監贊。

    嗣帝師位俾修其法。

    斂時五福祐我家邦。

    有河西僧高沙刺巴。

    建言于朝。

    以為孔子以修述文教之功。

    世享廟祀。

    而光帝師德俟将聖師表一人。

    制字書以資文治之用。

    迪聖慮以緻于變之化。

    其功大且遠矣。

    而封号未追廟享不及。

    豈國家崇德報功之道哉。

    大臣以聞。

    诏郡國建祠宇。

    歲時緻享。

    師薩思迦人。

    族款氏。

    祖朵栗赤。

    當吐蕃之盛。

    相其君伯西海。

    後十餘世。

    皆以學德為國宗範。

    師生八歲。

    誦經數十萬言。

    又能約通大義。

    國人以為聖。

    故稱拔思癹。

    長而學富五明。

    故又稱班彌怛。

    其所師而學焉。

    友而問焉者。

    數十人。

    皆有盛名于時。

    故其所有汪不可涯矣。

    其所撰述皆辭嚴義偉制如佛經。

    國人家傳口誦。

    寶而畜之。

    夫敏者怠于博學。

    貴者恥于下問。

    才高而位重。

    則矜己而驕物。

    此人之恒也。

    師以生知之明。

    為天子師。

    可謂敏且貴矣。

    而乃博學無厭下詢遺老。

    人有一法不遠千裡而求之。

    雖硁硁之諒。

    佼佼之庸。

    苟有可取無遺焉。

    負絕世之材。

    材莫大焉。

    處帝師之位。

    位莫重焉。

    而乃孜孜于道。

    循循誘物。

    惟恐德之不修。

    道之不弘。

    未嘗以多能自聖而有滿盈之色。

    曠若空谷靜若深淵。

    遠若雲霞。

    重若丘山。

    豈非至德。

    其孰能與于此哉。

    其道之所被。

    德之所及。

    猶杲日麗乎天。

    明無不照。

    陽和煦于物。

    氣無不浃。

    其高如天。

    不可階而升也。

    其大如海。

    不可航而涉也。

    以不言而民信。

    不勸而物從。

    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匪天縱之将聖。

    孰能與于此哉。

    故天子法天地尚德右功之道。

    着皇王之盛典。

    崇廟享之報宜乎。

    龜趺螭首刻頌遺烈昭示無極(洪)以狂斐猥承明诏。

    序而銘之。

    其銘曰。

    佛道弘大。

    洋海無際。

    滔天沃日。

    并育萬類。

    于彼将聖。

    象罔得一。

    推厥緒餘。

    以匡王國。

    烈烈皇祖。

    草昧天造。

    奠是南紀。

    功格蒼昊。

    天錫睿哲。

    俾翊我後。

    敦彼薄俗。

    化于仁厚。

    汪濊漏泉。

    波及無外。

    航浚梯阻。

    萬邦鹹會。

    郡邪鸱揚。

    維鸠之競。

    式遏詭類。

    率俾吾正。

    赳赳武夫。

    蚩蚩嚚鄙。

    德訓所及。

    風振草靡。

    惟月之恒。

    惟日之升。

    惟師之道。

    罔或不承。

    栾栾清廉。

    惟時享之。

    有偉其貌。

    惟時仰之。

    莫高匪山。

    莫深匪淵。

    刻銘頌烈。

    永世無遷。

     (廿八) 五台山大普甯寺弘教大師性講主卒。

    公諱了性。

    号大林。

    武氏。

    惟古因生賜姓。

    胙土命氏。

    公之先莫詳世系。

    然考之命氏之原。

    武子姓。

    其後邑于宋。

    宋武公之後。

    以谥為氏。

    公少好學。

    聰睿之性。

    殆天啟之。

    依耆德安公為浮圖。

    既登具。

    曆諸講庠。

    探頤經論研精秘奧。

    始遇真覺國師。

    啟悟初心。

    既而周遊關陝河洛。

    曆汴汝唐鄧。

    放予襄漢。

    尋幽覽勝以博其趣。

    所至必訪其人。

    詢至道之要。

    其所師而學者。

    如柏林潭公。

    關輔懷公。

    南陽茲公。

    皆以義學著稱。

    及歸複見真覺于壟坻。

    逾見牆仞之高。

    堂室之奧。

    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茲乎。

    後從真覺至台山。

    真覺殁北遊燕薊。

    晦迹魏阙之下。

    悠悠如處江海之上。

    與世若相忘焉。

    然以懷壁之美被褐而莫掩。

    名既喧于衆口。

    聲遂聞于九重。

    會萬甯既建。

    诏公居之。

    至大中太後創寺台山。

    寺曰普甯。

    以茲擅天下之勝。

    住持之寄。

    非海内之望。

    莫能勝之。

    故以命公。

    公居此山十有餘年而殁。

    公為人剛毅。

    頗負氣節。

    不能俯仰随世嫔悅于人。

    雖居官寺。

    未嘗至城府造權貴之門。

    或謂公少和氣。

    公曰。

    予以一芥苾刍。

    天子不以人之微處之大寺。

    惟竭誠夙來匪懈。

    圖以報國而已。

    夫何求哉。

    必有臧倉毀鬲之言。

    蓋亦營營青蠅止于棘樊耳。

    顧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納履而去之。

    何往而不得于道乎。

    時國家尊寵西僧其徒甚盛。

    出入騎從拟迹王公。

    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自居。

    諸名德輩莫不為之緻禮。

    或磬折而前。

    摳衣接足丐其按頂。

    謂之攝受。

    公獨長揖而已。

    或謂公傲。

    公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聞君子愛人以禮。

    何可苟屈其節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

    且吾于道。

    于彼何求哉。

    彼以其勢自大而倨。

    吾苟為之屈焉。

    非谄則佞也。

    焉有君子而為佞谄之行哉。

    識者壯其氣。

    以謂如佛印元公之遇高麗王子。

    可謂識大體而得乎禮矣。

    至治元年九月三日。

    殁于普甯寺。

    既火化以舍利。

    塔于竹林之墟。

     (廿九 壬戌) 故榮祿大夫司徒大玉山普安寺住持。

    幻堂嚴講主卒。

    公康氏成紀人。

    諱寶嚴。

    字士威。

    号幻堂。

    父某以罹喪亂棄俗為僧。

    昆弟六人。

    公其季也。

    少以邁往之氣不樂處俗。

    與其弟金薙染。

    從佛求出世之道。

    每逢名德啟講。

    必往聽而問焉。

    嘗謂學而不思。

    思面不學。

    君子所憂。

    雖通其說而不通其宗是學而不思也。

    豈稱達者哉。

    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