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唐。
⊙(乙巳) 敬宗湛(穆宗長子。
母太後王氏。
遊戲無度狎匿群小。
性複遍急。
為克明弑之。
年十八崩。
葬莊陵。
在位二年)改寶曆。
⊙八月。
遣中使詣天台采求靈藥诏道士劉從政。
入宮資質仙事。
署光祿卿。
别号升玄先生。
(丙午) 三月。
命道士孫準制長生藥。
署準為翰林待诏。
四月帝畋獵夜歸。
與宦官酣飲擊毬。
俄燭滅遇弑。
年十八。
大臣裴度等迎皇太弟江王立之。
是為文宗。
五月下诏。
革兩朝淫侈不法之務。
捕道士孫準等二十八人及佞憎惟真。
民服流于嶺表。
⊙(丁未) 文宗昂(穆宗次子。
虛懷聽納而不能堅決。
用李訓鄭注欲盡誅仕宦。
仇士良等陰覺。
縱兵殺宰相王渥等二十餘人。
帝三十二歲崩。
在位十四年)改太和。
(戊申) 十月江西觀察使沈傅師奏。
帝誕月請于洪州起方等戒壇度僧資福。
制曰。
不度僧尼累有敕命。
傅師忝為方面違禁申請。
宜罰俸料一月。
⊙澧州藥山禅師惟俨卒。
大儒唐伸為之碑曰。
上嗣位明年。
澧陽郡藥山釋氏大師。
以十二月六日終于修心之所。
後八年門人狀先師之行。
西來京師告于崇敬寺大德。
求所以發揮先師之耿光垂于不朽。
崇敬大德于餘為從母兄也。
嘗參徑山得其心要。
自興善寬敬示寂之後。
四方從道之人質疑傳妙。
罔不詣崇敬者。
嘗謂伸曰。
吾道之明于藥山。
猶爾教之聞于洙泗。
智炬雖滅法雷猶響。
豈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沒哉。
惟大師生南康信豐。
自為童時未嘗處群兒戲弄中。
往往獨坐如念如思。
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禅師。
乃落發服缁執禮以事。
大曆中受具于衡嶽希琛律師。
釋禮矩儀動如夙習。
一朝乃言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靜。
焉能屑屑事細行于衣巾耶。
是時南嶽有遷。
江西有寂。
中嶽有洪。
皆悟心契。
乃知大圭之質豈俟磨砻。
照乘之珍難晦符彩。
自是寂以大乘法聞四方。
學徒至于指心傳要。
衆所不能達者。
師必默識懸解。
不違如愚。
居寂之室垂二十年。
寂曰。
汝之所得。
可謂浃于心術布于四體。
欲益而無所益。
欲知而無所知。
渾然天和合于本無。
吾無有以教矣。
佛以開示群盲為大功。
度滅衆惡為大德。
爾當以功德普濟群迷。
宜作梯航無久滞此。
由是陟羅浮涉清涼。
曆三峽遊九江。
貞元初因憩藥山喟然歎曰。
吾生寄世若萍蓬耳。
又何效其飄轉耶。
既披蓁結庵才疪趺座。
鄉人知者因赍攜飲食奔走而往。
師曰。
吾無德于人。
何以勞人乎哉。
并謝而不受。
鄉人跪曰。
願聞日費之具。
曰米一升足矣。
自是嘗以山蔬數本佐食。
一食訖就座轉法華華嚴涅槃。
晝夜若一。
終始如是殆三十年矣。
遊方求益之徒。
知教之在此。
後數歲而僧徒葺居禅室梁棟鱗差。
其衆不可勝數。
至于沃煩正覆道源成流。
有以見寂公先知之明矣。
忽一旦謂其徒曰。
乘郵而行。
及莫而息。
未有久行而不息者。
吾至所詣矣。
吾将有息矣。
靈源自清。
混之者相。
能滅諸相是無有色。
窮本絕外汝其悉之。
語畢隐幾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臘六十夏。
入室弟子沖虛等遷座。
建塔于禅居之東。
遵本教也。
始師嘗以大綀布為衣。
以竹器為蹻。
自薙其發自具其食。
雖門人數百童侍甚廣。
未嘗易其力。
珍羞百品鮮果骈羅。
未嘗易其食。
冬裘重燠夏服輕疏。
未嘗易其衣。
華室靖深香榻嚴潔。
未嘗易其處。
麋鹿環繞猛獸伏前。
未嘗易其觀。
貴賤疊來頂谒床下。
未嘗易其禮。
非夫罄萬有契真空離攀緣之病本性清淨乎物表。
焉能遺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
其他碩臣重官歸依修禮于師之道。
未有及其門阃者。
故不列之于篇。
銘曰。
一物在中。
觸境而搖。
我示其源。
不境不跳。
西方聖人。
實言其要。
其要既得。
可言其妙。
我源自濟。
我真自靈。
大包萬有。
細出無形。
曹溪所傳。
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
曾何有物。
自見曰明。
是為至精。
出沒在我。
誰曰死生。
刻之琬琰。
立之岩岫。
作碑者伸。
期于不朽。
⊙李翺作複性書。
其一曰。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情之所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過也。
七者。
循環而交來。
故性不能統也。
水之渾也其流不清。
火之煙也其光不明。
非水火清明之過。
沙不渾流斯清矣。
煙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統矣。
性者天之命也。
聖人得之不惑者也。
聖人者豈無情耶。
聖人者寂然不動。
不往而到。
不言而信。
不耀而光。
制作參乎天地。
變化合于陰陽。
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
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性耶。
百姓之性與聖人之性弗差也。
雖然情之所昏交相攻。
未始有窮。
故雖終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潛于山石林木之中。
非不火也。
江河淮濟之末流而泉于山。
非不水也。
石不敲木弗磨。
則不能燒其山林而燥萬物。
泉之源弗疏。
則弗能為江為河為淮為濟。
東彙大壑浩浩湯湯為弗測之深。
情之動弗息。
則弗能複其性而燭天地為不極之明。
是故誠者聖人之性也。
寂然不動廣大清明。
照乎天地。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行止語默無不處極也。
複其性者。
賢人循之而不已者也。
不已則能歸其源矣。
聖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于聖也。
故制禮以節之。
作樂以和之。
安于仁樂之本也。
動而中禮之本也。
故在車則聞和鸾之聲。
行步則聞佩玉之音。
無故不廢琴瑟。
視言行循禮法而動。
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
道者至誠而不息也。
至誠而不息則虛。
虛而不息則明。
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
非他也。
此盡性命之道也。
哀哉。
人人可以及于此。
莫之止而不為也。
不亦惑耶。
昔者聖人以傳于顔子。
顔子得之拳拳不失。
不遠而複。
其心三月不違仁。
子曰。
回也其庶乎屢空。
其所以未到聖人者一息耳。
非力不能也。
短命而死故也。
其餘升堂者。
蓋皆傳也。
一氣之所春。
一雨之所膏。
而得之者各有淺深。
不必均也。
曾子之死也。
曰吾何求焉。
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斯正性命之言也。
子思仲尼之孫。
得祖之道。
述中庸四十九篇。
以傳于孟轲。
孟轲曰。
我四十不動心。
轲之門人達者。
公孫醜萬章之徒。
蓋傳之矣。
遭秦焚書。
中庸之弗焚者一篇有焉。
于是此道廢阙。
其教授者唯節文章句。
威儀擊劍之術相師焉。
性命之源則吾弗能傳矣。
道之極于剝也必複。
吾自六歲讀書。
但為辭句之學。
志于道者四年矣。
與人言之。
未嘗有是我者也
⊙(乙巳) 敬宗湛(穆宗長子。
母太後王氏。
遊戲無度狎匿群小。
性複遍急。
為克明弑之。
年十八崩。
葬莊陵。
在位二年)改寶曆。
⊙八月。
遣中使詣天台采求靈藥诏道士劉從政。
入宮資質仙事。
署光祿卿。
别号升玄先生。
(丙午) 三月。
命道士孫準制長生藥。
署準為翰林待诏。
四月帝畋獵夜歸。
與宦官酣飲擊毬。
俄燭滅遇弑。
年十八。
大臣裴度等迎皇太弟江王立之。
是為文宗。
五月下诏。
革兩朝淫侈不法之務。
捕道士孫準等二十八人及佞憎惟真。
民服流于嶺表。
⊙(丁未) 文宗昂(穆宗次子。
虛懷聽納而不能堅決。
用李訓鄭注欲盡誅仕宦。
仇士良等陰覺。
縱兵殺宰相王渥等二十餘人。
帝三十二歲崩。
在位十四年)改太和。
(戊申) 十月江西觀察使沈傅師奏。
帝誕月請于洪州起方等戒壇度僧資福。
制曰。
不度僧尼累有敕命。
傅師忝為方面違禁申請。
宜罰俸料一月。
⊙澧州藥山禅師惟俨卒。
大儒唐伸為之碑曰。
上嗣位明年。
澧陽郡藥山釋氏大師。
以十二月六日終于修心之所。
後八年門人狀先師之行。
西來京師告于崇敬寺大德。
求所以發揮先師之耿光垂于不朽。
崇敬大德于餘為從母兄也。
嘗參徑山得其心要。
自興善寬敬示寂之後。
四方從道之人質疑傳妙。
罔不詣崇敬者。
嘗謂伸曰。
吾道之明于藥山。
猶爾教之聞于洙泗。
智炬雖滅法雷猶響。
豈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沒哉。
惟大師生南康信豐。
自為童時未嘗處群兒戲弄中。
往往獨坐如念如思。
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禅師。
乃落發服缁執禮以事。
大曆中受具于衡嶽希琛律師。
釋禮矩儀動如夙習。
一朝乃言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靜。
焉能屑屑事細行于衣巾耶。
是時南嶽有遷。
江西有寂。
中嶽有洪。
皆悟心契。
乃知大圭之質豈俟磨砻。
照乘之珍難晦符彩。
自是寂以大乘法聞四方。
學徒至于指心傳要。
衆所不能達者。
師必默識懸解。
不違如愚。
居寂之室垂二十年。
寂曰。
汝之所得。
可謂浃于心術布于四體。
欲益而無所益。
欲知而無所知。
渾然天和合于本無。
吾無有以教矣。
佛以開示群盲為大功。
度滅衆惡為大德。
爾當以功德普濟群迷。
宜作梯航無久滞此。
由是陟羅浮涉清涼。
曆三峽遊九江。
貞元初因憩藥山喟然歎曰。
吾生寄世若萍蓬耳。
又何效其飄轉耶。
既披蓁結庵才疪趺座。
鄉人知者因赍攜飲食奔走而往。
師曰。
吾無德于人。
何以勞人乎哉。
并謝而不受。
鄉人跪曰。
願聞日費之具。
曰米一升足矣。
自是嘗以山蔬數本佐食。
一食訖就座轉法華華嚴涅槃。
晝夜若一。
終始如是殆三十年矣。
遊方求益之徒。
知教之在此。
後數歲而僧徒葺居禅室梁棟鱗差。
其衆不可勝數。
至于沃煩正覆道源成流。
有以見寂公先知之明矣。
忽一旦謂其徒曰。
乘郵而行。
及莫而息。
未有久行而不息者。
吾至所詣矣。
吾将有息矣。
靈源自清。
混之者相。
能滅諸相是無有色。
窮本絕外汝其悉之。
語畢隐幾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臘六十夏。
入室弟子沖虛等遷座。
建塔于禅居之東。
遵本教也。
始師嘗以大綀布為衣。
以竹器為蹻。
自薙其發自具其食。
雖門人數百童侍甚廣。
未嘗易其力。
珍羞百品鮮果骈羅。
未嘗易其食。
冬裘重燠夏服輕疏。
未嘗易其衣。
華室靖深香榻嚴潔。
未嘗易其處。
麋鹿環繞猛獸伏前。
未嘗易其觀。
貴賤疊來頂谒床下。
未嘗易其禮。
非夫罄萬有契真空離攀緣之病本性清淨乎物表。
焉能遺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
其他碩臣重官歸依修禮于師之道。
未有及其門阃者。
故不列之于篇。
銘曰。
一物在中。
觸境而搖。
我示其源。
不境不跳。
西方聖人。
實言其要。
其要既得。
可言其妙。
我源自濟。
我真自靈。
大包萬有。
細出無形。
曹溪所傳。
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
曾何有物。
自見曰明。
是為至精。
出沒在我。
誰曰死生。
刻之琬琰。
立之岩岫。
作碑者伸。
期于不朽。
⊙李翺作複性書。
其一曰。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情之所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過也。
七者。
循環而交來。
故性不能統也。
水之渾也其流不清。
火之煙也其光不明。
非水火清明之過。
沙不渾流斯清矣。
煙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統矣。
性者天之命也。
聖人得之不惑者也。
聖人者豈無情耶。
聖人者寂然不動。
不往而到。
不言而信。
不耀而光。
制作參乎天地。
變化合于陰陽。
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
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性耶。
百姓之性與聖人之性弗差也。
雖然情之所昏交相攻。
未始有窮。
故雖終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潛于山石林木之中。
非不火也。
江河淮濟之末流而泉于山。
非不水也。
石不敲木弗磨。
則不能燒其山林而燥萬物。
泉之源弗疏。
則弗能為江為河為淮為濟。
東彙大壑浩浩湯湯為弗測之深。
情之動弗息。
則弗能複其性而燭天地為不極之明。
是故誠者聖人之性也。
寂然不動廣大清明。
照乎天地。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行止語默無不處極也。
複其性者。
賢人循之而不已者也。
不已則能歸其源矣。
聖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于聖也。
故制禮以節之。
作樂以和之。
安于仁樂之本也。
動而中禮之本也。
故在車則聞和鸾之聲。
行步則聞佩玉之音。
無故不廢琴瑟。
視言行循禮法而動。
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
道者至誠而不息也。
至誠而不息則虛。
虛而不息則明。
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
非他也。
此盡性命之道也。
哀哉。
人人可以及于此。
莫之止而不為也。
不亦惑耶。
昔者聖人以傳于顔子。
顔子得之拳拳不失。
不遠而複。
其心三月不違仁。
子曰。
回也其庶乎屢空。
其所以未到聖人者一息耳。
非力不能也。
短命而死故也。
其餘升堂者。
蓋皆傳也。
一氣之所春。
一雨之所膏。
而得之者各有淺深。
不必均也。
曾子之死也。
曰吾何求焉。
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斯正性命之言也。
子思仲尼之孫。
得祖之道。
述中庸四十九篇。
以傳于孟轲。
孟轲曰。
我四十不動心。
轲之門人達者。
公孫醜萬章之徒。
蓋傳之矣。
遭秦焚書。
中庸之弗焚者一篇有焉。
于是此道廢阙。
其教授者唯節文章句。
威儀擊劍之術相師焉。
性命之源則吾弗能傳矣。
道之極于剝也必複。
吾自六歲讀書。
但為辭句之學。
志于道者四年矣。
與人言之。
未嘗有是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