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重巽法師。
自湘西赴其叔父中丞之請。
柳子厚贈之以序曰。
或問宗元曰。
悉矣子之得于巽上人也。
其道果何如哉。
對曰。
吾自幼學佛。
求其道積三十年。
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
于零陵吾獨有得焉。
且佛之言。
吾不可得而聞之矣。
其存于世者。
獨遺其書。
不于其書而求之。
則無以得其言。
言且不可得。
況其意乎。
今是上人。
窮其書得其言谕其意。
推而大之。
逾萬言而不煩。
總而括之。
立片詞而不遺。
與夫世之析章句征文字。
言至虛之極則蕩而失守。
辨群有之夥則泥而皆存者。
其不以遠乎。
以吾所聞知。
凡世之善言佛者。
于吾則惠誠師。
荊則海雲師。
楚之南則重巽師。
師之言存。
則佛之道不遠矣。
惠誠師已死。
今之言佛者加少。
其由儒而通者。
鄭中書洎孟常州。
中書見上人執經而師受。
且曰。
于中道吾得以益達。
常州之言曰。
從佛法生得佛法分。
皆以師友命之。
今連帥中丞公具舟來迎。
飾館而俟。
欲其道之行于遠也。
夫豈徒然哉。
以中丞公之直清嚴重。
中書之辯博。
常州之敏達。
且猶宗重其道。
況若吾之昧昧者乎。
夫衆人之和由大人之唱。
洞庭之南竟南海。
其土汪汪也。
求道之多半天下。
一唱而大行于遠者。
是行有之。
則和焉者将若居蟄之有雷不可止也。
于是書以為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馬郎婦不知出處。
方唐隆盛佛教大行。
而陝右俗習騎射。
人性沉鸷樂于格鬥。
蔑聞三寶之名。
不識為善儀則。
婦憐其憨乃之其所。
人見少婦單子風韻超然姿貌都雅幸其無侍衛無羁屬。
欲求為眷。
曰我無父母又鮮兄弟。
亦欲有歸。
然不好世财。
但有聰明賢善男子。
能誦得我所持經。
則吾願事之。
男子衆争求觀之。
婦授以普門品。
曰能一夕通此則歸之。
至明發誦徹者二十餘輩。
婦曰。
女子一身家世貞潔。
豈以一人而配若等耶。
可更别誦。
因授以金剛般若所約如故。
至旦通者猶十數。
婦更授以法華經七軸。
約三日。
通徹此者定配之。
至期獨馬氏子得通。
婦曰。
君既能過衆人。
可白汝父母具媒妁娉禮。
然後可以姻。
蓋生人之大節。
豈同猥巷不檢者乎。
馬氏如約具禮迎之。
方至而婦謂曰。
适以應接體中不佳。
且别室俟少安。
與君相見未晚也。
馬氏子喜頓之他房。
客未散而婦命終。
已而壞爛。
顧無如之何。
遂蔔地葬之。
未數日有老僧。
紫伽黎姿貌古野。
仗錫來儀。
自謂向女子之親。
詣馬氏問其所由。
馬氏引至葬所。
随觀者甚衆。
僧以錫撥開見其屍已化。
唯金鎖子骨。
僧就河浴之。
挑于錫上謂衆曰。
此聖者憫汝等障重纏愛故垂方便化汝。
宜思善因免堕苦海。
忽然飛空而去。
衆見悲泣瞻拜。
自是陝右奉佛者衆。
由婦之化也。
⊙是歲撫州景雲寺律師上弘卒。
江州司馬白居易制碑曰。
元和十一年春。
廬山東林寺僧道深懷縱如建沖契等凡二十輩。
與白黑衆千餘人俱。
實持故景雲大德弘公行狀一通贽錢十萬。
來詣浔陽請司馬白居易作先師碑。
會有故不果。
十二年夏作石墳成。
複來請。
會有病不果。
十三年冬作石塔成。
又來請。
始從之。
既而僧返山。
衆返聚落。
錢返寺府。
翌日而文成。
明年而碑立。
其詞雲。
我聞乾竺古先生出世法。
法要有三。
曰戒定慧。
戒生定。
定生慧。
慧生八萬四千法門。
是三者疊相為用。
若次第言。
則定為慧因。
戒為定根。
根植則苗茂。
因樹則果滿。
無因求滿。
猶夢果也。
無根求茂。
猶揠苗也。
佛雖以一切種智攝三界必先用戒。
菩薩以六波羅蜜化四生。
不能舍律。
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
如來十弟子中。
稱優波離善持律。
波離滅有南山大師得之。
南山滅有景雲大師得之。
師諱上弘。
生饒氏。
曾祖君雅。
祖公悅。
父知恭。
臨川城南人。
童而有知。
故生十五歲發出家心。
始從舅氏剃落。
壯而有立。
故二十五歲立菩提願。
從南嶽大圓律師具戒。
樂所由生。
故大曆中不去父母之邦。
隸于本州景雲寺修道德。
應無所住。
故貞元中離我我所。
徙居洪州龍興寺說法。
親近善知識。
故與匡山法真。
天台靈祐。
荊門法裔。
興果神湊。
建昌惠進等。
五長老交遊。
佛法囑王臣。
故與姜相國公輔顔太師真卿洎本道廉訪使楊君憑韋君丹四君子友善。
提振禁戒。
故講四分律。
而從善遠罪者無其數。
随順化緣。
故坐甘露戒壇。
而擔衆生盟者二十年。
荷擔大事。
故前後登方等。
施屍羅者十有八會。
救拔衆生。
故娑婆男女由我得度者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人。
示生無常。
故元和十年十一日己亥遷化于東林精舍。
示滅有所。
故是月丙寅歸全身于南崗石墳。
住世七十七歲。
安居六十五夏。
自生至滅随迹示教。
行止語默無非佛事。
夫施于人也博。
則反諸己也厚。
故門人鄉人報之如不及。
繇是藝松成林琢石為塔。
塔有碑。
碑有銘。
銘曰。
佛滅度後。
薝蔔香襄。
醍醐味漓。
孰反是香。
孰複是味。
景雲大師。
景雲之生。
一匡苾刍。
中興毗尼。
景雲之滅。
衆将安仰。
法将疇依。
昔景雲來。
行道者随。
入室者歸。
今景雲去。
升堂者思。
入室者悲。
廬峰之西。
虎溪之南。
石塔巍巍。
有紀事者。
以真實辭。
書于塔碑。
⊙(戊戌) 元和十三年禅師元浩卒。
浩弘台教。
翰林梁肅嘗請撰涅槃經疏。
浩許之。
是夕感異夢。
喜以為瑞應。
即下筆自述所證。
其略曰。
予聞先覺雲。
大寶流輝之不變曰常在。
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
然則以道行禦其時。
以法性合其運。
當應物之際。
與顯晦同其光。
恢揚至化自他昭著者。
實播厥鴻名。
欽恭文思協和至極。
四德克彰者。
實存乎妙體。
格變群家曆觀諸行。
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
實賴乎本宗。
信以授人大。
明宗極。
厥旨厥幾有補于将來者。
實存乎妙用。
綜博群玄以立成訓。
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
實存乎妙教矣。
議者以浩疏比王輔嗣易。
而與清涼華嚴疏抗衡焉。
⊙是年正月丁亥。
诏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于京師。
帝禦安福門迎拜。
留禁中供養三日。
乃送諸寺。
王公士庶奔走膜拜。
具釋部威儀及太常長安萬年音樂。
旌幢鼓吹騰沓系路。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
自湘西赴其叔父中丞之請。
柳子厚贈之以序曰。
或問宗元曰。
悉矣子之得于巽上人也。
其道果何如哉。
對曰。
吾自幼學佛。
求其道積三十年。
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
于零陵吾獨有得焉。
且佛之言。
吾不可得而聞之矣。
其存于世者。
獨遺其書。
不于其書而求之。
則無以得其言。
言且不可得。
況其意乎。
今是上人。
窮其書得其言谕其意。
推而大之。
逾萬言而不煩。
總而括之。
立片詞而不遺。
與夫世之析章句征文字。
言至虛之極則蕩而失守。
辨群有之夥則泥而皆存者。
其不以遠乎。
以吾所聞知。
凡世之善言佛者。
于吾則惠誠師。
荊則海雲師。
楚之南則重巽師。
師之言存。
則佛之道不遠矣。
惠誠師已死。
今之言佛者加少。
其由儒而通者。
鄭中書洎孟常州。
中書見上人執經而師受。
且曰。
于中道吾得以益達。
常州之言曰。
從佛法生得佛法分。
皆以師友命之。
今連帥中丞公具舟來迎。
飾館而俟。
欲其道之行于遠也。
夫豈徒然哉。
以中丞公之直清嚴重。
中書之辯博。
常州之敏達。
且猶宗重其道。
況若吾之昧昧者乎。
夫衆人之和由大人之唱。
洞庭之南竟南海。
其土汪汪也。
求道之多半天下。
一唱而大行于遠者。
是行有之。
則和焉者将若居蟄之有雷不可止也。
于是書以為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馬郎婦不知出處。
方唐隆盛佛教大行。
而陝右俗習騎射。
人性沉鸷樂于格鬥。
蔑聞三寶之名。
不識為善儀則。
婦憐其憨乃之其所。
人見少婦單子風韻超然姿貌都雅幸其無侍衛無羁屬。
欲求為眷。
曰我無父母又鮮兄弟。
亦欲有歸。
然不好世财。
但有聰明賢善男子。
能誦得我所持經。
則吾願事之。
男子衆争求觀之。
婦授以普門品。
曰能一夕通此則歸之。
至明發誦徹者二十餘輩。
婦曰。
女子一身家世貞潔。
豈以一人而配若等耶。
可更别誦。
因授以金剛般若所約如故。
至旦通者猶十數。
婦更授以法華經七軸。
約三日。
通徹此者定配之。
至期獨馬氏子得通。
婦曰。
君既能過衆人。
可白汝父母具媒妁娉禮。
然後可以姻。
蓋生人之大節。
豈同猥巷不檢者乎。
馬氏如約具禮迎之。
方至而婦謂曰。
适以應接體中不佳。
且别室俟少安。
與君相見未晚也。
馬氏子喜頓之他房。
客未散而婦命終。
已而壞爛。
顧無如之何。
遂蔔地葬之。
未數日有老僧。
紫伽黎姿貌古野。
仗錫來儀。
自謂向女子之親。
詣馬氏問其所由。
馬氏引至葬所。
随觀者甚衆。
僧以錫撥開見其屍已化。
唯金鎖子骨。
僧就河浴之。
挑于錫上謂衆曰。
此聖者憫汝等障重纏愛故垂方便化汝。
宜思善因免堕苦海。
忽然飛空而去。
衆見悲泣瞻拜。
自是陝右奉佛者衆。
由婦之化也。
⊙是歲撫州景雲寺律師上弘卒。
江州司馬白居易制碑曰。
元和十一年春。
廬山東林寺僧道深懷縱如建沖契等凡二十輩。
與白黑衆千餘人俱。
實持故景雲大德弘公行狀一通贽錢十萬。
來詣浔陽請司馬白居易作先師碑。
會有故不果。
十二年夏作石墳成。
複來請。
會有病不果。
十三年冬作石塔成。
又來請。
始從之。
既而僧返山。
衆返聚落。
錢返寺府。
翌日而文成。
明年而碑立。
其詞雲。
我聞乾竺古先生出世法。
法要有三。
曰戒定慧。
戒生定。
定生慧。
慧生八萬四千法門。
是三者疊相為用。
若次第言。
則定為慧因。
戒為定根。
根植則苗茂。
因樹則果滿。
無因求滿。
猶夢果也。
無根求茂。
猶揠苗也。
佛雖以一切種智攝三界必先用戒。
菩薩以六波羅蜜化四生。
不能舍律。
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
如來十弟子中。
稱優波離善持律。
波離滅有南山大師得之。
南山滅有景雲大師得之。
師諱上弘。
生饒氏。
曾祖君雅。
祖公悅。
父知恭。
臨川城南人。
童而有知。
故生十五歲發出家心。
始從舅氏剃落。
壯而有立。
故二十五歲立菩提願。
從南嶽大圓律師具戒。
樂所由生。
故大曆中不去父母之邦。
隸于本州景雲寺修道德。
應無所住。
故貞元中離我我所。
徙居洪州龍興寺說法。
親近善知識。
故與匡山法真。
天台靈祐。
荊門法裔。
興果神湊。
建昌惠進等。
五長老交遊。
佛法囑王臣。
故與姜相國公輔顔太師真卿洎本道廉訪使楊君憑韋君丹四君子友善。
提振禁戒。
故講四分律。
而從善遠罪者無其數。
随順化緣。
故坐甘露戒壇。
而擔衆生盟者二十年。
荷擔大事。
故前後登方等。
施屍羅者十有八會。
救拔衆生。
故娑婆男女由我得度者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人。
示生無常。
故元和十年十一日己亥遷化于東林精舍。
示滅有所。
故是月丙寅歸全身于南崗石墳。
住世七十七歲。
安居六十五夏。
自生至滅随迹示教。
行止語默無非佛事。
夫施于人也博。
則反諸己也厚。
故門人鄉人報之如不及。
繇是藝松成林琢石為塔。
塔有碑。
碑有銘。
銘曰。
佛滅度後。
薝蔔香襄。
醍醐味漓。
孰反是香。
孰複是味。
景雲大師。
景雲之生。
一匡苾刍。
中興毗尼。
景雲之滅。
衆将安仰。
法将疇依。
昔景雲來。
行道者随。
入室者歸。
今景雲去。
升堂者思。
入室者悲。
廬峰之西。
虎溪之南。
石塔巍巍。
有紀事者。
以真實辭。
書于塔碑。
⊙(戊戌) 元和十三年禅師元浩卒。
浩弘台教。
翰林梁肅嘗請撰涅槃經疏。
浩許之。
是夕感異夢。
喜以為瑞應。
即下筆自述所證。
其略曰。
予聞先覺雲。
大寶流輝之不變曰常在。
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
然則以道行禦其時。
以法性合其運。
當應物之際。
與顯晦同其光。
恢揚至化自他昭著者。
實播厥鴻名。
欽恭文思協和至極。
四德克彰者。
實存乎妙體。
格變群家曆觀諸行。
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
實賴乎本宗。
信以授人大。
明宗極。
厥旨厥幾有補于将來者。
實存乎妙用。
綜博群玄以立成訓。
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
實存乎妙教矣。
議者以浩疏比王輔嗣易。
而與清涼華嚴疏抗衡焉。
⊙是年正月丁亥。
诏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于京師。
帝禦安福門迎拜。
留禁中供養三日。
乃送諸寺。
王公士庶奔走膜拜。
具釋部威儀及太常長安萬年音樂。
旌幢鼓吹騰沓系路。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