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

關燈
唐。

     ⊙(丙戌) 憲宗純改元和(順宗長子。

    以北突厥承瓘為招讨使。

    白居易陳自中官為統帥者。

    天下安甯。

    鹹謂中興之主。

    北方天帝降夢。

    令興佛法。

    帝不承命。

    愛服丹藥。

    緻性燥急。

    後為中官陳弘志弑之。

    壽四十三歲。

    葬于景陵時有名賢柳子厚韓退之元微之劉禹錫白居易等。

    在位十五年)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者。

    衢州須江人也。

    姓徐氏。

    李翺嘗問師。

    大悲用千手眼作麼。

    師雲。

    今上用公作麼。

    有一僧乞置塔。

    李尚書問雲。

    教中不許将屍塔下過。

    又作麼生。

    無對。

    僧卻來問師。

    師雲。

    他得大闡提。

    上诏入内。

    于麟德殿論議。

    有一法師。

    問。

    如何是四谛。

    師雲。

    聖上一帝。

    三帝何在。

    又問。

    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土憑何而立禅。

    師雲。

    法師隻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法師雲。

    如何是禅。

    師以手點空。

    法師無對。

    帝雲。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奈何。

    師卻問諸碩德曰。

    行住坐卧畢竟以何為道。

    有對曰。

    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知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乎。

    有對。

    無分别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别是道乎。

    有對。

    四禅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安在四禅八定是道邪。

    衆皆杜口。

    師又舉。

    順帝問屍利禅師。

    大師衆生如何見性成佛。

    屍利雲。

    佛性猶如水中月。

    可見不可取。

    因謂帝曰。

    佛性非見必見。

    水中月如何攫取。

    帝乃問。

    何者是佛性。

    師對曰。

    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

     ⊙益加欽重。

    師于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歸寂。

    壽七十四。

    敕谥惠覺禅師見性之塔。

     時寒山子者。

    不知其氏族鄉裡。

    隐于台州唐興縣寒岩。

    故父老以寒山子稱之。

    為人臞野。

    好冠桦皮冠着木屐。

    裘衲褴縷狀若風狂。

    笑歌自若。

    其所居近天台國清寺。

    寺僧豐幹者。

    亦非常人也。

    每自薪水力于杵臼。

    以給衆用。

    與寒山子為方外友。

    先是豐幹行赤城道中。

    聞兒啼草菜間。

    視之見孩童十餘歲。

    問其出處初無言對。

    心異之。

    引歸寺令掃除。

    以其得之于野。

    因名拾得。

    既長頭陀苦行精敏絕倫。

    甚為豐幹寒山所器。

    與之偕遊。

    三人者相得歡甚。

    寺僧皆訝之。

    然中心疑而莫之省也。

    拾得日常滌器冀有殘[月  肅]。

    着以筒留餌寒山。

    二子皆能詩。

    或時戲村保。

    寓事感懷辄有詩以見意。

    或書石壁。

    或樹葉間。

    或酒肆中。

    語皆超邁絕塵。

    雖古名流未能仿佛也。

    自述雲元非隐逸士。

    自号山林人。

    在魯蒙白帻。

    旦愛裹疏巾。

    道有巢許操。

    恥為堯舜臣。

    猕猴罩帽子。

    非學辟風塵。

    又曰。

    欲得安居處。

    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

    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

    喃喃誦黃老。

    十年歸不得。

    忘卻來時道。

    又曰。

    有身與無身。

    是我複非我。

    如此審思量。

    遷延倚岩坐。

    足間青草生。

    頂上紅塵堕。

    以見世間人。

    靈床施酒果。

    又曰。

    玉堂挂珠簾。

    中有婵娟子。

    顔貌勝神仙。

    容華若桃李。

    東家春霧合。

    西舍秋風起。

    更足三十年。

    還如甘蔗滓。

    其句語若此者甚夥。

    拾得嘗掌供獻。

    至食時對佛而食。

    又于憍陳如像前诃斥之曰。

    小根敗種何為者耶。

    寺僧深怪之。

    不使直供。

    又伽藍神粥飯多為烏鸢所殘。

    拾得杖擊神而嫚罵曰。

    汝食猶不能護。

    焉能護伽藍乎。

    神遍夢寺僧曰。

    拾得鞭我。

    至旦互以語及。

    一一皆同。

    志是衆駭之。

    豐幹出雲遊。

    貞元末闾丘胤出守台州。

    欲之官我病頭風。

    名醫莫差。

    豐幹偶至其家。

    自謂善療此疾。

    闾丘聞而見之。

    幹命水噀濡之。

    須臾所苦頓除。

    因是大喜甚加敬焉。

    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者不。

    曰有之。

    然不可以世故求也。

    寒山拾得師利普賢示迹。

    二子混幹國清。

    公若之官當就見。

    不宜後也。

    闾丘南來上事未久。

    入寺訪豐幹遺迹。

    但見茆宇蕭條虎伏舍側。

    複入寺谒二大士。

    寺僧引至後廚。

    闾丘拜谒二大士。

    起走曰。

    饒舌彌陀汝不識。

    禮我何為。

    遽返寒岩。

    次日闾丘令遺贈。

    寒山見使至罵曰。

    賊賊。

    遂隐入岩石。

    拾得亦潛去。

    後不知終。

     ⊙(子亥) 荊州城東天皇道悟禅師。

    協律郎符載撰碑。

    其略雲。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

    十四出家。

    依明州大德祝發。

    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

    初參國一服勤五年。

    大曆十一年隐于大梅山。

    建中初谒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

    乃大悟。

    遂隐當陽紫陵山。

    後于荊南城東有天皇寺。

    頃因火廢。

    僧靈鑒将謀修複。

    乃曰。

    苟得悟禅師為化主必能福我。

    時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問法。

    緻禮迎至。

    師素不迎送。

    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

    裴愈加敬。

    石頭之道贻盛于此。

    師患背痛。

    臨終大衆問疾。

    師蓦召典座近前。

    師曰。

    會麼。

    對曰。

    不會。

    師拈枕子抛于地上。

    即便告寂。

    壽六十。

    坐三十五夏。

    法嗣三世。

    曰惠真。

    曰幽間。

    曰文贲。

    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也。

     ⊙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天王道悟禅師入寂。

    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

    撰碑雲。

    道悟渚宮人。

    姓崔氏。

    子玉之後胤也。

    年十五依長沙寺昙翥律師出家。

    二十三詣嵩山受戒。

    三十三參石頭。

    頻沐指示曾未投機。

    次谒忠國師。

    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谒馬祖。

    祖曰。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師于言下大悟。

    祖囑曰。

    汝若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已便反荊州。

    去郭不遠結草為廬。

    後因節使顧問。

    左右申其端緒。

    節使親臨訪道。

    見其路隘車馬難通。

    極目荒榛曾未修削。

    睹茲發怒令人擒師抛于水中。

    旌旆才歸乃見遍衙火發内外洪焰莫可近之。

    唯聞空中聲曰。

    我是天王神。

    我是天王神。

    節使回心設拜。

    煙焰都息宛然如初。

    遂往江邊見師在水都不濕衣。

    節使重申忏悔。

    迎請在衙供養。

    于府西造寺。

    額号天王。

    師常雲快活快活。

    及臨終時叫苦苦。

    又雲。

    閻羅王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

    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抛向水中。

    神色不動。

    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

    院主無對。

    便入滅。

    壽八十二。

    夏六十三。

    嗣法一人。

    曰崇信。

    即龍潭也○論曰。

     (寂音尊者曰。

    荊州天王寺道悟禅師。

    如傳燈所載。

    則曰道悟得法于石頭。

    所居寺曰天皇。

    婺州東陽人。

    姓張氏。

    年十四出家。

    依明州大德披剃。

    年二十五。

    杭州竹林寺受具。

    首谒經山國一禅師。

    服勤五年。

    大曆中抵鐘陵。

    谒馬大師。

    經二夏。

    乃造石頭。

    元和丁亥四月示寂。

    壽六十。

    臘三十五。

    及觀達觀穎禅師所集五家宗派。

    則曰道悟嗣馬祖。

    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幾千言。

    其略曰。

    師号道悟。

    渚宮人。

    姓崔氏。

    即子玉後胤也。

    年十五于長沙寺禮昙翥律師出家。

    二十三詣嵩山律德得屍羅。

    谒石頭扣寂。

    二年無所契悟。

    乃入長安親忠國師。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