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金庸
關燈
小
中
大
是楊過,兩處改動裡,其一做成重大的漏洞,另一個卻做成了冤案。
在舊版的《書劍恩仇錄》裡,陳家洛是紅花會老舵主于萬亭和徐潮生私通所生,他跟乾隆皇的關系是同母異父兄弟。
于萬亭與周仲英原本是師兄弟,周仲英還曾為于萬亭向少林派評理。
如果陳家洛不是于萬亭的兒子,則于萬亭沒有理由要如此栽培陳世倌的兒子;徐潮生也沒由來要把姓陳的兒子交給于萬亭管教。
若國于萬亭沒有跟徐潮生私通,則其罪亦不緻要被逐出門牆,還有一點更有趣的是如果于萬亭面對徐潮生可以不動心,豈不是成了第二個胡逸之? 至于楊過的母親原本是秦南琴,修改後變成了穆念慈,于是讓她多活十年。
表面看來,這個改動影響不大,但是卻令黃蓉背上了不少罪名。
《四看金庸小說》前半部分第九節題名作:“難以解釋的一端情節”,内容談論到楊過的母親不論是秦南琴還是穆念慈,郭黃二人都不應隻贈些财物給他母子二人而不帶他們同到襄陽。
作者認為“郭靖和秦南琴沒有什麼深交,倒也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若是穆念慈就萬萬不該,因為穆念慈是楊鐵心的義女。
由此推論到郭靖曾經想要帶同楊過母子一起,但是因黃蓉反對而告吹,後來郭靖想再尋訪楊過,也受黃蓉從中作梗。
這段讨論表面上言之成理,事實上忽略了一個及其重要的考慮點,就是金庸在寫《射雕》、《神雕》之時,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而不是穆念慈。
金庸本人也未有考慮這一點,在《射雕英雄傳》的後記有謂: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
删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并無必要聯系的情節......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把她和穆念慈合而為一。
” 《四看》中認為郭靖不攜同秦南琴還勉強說得過去,不照顧穆念慈便不應該,相信金庸在作出令秦南琴“人間蒸發”的決定時一定沒有想及此點。
作者又認為郭黃與穆念慈母子“互道珍重,黯然而别”,從此不聞不問,真是奇哉怪也,十二分說不過去“雲雲。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金庸創作《神雕俠侶》之時,楊過的母親還是秦南琴,故此郭黃二人是與“秦南琴”不聞不問,而不是與“穆念慈”不聞不問。
所以在改了以穆念慈為楊過之母以後,無可避免造成了與“穆念慈” 不聞不問,亦必須要令“穆念慈”拒絕回臨安故居才可以斷絕郭穆二人日後往來。
因此為了要解釋“穆念慈”不回臨安,郭黃不顧“穆念慈”便竟然硬栽贓說是黃蓉作梗,實在事“莫須有”的罪名。
至于所謂“郭靖明知這樣做很不妥當,可是聽黃蓉的話聽慣了,也就隻好算數”,也是完全沒有根據。
因話提話,其實在小事情郭靖是言聽計從,大事情黃蓉是不敢違拗的。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在她的潦倒困頓之時,很可能求助無門,她不會去找郭靖,她甚至不知道去何處找郭靖,郭靖也很難找到秦南琴。
而穆念慈則大大不同,她在有困難時一定會想起有這一位郭世兄,她也知道可以上桃花島去找,她甚至可以去找丘處機,分别就在于此。
因此以修訂本的《射雕》、《神雕》去研究楊過的童年為何會如此困苦自必然要誤入歧途。
我手頭上沒有舊版的《射雕》、《神雕》,無法作出一個正确無誤的分析,但是注意秦南琴與穆念慈的分别,當可有些重要的啟示。
我以為要研究金庸小說,隻有涉及修辭一類的題目,才可完全依靠修訂本的資料;其他有關創作意圖、情節安排以及作者的情緒則必須參考舊版,方可免于步上歪路。
董千裡先生評《碧血劍》為“政治性極濃厚”,書中描寫了争天下的清政權、明室與李自成三股勢力,“得到‘清必勝’的結論”。
這裡董先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考慮點,就是金庸對于民族主義的觀點。
前期的作品,正如董先生所言“作者于各書中極表揚民族主義,卻似乎持‘漢族沙文主義’立場”。
後期的作品,則經曆了《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反省,作者的民族主義觀點是變了許多。
我懷疑《碧血劍》的“清必勝”結論是後來修訂時再加進去的,五十年代時的金庸恐怕不會作如是觀。
《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有如昏君,《鹿鼎記》裡的康熙卻英明神武得很,作者的改變十分明顯。
可惜我未能找到原始本的《碧血劍》,無法證實其中範文程等人與皇太極的對話是後來加入。
不過我相信如把《碧血劍》完全視為前期作品,在研究作者的思路軌迹、觀點的變化時必會受到誤導,畢竟《碧血劍》如同丹青生的那一埕再釀的葡萄美酒,“陳中有新,新中有陳”。
在舊版的《書劍恩仇錄》裡,陳家洛是紅花會老舵主于萬亭和徐潮生私通所生,他跟乾隆皇的關系是同母異父兄弟。
于萬亭與周仲英原本是師兄弟,周仲英還曾為于萬亭向少林派評理。
如果陳家洛不是于萬亭的兒子,則于萬亭沒有理由要如此栽培陳世倌的兒子;徐潮生也沒由來要把姓陳的兒子交給于萬亭管教。
若國于萬亭沒有跟徐潮生私通,則其罪亦不緻要被逐出門牆,還有一點更有趣的是如果于萬亭面對徐潮生可以不動心,豈不是成了第二個胡逸之? 至于楊過的母親原本是秦南琴,修改後變成了穆念慈,于是讓她多活十年。
表面看來,這個改動影響不大,但是卻令黃蓉背上了不少罪名。
《四看金庸小說》前半部分第九節題名作:“難以解釋的一端情節”,内容談論到楊過的母親不論是秦南琴還是穆念慈,郭黃二人都不應隻贈些财物給他母子二人而不帶他們同到襄陽。
作者認為“郭靖和秦南琴沒有什麼深交,倒也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若是穆念慈就萬萬不該,因為穆念慈是楊鐵心的義女。
由此推論到郭靖曾經想要帶同楊過母子一起,但是因黃蓉反對而告吹,後來郭靖想再尋訪楊過,也受黃蓉從中作梗。
這段讨論表面上言之成理,事實上忽略了一個及其重要的考慮點,就是金庸在寫《射雕》、《神雕》之時,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而不是穆念慈。
金庸本人也未有考慮這一點,在《射雕英雄傳》的後記有謂: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
删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并無必要聯系的情節......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把她和穆念慈合而為一。
” 《四看》中認為郭靖不攜同秦南琴還勉強說得過去,不照顧穆念慈便不應該,相信金庸在作出令秦南琴“人間蒸發”的決定時一定沒有想及此點。
作者又認為郭黃與穆念慈母子“互道珍重,黯然而别”,從此不聞不問,真是奇哉怪也,十二分說不過去“雲雲。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金庸創作《神雕俠侶》之時,楊過的母親還是秦南琴,故此郭黃二人是與“秦南琴”不聞不問,而不是與“穆念慈”不聞不問。
所以在改了以穆念慈為楊過之母以後,無可避免造成了與“穆念慈” 不聞不問,亦必須要令“穆念慈”拒絕回臨安故居才可以斷絕郭穆二人日後往來。
因此為了要解釋“穆念慈”不回臨安,郭黃不顧“穆念慈”便竟然硬栽贓說是黃蓉作梗,實在事“莫須有”的罪名。
至于所謂“郭靖明知這樣做很不妥當,可是聽黃蓉的話聽慣了,也就隻好算數”,也是完全沒有根據。
因話提話,其實在小事情郭靖是言聽計從,大事情黃蓉是不敢違拗的。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在她的潦倒困頓之時,很可能求助無門,她不會去找郭靖,她甚至不知道去何處找郭靖,郭靖也很難找到秦南琴。
而穆念慈則大大不同,她在有困難時一定會想起有這一位郭世兄,她也知道可以上桃花島去找,她甚至可以去找丘處機,分别就在于此。
因此以修訂本的《射雕》、《神雕》去研究楊過的童年為何會如此困苦自必然要誤入歧途。
我手頭上沒有舊版的《射雕》、《神雕》,無法作出一個正确無誤的分析,但是注意秦南琴與穆念慈的分别,當可有些重要的啟示。
我以為要研究金庸小說,隻有涉及修辭一類的題目,才可完全依靠修訂本的資料;其他有關創作意圖、情節安排以及作者的情緒則必須參考舊版,方可免于步上歪路。
董千裡先生評《碧血劍》為“政治性極濃厚”,書中描寫了争天下的清政權、明室與李自成三股勢力,“得到‘清必勝’的結論”。
這裡董先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考慮點,就是金庸對于民族主義的觀點。
前期的作品,正如董先生所言“作者于各書中極表揚民族主義,卻似乎持‘漢族沙文主義’立場”。
後期的作品,則經曆了《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反省,作者的民族主義觀點是變了許多。
我懷疑《碧血劍》的“清必勝”結論是後來修訂時再加進去的,五十年代時的金庸恐怕不會作如是觀。
《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有如昏君,《鹿鼎記》裡的康熙卻英明神武得很,作者的改變十分明顯。
可惜我未能找到原始本的《碧血劍》,無法證實其中範文程等人與皇太極的對話是後來加入。
不過我相信如把《碧血劍》完全視為前期作品,在研究作者的思路軌迹、觀點的變化時必會受到誤導,畢竟《碧血劍》如同丹青生的那一埕再釀的葡萄美酒,“陳中有新,新中有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