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呈,似為相應,乞賜遍行合屬,春秋二丁,除執事官已有各依品序制造公服,外據陪位諸儒自備衤闌帶唐巾,以行釋菜之禮。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就牒,翰林院議拟,回準牒該照得貴部所拟,是為相應。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就牒翰林院議拟,回準牒該照得貴部所拟,是為相應。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準呈施行。
十年三月,吏部奉省判大司農禦史中丞呈:至聖文宣王用王者禮樂,禦王者衣冠,南面當坐。
天子供祠,其于萬世之絕尊,千載之通禮者,莫如吾夫子也。
春秋二丁,除執事官已有各依品序制造人服外,據陪位諸儒。
自備衤闌帶唐巾,以行釋菜之禮。
牒翰林院議拟相應,呈奉都堂鈞旨,準呈行下合屬依上施行外,今見建康路學祭祀,陪位諸儒,未嘗置備衤闌帶唐巾。
乞賜遍行各道一體施行。
本台看詳,自平江南以來,凡遇春秋朔望釋奠,諸儒各衣深衣,執事陪位,行之已久。
考之于古,允協禮文。
南北士服,宜從其便。
具呈照詳得此,送據禮部呈,議得釋奠先聖,禮尚誠敬,除腹裡已有循行體制外,有江南路分,合令獻官與祭官員依品序各具公服,執事齋郎人員衣衤闌帶,冠唐巾行禮,陪位諸儒如準行台所拟。
南北士服,各從其便,于禮為宜。
具呈照詳,都省準。
請依上施行。
【雲麓漫抄】:古人戴冠,上衣下裳。
衣則直領而寬袖,裳則裙。
秦漢始用今道士之服。
蓋張天師,漢人。
道家祖之。
周武帝始易為袍,上領下衤闌,窄袖幞頭,穿靴,取便武事。
五代以來,幞頭則長其腳,袍則寬其袖。
今之公服是也。
或雲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亦古逢掖之衣。
【老學庵續筆紀】:今燕俗于公服下着二纟豐攵,故軀幹夭矯,便于乘馬。
或笑以為似一大。
然故事重吾輔臣,賜公服衫绔外,以紅繡直系及三纟豐攵,但不知其制何如耳。
【聖賢言行故事】:宋安定先生胡瑗,于願反。
教人有法。
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
科條,謂教法條目纖,細也。
悉,詳盡也。
備,完也。
具,足也。
視諸生如其父兄。
先生以父兄之道自居。
諸生亦信愛如其子弟,諸學生以子弟之職事先生。
為蘇湖二州教授。
蘇州今平江,湖州今嘉興。
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未嘗亵慢。
嚴師弟子之禮。
學徒千數,散在四方。
随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飾。
循循,循序漸進也。
雅,正也。
飾,修也。
人品有賢愚高下之不齊,胡先生以漸訓誘之,使人人皆端正修饬。
《山堂考索》:後世禮服,因未能猝服先王之舊,然且得華夷,稍有辨别,尤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遂相承襲。
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朱子語續錄】:今之公服,皆古之戎服。
古公服是法服。
朱衣皂緣,冠則三公用貂蟬,禦史用獬豸。
衣之上則系帶,帶劍之類六七件。
隋炀帝南遊,命群臣以戎服從,大臣紫,中绯,小綠。
【朱子語類】:問:今公服起于何時?曰:隋炀帝遊幸,令群臣皆以戎服。
從五品以上服紫,七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綠,隻從此起,遂為不易之制。
又問:公服何故如許闊?曰:亦是積漸而然,初不知所起。
嘗見唐人畫十八學士,裹幞頭,公服極窄;畫裴晉公諸人,則稍闊;及畫晚唐王铎輩,則又闊;相承至今,又益闊也。
嘗見前輩說紹興初,某人欲制公服,呼針匠計料,匠雲:“少三尺許。
”某人遂寄往都下制造,及得之,以示針匠。
匠曰:“此不中格式,某不敢為也。
”某人問其故。
曰:“但看袖必短,據格式,袖合與下纟豐攵齊至地,不然,則不可以入閣門。
彼時猶守得這些意思,今亦不複存矣。
唐人有官者,公服幞頭不離身,以此為常服,又别有朝服,如進賢冠中單服之類,其下又有省服,服為常服。
今之公服,即唐之省服也。
古者有祭服,有朝服。
祭服所謂蟲莫冕之類,朝服所謂皮弁玄端之類。
天子諸侯各等差。
隋炀帝時,始令百官戎服。
唐人謂之便服,又謂之從省服,乃今之公服也。
今朝廷服色三等,乃古間服。
此起于隋炀帝時,然當時亦隻是做戎服。
當時以巡幸煩數,欲就簡便。
故三品以上服紫,五品服绯,六品以下服綠。
他當時又自有朝服,今亦自有朝服。
大祭禮時用之,然不常以朝。
到臨祭時取用,卻一齊都破損了。
要整理又須大費一巡,隻得恁地包在那裡。
《論外任官展裹公服事狀》:切念古人制作冠服,蓋所以别上下而尊嚴也。
今者随朝百官與随路管民官,上自宰相總府官,下至簿尉,其品從散官,俸祿公田,子孫蔭叙等事,略皆備具。
獨公服展裹之禮,未見施行。
合無照依舊例,使各官自備冠服,公廳展裹。
理事如此,不惟見國家禮文有漸,其于官府威儀,實為尊崇。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就牒,翰林院議拟,回準牒該照得貴部所拟,是為相應。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就牒翰林院議拟,回準牒該照得貴部所拟,是為相應。
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準呈施行。
十年三月,吏部奉省判大司農禦史中丞呈:至聖文宣王用王者禮樂,禦王者衣冠,南面當坐。
天子供祠,其于萬世之絕尊,千載之通禮者,莫如吾夫子也。
春秋二丁,除執事官已有各依品序制造人服外,據陪位諸儒。
自備衤闌帶唐巾,以行釋菜之禮。
牒翰林院議拟相應,呈奉都堂鈞旨,準呈行下合屬依上施行外,今見建康路學祭祀,陪位諸儒,未嘗置備衤闌帶唐巾。
乞賜遍行各道一體施行。
本台看詳,自平江南以來,凡遇春秋朔望釋奠,諸儒各衣深衣,執事陪位,行之已久。
考之于古,允協禮文。
南北士服,宜從其便。
具呈照詳得此,送據禮部呈,議得釋奠先聖,禮尚誠敬,除腹裡已有循行體制外,有江南路分,合令獻官與祭官員依品序各具公服,執事齋郎人員衣衤闌帶,冠唐巾行禮,陪位諸儒如準行台所拟。
南北士服,各從其便,于禮為宜。
具呈照詳,都省準。
請依上施行。
【雲麓漫抄】:古人戴冠,上衣下裳。
衣則直領而寬袖,裳則裙。
秦漢始用今道士之服。
蓋張天師,漢人。
道家祖之。
周武帝始易為袍,上領下衤闌,窄袖幞頭,穿靴,取便武事。
五代以來,幞頭則長其腳,袍則寬其袖。
今之公服是也。
或雲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亦古逢掖之衣。
【老學庵續筆紀】:今燕俗于公服下着二纟豐攵,故軀幹夭矯,便于乘馬。
或笑以為似一大。
然故事重吾輔臣,賜公服衫绔外,以紅繡直系及三纟豐攵,但不知其制何如耳。
【聖賢言行故事】:宋安定先生胡瑗,于願反。
教人有法。
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
科條,謂教法條目纖,細也。
悉,詳盡也。
備,完也。
具,足也。
視諸生如其父兄。
先生以父兄之道自居。
諸生亦信愛如其子弟,諸學生以子弟之職事先生。
為蘇湖二州教授。
蘇州今平江,湖州今嘉興。
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未嘗亵慢。
嚴師弟子之禮。
學徒千數,散在四方。
随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飾。
循循,循序漸進也。
雅,正也。
飾,修也。
人品有賢愚高下之不齊,胡先生以漸訓誘之,使人人皆端正修饬。
《山堂考索》:後世禮服,因未能猝服先王之舊,然且得華夷,稍有辨别,尤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遂相承襲。
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朱子語續錄】:今之公服,皆古之戎服。
古公服是法服。
朱衣皂緣,冠則三公用貂蟬,禦史用獬豸。
衣之上則系帶,帶劍之類六七件。
隋炀帝南遊,命群臣以戎服從,大臣紫,中绯,小綠。
【朱子語類】:問:今公服起于何時?曰:隋炀帝遊幸,令群臣皆以戎服。
從五品以上服紫,七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綠,隻從此起,遂為不易之制。
又問:公服何故如許闊?曰:亦是積漸而然,初不知所起。
嘗見唐人畫十八學士,裹幞頭,公服極窄;畫裴晉公諸人,則稍闊;及畫晚唐王铎輩,則又闊;相承至今,又益闊也。
嘗見前輩說紹興初,某人欲制公服,呼針匠計料,匠雲:“少三尺許。
”某人遂寄往都下制造,及得之,以示針匠。
匠曰:“此不中格式,某不敢為也。
”某人問其故。
曰:“但看袖必短,據格式,袖合與下纟豐攵齊至地,不然,則不可以入閣門。
彼時猶守得這些意思,今亦不複存矣。
唐人有官者,公服幞頭不離身,以此為常服,又别有朝服,如進賢冠中單服之類,其下又有省服,服為常服。
今之公服,即唐之省服也。
古者有祭服,有朝服。
祭服所謂蟲莫冕之類,朝服所謂皮弁玄端之類。
天子諸侯各等差。
隋炀帝時,始令百官戎服。
唐人謂之便服,又謂之從省服,乃今之公服也。
今朝廷服色三等,乃古間服。
此起于隋炀帝時,然當時亦隻是做戎服。
當時以巡幸煩數,欲就簡便。
故三品以上服紫,五品服绯,六品以下服綠。
他當時又自有朝服,今亦自有朝服。
大祭禮時用之,然不常以朝。
到臨祭時取用,卻一齊都破損了。
要整理又須大費一巡,隻得恁地包在那裡。
《論外任官展裹公服事狀》:切念古人制作冠服,蓋所以别上下而尊嚴也。
今者随朝百官與随路管民官,上自宰相總府官,下至簿尉,其品從散官,俸祿公田,子孫蔭叙等事,略皆備具。
獨公服展裹之禮,未見施行。
合無照依舊例,使各官自備冠服,公廳展裹。
理事如此,不惟見國家禮文有漸,其于官府威儀,實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