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甲六十九副,黑漆羅圈鐵甲三十副。
四色水牛皮甲三十九副,手刀一百面,槍頭八十個,弓箭雜帶二十五副。
【信安志】:信安府雜造局,在府治東北子城内二十步,舊系銅錢局。
【溫州府志】:溫州府親造局,在府治西,即舊知隸廳。
設局官二員,專門管本局人匠。
排日管造軍器,每季依例解發,違則有罰。
詳見《額造軍器下》。
本局設典史司吏并于局内選差。
甯波府雜造局,在西北隅河利橋東,元系宋平籴翟倉基。
至元十三年,改置雜造局。
設官置吏,監造軍器省解。
【嘉禾郡志】:嘉禾府雜造局,宋無。
元朝局,在行用庫後。
設官,大使、副使各一員。
元未張士誠竊,并不設官,自内附。
皇朝移就府東蘭桂坊内置立,設大使、副使各一員,系正從九品。
【吳興志】:湖州雜造局,舊志所無元為軍器雜造局,在府治西三裡丁家丬白匕幾。
皇朝于歸安縣學南,擇民居創建。
歲造常課軍器。
【真定志】:冀州雜造局,元初系忽都虎下摩哥所掌之局。
至元十九年,劄忽台以獻皇太子專掌造作。
置大使一員,受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用從七品印,今定置受院。
大使一員,受府。
副使一員。
【南昌府志】:南昌府雜造局,在新建縣治之東。
【南康志】:南康府星子縣雜造局,在縣治東。
【吉安志】:吉安府親造局,在府治東,元朝文錦局舊基。
局設大使一員。
【武昌志】:武昌府雜造局,隸承宣布政使司。
【衡州志】:衡州雜造局在府治東。
【三山志】:福州府雜造局,即宋試院舊宇。
今總管府勤政堂之後。
歲造常課,繡段衲襖系腰。
皆在馬。
其工匠有定數,設局官以庀基事。
【澤州志】:澤州雜造局,在行用寶鈔庫西 【路州志】:路州雜造局,在平政東街南。
寶源局 【應天府志】:應天府火藥局東。
【國朝諸司職掌】:寶源局秩正九品,隸工部。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寶泉局 【武昌府志】:在武昌府,隸布政使司。
泥廈局 【元史】《百官志》:泥廈局,提領八員,管勾二員,中統四年置。
上都葫蘆局 【元史】《百官志》: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
淨息局 【重慶府志】:淨息局,委制司屬官兼專催收本府城内外慢店戶月額官錢。
宣德八魯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河中府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襄陵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冀城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潞州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納失失毛段二局 【元史】《百官志》:院長一員。
恩州東昌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
東市平準局 【長安志】:局在城朱雀街東市,隸大府寺。
西市平準局 【長安志】:局在長安城朱雀街西市内,隸大府寺。
造袋局 【會稽前志】:局在府治東北。
修故局 【隋書】《百官志》:衛尉寺武庫署,又有修故局丞掌領匠修故甲等事。
修政局 【宋史】:提舉修政局,紹興二年,诏置修政局。
令百官條具,修車馬,備器械。
命右相秦桧提舉參知政事同領之,其下有參詳官一人,侍從為之。
參議官二人,檢讨官四人,卿郎為之。
如講議司故事,三月而罷局。
乾道二年,诏理财之要裕财為重,自今宰相可帶兼制國用使參政可同知國用事。
劉一止傳:一止遷監察禦史,時秦桧請置修政局。
一止言:宣王内修政事修其外攘之政而已今之所修特簿書獄訟,官吏遷降,土木營建之務,未見所當急也。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朝事自王荊公秉政,始創制置。
三司條例司,以行新法,其後蔡儋州,當國踵其故。
置講議司,儋州罷,張文忠代之。
乃置政典局,不隸三省。
靖康初,徐擇之吳元中共政。
又置詳議司,俄以人言罷。
紹興二年,呂元直秦會之同相,元直督軍于外,會之欲奪其柄,乃置修政局,自領之。
诏職事官及守令以上言省費裕國強兵息民之策。
以戶部待郎黃叔敖為參詳官,置局如講議司故事。
曾谏議統時為尚書郎,謂會之日:宰相事無不統,何以局為?會之不聽。
數月,會之罷。
是日慧星出,議者以為修局所講,多刻薄之事,失人心,緻天變。
後五日遂罷修政局焉。
政典局 【趙善自警編】:陳忠肅公在通州。
張無盡入相,欲引公以自助,時置政典局,乃自局中奉旨,取公所著尊堯集。
蓋将施行所論,而由史局用公也。
公料其不能成事,辭以修寫而未發。
繼日承政典局牒坐聖旨,俾州郡催促。
公乃用奏狀進表,以黃帕封緘,繳申政典局。
乞于禦前開拆,或謂公當徑申局中,而通書廟堂。
公曰:恨不得直達乙覽,豈複可與書邪?彼為宰相,有所施為。
不于三省公行,乃置局建官若自私者,人将懷疑而生忌,正恐尊堯至而彼已動搖也。
遠其迹猶恐不免,況以書邪。
繼而悉如公言。
張既罷黜,公亦有合州之命責詞,謂公私送與張商英,意要行用。
于是衆人服公之遠慮,而怪何鄧輩敢欺罔上下也。
【曲洧舊聞】:蔡京所建明事,凡心所欲必為而畏人不從者,多托元豐末命。
或言裕陵有意而未行,以此脅持上下,人無敢議者。
張天覺為相,欲稍蠲罷以便人,乃置政典局,以範镗等為參詳官,讨論其事。
聞陳瑩中著尊堯集,專為先政也。
天覺奏乞取其書,複如惠卿,惠卿既至而卒。
鄭居中輩,恐天覺得志,不為己利也,知劉嗣明與辟雍司業魏甯相友善也,令嗣明與之俱來相見,許以立螭。
憲,镗子婿也。
憲歸見镗,論天覺孤危,丈人盍謀,所以自安者。
镗入其言。
憲草子,其大略言,成湯得伊尹,桓公得管仲。
自古未見有君而無臣,獨能成一代勳業者。
今作尊堯集,皆力诋王安石,果如所論豈不上累先朝知人之明乎?镗請對,如憲言。
有旨令催促疾速繕寫赴局投納,俟其書至立焚之。
天覺由是求去甚力,天覺既去,而蔡京父子皆召矣。
狀元局 【錢塘遺事】:宋狀元一出,都人争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狀元。
是日迎出便入局,局以别試所為之,謂之三狀元局。
中謂之其集所,大魁入局。
便差局中職事,一一由狀元點差牒請。
異樣局 【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五月癸亥升共樣局,為總管府秩三品。
軟腳局 【類說】:郭子儀自同州歸,诏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
烹粥局 【吳中舊事】:烹粥局,曾用粳黃糧米、麋子米、大麥米、稗子米、白糧米。
六般解湯粥,用第三等細米,每十分用米一鬥淘成。
取淨米五升,于滾鍋内旋下,至十分熟,用冷水投伶俐為度在涼處。
若用牛酪,每分半升,蘿許,調勻粥一處和供。
【宋劉漫塘集】《嘉定已已金壇粥局記》:嘉定已已秋,天子以畿内旱蝗出膚使尚書郎留公董西到常平事建台之三月,移縣發義倉米二百石,助邑士之收養遺棄孩稚者,兩月續米如前。
闾巷歡呼。
以為幼者被賜,則壯者可知。
私居小惠,猶翼其成。
則荒政大者,蓋不谒而獲也,是歲也,盜起于夏秋而息于冬。
民死饑疫,雖所在有之,而之死靡他,知上之人有以恤我也。
先是邑士張君汝永、侯君琦,語某及新桐川湯使君曰:旱甚矣,而谷滋貴。
時方盛夏民不勝饑。
冬春若将若之何?乃相與謀。
糾合同志,用大觀洮湖陳氏及紹興張君之祖八行故事,為粥以食饑者,而饑之馀,中産以上,皆掣肘于公私。
雖僅有倡者,亦寡于和。
既力弗裕,則惟欲收養孩稚之遺棄者,凡老者疾者,與孩稚之不能去母者,雖甚不忍,皆謝未比常平使者符下,而旁郡旁邑亦有喜為助者,乃克次第收前之遺而并食之繼以來者之衆。
來日之長,懼費克終。
會有以其事白郡太守,守給米三百石。
郡博士勇于義者,亦推養士之馀贍之。
而用以不乏,及江淮制置使給平江府米二百石,則已後矣。
事始于其年十月朔,而終于明年三月。
晦經始之日孩稚數不盈十,後以漸增。
閱月登三百,乃十有二月合老者、疾者、婦人之襁負者,渝千人。
比月末,倍之。
開歲,少壯者鹹集,則又倍之。
間以陰晴異候,增捐不齊。
其極也,日不過四千。
概以大觀所紀成數僅增五之一。
始置局于縣之東,偏廣仁廢庵,中于嶽祠,終于慈雲寺,為其隘也。
就食者先孩稚,次婦人,後男子。
俾先後以時,出入相待,為其擁也。
孩稚之居養者,朝暮給食,非居養而來者,日不再給,為其難于繼也,居養之人聽從去來疾病者,異其寝處,至自旁邑,與遠鄉者,結屋以待之,而不限其必入裹糧以歸之。
而不其複來,慮積久而疾疫薰染也。
最凡用之數米以石,凡九百六十有二,錢以缗,凡二千二十有二,而用籴翟米者過半,薪以束,大者三千九百。
小者一萬四千二百。
葦席以籍地,障風雨及葬不幸死者,凡三千四百六十。
食器三百,循環給食。
中間随失随補凡一千三百九十,皆有奇。
草蔫、紙、衾與化費,瑣瑣不載。
掌其事布金寺主僧祖傳,茅山道民石元樸石以私計歸。
祖傳實始終之左右之者張君昂、徐群椿而主張經畫入寺之初,則鄧君允文也,是舉也。
微常平使者,無以成其始,微郡太守郡博士,無以成其終。
故疏其凡有助者于石而于三者加詳焉,使來者有考。
又甲申粥局記,金壇田半高,下下田南漸洮湖。
朝挂帆而夕浙,藉得歲不為吾邑利,故俗相承,憂旱不憂水,水患甚于隆興。
迄嘉定癸未甲子,周而複始,民方幸高田之稔。
是歲也,暑不勝寒,谷入大減,菜亦不熟。
越明年春,啼饑者載道。
某居僻,且杜門久寂不聞,乃二月上,二三醫生過門,始為某言之。
某念先君雲茅居士,生平每值儉歲,怅無以及人瑩所,薄田。
歲豐收谷可百斛,輸官給守者之餘不半在。
且十年,或可追承先志,因與醫生謀載以歸。
以是月望後二日,即嶽祠空庑。
舂而糜之,以與饑者共。
其始來者才數百。
竊自喜曰:雖多可無乏事。
其後稍增,盡三月乃盈萬人。
某始窘于無繼,議所以止。
友人趙若玉甫聞之,矍然踵門而告曰:凡吾邑之民,所以扶老攜幼,去其室廬,以苟勺合之食者,所願更旬馀無死,則庶乎麥秋。
今而棄之,是将濟而奪之舟,中缒而絕之绠也,而可乎?某曰:力竭矣,可若何?玉甫曰:若然,何不素告我。
及自振廪,且為書圜封之,又為書博封之,以請于鄉之好事者。
未幾,錢谷沓至,乃四月朔更端,俾炀者增穴龜國,奔走者增員。
史執筆以書而受給不欺,阍執撲以徇而去來無壅。
又所用米皆精鑿,自平時中下之家不能有。
乃今以食饑者,以是遠近流傳,來者至萬有五千。
每捧食執飲者,至必舉首仰天,三扣齒而後敢食。
迄十有五日,大麥實乃已,既事,玉甫謀伐石識姓名以旌施者。
某自念知颠末獨審,故不俟其請而為之書。
昔在漢末,名士鄧泰等避寇出關,道遇獨行者,泰等欲與之俱,華子魚不可。
既行,而其人堕險,衆欲棄去,子魚曰:已與俱矣,又可棄乎?卒全而歸之。
疇昔之事輕舉而不要其終,某固有愧于子魚者。
玉甫之為義,豈直子魚比哉!至于玉甫之意決于此,一鄉之人應于彼,與得之見聞者,力所可至,皆不谒而獲,此豈智力所及。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忄木惕恻隐之心。
又曰:人心所同然者,理也,義也。
尤于此驗之,謹以施之先後,序列下方,而述更端之意,冠諸碑首雲。
恢複局 【宋史】《列傳》:趙雄請複置恢複局,日夜講磨條具合上意,即除中書舍人,自選入館,至此才滿歲也。
應奉局 【宋史】《佞幸傳》:朱面力蘇州人,家以賣藥緻富。
蔡京自杭歸,挾面力與俱至朝。
徽宗頗垂意花石,京諷面力語,其父取浙中王爾異以進。
初緻黃三本,帝嘉之。
後歲增加貢物至五七品,至正和中始極盛。
舳舻相銜于準汴,号花石綱。
置應奉局于蘇。
王黼,字将明,開封祥符人,美風姿,才足束隽而寡學術,多智善佞。
中崇甯進士第,累官至少保太宰。
請置應奉局,自兼提領,中外名錢,皆許擅用竭天下财力以共費。
官吏承望風旨,凡四方水土珍異之物,悉苛取于民,進帝所者不能什一,馀皆入其家。
【宋史】《宦者傳》: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賊方臘作亂,命童貫帥師讨之。
且谕貫,使作诏罷應奉局。
置行幸局 【宋史】:曹輔政和後,帝多微行,乘小轎子,數内臣導從,置行幸局。
局中以帝出日,謂之有排當。
次日未還,則傳旨稱瘡痍不坐朝。
始民間猶未知,及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辇七賜臨幸,自是邸報聞四方,而臣僚阿順莫敢言。
朝服趨局 【石林燕語】:進士劉幾,元豐間,換文資,以中大夫緻仕,居洛中。
率騎牛,挾女奴。
所遇得意處即解囊籍地,傾壺引滿,旋度新聲。
嘗召至京師議大樂,旦以朝服趨局。
暮則易布裘,徒步市間。
或倡優所集處,率以為常。
邵局 【容齋筆記】:秦桧修禮樂,文太平,止專用一宦者,邵谔主之,人呼為邵局。
今渾儀樂器中猶鑄邵姓名。
禮樂之器,間有不合經典處,是欠名儒讨論。
權局 【朝野類要】:凡帥撫監司州郡選有官或待阙人攝職,謂之權局。
京局 【朝野類要】:上自三省,下及倉場庫務,皆為百司,或謂之有司,又謂之京局。
正局 【宋李直講文集】《正局》:周官内宰大夫士十有四人,九嫔、世婦、妾禦屬焉。
彼天子後妃,猶大夫士治之。
矧羞服匪頒好用之式,而有不在有司者乎?自省寺重之以殿中六局,所以奉乘輿者備矣,願奪而歸諸奄何哉?有司奉法,而奄人阿意。
奉法則用節,阿意則欲逞。
此利害甚明白而弗思者,夫其殘民孚。
編局 【宋高恥堂存藁】《編局》:舜為天子臯為士,瞽瞍殺人執而已。
從來三尺天下平,析律二端真可鄙。
近聞編局蕩巢穴。
盡取鼠輩屍諸市。
布衣韋帶三十餘,曷為忠恕而已矣。
乃知能掉三寸舌,極惡窮兇猶可恃。
大理得臯陶,汝曹應颡此。
看花局《吳中舊事》:吳俗好花,與洛中不異。
其地土赤宜花,古稱長洲茂苑。
其花木不可殚述,而獨牡丹芍藥為好尚之最,士大夫皆種之。
多者二三千株,少者亦不下一二百株,習以成風矣。
至谷雨為花開之候,置酒招賓。
多以小青蓋,或青幕覆之,以障風日。
父老猶能言者,不問親疏,謂之看花局。
今之風俗雖不如舊,然大概賞花則為賓客之集矣。
磨鏡局 【列仙傳】:仙品負局先生,古仙人也。
常負磨鏡局巡吳中,因施人以藥疾者即愈,後登蓬萊山,仙去。
握槊局 【溫革鎖碎隸】:桄栉木如莎皮,如榱木皮,出面可食,木理有文,堪為握槊局。
四色水牛皮甲三十九副,手刀一百面,槍頭八十個,弓箭雜帶二十五副。
【信安志】:信安府雜造局,在府治東北子城内二十步,舊系銅錢局。
【溫州府志】:溫州府親造局,在府治西,即舊知隸廳。
設局官二員,專門管本局人匠。
排日管造軍器,每季依例解發,違則有罰。
詳見《額造軍器下》。
本局設典史司吏并于局内選差。
甯波府雜造局,在西北隅河利橋東,元系宋平籴翟倉基。
至元十三年,改置雜造局。
設官置吏,監造軍器省解。
【嘉禾郡志】:嘉禾府雜造局,宋無。
元朝局,在行用庫後。
設官,大使、副使各一員。
元未張士誠竊,并不設官,自内附。
皇朝移就府東蘭桂坊内置立,設大使、副使各一員,系正從九品。
【吳興志】:湖州雜造局,舊志所無元為軍器雜造局,在府治西三裡丁家丬白匕幾。
皇朝于歸安縣學南,擇民居創建。
歲造常課軍器。
【真定志】:冀州雜造局,元初系忽都虎下摩哥所掌之局。
至元十九年,劄忽台以獻皇太子專掌造作。
置大使一員,受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用從七品印,今定置受院。
大使一員,受府。
副使一員。
【南昌府志】:南昌府雜造局,在新建縣治之東。
【南康志】:南康府星子縣雜造局,在縣治東。
【吉安志】:吉安府親造局,在府治東,元朝文錦局舊基。
局設大使一員。
【武昌志】:武昌府雜造局,隸承宣布政使司。
【衡州志】:衡州雜造局在府治東。
【三山志】:福州府雜造局,即宋試院舊宇。
今總管府勤政堂之後。
歲造常課,繡段衲襖系腰。
皆在馬。
其工匠有定數,設局官以庀基事。
【澤州志】:澤州雜造局,在行用寶鈔庫西 【路州志】:路州雜造局,在平政東街南。
寶源局 【應天府志】:應天府火藥局東。
【國朝諸司職掌】:寶源局秩正九品,隸工部。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寶泉局 【武昌府志】:在武昌府,隸布政使司。
泥廈局 【元史】《百官志》:泥廈局,提領八員,管勾二員,中統四年置。
上都葫蘆局 【元史】《百官志》: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
淨息局 【重慶府志】:淨息局,委制司屬官兼專催收本府城内外慢店戶月額官錢。
宣德八魯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河中府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襄陵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冀城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潞州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納失失毛段二局 【元史】《百官志》:院長一員。
恩州東昌局 【元史】《百官志》:提領一員。
東市平準局 【長安志】:局在城朱雀街東市,隸大府寺。
西市平準局 【長安志】:局在長安城朱雀街西市内,隸大府寺。
造袋局 【會稽前志】:局在府治東北。
修故局 【隋書】《百官志》:衛尉寺武庫署,又有修故局丞掌領匠修故甲等事。
修政局 【宋史】:提舉修政局,紹興二年,诏置修政局。
令百官條具,修車馬,備器械。
命右相秦桧提舉參知政事同領之,其下有參詳官一人,侍從為之。
參議官二人,檢讨官四人,卿郎為之。
如講議司故事,三月而罷局。
乾道二年,诏理财之要裕财為重,自今宰相可帶兼制國用使參政可同知國用事。
劉一止傳:一止遷監察禦史,時秦桧請置修政局。
一止言:宣王内修政事修其外攘之政而已今之所修特簿書獄訟,官吏遷降,土木營建之務,未見所當急也。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朝事自王荊公秉政,始創制置。
三司條例司,以行新法,其後蔡儋州,當國踵其故。
置講議司,儋州罷,張文忠代之。
乃置政典局,不隸三省。
靖康初,徐擇之吳元中共政。
又置詳議司,俄以人言罷。
紹興二年,呂元直秦會之同相,元直督軍于外,會之欲奪其柄,乃置修政局,自領之。
诏職事官及守令以上言省費裕國強兵息民之策。
以戶部待郎黃叔敖為參詳官,置局如講議司故事。
曾谏議統時為尚書郎,謂會之日:宰相事無不統,何以局為?會之不聽。
數月,會之罷。
是日慧星出,議者以為修局所講,多刻薄之事,失人心,緻天變。
後五日遂罷修政局焉。
政典局 【趙善自警編】:陳忠肅公在通州。
張無盡入相,欲引公以自助,時置政典局,乃自局中奉旨,取公所著尊堯集。
蓋将施行所論,而由史局用公也。
公料其不能成事,辭以修寫而未發。
繼日承政典局牒坐聖旨,俾州郡催促。
公乃用奏狀進表,以黃帕封緘,繳申政典局。
乞于禦前開拆,或謂公當徑申局中,而通書廟堂。
公曰:恨不得直達乙覽,豈複可與書邪?彼為宰相,有所施為。
不于三省公行,乃置局建官若自私者,人将懷疑而生忌,正恐尊堯至而彼已動搖也。
遠其迹猶恐不免,況以書邪。
繼而悉如公言。
張既罷黜,公亦有合州之命責詞,謂公私送與張商英,意要行用。
于是衆人服公之遠慮,而怪何鄧輩敢欺罔上下也。
【曲洧舊聞】:蔡京所建明事,凡心所欲必為而畏人不從者,多托元豐末命。
或言裕陵有意而未行,以此脅持上下,人無敢議者。
張天覺為相,欲稍蠲罷以便人,乃置政典局,以範镗等為參詳官,讨論其事。
聞陳瑩中著尊堯集,專為先政也。
天覺奏乞取其書,複如惠卿,惠卿既至而卒。
鄭居中輩,恐天覺得志,不為己利也,知劉嗣明與辟雍司業魏甯相友善也,令嗣明與之俱來相見,許以立螭。
憲,镗子婿也。
憲歸見镗,論天覺孤危,丈人盍謀,所以自安者。
镗入其言。
憲草子,其大略言,成湯得伊尹,桓公得管仲。
自古未見有君而無臣,獨能成一代勳業者。
今作尊堯集,皆力诋王安石,果如所論豈不上累先朝知人之明乎?镗請對,如憲言。
有旨令催促疾速繕寫赴局投納,俟其書至立焚之。
天覺由是求去甚力,天覺既去,而蔡京父子皆召矣。
狀元局 【錢塘遺事】:宋狀元一出,都人争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狀元。
是日迎出便入局,局以别試所為之,謂之三狀元局。
中謂之其集所,大魁入局。
便差局中職事,一一由狀元點差牒請。
異樣局 【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五月癸亥升共樣局,為總管府秩三品。
軟腳局 【類說】:郭子儀自同州歸,诏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
烹粥局 【吳中舊事】:烹粥局,曾用粳黃糧米、麋子米、大麥米、稗子米、白糧米。
六般解湯粥,用第三等細米,每十分用米一鬥淘成。
取淨米五升,于滾鍋内旋下,至十分熟,用冷水投伶俐為度在涼處。
若用牛酪,每分半升,蘿許,調勻粥一處和供。
【宋劉漫塘集】《嘉定已已金壇粥局記》:嘉定已已秋,天子以畿内旱蝗出膚使尚書郎留公董西到常平事建台之三月,移縣發義倉米二百石,助邑士之收養遺棄孩稚者,兩月續米如前。
闾巷歡呼。
以為幼者被賜,則壯者可知。
私居小惠,猶翼其成。
則荒政大者,蓋不谒而獲也,是歲也,盜起于夏秋而息于冬。
民死饑疫,雖所在有之,而之死靡他,知上之人有以恤我也。
先是邑士張君汝永、侯君琦,語某及新桐川湯使君曰:旱甚矣,而谷滋貴。
時方盛夏民不勝饑。
冬春若将若之何?乃相與謀。
糾合同志,用大觀洮湖陳氏及紹興張君之祖八行故事,為粥以食饑者,而饑之馀,中産以上,皆掣肘于公私。
雖僅有倡者,亦寡于和。
既力弗裕,則惟欲收養孩稚之遺棄者,凡老者疾者,與孩稚之不能去母者,雖甚不忍,皆謝未比常平使者符下,而旁郡旁邑亦有喜為助者,乃克次第收前之遺而并食之繼以來者之衆。
來日之長,懼費克終。
會有以其事白郡太守,守給米三百石。
郡博士勇于義者,亦推養士之馀贍之。
而用以不乏,及江淮制置使給平江府米二百石,則已後矣。
事始于其年十月朔,而終于明年三月。
晦經始之日孩稚數不盈十,後以漸增。
閱月登三百,乃十有二月合老者、疾者、婦人之襁負者,渝千人。
比月末,倍之。
開歲,少壯者鹹集,則又倍之。
間以陰晴異候,增捐不齊。
其極也,日不過四千。
概以大觀所紀成數僅增五之一。
始置局于縣之東,偏廣仁廢庵,中于嶽祠,終于慈雲寺,為其隘也。
就食者先孩稚,次婦人,後男子。
俾先後以時,出入相待,為其擁也。
孩稚之居養者,朝暮給食,非居養而來者,日不再給,為其難于繼也,居養之人聽從去來疾病者,異其寝處,至自旁邑,與遠鄉者,結屋以待之,而不限其必入裹糧以歸之。
而不其複來,慮積久而疾疫薰染也。
最凡用之數米以石,凡九百六十有二,錢以缗,凡二千二十有二,而用籴翟米者過半,薪以束,大者三千九百。
小者一萬四千二百。
葦席以籍地,障風雨及葬不幸死者,凡三千四百六十。
食器三百,循環給食。
中間随失随補凡一千三百九十,皆有奇。
草蔫、紙、衾與化費,瑣瑣不載。
掌其事布金寺主僧祖傳,茅山道民石元樸石以私計歸。
祖傳實始終之左右之者張君昂、徐群椿而主張經畫入寺之初,則鄧君允文也,是舉也。
微常平使者,無以成其始,微郡太守郡博士,無以成其終。
故疏其凡有助者于石而于三者加詳焉,使來者有考。
又甲申粥局記,金壇田半高,下下田南漸洮湖。
朝挂帆而夕浙,藉得歲不為吾邑利,故俗相承,憂旱不憂水,水患甚于隆興。
迄嘉定癸未甲子,周而複始,民方幸高田之稔。
是歲也,暑不勝寒,谷入大減,菜亦不熟。
越明年春,啼饑者載道。
某居僻,且杜門久寂不聞,乃二月上,二三醫生過門,始為某言之。
某念先君雲茅居士,生平每值儉歲,怅無以及人瑩所,薄田。
歲豐收谷可百斛,輸官給守者之餘不半在。
且十年,或可追承先志,因與醫生謀載以歸。
以是月望後二日,即嶽祠空庑。
舂而糜之,以與饑者共。
其始來者才數百。
竊自喜曰:雖多可無乏事。
其後稍增,盡三月乃盈萬人。
某始窘于無繼,議所以止。
友人趙若玉甫聞之,矍然踵門而告曰:凡吾邑之民,所以扶老攜幼,去其室廬,以苟勺合之食者,所願更旬馀無死,則庶乎麥秋。
今而棄之,是将濟而奪之舟,中缒而絕之绠也,而可乎?某曰:力竭矣,可若何?玉甫曰:若然,何不素告我。
及自振廪,且為書圜封之,又為書博封之,以請于鄉之好事者。
未幾,錢谷沓至,乃四月朔更端,俾炀者增穴龜國,奔走者增員。
史執筆以書而受給不欺,阍執撲以徇而去來無壅。
又所用米皆精鑿,自平時中下之家不能有。
乃今以食饑者,以是遠近流傳,來者至萬有五千。
每捧食執飲者,至必舉首仰天,三扣齒而後敢食。
迄十有五日,大麥實乃已,既事,玉甫謀伐石識姓名以旌施者。
某自念知颠末獨審,故不俟其請而為之書。
昔在漢末,名士鄧泰等避寇出關,道遇獨行者,泰等欲與之俱,華子魚不可。
既行,而其人堕險,衆欲棄去,子魚曰:已與俱矣,又可棄乎?卒全而歸之。
疇昔之事輕舉而不要其終,某固有愧于子魚者。
玉甫之為義,豈直子魚比哉!至于玉甫之意決于此,一鄉之人應于彼,與得之見聞者,力所可至,皆不谒而獲,此豈智力所及。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忄木惕恻隐之心。
又曰:人心所同然者,理也,義也。
尤于此驗之,謹以施之先後,序列下方,而述更端之意,冠諸碑首雲。
恢複局 【宋史】《列傳》:趙雄請複置恢複局,日夜講磨條具合上意,即除中書舍人,自選入館,至此才滿歲也。
應奉局 【宋史】《佞幸傳》:朱面力蘇州人,家以賣藥緻富。
蔡京自杭歸,挾面力與俱至朝。
徽宗頗垂意花石,京諷面力語,其父取浙中王爾異以進。
初緻黃三本,帝嘉之。
後歲增加貢物至五七品,至正和中始極盛。
舳舻相銜于準汴,号花石綱。
置應奉局于蘇。
王黼,字将明,開封祥符人,美風姿,才足束隽而寡學術,多智善佞。
中崇甯進士第,累官至少保太宰。
請置應奉局,自兼提領,中外名錢,皆許擅用竭天下财力以共費。
官吏承望風旨,凡四方水土珍異之物,悉苛取于民,進帝所者不能什一,馀皆入其家。
【宋史】《宦者傳》: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賊方臘作亂,命童貫帥師讨之。
且谕貫,使作诏罷應奉局。
置行幸局 【宋史】:曹輔政和後,帝多微行,乘小轎子,數内臣導從,置行幸局。
局中以帝出日,謂之有排當。
次日未還,則傳旨稱瘡痍不坐朝。
始民間猶未知,及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辇七賜臨幸,自是邸報聞四方,而臣僚阿順莫敢言。
朝服趨局 【石林燕語】:進士劉幾,元豐間,換文資,以中大夫緻仕,居洛中。
率騎牛,挾女奴。
所遇得意處即解囊籍地,傾壺引滿,旋度新聲。
嘗召至京師議大樂,旦以朝服趨局。
暮則易布裘,徒步市間。
或倡優所集處,率以為常。
邵局 【容齋筆記】:秦桧修禮樂,文太平,止專用一宦者,邵谔主之,人呼為邵局。
今渾儀樂器中猶鑄邵姓名。
禮樂之器,間有不合經典處,是欠名儒讨論。
權局 【朝野類要】:凡帥撫監司州郡選有官或待阙人攝職,謂之權局。
京局 【朝野類要】:上自三省,下及倉場庫務,皆為百司,或謂之有司,又謂之京局。
正局 【宋李直講文集】《正局》:周官内宰大夫士十有四人,九嫔、世婦、妾禦屬焉。
彼天子後妃,猶大夫士治之。
矧羞服匪頒好用之式,而有不在有司者乎?自省寺重之以殿中六局,所以奉乘輿者備矣,願奪而歸諸奄何哉?有司奉法,而奄人阿意。
奉法則用節,阿意則欲逞。
此利害甚明白而弗思者,夫其殘民孚。
編局 【宋高恥堂存藁】《編局》:舜為天子臯為士,瞽瞍殺人執而已。
從來三尺天下平,析律二端真可鄙。
近聞編局蕩巢穴。
盡取鼠輩屍諸市。
布衣韋帶三十餘,曷為忠恕而已矣。
乃知能掉三寸舌,極惡窮兇猶可恃。
大理得臯陶,汝曹應颡此。
看花局《吳中舊事》:吳俗好花,與洛中不異。
其地土赤宜花,古稱長洲茂苑。
其花木不可殚述,而獨牡丹芍藥為好尚之最,士大夫皆種之。
多者二三千株,少者亦不下一二百株,習以成風矣。
至谷雨為花開之候,置酒招賓。
多以小青蓋,或青幕覆之,以障風日。
父老猶能言者,不問親疏,謂之看花局。
今之風俗雖不如舊,然大概賞花則為賓客之集矣。
磨鏡局 【列仙傳】:仙品負局先生,古仙人也。
常負磨鏡局巡吳中,因施人以藥疾者即愈,後登蓬萊山,仙去。
握槊局 【溫革鎖碎隸】:桄栉木如莎皮,如榱木皮,出面可食,木理有文,堪為握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