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司馬懿真正出場
關燈
小
中
大
“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将張邰交戰,射殺邰。
”而張郃傳裡也找不到這個戰役的記載,而參與這場戰役的魏延、高翔、郭淮、費耀、戴陵有傳的無此役記錄,大部分級别不到,根本無傳。
我們隻能怨恨陳壽偷懶,不過有什麼辦法呢?隻有從<資治通鑒>,<裴注>中找,這兩個史料中都有此戰的記錄,漢晉春秋中更是詳細,我們就認為這場戰役存在過吧。
從我個人的思考,司馬懿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說什麼也不與孔明打,死賴活挨不出戰,我認為是不是受了第一次與諸葛亮交鋒的教訓了,知道厲害,所以才顯得如此窩囊,以至于後來抗日時期有一位女人受此啟發,給蔣介石也寄了裙子等物譏笑之。
從這個角度考慮,應該這一次戰役司馬懿是吃了大苦頭的,所以這場上邽之役應該是存在的。
這場戰役挺有意思,有意思之處在于兩種說法的截然相反之處,一種自然是裴注三國志中的說法,一種相反是晉書中的,我們面對這互相矛盾的史料真是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網友就以其中一種史料為基礎或大贊孔明,或大貶孔明大贊司馬懿,如青年論壇上有一篇文章名字是<<讀來如飲醇酒,滋味無窮----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完全以晉書為基礎大贊司馬懿用兵如神,諸葛亮計窮力盡,隻好撤兵。
而贊揚孔明貶低司馬懿的文章太多,就不用列舉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我真有點不想寫了。
為什麼呢,三國志是信史無疑,基本可靠,但是過于簡單,無此役的記載。
晉書呢,内容詳細,但是可靠性比起來三國志就大打折扣。
無可靠的一手史料,讓人怎麼寫下去呢? 我們先看看後人對這兩部史書的評價: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
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内容顯得不夠充實。
陳壽沒有編寫志。
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隻好借助于《晉書》。
《三國志》善于叙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
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
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曆時兩三年。
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歡采用小說筆記裡的奇聞轶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于它的史料價值。
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
《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
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绮豔,不求笃實”。
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以上評價可以看出,晉書是很不可靠的,三國志還是應該成為我們研究三國的藍本,那麼這場上邽之役如何去寫呢?
”而張郃傳裡也找不到這個戰役的記載,而參與這場戰役的魏延、高翔、郭淮、費耀、戴陵有傳的無此役記錄,大部分級别不到,根本無傳。
我們隻能怨恨陳壽偷懶,不過有什麼辦法呢?隻有從<資治通鑒>,<裴注>中找,這兩個史料中都有此戰的記錄,漢晉春秋中更是詳細,我們就認為這場戰役存在過吧。
從我個人的思考,司馬懿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說什麼也不與孔明打,死賴活挨不出戰,我認為是不是受了第一次與諸葛亮交鋒的教訓了,知道厲害,所以才顯得如此窩囊,以至于後來抗日時期有一位女人受此啟發,給蔣介石也寄了裙子等物譏笑之。
從這個角度考慮,應該這一次戰役司馬懿是吃了大苦頭的,所以這場上邽之役應該是存在的。
這場戰役挺有意思,有意思之處在于兩種說法的截然相反之處,一種自然是裴注三國志中的說法,一種相反是晉書中的,我們面對這互相矛盾的史料真是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網友就以其中一種史料為基礎或大贊孔明,或大貶孔明大贊司馬懿,如青年論壇上有一篇文章名字是<<讀來如飲醇酒,滋味無窮----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完全以晉書為基礎大贊司馬懿用兵如神,諸葛亮計窮力盡,隻好撤兵。
而贊揚孔明貶低司馬懿的文章太多,就不用列舉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我真有點不想寫了。
為什麼呢,三國志是信史無疑,基本可靠,但是過于簡單,無此役的記載。
晉書呢,内容詳細,但是可靠性比起來三國志就大打折扣。
無可靠的一手史料,讓人怎麼寫下去呢? 我們先看看後人對這兩部史書的評價: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
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内容顯得不夠充實。
陳壽沒有編寫志。
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隻好借助于《晉書》。
《三國志》善于叙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
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
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曆時兩三年。
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歡采用小說筆記裡的奇聞轶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于它的史料價值。
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
《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
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绮豔,不求笃實”。
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以上評價可以看出,晉書是很不可靠的,三國志還是應該成為我們研究三國的藍本,那麼這場上邽之役如何去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