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司馬懿真正出場
關燈
小
中
大
建興九年,即是魏國入侵的第二年,二月,諸葛亮開始了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出祁山。
為了這次北伐,他從去年底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1:總結前幾次北伐的經驗和教訓,制造出木牛(即獨輪車)、流馬(很窄小的船),作為運輸軍糧的工具,以解決糧食問題。
2:以李嚴為後勤部長,全權負責對前線軍糧的供應工作。
看來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想長期對魏作戰,糧食問題是首要的問題。
于是派最為精幹的大臣李嚴在漢中來負責後勤工作,李嚴的兒子在江州(重慶)負責軍糧的第一道前運工作。
應該說李嚴的行政能力是比較高的,但是曆史上對之沒有什麼明确的評價,三國志上隻說是出事咎由自取。
我個人認為李嚴這個人是個才能出衆的人,但是有很嚴重的權力欲,喜歡自已開府當個小集團的頭。
在江州他做得很好,甚至在永安他都沒什麼不正常的舉動。
但是讓他當諸葛亮的直接下屬,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李嚴心裡就不太平衡了。
雖然他的兒子現在成為重慶市長市委書記。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李嚴是一個我們在現在的官場中也司空見慣的官,給他一個有實權的位置,雖然名義上低一些,但能發号施令,就很舒服。
如果讓他到上一級不管人,隻管具體事的位置上,他就不太喜歡了。
這隻是我的一家之言,各位可以上磚。
面對蜀軍的北伐,大将軍曹真身有疾病,于是魏明帝就把司馬懿調了過來負責整個對蜀作戰,将張郃、費耀、郭淮等歸他管理。
這樣,司馬懿終于開始了與諸葛亮的對決。
我們來總結一下前三次北伐的成敗,第一次不客氣地說是标準的失敗,而且是緣于馬谡的失誤和張郃的緻命一擊,蜀國内部也是這樣認為的。
第二次攻郝昭無功而返,也可以歸結為失敗,除了斬了王雙。
第三次取得兩郡,是勝利,但不是大的勝利,可以認為是中等程度的勝利。
所以我們可以說,三國演義中曹真的形象是大大被醜化了,曹真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将,經驗豐富,絕對是諸葛亮面前的一大對手,而司馬懿接班後的戰績反而不如曹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司馬懿接受了魏明帝的委任,來到了與蜀作戰的一線戰場。
這就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丢人、最讓他得到鍛煉、也從而奠定他以後地位的曆史性的較量,我們可以從他以前的和以後的表現,如殺孟達、伐公孫等戰役,看出他是一個陰險、深沉、狡詐的指揮者,一生中幾乎戰無不勝,但隻有在諸葛亮面前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敗塗地,可以說是被孔明打得擡不起頭來。
不過他畢竟有超過常人的地方,那就是承認不如自已的對手,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最終熬死了諸葛亮,而且在對手死後,從不吝啬口頭上的贊揚,從而間接地擡高了自已的身份。
來到任上,司馬懿看了情報,發現情況緊急,原來蜀軍包圍祁山,并不死打,而是穩固有向北發展的趨勢。
向北的一個據點是上邽(現在的甘肅天水),上邽與祁山之間有一個稍窄的路口叫木門,上邽其實可以說是三叉路口的一個點,戰略位置自然很重要,向北是街亭,向右就上大路到陳倉,後面就是長安了。
這就牽涉到上邽之役,在三國演義中應該是葫盧谷之役。
這場戰役是否存在呢?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中很簡單,就一句話概括了這次北伐,未提到有上邽之役,
為了這次北伐,他從去年底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1:總結前幾次北伐的經驗和教訓,制造出木牛(即獨輪車)、流馬(很窄小的船),作為運輸軍糧的工具,以解決糧食問題。
2:以李嚴為後勤部長,全權負責對前線軍糧的供應工作。
看來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想長期對魏作戰,糧食問題是首要的問題。
于是派最為精幹的大臣李嚴在漢中來負責後勤工作,李嚴的兒子在江州(重慶)負責軍糧的第一道前運工作。
應該說李嚴的行政能力是比較高的,但是曆史上對之沒有什麼明确的評價,三國志上隻說是出事咎由自取。
我個人認為李嚴這個人是個才能出衆的人,但是有很嚴重的權力欲,喜歡自已開府當個小集團的頭。
在江州他做得很好,甚至在永安他都沒什麼不正常的舉動。
但是讓他當諸葛亮的直接下屬,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李嚴心裡就不太平衡了。
雖然他的兒子現在成為重慶市長市委書記。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李嚴是一個我們在現在的官場中也司空見慣的官,給他一個有實權的位置,雖然名義上低一些,但能發号施令,就很舒服。
如果讓他到上一級不管人,隻管具體事的位置上,他就不太喜歡了。
這隻是我的一家之言,各位可以上磚。
面對蜀軍的北伐,大将軍曹真身有疾病,于是魏明帝就把司馬懿調了過來負責整個對蜀作戰,将張郃、費耀、郭淮等歸他管理。
這樣,司馬懿終于開始了與諸葛亮的對決。
我們來總結一下前三次北伐的成敗,第一次不客氣地說是标準的失敗,而且是緣于馬谡的失誤和張郃的緻命一擊,蜀國内部也是這樣認為的。
第二次攻郝昭無功而返,也可以歸結為失敗,除了斬了王雙。
第三次取得兩郡,是勝利,但不是大的勝利,可以認為是中等程度的勝利。
所以我們可以說,三國演義中曹真的形象是大大被醜化了,曹真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将,經驗豐富,絕對是諸葛亮面前的一大對手,而司馬懿接班後的戰績反而不如曹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司馬懿接受了魏明帝的委任,來到了與蜀作戰的一線戰場。
這就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丢人、最讓他得到鍛煉、也從而奠定他以後地位的曆史性的較量,我們可以從他以前的和以後的表現,如殺孟達、伐公孫等戰役,看出他是一個陰險、深沉、狡詐的指揮者,一生中幾乎戰無不勝,但隻有在諸葛亮面前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敗塗地,可以說是被孔明打得擡不起頭來。
不過他畢竟有超過常人的地方,那就是承認不如自已的對手,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最終熬死了諸葛亮,而且在對手死後,從不吝啬口頭上的贊揚,從而間接地擡高了自已的身份。
來到任上,司馬懿看了情報,發現情況緊急,原來蜀軍包圍祁山,并不死打,而是穩固有向北發展的趨勢。
向北的一個據點是上邽(現在的甘肅天水),上邽與祁山之間有一個稍窄的路口叫木門,上邽其實可以說是三叉路口的一個點,戰略位置自然很重要,向北是街亭,向右就上大路到陳倉,後面就是長安了。
這就牽涉到上邽之役,在三國演義中應該是葫盧谷之役。
這場戰役是否存在呢?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中很簡單,就一句話概括了這次北伐,未提到有上邽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