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太大了。
禦手洗又開口了:“來杯咖啡好嗎?” 他一邊喝咖啡,一邊認真地讀我買來的報紙。
讀完,往桌上一放,微笑箸說:“看到了嗎?警方穩健踏實的辦案精神,終于獲得最後勝利……” “憑竹越那家夥,再穩健踏實一百年,也不會有收獲!不過,我看他去賣鞋,可能會賺點錢。
”趁這個機會,我提出心中的疑問——那些毒品的來源,向他請教。
“那個呀!她到底是怎麼拿到手的呢?我也不知道。
” “在我去岚山和你們見面時,你不是有時間和她說話嗎?” “嗯,是有時間,但是沒有多說話。
” “為什麼?兇手好不容易出現在眼前了,你為什麼不問她?” “問了幾句之後,就覺得她親切起來。
而且,我又不是一步一步追查才好不容易找到她的。
那天須藤妙子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沒有什麼辛苦的感慨,更沒有‘終于可以問她’的想法。
” “騙人!”我心裡這麼想着。
當時苦思不解破案的關鍵,而陷入半瘋狂狀态模樣的人,是誰呀?禦手洗這個男人,明明苦得要命,累得要死,在别人面前卻要擺出氣定神閑,一副“我是天才,什麼也難不倒我”的樣子。
“對我而言,那件案子已經沒有什麼非明白不可的重要部分;而一些小細節,知不知道都一樣,沒有什麼意義。
” “那你就告訴我,那些藥從哪裡來的?” “你好像非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行的樣子。
不管是毒藥,還是什麼東京一百三十八度四十八分,都像是裝飾在柱子上的浮雕,她的本領真是了得,所以那些裝飾品,才做得那麼精巧,充滿生命力,讓人看不到建築物的整體。
但是,任何華美的建築物,最重要的都是結構,這才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隻在意那些裝飾、專心分析那些裝飾的結果,往往無法把握建築物的結構。
知道那些藥品是怎麼來的,有那麼重要嗎?她隻要随便去哪個醫藥大學,做清潔婦的工作,就可以偷到那些藥品了吧?” “那……命案可能不是時子一人的計劃。
她的母親多惠會不會是同謀?或者更大膽地說,是多惠唆使她去做的。
你認為呢?” “不可能。
” “全部是時子一個人的計謀?” “當然。
” “你憑什麼這麼肯定?” “你的這個問題不能用理性來分析,我是從她們的感情來推測的。
時子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以妙子的名字在嵯峨野經營‘惠屋’皮包店時,已經有必死的心情。
她難道會不知道開店就是公開自己的行蹤?她毫不隐瞞地讓自己出現,懷抱的就是一種‘殉情’的情結。
我之所以肯定她們并非共謀,還有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和錢有關。
如果是多惠和時子共謀,當多惠獲得遺産時,時子必定也會分到一些,甚至一半吧?但實際上,那筆錢到了多惠那邊後,一直沒有消失掉。
還有,如果她們是共謀,計劃成功,拿到錢後,時子也回到多惠身邊了,多惠應該會立刻搬到亦都的嵯峨野,開一家店,實現她多年來的夢想。
可是,孤獨的多惠即使拿到錢,仍然守在原地,過她孤獨的一生。
這樣的結果,一定讓時子感到遺憾,所以時子才會在明了危險的狀況下,去實現母親的夢想。
這就是我所說的‘殉情’。
” “是這樣的嗎……” “當然,我這兩個沒有證據的論調,你也可以完全推翻,但是兇手既然死了,你的懷疑永遠無法求證。
” “太可惜了。
失去千載難逢向她求證的機會。
” “是嗎?我倒覺得這樣很好。
” “那……這兩、三天内,你沒有接到她寫給你的,類似遺書之類的東西嗎?” “怎麼可能呢?第一,她不知道我的住址,而且,她也不知道我的姓名。
我不覺得我的名字适合在那樣的時候說出來,而且也不是什麼好聽的名字。
” “唔……還有,案發後,須藤妙子,不,應該說時子,藏匿在哪裡?” “關于這一點,我倒是稍微問過她了。
’ “在哪裡?” “好像是中國大陸。
” “滿洲嗎?很有可能
禦手洗又開口了:“來杯咖啡好嗎?” 他一邊喝咖啡,一邊認真地讀我買來的報紙。
讀完,往桌上一放,微笑箸說:“看到了嗎?警方穩健踏實的辦案精神,終于獲得最後勝利……” “憑竹越那家夥,再穩健踏實一百年,也不會有收獲!不過,我看他去賣鞋,可能會賺點錢。
”趁這個機會,我提出心中的疑問——那些毒品的來源,向他請教。
“那個呀!她到底是怎麼拿到手的呢?我也不知道。
” “在我去岚山和你們見面時,你不是有時間和她說話嗎?” “嗯,是有時間,但是沒有多說話。
” “為什麼?兇手好不容易出現在眼前了,你為什麼不問她?” “問了幾句之後,就覺得她親切起來。
而且,我又不是一步一步追查才好不容易找到她的。
那天須藤妙子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沒有什麼辛苦的感慨,更沒有‘終于可以問她’的想法。
” “騙人!”我心裡這麼想着。
當時苦思不解破案的關鍵,而陷入半瘋狂狀态模樣的人,是誰呀?禦手洗這個男人,明明苦得要命,累得要死,在别人面前卻要擺出氣定神閑,一副“我是天才,什麼也難不倒我”的樣子。
“對我而言,那件案子已經沒有什麼非明白不可的重要部分;而一些小細節,知不知道都一樣,沒有什麼意義。
” “那你就告訴我,那些藥從哪裡來的?” “你好像非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行的樣子。
不管是毒藥,還是什麼東京一百三十八度四十八分,都像是裝飾在柱子上的浮雕,她的本領真是了得,所以那些裝飾品,才做得那麼精巧,充滿生命力,讓人看不到建築物的整體。
但是,任何華美的建築物,最重要的都是結構,這才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隻在意那些裝飾、專心分析那些裝飾的結果,往往無法把握建築物的結構。
知道那些藥品是怎麼來的,有那麼重要嗎?她隻要随便去哪個醫藥大學,做清潔婦的工作,就可以偷到那些藥品了吧?” “那……命案可能不是時子一人的計劃。
她的母親多惠會不會是同謀?或者更大膽地說,是多惠唆使她去做的。
你認為呢?” “不可能。
” “全部是時子一個人的計謀?” “當然。
” “你憑什麼這麼肯定?” “你的這個問題不能用理性來分析,我是從她們的感情來推測的。
時子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以妙子的名字在嵯峨野經營‘惠屋’皮包店時,已經有必死的心情。
她難道會不知道開店就是公開自己的行蹤?她毫不隐瞞地讓自己出現,懷抱的就是一種‘殉情’的情結。
我之所以肯定她們并非共謀,還有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和錢有關。
如果是多惠和時子共謀,當多惠獲得遺産時,時子必定也會分到一些,甚至一半吧?但實際上,那筆錢到了多惠那邊後,一直沒有消失掉。
還有,如果她們是共謀,計劃成功,拿到錢後,時子也回到多惠身邊了,多惠應該會立刻搬到亦都的嵯峨野,開一家店,實現她多年來的夢想。
可是,孤獨的多惠即使拿到錢,仍然守在原地,過她孤獨的一生。
這樣的結果,一定讓時子感到遺憾,所以時子才會在明了危險的狀況下,去實現母親的夢想。
這就是我所說的‘殉情’。
” “是這樣的嗎……” “當然,我這兩個沒有證據的論調,你也可以完全推翻,但是兇手既然死了,你的懷疑永遠無法求證。
” “太可惜了。
失去千載難逢向她求證的機會。
” “是嗎?我倒覺得這樣很好。
” “那……這兩、三天内,你沒有接到她寫給你的,類似遺書之類的東西嗎?” “怎麼可能呢?第一,她不知道我的住址,而且,她也不知道我的姓名。
我不覺得我的名字适合在那樣的時候說出來,而且也不是什麼好聽的名字。
” “唔……還有,案發後,須藤妙子,不,應該說時子,藏匿在哪裡?” “關于這一點,我倒是稍微問過她了。
’ “在哪裡?” “好像是中國大陸。
” “滿洲嗎?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