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早年 第20章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保存着。
他有才華,能夠質樸而有情趣地叙說事情——使你仿佛看見一幅畫面。
他的詩歌的缺點就是,還缺乏真正高超的思想——在理解力方面不象可能會有的那樣,不能達到頂點。
他沒有去看璐碧。
他決定不去的理由是,那樣太不厚道了。
她現在或許不要他去了。
她或許竭力想忘掉一切。
再說,他還有安琪拉。
這樣對安琪拉真太說不過去啦。
可是在他離開這座都市向東去的時候,他還是朝着她住的那個地區望去,希望重溫一下跟她一塊兒消磨的那些可愛的時刻。
回紐約以後,除了一些小變動外,生活似乎大有希望跟前一年一樣。
到了秋天,尤金去跟麥克休和斯邁特住在一塊兒。
他們的畫室包括一間大工作室和三間卧室。
他們同意大夥可以處得很好;有一陣子的确對他們都很好。
他們互相提供的批評,是有真正價值的。
而他們也覺得一塊兒吃飯、散步、看展覽會是很快活的。
他們各有各的特别觀點,互相辯論,互相督促。
這跟在芝加哥跟豪和馬修士呆在一塊兒的時候幾乎一樣。
這年冬天,尤金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當時的一家主要刊物——《哈柏雜志》上。
他帶了一些以前作品的樣張上《哈柏雜志》的美術主任那兒去,美術主任對他說,畫很精妙,如果有适當的,可以考慮請他畫插畫。
後來,一封信來了,請他去一趟,給了他一百二十五塊錢,委托他畫三張畫。
他雇用了模特兒順利地把這些畫畫了出來,結果很受稱贊。
他的夥伴們也鼓勵他上進,因為他們的确很羨慕他的作品。
他幹脆着手去“試了一下”《斯克裡布勒雜志》和《世紀》(所謂“試一下”就是和這些刊物建立關系)。
經過一個時期,他終于使各家的美術主任對他有了印象,盡管他們沒有委托他畫什麼了不起的畫幅。
他替一家為一首詩畫了插畫,雖然那并不合乎他的心意,他不高興去修飾;又替另一家為一個短篇畫了插畫;可是不知怎麼,他覺得這兩件事裡哪一件都不是真正的機會。
他要一個适當的題目,再不然就把他的風景畫賣一些給他們。
樹立起一個可以掙錢的名聲是緩慢的工作。
雖然他在藝術界各處都常給人家提到,可是他的名字卻還沒有受到群衆和美術主任的重視。
他依然是一個有希望的新進人物——正在成長着,可是還差一大截路,沒有登峰造極。
有一個編輯倒真賞識他,可是沒有錢來扶植他。
那就是《技藝》的編輯理查-惠勒。
就營業上講,《技藝》是一份相當沒有希望的雜志,不過它對于藝術卻是夠熱忱的。
惠勒是個金發、白臉、藍眼睛的青年,很有詩人氣息。
他對尤金作品的愛好,挺容易就使他們成了朋友。
那年冬天,由惠勒介紹,他會見了米莉安-芬奇和克李斯蒂娜-錢甯,兩個性情、職業截然不同的女人。
她們給尤金揭開了兩種嶄新的天地。
米莉安-芬奇的職業是雕刻家——生性是個批評家,她自身并沒有多大的情感,可是對别人的情意卻有着很強的鑒賞力。
看見她就會立刻感到一種女性的活力。
她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真正青春和真正戀愛的女人,可是她卻抱着一種熱情的、幾乎是虛幻的信念,緊守着她對這兩件事的理想。
她相信青春和戀愛依然是可以獲得的。
一天晚上,惠勒邀尤金一塊兒上她的工作室去。
他很想知道尤金覺得她怎樣。
尤金遇見米莉安的時候,她已經三十二歲了——一個嬌小的、褐色頭發、褐色眼睛的姑娘,身材苗條、相當輕盈,談吐和态度落落大方,渾身都是藝術家的氣息。
她一點兒沒有十八歲大姑娘所特有的嬌羞妩媚,可是她卻風雅、愉快。
頭發蓬松如雲,圍繞着她的頭;眼睛非常靈活,很有理智、情感、幽默和同情心。
嘴唇很美,就象愛神之弓那種形狀,她的微笑也粲然迷人。
淡黃色的皮膚和褐色的頭發跟淡褐色的天鵝絨或是燈芯絨衣服很相配。
她穿的服裝有着一種引人注目的樸素,這給了她一種超越的氣度。
她的衣服很少是時髦的,不過總非常合式,因為她把自己看成了一個整體,抱着一種對自己、對生活合宜的意識,把自己從頭到腳當作一個裝飾品來打扮。
對于尤金這種性格的人,一個富有理解力與藝術氣息、冷靜沉着、自我克制的人,總是異常有魅力和讨人歡喜的。
他轉向有才能的人就和一朵花轉向陽光那樣自然,他專喜歡考慮這樣一個人的才具是多麼完備。
他覺得一個人自己有主見,似乎是一件絕妙的事。
能夠明确地、有系統地表達一下你的思想,并且得出肯定
他有才華,能夠質樸而有情趣地叙說事情——使你仿佛看見一幅畫面。
他的詩歌的缺點就是,還缺乏真正高超的思想——在理解力方面不象可能會有的那樣,不能達到頂點。
他沒有去看璐碧。
他決定不去的理由是,那樣太不厚道了。
她現在或許不要他去了。
她或許竭力想忘掉一切。
再說,他還有安琪拉。
這樣對安琪拉真太說不過去啦。
可是在他離開這座都市向東去的時候,他還是朝着她住的那個地區望去,希望重溫一下跟她一塊兒消磨的那些可愛的時刻。
回紐約以後,除了一些小變動外,生活似乎大有希望跟前一年一樣。
到了秋天,尤金去跟麥克休和斯邁特住在一塊兒。
他們的畫室包括一間大工作室和三間卧室。
他們同意大夥可以處得很好;有一陣子的确對他們都很好。
他們互相提供的批評,是有真正價值的。
而他們也覺得一塊兒吃飯、散步、看展覽會是很快活的。
他們各有各的特别觀點,互相辯論,互相督促。
這跟在芝加哥跟豪和馬修士呆在一塊兒的時候幾乎一樣。
這年冬天,尤金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當時的一家主要刊物——《哈柏雜志》上。
他帶了一些以前作品的樣張上《哈柏雜志》的美術主任那兒去,美術主任對他說,畫很精妙,如果有适當的,可以考慮請他畫插畫。
後來,一封信來了,請他去一趟,給了他一百二十五塊錢,委托他畫三張畫。
他雇用了模特兒順利地把這些畫畫了出來,結果很受稱贊。
他的夥伴們也鼓勵他上進,因為他們的确很羨慕他的作品。
他幹脆着手去“試了一下”《斯克裡布勒雜志》和《世紀》(所謂“試一下”就是和這些刊物建立關系)。
經過一個時期,他終于使各家的美術主任對他有了印象,盡管他們沒有委托他畫什麼了不起的畫幅。
他替一家為一首詩畫了插畫,雖然那并不合乎他的心意,他不高興去修飾;又替另一家為一個短篇畫了插畫;可是不知怎麼,他覺得這兩件事裡哪一件都不是真正的機會。
他要一個适當的題目,再不然就把他的風景畫賣一些給他們。
樹立起一個可以掙錢的名聲是緩慢的工作。
雖然他在藝術界各處都常給人家提到,可是他的名字卻還沒有受到群衆和美術主任的重視。
他依然是一個有希望的新進人物——正在成長着,可是還差一大截路,沒有登峰造極。
有一個編輯倒真賞識他,可是沒有錢來扶植他。
那就是《技藝》的編輯理查-惠勒。
就營業上講,《技藝》是一份相當沒有希望的雜志,不過它對于藝術卻是夠熱忱的。
惠勒是個金發、白臉、藍眼睛的青年,很有詩人氣息。
他對尤金作品的愛好,挺容易就使他們成了朋友。
那年冬天,由惠勒介紹,他會見了米莉安-芬奇和克李斯蒂娜-錢甯,兩個性情、職業截然不同的女人。
她們給尤金揭開了兩種嶄新的天地。
米莉安-芬奇的職業是雕刻家——生性是個批評家,她自身并沒有多大的情感,可是對别人的情意卻有着很強的鑒賞力。
看見她就會立刻感到一種女性的活力。
她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真正青春和真正戀愛的女人,可是她卻抱着一種熱情的、幾乎是虛幻的信念,緊守着她對這兩件事的理想。
她相信青春和戀愛依然是可以獲得的。
一天晚上,惠勒邀尤金一塊兒上她的工作室去。
他很想知道尤金覺得她怎樣。
尤金遇見米莉安的時候,她已經三十二歲了——一個嬌小的、褐色頭發、褐色眼睛的姑娘,身材苗條、相當輕盈,談吐和态度落落大方,渾身都是藝術家的氣息。
她一點兒沒有十八歲大姑娘所特有的嬌羞妩媚,可是她卻風雅、愉快。
頭發蓬松如雲,圍繞着她的頭;眼睛非常靈活,很有理智、情感、幽默和同情心。
嘴唇很美,就象愛神之弓那種形狀,她的微笑也粲然迷人。
淡黃色的皮膚和褐色的頭發跟淡褐色的天鵝絨或是燈芯絨衣服很相配。
她穿的服裝有着一種引人注目的樸素,這給了她一種超越的氣度。
她的衣服很少是時髦的,不過總非常合式,因為她把自己看成了一個整體,抱着一種對自己、對生活合宜的意識,把自己從頭到腳當作一個裝飾品來打扮。
對于尤金這種性格的人,一個富有理解力與藝術氣息、冷靜沉着、自我克制的人,總是異常有魅力和讨人歡喜的。
他轉向有才能的人就和一朵花轉向陽光那樣自然,他專喜歡考慮這樣一個人的才具是多麼完備。
他覺得一個人自己有主見,似乎是一件絕妙的事。
能夠明确地、有系統地表達一下你的思想,并且得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