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回 欲滅迹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發遁去

關燈
死矣。

    然後祝發遁去,便蹤迹不露,可安然長往矣。

    ”建文帝點頭道:“是。

    ”遂命内侍聚珠衣室帳,并内帑珍異于蘭一香殿,縱火焚燒。

    一時宮中火起,皇後馬一娘一娘一知事不免,因領衆親幸嫔妃,皆赴火焚死。

    宮内外一時鼎沸,皆亂傳上崩矣。

     程濟同諸臣,請建文帝至一密殿,就宣左善世僧溥洽,與帝将發剃去。

    剃完,帝脫一去龍衣,換上袈裟并僧帽、僧鞋,竟為和尚。

    正是: 可憐王者身,忽為佛弟子。

    細想不須驚,太祖曾如此。

    太祖未及終,建文全其始。

     程濟就取出應文這張度牒,付與建文帝道:“此牒名與陛下相同,陛下應須領受。

    ”建文帝受了。

    程濟複取那二張度牒,問諸臣道:“有師必有徒以相從,不知誰願為徒?”忽有二臣應聲而出,一個是禦史葉希賢,一個是吳王教授楊應能,俱說道:“臣二人名應度牒,已是前定之數,又何辭焉!”建文帝大悅。

     程濟因又使溥洽替二人将發剃了,換上僧服,付與度牒,使其與帝相随。

    其餘衆臣看見,俱伏地哭道:“臣等受陛下深恩,縱不剃發,也須從亡,少效涓埃。

    何忍頻年食祿,而一旦危亡,便戛然棄去!”建文帝道:“相從固好,但恐人多,惹出是非,反為不美。

    ”程濟道:“事急矣,非留連之時。

    ”建文帝因舉手揮諸臣退出。

    諸臣無奈,因大恸拜别而去。

     程濟遵太祖遺命,先令禦史葉希賢、按察使王良、參政蔡運、教授楊應能、王資、劉傀、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宋和、郭節、刑部司務馮漼、待诏鄭洽、欽天監正王之臣等十三人從禦溝水關而出,約于神樂觀相會。

    然後,程濟與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讀史仲彬,編修趙天泰、檢讨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鎮撫牛景先、太監周恕等九人,請建文帝至鬼門。

     這鬼門,内門在于禁中,外門直在太平門外,乃太祖暗設下一條私路,以備不虞。

    緊緊封鎖,無人敢走,不知内中是何徑路,盡皆惶惶。

    此時燕兵滿城,不敢從宮門直出,隻得同走到鬼門。

    見鬼門的磚門堅厚,磚門外又有栅門緊護,建文帝心驚道:“似此牢固,如何開啟?”牛景先道:“陛下勿憂,待臣啟之。

    ”遂在近侍手中取了一條鐵棒,要将栅門抉開。

    隻道年久,還要費力,不期鐵棒隻一撥,那一扇栅門早已撥在半邊,露出磚門。

    再将鐵棒直搗磚門,誰知鐵棒才到門上,還不曾用力,那兩扇磚門早豁喇一聲響,又雙雙開了。

    見一條路,有物塞緊,衆皆吃驚。

     程濟忙上前,将塞路之物扯了些出來看,原來是燈草。

    因奏道:“太祖為陛下,心機用盡矣。

    ”建文帝道:“何以知之?”程濟道:“隻留此路,已見親一愛一之心。

    又恐空洞中蛇蟲成入,一時難行,故将燈草填滿其中,使蛇蟲不能容身,又無人竊用。

    今事急,陛下要行,隻消一火便肅清其路矣。

    非親一愛一之至,誰肯如此設策?” 建文帝聽了,不勝感激,又望太廟拜了四拜,方命近侍點起許多人把,一路燒去。

    果然燈草見火,隻一點着,便頃刻成灰。

    隻消半個時辰,果已将内鬼門直到外鬼門,一路燈草燒得幹幹淨淨,竟成了一條草灰之路,且溫暖而無一陰一氣。

    君臣們平平穩穩走了出來。

     程濟恐人蹤迹看出破綻,又吩咐近侍将内外鬼門,照舊關好,然後九人随建文帝走到後湖邊。

    隻因這一走,有分教: 大位不保,年壽尚長。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