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回 欲滅迹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發遁去

關燈
詞曰: 弱者敗來強者勝,盡思虎鬥龍争,誰知勝敗是天生。

    得昌方得位,無福自無成。

    暗測潛窺雖莫定,其中原有高明。

    似聾似啞似惺惺,已将善後計,指點作前程。

     右調《臨江仙》 卻說建文帝正與程濟商量出亡之事,忽一個老太監叫做王钺,跪下哭奏道:“萬歲爺,今日事急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

    ”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說來。

    ”王钺道:“昔年太祖爺未升遐之先,知奴婢小心謹慎,親同誠意伯劉基封了一個大箧子,付與奴婢,叫奴婢謹慎收藏在奉先殿内,不許洩漏。

    隻候壬午年,萬歲爺有大難臨身之日,方許奏知。

    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見燕兵圍城,萬歲爺進退無計,想是大難臨身了。

    故不敢不奏知。

    ”奏罷,涕淚如雨。

     建文帝聽了忙命取來,王钺因往奉先殿叫兩個小近侍擡到禦前。

    建文帝一看,卻是一個朱紅箧子,四面牢固封好,箧口用兩一柄一大鐵鎖鎖好,鎖門俱灌了鐵汁,使人輕易偷開不得。

     建文帝見了大恸道:“前人怎為後人如此用心!”因命程濟打去了鐵鎖,将箧子開了一看,卻無别物,隻得為僧的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并祝發的剃刀亦在心。

    度牒一張是應文名字,一張是應賢名字,一張是應能名字。

    又朱書于箧旁:“應文從鬼門出,其餘從禦溝水關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西房。

    ” 建文帝細看明白,再三歎息,向程濟道:“你方才議及祝發,朕猶詫以為奇異。

    不知太祖數年前早已安排及此。

    雖智者所見相同,然亦數也!”因封箧子再拜受命,就要叫人祝發。

    程濟忙止道:“且少緩,此密舉也,不可令人知。

    且應酬外事,掩飾耳目。

    ”建文帝會意,乃傳旨着衆親王并勳衛大臣,分守城門。

     到了次早,乃六月十三日,燕王正圍城攻打,谷王橞與李景隆分守金川門,知大勢已去,就開城門迎降燕王。

    燕王大喜,遂率兵将一湧一入城。

    先使人在前宣言道:“逆命者死,投誠者榮。

    早迎降者紛紛,逃走者不絕。

    惟刑科給事中葉福,并工部郎中韓節,也不降,也不逃,尚立于城門死守,早被燕兵殺了。

    又有一個門卒叫做龔翊,年十七歲,衆門卒見城破了,叫他同報名去降,他不聽,竟大哭一場,逃遁而去,隐于昆山,終身不出。

     當日燕王兵到城中,迎降者皆稱功頌德,甚是快暢。

    忽禦史連楹沖着馬頭而來,燕兵隻認他是迎降,遂讓他走至馬前。

    不期他對着燕王大聲說道:“燕殿下乃太祖嫡子,既奉太祖之命分列燕藩,便當盡孝以遵太祖之成命而羽翼王朝。

    為何乘朝廷之柔一弱,遂為此叛逆之事?殿下縱恃兵強,篡了大位,而不忠不孝,如何能服天下!” 燕王道:“此天命也,汝迂儒不知,但當順受。

    ”連楹道:“天命篡君,既可順受;倘天命殺父,亦當順受耶?”燕王聽了大怒,尚未開言,而左右将士,竟用亂兵殺了。

    連楹身雖被殺,而一屍一猶僵立不仆。

    燕王既殺了連楹,又見徐輝祖引一隊兵來與之巷戰,故不敢便一逼一近阙下,建文帝因得在宮中打點。

     此時,一班具位之臣,已各有所圖,皆不入朝矣。

    惟有數十忠義之臣,或感恩深,或思義重,或激于君臣名分之難逃,竟不顧身家生死,入朝來相傍。

     程濟因說建文帝道:“時至矣,不容緩矣。

    陛下雖不死殉,卻當以死傳。

    ”建文帝道:“死何以傳?”程濟道:“縱火焚宮,而以燼餘之衮冕為證,則不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