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回 帝王廟祭祀先皇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紫雲如氣覆蒼旻,瑞氣氤氲霭禦宸;
穆穆春風披宇宙,融融化日滿乾坤。
時看塞北清塵将,又見川西奏凱兵; 縱有滇中兵未靖,也堪酩酊醉花蔭。
那僞夏明升率了家屬,在午門外待罪來降。
太祖憐他年幼無知,因封為歸命侯,賜以居第,在南京城裡,随廷臣行禮朝谒。
若緻君無道,暴虐烝民,俱是權臣戴壽。
命将戴壽斬首,為權臣誤國之戒。
其餘脅從,罪有大小,鹹各赦除。
且親制平蜀文,命官載入吏籍,以彰諸臣忠勤王家之績。
惟有曹良臣、華高因領兵馬追擊夏兵,馬陷坑阱,被槍而死。
太祖甚是痛惜,追封安國公,且說:“不意西征,傷我康茂才、汪興祖、曹良臣、華高四員傑将!”因令所在有司,建祠歲祭。
且與文臣宋濂等說:“從古曆代帝王,禮宜祭祀。
卿等當訪舊制,參酌奏行。
” 未數日間,禮官備将具奏,請每年一祀,每位帝王之前,進酒一爵。
時值秋享,太祖躬臨祭獻。
序至漢高祖前,笑曰:“劉君,劉君,廟中諸公,當時皆有憑借,以得天下,惟我與公,不階尺土,手提三尺,以登大寶,較之諸公,尤為難事,可供多飲三爵。
”又到元世祖位前,隻見面貌之間,忽成慘色,眼瞠邊若淚痛兩條,直垂至腮。
太祖笑道:“世祖,你好癡也!你已作天子幾及百年,亦是一條好漢。
你子孫自為不道,豪傑四起,今日我列你廟宇之中,位你末席,你之靈氣,亦覺有榮,反作兒女之态耶?”太祖慰谕才罷,世祖廟貌稍有光彩。
至今對漢高祖進酒三爵,遂為定制。
至如元世祖淚痕宛然尤存,亦是奇迹,此話不題。
且說太祖出廟,信步行至曆代功臣廟内,猛然回頭,看見殿外有一泥人,便問:“此是何人?”伯溫奏道:“這是三國之時趙子龍。
因一逼一國母,死于非命,抱了阿鬥逃生。
”太祖聽罷,說道:“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還該進殿才是。
”話未說完,隻見殿外泥人一大步走進殿中。
太祖又向前細看,隻見一泥人站立,便問:“此是何人?”伯溫又道:“這是伍子胥。
因鞭了平王的一屍一,雖系有功,實為不忠,故此隻塑站像。
”太祖聽罷,怒道:“雖然殺父之仇當報,為臣豈可辱君,本該逐出廟外!”隻見廟内泥人,霎時走至外邊。
随臣盡道奇異。
太祖又行至一泥人面前,問曰:“此是何人?”伯溫奏道:“這是張良。
”太祖聽畢,烈火生心,手指張良罵道:“聯想當日漢稱三傑,你何不直谏漢王,不使韓信抱恨,那蹑足封信之時,你既有一陰一謀不軌,不能緻君為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死不瞑目,千載遺恨。
你又棄職歸山,來何意去何意也?”太祖細細數說,隻見泥人連将頭點,腮邊掉下淚來。
伯溫在旁,心内躊蹰:“我與張良俱是扶助社稷之人,皇上如此留心,隻恐将來禍及滿門。
何不隐居山林,抛卻繁華,與那蒼松為伴,群竹為體,閑觀麋鹿銜花,呢喃燕舞,任意遨遊,以消餘生。
”籌畫已定,本日随駕回朝。
且說太祖正在龍辇中,遍望城外諸山,皆面面朝拱金陵,直是帝王建都去處。
卻遠望牛首山并太平門外花山,獨無護衛之意。
太祖帳然不樂,命刑部官帶着刑具,将牛首山痛杖一百,仍于形像如牛首處鑿石數孔,把鐵索鎖轉,令伊形勢向内,遂着隸屬宣州,不許入江甯管轄。
花山既不朝拱鐘山,聽大學中這些頑皮學生,肆行采樵,令山上無一茅,不許翠微生色。
且論且行,不覺已進東華門殿間。
正見畫工周玄素承旨繪天下江山圖于殿中通壁之上,其規模形勢,俱依禦筆,揮灑所成,略加潤色。
太祖便問道:“你曾畫牛首山與花山麼?”玄素跪覆說:“正在此臨摹。
”太祖便命把二山改削。
玄素頓首道:“陛下山河已定,豈敢動移!”太祖微笑而罷。
然聖終以二山無情,便有建都北平之意。
次日太祖設朝,劉基叩首奏曰:“臣劉基今有辭表,冒犯天顔,允臣微鑒。
”太祖覽表,說道:“先生苦心數載,疲勞萬狀,方今天下太平,君臣正好共樂富貴,何故推辭?”伯溫又奏道:“臣基犬馬微軀,身有暗疾,乞放還田裡,以盡天年,真是微臣僥幸,伏惟聖情谕允。
”太祖不從。
伯溫懇求再三,太祖方準
時看塞北清塵将,又見川西奏凱兵; 縱有滇中兵未靖,也堪酩酊醉花蔭。
那僞夏明升率了家屬,在午門外待罪來降。
太祖憐他年幼無知,因封為歸命侯,賜以居第,在南京城裡,随廷臣行禮朝谒。
若緻君無道,暴虐烝民,俱是權臣戴壽。
命将戴壽斬首,為權臣誤國之戒。
其餘脅從,罪有大小,鹹各赦除。
且親制平蜀文,命官載入吏籍,以彰諸臣忠勤王家之績。
惟有曹良臣、華高因領兵馬追擊夏兵,馬陷坑阱,被槍而死。
太祖甚是痛惜,追封安國公,且說:“不意西征,傷我康茂才、汪興祖、曹良臣、華高四員傑将!”因令所在有司,建祠歲祭。
且與文臣宋濂等說:“從古曆代帝王,禮宜祭祀。
卿等當訪舊制,參酌奏行。
” 未數日間,禮官備将具奏,請每年一祀,每位帝王之前,進酒一爵。
時值秋享,太祖躬臨祭獻。
序至漢高祖前,笑曰:“劉君,劉君,廟中諸公,當時皆有憑借,以得天下,惟我與公,不階尺土,手提三尺,以登大寶,較之諸公,尤為難事,可供多飲三爵。
”又到元世祖位前,隻見面貌之間,忽成慘色,眼瞠邊若淚痛兩條,直垂至腮。
太祖笑道:“世祖,你好癡也!你已作天子幾及百年,亦是一條好漢。
你子孫自為不道,豪傑四起,今日我列你廟宇之中,位你末席,你之靈氣,亦覺有榮,反作兒女之态耶?”太祖慰谕才罷,世祖廟貌稍有光彩。
至今對漢高祖進酒三爵,遂為定制。
至如元世祖淚痕宛然尤存,亦是奇迹,此話不題。
且說太祖出廟,信步行至曆代功臣廟内,猛然回頭,看見殿外有一泥人,便問:“此是何人?”伯溫奏道:“這是三國之時趙子龍。
因一逼一國母,死于非命,抱了阿鬥逃生。
”太祖聽罷,說道:“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還該進殿才是。
”話未說完,隻見殿外泥人一大步走進殿中。
太祖又向前細看,隻見一泥人站立,便問:“此是何人?”伯溫又道:“這是伍子胥。
因鞭了平王的一屍一,雖系有功,實為不忠,故此隻塑站像。
”太祖聽罷,怒道:“雖然殺父之仇當報,為臣豈可辱君,本該逐出廟外!”隻見廟内泥人,霎時走至外邊。
随臣盡道奇異。
太祖又行至一泥人面前,問曰:“此是何人?”伯溫奏道:“這是張良。
”太祖聽畢,烈火生心,手指張良罵道:“聯想當日漢稱三傑,你何不直谏漢王,不使韓信抱恨,那蹑足封信之時,你既有一陰一謀不軌,不能緻君為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死不瞑目,千載遺恨。
你又棄職歸山,來何意去何意也?”太祖細細數說,隻見泥人連将頭點,腮邊掉下淚來。
伯溫在旁,心内躊蹰:“我與張良俱是扶助社稷之人,皇上如此留心,隻恐将來禍及滿門。
何不隐居山林,抛卻繁華,與那蒼松為伴,群竹為體,閑觀麋鹿銜花,呢喃燕舞,任意遨遊,以消餘生。
”籌畫已定,本日随駕回朝。
且說太祖正在龍辇中,遍望城外諸山,皆面面朝拱金陵,直是帝王建都去處。
卻遠望牛首山并太平門外花山,獨無護衛之意。
太祖帳然不樂,命刑部官帶着刑具,将牛首山痛杖一百,仍于形像如牛首處鑿石數孔,把鐵索鎖轉,令伊形勢向内,遂着隸屬宣州,不許入江甯管轄。
花山既不朝拱鐘山,聽大學中這些頑皮學生,肆行采樵,令山上無一茅,不許翠微生色。
且論且行,不覺已進東華門殿間。
正見畫工周玄素承旨繪天下江山圖于殿中通壁之上,其規模形勢,俱依禦筆,揮灑所成,略加潤色。
太祖便問道:“你曾畫牛首山與花山麼?”玄素跪覆說:“正在此臨摹。
”太祖便命把二山改削。
玄素頓首道:“陛下山河已定,豈敢動移!”太祖微笑而罷。
然聖終以二山無情,便有建都北平之意。
次日太祖設朝,劉基叩首奏曰:“臣劉基今有辭表,冒犯天顔,允臣微鑒。
”太祖覽表,說道:“先生苦心數載,疲勞萬狀,方今天下太平,君臣正好共樂富貴,何故推辭?”伯溫又奏道:“臣基犬馬微軀,身有暗疾,乞放還田裡,以盡天年,真是微臣僥幸,伏惟聖情谕允。
”太祖不從。
伯溫懇求再三,太祖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