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中明朝科甲,實淹滞下僚者三十餘載;複受人羅織,插入魏珰,遂遭禁锢,抱恨終身。
今受大清特恩,超擢今職。
語雲:「士為知己者死」;本内院素秉血性,明析恩仇,将行抒赤竭忠,誓捐踵頂以報興朝。
恐爾士民識暗無知,妄議本内院出處;特揭通衢,使衆知悉』。
随征金華;城破,大铖搜朱大典外宅,得美女四人,宣淫縱欲。
過仙霞嶺,中風堕馬,已不能言,咋舌而死。
·方國安,字磐石,浙江諸暨人。
少無賴,逐樗蒲、淫酒,使氣搏人,裡不齒數;至私牽其族人耕牛貿之,為牛主所覺,于是族人共逐之,不令即祖祠。
國安野走從軍,隸甯南侯左良玉下,聽總督兵部尚書盧象昇節制,堵賊楚中。
國安短悍,每先登;自卒伍起,曆管軍。
弘光中,良玉既封侯,國安亦陞總兵,故與輔臣馬士英善。
乙酉,良玉稱兵内犯,以「清君側」為名,兵至浔;士英懼,命阮大铖督兵十萬往逆上流。
國安潛通士英,以舟師四千來歸。
時靖南侯黃得功疑入左間,士英出國安款表,乃信。
良玉病卒于軍,其子夢庚遂率其兵降清。
五月,鎮江不守,士英深結國安自固,勸帝出奔黃得功軍蕪湖,而身私走浙;國安以其兵護其辎重,道頗殘殺德清知縣趙士和。
方詣杭州,而清兵亦至;對仗萬松嶺,勝負不一。
先是,諸生沈乘以方兵可以戰清,谒士英請屯北關禦清;士民方恨士英入骨,并畏方卒暴橫,且潞藩慈和,計宜投款,于是競起殺乘。
國安以人心不可恃,渡錢塘,欲就食金華。
時鄉紳朱大典閉金華,拒守嚴;國安不得入,反攻不利。
适紹興諸生鄭遵謙等起兵,鹹持戟以應;七月,迎魯王監國紹興。
國安盡以其兵合守江幹,進複富陽、于潛等縣,屯朱橋;與清督張存仁對仗并無一捷,拜鎮東将軍。
國安有從子元科,機便善戰。
嘗逐北存仁,拔刀不及咫,斷其馬;存仁為再易馬,救脫去。
元科因知名自負,浙東倚以辦。
國安挾兵勢私士英,疏複入相。
衆議騰沸曰:『此錢塘尺水,不比揚子;馬酷斷送人死,不與』。
于是生員陸宇■〈火鼎〉等至,草檄斥之;百姓争鍵門以拒。
士英重怫人意,且止。
時富陽等縣複陷清,朱橋當清砲便圯,乃棄朱橋,退屯潭頭。
當是時,江海無不守,國安專營上流,亦往往登岸報捷,封鎮東伯;尋進侯。
魯監國使閣部張國維監其軍,欲一國安之權,奔走諸義。
會隆武已受江上諸表賀,晉國安公爵;國維乃請遵漢故事,築壇拜國安上将軍,亦封鎮國公。
尋以武宗嘗自稱鎮國公,故封荊國公;錄其以楚師來歸南都往績,仍賜上方劍、便宜行事,得節制諸軍。
久之,諸軍故不奉國安節制也。
國安勇而少謀,其選鋒皆可阻擊百萬,故清無一能渡突方營;而其裨偏日馳觸清,清每為驚去。
或有進「潛兵浙西、反攻武林」之策,國安連發七營,而将不忍前,國安亦止。
嘗曰:『吾且渡江走馬看六橋花也』!或蜚語興國公王之仁意清,不為魯力;獨國安深相信,舉酒賀曰:『非王将軍固西興,大費國安馬腹鞭』。
十二月,國安約諸師大舉,而先鋒威遠侯方元科适獲病;元科曰:『俟來年二月,元科病起』。
國安不聽,遂以漢土營銳師輕入五雲出西湖,而監軍國維以其師為後援。
計洩,清督張存仁預鍵西湖三門,而伺骁騎歸,截其援。
監軍師不經戰先潰,江上前銳師進,當堅無所得,退無歸,一日而盡。
元科涕曰:『吾見吾師之不返也!深入無援,古所忌。
大将軍久行間,而忘此乎』!自是江上之氣沮,饋饷缺。
五月,義師散,錢塘沙漲,清騎益伺上流;國安所守上流迄桐廬,兵分益單。
清有飲馬中流,馬逸過渡;方師一鬨散,自焚其營,頃刻數百裡盡。
六月朔,監國棄紹興避台,國安以其衆趣駕。
甫至台,而監國已陷澥去。
國安疏請登陸,保黃岩為後圖;上不應。
清師疾至黃岩,使馬士英說國安;國安遂先髡髮,下令軍中「有不從者斬」!至浦城,與馬士英、方逢年、楊鼎卿、方元科等同日被戮。
國安不識字,凡有移會,使人旁讀之;所改竄,多合文理。
當至危不懼,談笑自若。
賞罰嚴,常懸大金;使人上卮酒為壽,不惜也。
犯者,副将以下不假。
進以奇計,率不解。
其卒工對搏及走險擊虛諸法,無所事,尚氣;故其部傲不下人。
石匮書曰:馬士英弄巧成拙,欲用大铖而反為大铖所用,亡我宗社;肉其足食乎!大铖在先帝時,每思辨雪逆黨,蓄毒未發;至北變後,遂若出柙之虎,咆哮無忌。
及用間既成,超擢内院;國門一示,掃地盡矣!嗚呼!操、莽、溫、懿,猶知修飾邊幅;大铖一敗至此,與彼偷牛劇賊,抑又何異哉!
今受大清特恩,超擢今職。
語雲:「士為知己者死」;本内院素秉血性,明析恩仇,将行抒赤竭忠,誓捐踵頂以報興朝。
恐爾士民識暗無知,妄議本内院出處;特揭通衢,使衆知悉』。
随征金華;城破,大铖搜朱大典外宅,得美女四人,宣淫縱欲。
過仙霞嶺,中風堕馬,已不能言,咋舌而死。
·方國安,字磐石,浙江諸暨人。
少無賴,逐樗蒲、淫酒,使氣搏人,裡不齒數;至私牽其族人耕牛貿之,為牛主所覺,于是族人共逐之,不令即祖祠。
國安野走從軍,隸甯南侯左良玉下,聽總督兵部尚書盧象昇節制,堵賊楚中。
國安短悍,每先登;自卒伍起,曆管軍。
弘光中,良玉既封侯,國安亦陞總兵,故與輔臣馬士英善。
乙酉,良玉稱兵内犯,以「清君側」為名,兵至浔;士英懼,命阮大铖督兵十萬往逆上流。
國安潛通士英,以舟師四千來歸。
時靖南侯黃得功疑入左間,士英出國安款表,乃信。
良玉病卒于軍,其子夢庚遂率其兵降清。
五月,鎮江不守,士英深結國安自固,勸帝出奔黃得功軍蕪湖,而身私走浙;國安以其兵護其辎重,道頗殘殺德清知縣趙士和。
方詣杭州,而清兵亦至;對仗萬松嶺,勝負不一。
先是,諸生沈乘以方兵可以戰清,谒士英請屯北關禦清;士民方恨士英入骨,并畏方卒暴橫,且潞藩慈和,計宜投款,于是競起殺乘。
國安以人心不可恃,渡錢塘,欲就食金華。
時鄉紳朱大典閉金華,拒守嚴;國安不得入,反攻不利。
适紹興諸生鄭遵謙等起兵,鹹持戟以應;七月,迎魯王監國紹興。
國安盡以其兵合守江幹,進複富陽、于潛等縣,屯朱橋;與清督張存仁對仗并無一捷,拜鎮東将軍。
國安有從子元科,機便善戰。
嘗逐北存仁,拔刀不及咫,斷其馬;存仁為再易馬,救脫去。
元科因知名自負,浙東倚以辦。
國安挾兵勢私士英,疏複入相。
衆議騰沸曰:『此錢塘尺水,不比揚子;馬酷斷送人死,不與』。
于是生員陸宇■〈火鼎〉等至,草檄斥之;百姓争鍵門以拒。
士英重怫人意,且止。
時富陽等縣複陷清,朱橋當清砲便圯,乃棄朱橋,退屯潭頭。
當是時,江海無不守,國安專營上流,亦往往登岸報捷,封鎮東伯;尋進侯。
魯監國使閣部張國維監其軍,欲一國安之權,奔走諸義。
會隆武已受江上諸表賀,晉國安公爵;國維乃請遵漢故事,築壇拜國安上将軍,亦封鎮國公。
尋以武宗嘗自稱鎮國公,故封荊國公;錄其以楚師來歸南都往績,仍賜上方劍、便宜行事,得節制諸軍。
久之,諸軍故不奉國安節制也。
國安勇而少謀,其選鋒皆可阻擊百萬,故清無一能渡突方營;而其裨偏日馳觸清,清每為驚去。
或有進「潛兵浙西、反攻武林」之策,國安連發七營,而将不忍前,國安亦止。
嘗曰:『吾且渡江走馬看六橋花也』!或蜚語興國公王之仁意清,不為魯力;獨國安深相信,舉酒賀曰:『非王将軍固西興,大費國安馬腹鞭』。
十二月,國安約諸師大舉,而先鋒威遠侯方元科适獲病;元科曰:『俟來年二月,元科病起』。
國安不聽,遂以漢土營銳師輕入五雲出西湖,而監軍國維以其師為後援。
計洩,清督張存仁預鍵西湖三門,而伺骁騎歸,截其援。
監軍師不經戰先潰,江上前銳師進,當堅無所得,退無歸,一日而盡。
元科涕曰:『吾見吾師之不返也!深入無援,古所忌。
大将軍久行間,而忘此乎』!自是江上之氣沮,饋饷缺。
五月,義師散,錢塘沙漲,清騎益伺上流;國安所守上流迄桐廬,兵分益單。
清有飲馬中流,馬逸過渡;方師一鬨散,自焚其營,頃刻數百裡盡。
六月朔,監國棄紹興避台,國安以其衆趣駕。
甫至台,而監國已陷澥去。
國安疏請登陸,保黃岩為後圖;上不應。
清師疾至黃岩,使馬士英說國安;國安遂先髡髮,下令軍中「有不從者斬」!至浦城,與馬士英、方逢年、楊鼎卿、方元科等同日被戮。
國安不識字,凡有移會,使人旁讀之;所改竄,多合文理。
當至危不懼,談笑自若。
賞罰嚴,常懸大金;使人上卮酒為壽,不惜也。
犯者,副将以下不假。
進以奇計,率不解。
其卒工對搏及走險擊虛諸法,無所事,尚氣;故其部傲不下人。
石匮書曰:馬士英弄巧成拙,欲用大铖而反為大铖所用,亡我宗社;肉其足食乎!大铖在先帝時,每思辨雪逆黨,蓄毒未發;至北變後,遂若出柙之虎,咆哮無忌。
及用間既成,超擢内院;國門一示,掃地盡矣!嗚呼!操、莽、溫、懿,猶知修飾邊幅;大铖一敗至此,與彼偷牛劇賊,抑又何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