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美感
關燈
小
中
大
時,那種反思性分析的産物就是鑒賞原則。
鑒賞原則試圖闡明擁有美感的事物的特征。
于是,鑒賞力本質上是個人化的,它取決于個體的審美能力和文化水平。
盡管鑒賞原則是可以傳授的,但是創造美的方法&mdash&mdash甚至是欣賞美的方法&mdash&mdash卻是不可傳授的。
它是一種個人化情感,是一種美感策略(aesthetictact)。
鑒賞原則隻能對藝術家心靈中鮮活的美的形式做出枯燥的解釋。
藝術情感是創造性的,而鑒賞是批判性的,它隻能發生在藝術之後。
鑒賞的功能 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美就是善;隻有藝術家或者有德行的人才有資格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善。
然而,把美感背後的規則公式化并非毫無用處。
要鑒别什麼是美的,首先要建立一種美的觀念。
藝術沖動可能直接指向這種美的觀念,而美的觀念讓這些沖動不至于白白浪費。
意識觀念可以作為美的标準,也可以作為創造美的向導。
不過必須記住的是,這種意識觀念隻能從過去的産物中獲得其明确的形式。
而且,這種觀念必須用于新的創造,同時還必須不斷擴展它自己,從而包含各種新的發展。
任何建立終極觀念的嘗試都是徒勞的,而且造成了兩種惡劣的影響。
其一,它抑制了個人的努力,用那種對規則的嚴格服從取代了自發的創造行為,然而自由又是藝術創造的必要條件;其二,它把觀念束縛在已經完成的事物上,從而破壞了它的觀念特性。
這種做法隻會使觀念變成呆闆而陳腐的規則。
原本是對新創造的一種激勵,現在則變成了墨守成規的繁瑣命令。
不正常的美感 美感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它想在意識中獲得獨立的存在,并且變得更加精緻。
這不是由美麗的事物所引起的,而是因為美麗的事物所帶來的個人滿足感的緣故。
換句話說,美感退化成了唯美主義。
所以,欣賞不再是對美的熱愛,不再是對美麗事物的興趣,而是對美所帶來的愉悅的熱愛,對美麗事物在個體心靈上的反射作用的興趣。
或者,正确的鑒賞力本身變成了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對賦予經驗以價值的東西的真正欣賞。
個體并沒有放棄他對美麗事物的欣賞,而是把欣賞看作是對缺點的公開承認,并且表現出一種高傲的态度。
他變成了一個行家或者是業餘愛好者,并以他自己嚴格且精緻的鑒賞力而驕傲,而不是關注客觀的美的領域。
簡而言之,美感完全封閉在它自身内部,而沒有成為展現世界的美麗、漂亮和魅力的手段。
所以,懲罰是不可避免的,它會喪失神采和健康,并且最終喪失所有的情感活力。
這樣,情感變得無所作為,不能從每一次經曆的事物中獲得新的滋養,所以它隻能以自我摧毀而告終。
第15章注釋 阿倫:《生理美學》;格尼(Gurney):《聲音的力量》;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46講;貝恩:《情緒與意志》,第247&mdash270頁;麥科什:《情緒》,第148&mdash214頁;薩利:《感覺和直覺》第186&mdash245頁和《心理學》第531&mdash552頁;默裡:《心理學手冊》,第223&mdash235頁,第387&mdash390頁;拉紮勒斯:《精神生活》,第一卷(關于&ldquo幽默&rdquo);第二卷(關于&ldquo美術心理學&rdquo);施特倫貝爾:《心理學大綱》,第275頁及其後的内容;利普斯:《心理學研究》,第四篇;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627&mdash648頁;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62&mdash197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二部分,第176&mdash225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基礎》,第二卷,第179&mdash194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265&mdash281頁;黑克爾(Hecker):《喜劇心理學》;西貝克:《審美的本質》;卡裡爾(Carriere):《美的觀念》和《造型和詩歌的本質》;迪梅特羅斯科(Dimetresco):《美的觀念》;德雷埃爾(Dreher):《人際交往心理學中的藝術》;赫爾曼:《審美色彩學》;菲舍爾(Vischer):《美學》;烏爾裡齊:《實踐哲學基礎》,第157&mdash183頁;羅森克蘭茨:《醜的美學》;埃厄(Eye):《美的領域》;洛采:《美學基礎》;費希納:《美學初期教程》;諾伊德克爾(Neudecker):《研究》(曆史的);佩雷:《搖籃中的教育》,第11&mdash159頁;喬利:《教育學基本概念》第210頁及其後的内容;邁耶:《審美教育學》;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353&mdash363頁。
鑒賞原則試圖闡明擁有美感的事物的特征。
于是,鑒賞力本質上是個人化的,它取決于個體的審美能力和文化水平。
盡管鑒賞原則是可以傳授的,但是創造美的方法&mdash&mdash甚至是欣賞美的方法&mdash&mdash卻是不可傳授的。
它是一種個人化情感,是一種美感策略(aesthetictact)。
鑒賞原則隻能對藝術家心靈中鮮活的美的形式做出枯燥的解釋。
藝術情感是創造性的,而鑒賞是批判性的,它隻能發生在藝術之後。
鑒賞的功能 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美就是善;隻有藝術家或者有德行的人才有資格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善。
然而,把美感背後的規則公式化并非毫無用處。
要鑒别什麼是美的,首先要建立一種美的觀念。
藝術沖動可能直接指向這種美的觀念,而美的觀念讓這些沖動不至于白白浪費。
意識觀念可以作為美的标準,也可以作為創造美的向導。
不過必須記住的是,這種意識觀念隻能從過去的産物中獲得其明确的形式。
而且,這種觀念必須用于新的創造,同時還必須不斷擴展它自己,從而包含各種新的發展。
任何建立終極觀念的嘗試都是徒勞的,而且造成了兩種惡劣的影響。
其一,它抑制了個人的努力,用那種對規則的嚴格服從取代了自發的創造行為,然而自由又是藝術創造的必要條件;其二,它把觀念束縛在已經完成的事物上,從而破壞了它的觀念特性。
這種做法隻會使觀念變成呆闆而陳腐的規則。
原本是對新創造的一種激勵,現在則變成了墨守成規的繁瑣命令。
不正常的美感 美感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它想在意識中獲得獨立的存在,并且變得更加精緻。
這不是由美麗的事物所引起的,而是因為美麗的事物所帶來的個人滿足感的緣故。
換句話說,美感退化成了唯美主義。
所以,欣賞不再是對美的熱愛,不再是對美麗事物的興趣,而是對美所帶來的愉悅的熱愛,對美麗事物在個體心靈上的反射作用的興趣。
或者,正确的鑒賞力本身變成了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對賦予經驗以價值的東西的真正欣賞。
個體并沒有放棄他對美麗事物的欣賞,而是把欣賞看作是對缺點的公開承認,并且表現出一種高傲的态度。
他變成了一個行家或者是業餘愛好者,并以他自己嚴格且精緻的鑒賞力而驕傲,而不是關注客觀的美的領域。
簡而言之,美感完全封閉在它自身内部,而沒有成為展現世界的美麗、漂亮和魅力的手段。
所以,懲罰是不可避免的,它會喪失神采和健康,并且最終喪失所有的情感活力。
這樣,情感變得無所作為,不能從每一次經曆的事物中獲得新的滋養,所以它隻能以自我摧毀而告終。
第15章注釋 阿倫:《生理美學》;格尼(Gurney):《聲音的力量》;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46講;貝恩:《情緒與意志》,第247&mdash270頁;麥科什:《情緒》,第148&mdash214頁;薩利:《感覺和直覺》第186&mdash245頁和《心理學》第531&mdash552頁;默裡:《心理學手冊》,第223&mdash235頁,第387&mdash390頁;拉紮勒斯:《精神生活》,第一卷(關于&ldquo幽默&rdquo);第二卷(關于&ldquo美術心理學&rdquo);施特倫貝爾:《心理學大綱》,第275頁及其後的内容;利普斯:《心理學研究》,第四篇;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627&mdash648頁;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62&mdash197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二部分,第176&mdash225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基礎》,第二卷,第179&mdash194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265&mdash281頁;黑克爾(Hecker):《喜劇心理學》;西貝克:《審美的本質》;卡裡爾(Carriere):《美的觀念》和《造型和詩歌的本質》;迪梅特羅斯科(Dimetresco):《美的觀念》;德雷埃爾(Dreher):《人際交往心理學中的藝術》;赫爾曼:《審美色彩學》;菲舍爾(Vischer):《美學》;烏爾裡齊:《實踐哲學基礎》,第157&mdash183頁;羅森克蘭茨:《醜的美學》;埃厄(Eye):《美的領域》;洛采:《美學基礎》;費希納:《美學初期教程》;諾伊德克爾(Neudecker):《研究》(曆史的);佩雷:《搖籃中的教育》,第11&mdash159頁;喬利:《教育學基本概念》第210頁及其後的内容;邁耶:《審美教育學》;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353&mdash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