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形式化情感

關燈
要取決于它在觀念序列中所處的位置。

    在高尚的宗教情感中,玩笑是無趣的;對于一個正處于極度悲傷的人而言,歡聲笑語也不會讓他感到高興。

     (5)連續效應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新元素的介入,那麼任何一種情感的連續效應都将使得這種情感減弱。

    這符合我們的預期,因為我們的活動儲備是有限的。

    如果沒有經常受到新的刺激,那麼活動将會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同樣的愉悅一直沒有任何新刺激的介入,那麼這種愉悅将不會讓人繼續感到快樂。

    如果沒有受到新刺激的強化,痛苦也将不再痛苦了。

    有些活動為不可預料的刺激的介入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所以隻有這些活動才會一直帶來歡樂。

    遊戲就擁有這樣的愉悅,因為它并沒有把它的行為限制在某種具體的界線之内,而是允許行為不斷地變化。

    人工刺激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心理學原理:在沒有任何變化的狀态下,連續性是不健康的,因而不會令人感到愉悅;此外,如果沒有自然的刺激變化,那麼主體将會尋求那些不自然的變化。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應該忽略這樣的事實:有些行為在開始時并不能讓人感到愉悅,因為它們對有機體的快樂沒有益處;不過,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下去,那麼它們有可能會産生愉悅感。

    行為使相關的器官不斷地修正,最終讓它與最初厭惡的那些事物變得協調起來。

    我們在讀一本書時,剛開始可能覺得很沉悶,後來慢慢就發現其中的快樂了;抽煙和喝酒的人在他們的習慣中找到了快樂,這同樣可以用來解釋上述原理。

    在這些例子中,如果器官的變化是整個有機體的發展,那麼就能夠獲得持久的愉悅。

    然而,當整個有機體無法與它的環境進行适宜的調節時,對一組器官進行調節還是有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暫時的愉悅過後,必将伴随出現持久的痛苦。

    事實的确如此,不僅身體活動是這樣,道德領域的行為也是這樣的。

     3.指向未來的調節感 盡管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基于過去的經驗,但是這些活動也擁有未來的目的。

    而且,所指向的目的和産生的活動之間存在某種關系,有些特定的情感就是從這種關系中産生的。

    一般地,這一類情感的典型形式就是期望,這種情感伴随着心智的延伸,其激烈的形式是渴望。

    如果自我對所指向的目的非常感興趣,那麼這種情感可稱為期盼或者焦慮;如果結果符合自己的願望,那麼期望就變成了期盼,而焦慮或擔憂則剛好相反。

    勇敢是當一個人面對他覺得可勝任的未來時所産生的情感;而膽怯則是當無法應付所期望的目的時産生的情感。

     積極的情感 指向未來的活動并非純粹隻是被動地等待所期望的結果,而是主動地向前去實現這些結果。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會表現為一種壓力感、努力感和奮鬥感。

    如果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那麼情感就變成了追求感。

    如果追求感很強烈,那麼它就變成了向往。

    如果努力是為了避免預期的目的,那麼就出現了厭惡感。

    還有一類情感是伴随着目的本身的,它們是成功感或者失敗感、滿足感或者失望感等。

     總結 情感是活動的伴随物。

    自我在心靈的每一種活動中發現了它自己的特性。

    在每一種活動中,自我發現它自己要麼受到阻礙,要麼得到促進;要麼受到抑制,要麼得以發展。

    因此,在每一種活動中都會存在愉悅或者痛苦。

    由于活動并不是完全随機的,而是擁有特定的關聯和目的,所以情感總是伴随着調節,這就好比我們在知識部分所說的統覺。

    所有得以實現的調節都會産生愉悅;而失敗的或者錯誤的調節則會産生痛苦。

    調節活動是通過刺激而發揮作用的,而且在下面兩種情況中,将會缺乏調節或者說隻存在不合适的調節,于是就會産生痛苦。

    這樣的情況即是指,相對于能量而言,所提供的刺激太大、太不一緻或者太強烈了,或者太小、太相似或者太微弱了(也許完全不存在)。

    統一和變化的恰當結合,會産生最佳的能量和最成功的調節,因而産生最大的愉悅。

     第12章注釋 默裡:《心理學手冊》,第378&mdash385頁;麥科什(McCosh):《情緒》,第115&mdash148頁;巴斯科姆(Bascom):《心理學原理》,第249&mdash255頁;貝恩:《情緒與意志》,第63&mdash93頁以及第145&mdash198頁;布朗:《心靈哲學》,第二卷,第31&mdash193頁以及第272&mdash313頁;布勞巴赫:《情感心理學》,第95&mdash112頁;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85&mdash129頁;烏爾裡齊:《身體與心靈》,第二卷,第182&mdash199頁;貝内克:《心理學綱要》,第一卷,第45&mdash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