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美感
關燈
小
中
大
定義和論述模式
美感是伴随着對經驗的觀念價值的理解過程而産生的情感。
理智感是美感的先決條件,因為它是對經驗的意義的情感,或者說是對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情感;而且,正如我們在探讨認識時所看到的,意義或關系是一種徹底的觀念因素。
下面我們首先介紹美感的一般性質、對它的分析以及各種成分;其次,指出美感是各種美術活動的動力;最後,探讨美感的客觀方面,即審美判斷或者說鑒賞力。
1.一般性質 正如剛剛所說,美感起源于對經驗因素的觀念價值的思索。
但這并非意味着先有對某種關系的理性理解,然後比較這些關系和觀念價值是否一緻,由此伴生出對美的感覺。
實際上,它的意思是說,每一次經驗因素都和心智的觀念有一定的關聯,而心智能通過美感或醜感立即對這些關系做出反應。
這種情感是心理過程内在的、個體的一面;它先于理智的理解,而不是發生在其後。
我們将考察:1)美感和觀念化的聯結;2)美感的普遍性;3)構成美感的主要因素。
(1)觀念化和美感 每一種意識内容都可能擁有美的元素。
或者說,它确實擁有美的元素,因為它包含着觀念元素。
我們常常談及美麗的風景、漂亮的雕塑、富有韻律的美文、完善的真理、英勇的事迹以及優秀的品質,它們都可以用&ldquo美麗&rdquo來形容。
同樣,&ldquo醜&rdquo這個詞也可以用在事實、道德行為以及專業的藝術創作上。
然而,它并不是指真理的理智方面,也不是指品質的道德方面。
真理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找到真理的表達方式時,對觀念的特殊情感激蕩着心靈;而品德的美麗源于它是一種觀念的化身。
真理除了傳遞信息之外,品德除了獲得贊揚之外,在它們的活動中都包含着一種滿足感。
這種對于和諧觀念客觀呈現的滿足感就構成了人的美感。
理智觀念化和審美觀念化 沒有一種認識不包括觀念化過程。
不過,美不是真理,美感也不同于理智感。
下面的分析可能提供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解釋。
一個人要認識火車,必須經過一個觀念化的過程。
他對感官所呈現的所有關系進行解讀從而獲得這些感覺信息的意義。
這種把過去的經驗結果解讀為感覺的過程,可以說就是認識火車的過程。
然而,這種觀念化過程并沒有構成美的特性。
觀念化過程所采取的形式是完全客觀的,它被看成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
觀念的特征雖然存在,但完全存在于客體中。
因此,我們獲得的情感隻是一種理智感,僅僅是火車及其部件和其他事物的關系所引發的情感。
從另一方面來看,一旦火車被看作一種觀念的完美體現,火車也就擁有了&ldquo美&rdquo。
當一個人把自己内在的觀念以恰如其分并富有美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一個藝術家。
無論何時,不管是關注這列火車相互聯系的部件,還是它的整個功能,從它的精神或觀念中,它突破距離阻隔的能力,在交換商品和觀念的過程中将人們聯結在一起的能力,我們都能體驗到美的情緒。
理智興趣和活動的産物有關,而審美興趣則和表達一種觀念的過程相聯系。
美的感覺元素 沒有哪種美的事物不擁有感覺元素,就像沒有哪種認識對象能脫離感覺元素而存在。
然而,從藝術角度來看感覺元素的組合,比從理智角度來看要重要得多。
當一朵玫瑰被看成一個認識對象時,它的色彩就無關緊要了。
樂器的撞擊聲可以作為一次科學調查的對象,也可以是一首貝多芬奏鳴曲。
但是在藝術當中,即便是作為純粹感覺特性的顔色,即便是脫離了更高的觀念聯合的聲音,也足以産生美的效果。
一種觀念本身可能是很美的,但如果表達它的感覺素材選擇不當,也會變得很醜。
相反,一個相對普通的觀念,如果表達的素材恰當,也能變得很美。
這種說法強調了感覺基礎在藝術當中的重要性,但它與上一段中所說的觀點&mdash&mdash藝術中的觀念化過程有更大的分享可能性&mdash&mdash并不矛盾,而是一緻的。
其實,感覺素材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它隻是表達觀念的一種途徑。
在認識活動中,感覺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即任何感覺都能傳遞信息,認識活動中的信息都是等價的。
但是在藝術活動中則并非如此,因為感覺是有價值的,隻有特定的感覺素材才能表達特定的觀念。
藝術的自由 由此可知,在藝術領域内,我們僅需要處理那些和觀念相符、能體現觀念價值的感覺信息。
所以,在形式上而言,藝術比科學更加自由。
這是因為,科學必須遵循那些已經被發現實際存在的所有關系。
然而,藝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它能任意地處理所有的實際關系或事實,這種自由是指它能找到一種自我不受外部限制的事實。
這種事實能夠滿足自我的某種興
理智感是美感的先決條件,因為它是對經驗的意義的情感,或者說是對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情感;而且,正如我們在探讨認識時所看到的,意義或關系是一種徹底的觀念因素。
下面我們首先介紹美感的一般性質、對它的分析以及各種成分;其次,指出美感是各種美術活動的動力;最後,探讨美感的客觀方面,即審美判斷或者說鑒賞力。
1.一般性質 正如剛剛所說,美感起源于對經驗因素的觀念價值的思索。
但這并非意味着先有對某種關系的理性理解,然後比較這些關系和觀念價值是否一緻,由此伴生出對美的感覺。
實際上,它的意思是說,每一次經驗因素都和心智的觀念有一定的關聯,而心智能通過美感或醜感立即對這些關系做出反應。
這種情感是心理過程内在的、個體的一面;它先于理智的理解,而不是發生在其後。
我們将考察:1)美感和觀念化的聯結;2)美感的普遍性;3)構成美感的主要因素。
(1)觀念化和美感 每一種意識内容都可能擁有美的元素。
或者說,它确實擁有美的元素,因為它包含着觀念元素。
我們常常談及美麗的風景、漂亮的雕塑、富有韻律的美文、完善的真理、英勇的事迹以及優秀的品質,它們都可以用&ldquo美麗&rdquo來形容。
同樣,&ldquo醜&rdquo這個詞也可以用在事實、道德行為以及專業的藝術創作上。
然而,它并不是指真理的理智方面,也不是指品質的道德方面。
真理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找到真理的表達方式時,對觀念的特殊情感激蕩着心靈;而品德的美麗源于它是一種觀念的化身。
真理除了傳遞信息之外,品德除了獲得贊揚之外,在它們的活動中都包含着一種滿足感。
這種對于和諧觀念客觀呈現的滿足感就構成了人的美感。
理智觀念化和審美觀念化 沒有一種認識不包括觀念化過程。
不過,美不是真理,美感也不同于理智感。
下面的分析可能提供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解釋。
一個人要認識火車,必須經過一個觀念化的過程。
他對感官所呈現的所有關系進行解讀從而獲得這些感覺信息的意義。
這種把過去的經驗結果解讀為感覺的過程,可以說就是認識火車的過程。
然而,這種觀念化過程并沒有構成美的特性。
觀念化過程所采取的形式是完全客觀的,它被看成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
觀念的特征雖然存在,但完全存在于客體中。
因此,我們獲得的情感隻是一種理智感,僅僅是火車及其部件和其他事物的關系所引發的情感。
從另一方面來看,一旦火車被看作一種觀念的完美體現,火車也就擁有了&ldquo美&rdquo。
當一個人把自己内在的觀念以恰如其分并富有美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一個藝術家。
無論何時,不管是關注這列火車相互聯系的部件,還是它的整個功能,從它的精神或觀念中,它突破距離阻隔的能力,在交換商品和觀念的過程中将人們聯結在一起的能力,我們都能體驗到美的情緒。
理智興趣和活動的産物有關,而審美興趣則和表達一種觀念的過程相聯系。
美的感覺元素 沒有哪種美的事物不擁有感覺元素,就像沒有哪種認識對象能脫離感覺元素而存在。
然而,從藝術角度來看感覺元素的組合,比從理智角度來看要重要得多。
當一朵玫瑰被看成一個認識對象時,它的色彩就無關緊要了。
樂器的撞擊聲可以作為一次科學調查的對象,也可以是一首貝多芬奏鳴曲。
但是在藝術當中,即便是作為純粹感覺特性的顔色,即便是脫離了更高的觀念聯合的聲音,也足以産生美的效果。
一種觀念本身可能是很美的,但如果表達它的感覺素材選擇不當,也會變得很醜。
相反,一個相對普通的觀念,如果表達的素材恰當,也能變得很美。
這種說法強調了感覺基礎在藝術當中的重要性,但它與上一段中所說的觀點&mdash&mdash藝術中的觀念化過程有更大的分享可能性&mdash&mdash并不矛盾,而是一緻的。
其實,感覺素材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它隻是表達觀念的一種途徑。
在認識活動中,感覺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即任何感覺都能傳遞信息,認識活動中的信息都是等價的。
但是在藝術活動中則并非如此,因為感覺是有價值的,隻有特定的感覺素材才能表達特定的觀念。
藝術的自由 由此可知,在藝術領域内,我們僅需要處理那些和觀念相符、能體現觀念價值的感覺信息。
所以,在形式上而言,藝術比科學更加自由。
這是因為,科學必須遵循那些已經被發現實際存在的所有關系。
然而,藝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它能任意地處理所有的實際關系或事實,這種自由是指它能找到一種自我不受外部限制的事實。
這種事實能夠滿足自我的某種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