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思維

關燈
關于金子,所有我能形成的可能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概念的發展。

    當我說黃金的原子量是197,它有很好的延展性,可溶于王水(aquaregia)等,隻是陳述了這麼多原本已經包含于金這個概念中的元素。

    但是,在另一方面,沒有這些判斷,我就不可能認識到黃金的概念中包含這些元素。

    每一個新的判斷,都使我獲得一些過去我所沒有的關于黃金的信息。

    由此看來,概念隻是判斷的彙聚,是衆多判斷的組合;而另一方面,判斷又是概念的結果,它們雙方互為條件。

     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 判斷有兩種形式:将概念中包含着的内容顯露出來,這是分析判斷;而用新的内容充實概念的意義或用概念指代它原本沒有指代的新的現實對象,這是綜合判斷。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有兩種類型的判斷;它們是同一個判斷的兩個方面,判斷有時是綜合性的,而有時又是分析性的。

    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就是說每一個判斷都同時既肯定了同一性又肯定了差異性。

     例證 如果我說,豬是一種厚皮動物,很顯然,我在兩個觀念之間形成了同一性,我将它們形成了聯系或對它們進行了綜合。

    我同時還對它們進行了區分,但這個過程不太明顯。

    這一過程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事實顯示出來:如果隻有一個觀念,就不可能有判斷。

    判斷一定是具有二重性的。

    除了形式邏輯學家外,一般人都不會去做同一性的判斷。

    當我們說&ldquo人是人&rdquo的時候,仍然意味着區分。

    我們的意思是:無論社會階層、貧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有多大,就人本身作為人的存在而言,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肯定他們的區分的存在,和我們肯定他們的統一性的存在一樣堅定,雖然後者通常表現得比前者更明顯。

    在排除性判斷中,則剛好相反。

    既然任何智力活動都蘊含了統一與區分,而判斷則肯定了這種蘊含的二重性的存在,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判斷顯然是一種典型的智力活動。

     判斷的真僞 在某種程度上,心理學并不關心判斷的真假,因為真與假的判斷都具有同等的心理學過程。

    但是,即便在純粹心理學的立場上,這兩者之間的差别依然是存在的。

    心智一旦認為某個判斷是不真實的,就會竭力将它糾正過來,而正确的判斷卻不用作任何改變。

    因而,心理學中的真假問題僅僅是一個條件(condition)的問題,隻有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心智才會認為判斷為真或為假。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判斷是心智的活動,而對真假的區分和它緊密相聯。

    在知覺中以及在記憶中,感覺元素總是真實的,因此,心智活動也總是真實的。

    更準确地說,它們是既已存在的事實,所以并不存在真假的區分問題。

    隻有當一個元素指代了另一個元素時,才有真假問題;也就是說,隻有在判斷中,才有真假的問題。

     例證 例如,如果有人知覺到一個鬼魂,其感覺元素是真實存在的,并且是真實存在的寫照。

    他的心理也會依據這個知覺産生實際活動。

    這一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是事實,無所謂真假,至多它可以被稱為正常或非正常。

    隻有當一個元素與另一個元素相聯系時,才體現為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隻有當感覺的表象被心智解釋為一個實際存在的鬼魂時,它才是真實的。

    這是将觀念映射于現實的過程,或者,這是一個判斷的過程。

    所以,隻有判斷才有真或假的區分。

    從心理學的立場出發,當一個判斷與其他判斷保持協調時它為真;而當它與其他判斷相對立時為假。

    例如,假設有一個人把遠處的一團雲看成了山,這個判斷為假,是因為它與他的其他判斷不一緻;他對當前的表象的認識越豐富,就會不由自主地對它做出更多的判斷。

    如果我在暗淡的月光下,把一團黑影看成了一棵樹,這個判斷為真,因為它與我的關于這個對象的其他判斷相協調。

    所以,從心理學家的立場看來,所謂判斷為真,就是判斷之間相互協調的關系,而假就是對立的關系。

     對真的驗證 前面已經提到,心智總是在驗證假設的真假,心智把這個假設與已經習得的真值系統作比較來獲得真假結果。

    當心智面臨一個新異的命題時,理智活動會偵察它的已經被确認為真的内容,或者它與先前命題的關系;如果新命題與前面命題的關系協調一緻,或者新命題拓展了原有命題;或者相反,是原有命題拓展了新命題,那麼這個命題會被識别為真;如果兩者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其中一個必須為假。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心智中早已存在着一個既定的規則,心智用它來識别每一個判斷的真假。

    并不存在一個簡單的規則或法則,可以即時地識别一個判斷的真假;唯一的識别規則是這個判斷與整個既有知識之間的關系,或與既有的關系系統之間的關系。

    通過這種關系,真假才得以辨别。

    這種規則的識别力,實際上取決于智力已有的認識或既有的知識水平。

     信念 關于真假的識别,自然地将我們引到了關于信念的讨論。

    信念也許隻是一種情感特征,它的支持系統是人的意志決心。

    當然,它也離不開知識的支持。

    它是知識的主觀方面。

    相信一個事物,就意味着認為它是真的。

    正确認識到心理學意義上的信念,最重要的一點,要認識到信念不是心智脫離于判斷的孤立的狀态,而是判斷的必要的伴侶。

    每一個智力活動、每一個斷言隻要是反映了某種特定的關系,都會被相信是真的。

    智力活動必須肯定它自己的存在,以及它自己的活動,這種肯定就是信念。

    理智必須相信它自己,相信自己做出的每一個判斷。

    隻有基于對自己掌握真理的信念,理智活動才能嘗試去作判斷。

     疑問 随着經驗的增長,心智漸漸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判斷都與普遍智力的條件統一;也就是說,心智發現它的某些判斷之間存在相互沖突,因此産生了疑問;心智不能确定這個特殊的判斷與自己、與整個知識系統是統一的還是矛盾的。

    心智認識到,也許它的絕大多數判斷都必須随着經驗的增長而修正,因此它學會了接受暫緩做出判斷的狀态。

    心智不再像孩子的行為一樣隻接受真的判斷;它并不急于做出判斷,而是等待證據;這些證據要顯示的是聯系,是被考察的關系與構成智力活動的所有關系之間的聯系。

     不信任 當證據顯示特殊的給定關系與所有已知的真理之間沒有形成一種和諧關系時,心智就表示出不信任的态度。

    但必須指出,不信任隻是心智活動的一種特殊内容,它不具備普遍性。

    普遍的不信任是智力活動對智力本身的不信任,是自相矛盾的。

    我們不相信這個或那個特殊的判斷,是因為我們相信某些判斷:第一,我們相信智力的一般活動;第二,我們還相信某些判斷,它們與我們不信任的那個判斷相矛盾。

    總之,我們不相信這個判斷,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别的判斷;不信任隻是信任的一種特殊形式。

    否認某些内容的前提是有的内容被肯定了。

     IV推理 前面的所有讨論已經讓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沒有純粹的直接知識。

    每一個認知都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說,每一個認知都以其他認知為條件。

    (在知識的過程中)知覺是最直接的活動,但是知覺也是中介性的。

    比如當我說這是一本書時,我的感覺提供了直接的表象,但它并不能告訴我這是一本書。

    隻有當我将當前的感覺映射于過去的經驗,并對它們進行解讀,我才能夠認識到這是一本書。

    如果感覺不經過這個映射活動,它就不會具有意義,也就不可能被解讀為一本書或其他任何對象。

    總之,所有的知識都暗示着這樣一個事實,即它是一個超越當前感覺本身而将它與其他内容相聯系的過程。

    正是這種不局限于當前的活動構成了中介因素。

     推理的定義 在知覺、記憶和判斷等過程中,這種中介元素都被吸收成為這些過程的結果。

    當我們說&ldquo這是一本書&rdquo、&ldquo雪是白的&rdquo、&ldquo哥倫布于1492年發現了美洲&rdquo、&ldquo我曾經見過格蘭特将軍&rdquo等等的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心理活動中都包含了一種外在于它自身的原因,每一句話的整體的意義都依賴于它與其他某種東西的關系。

    我們實際上經曆了這樣的活動,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是因為某種别的東西的原因;但我們卻認識不到這個原因。

    所有的意義都是通過與某種别的東西之間的關系來确定的,但當我們研究意義的結果時,往往忽略了産生結果的過程,而僅僅把它看作一個結果。

    推理就是對包含在知識中的中介元素的清晰辨識。

    它是對事物質的原因、相互關系的有意識的認識,它把一個對象映射于超越其自身的存在。

    所以,它并不是産生新知識的活動,但是使知識得以發展的活動都依賴于它。

    推理可以被定義為:這是一種心智活動,它揭示了所有意識内容之間的關系,通過揭示這些關系,活動的意義得以實現,活動本身也得以實現。

     内隐推理 通常這種關系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例子來認識。

    我們說&ldquo這是雪&rdquo,那是因為我看見的對象與我們去年冬天經驗過的雪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由一個特例定義了另一個特例。

    所以,當兒童說&ldquo火是會燃燒的&rdquo,那是因為他曾經見過其他燃燒的火。

    他将一個鐵塊擲入水中,知道它會沉入水底,因為他曾經見到其他某個重物也會沉入水底。

    如果他扔到水裡的每一件物體都沉底了,他會認為一塊棉花也會同樣沉入水底。

    總而言之,這種推理是以相似性為中介,由一個特例推理另一個特例,但通常我們進行這種推理時,并沒有認識到這種相似性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種内隐(implicit)推理。

    每一個知覺,每一個記憶都是内隐推理的例子。

    如果兒童對特定的感覺進行解釋,并說他看見一個人,這是由于他無意識地認識到了這個經驗與其他經驗之間的相似性。

     外顯推理 在另一種情況下,心智也可能有意識地認識到是什麼意義在兩個例子之間形成了聯系,形成兩個例子的同一性元素是什麼;心智能夠知道,這種物質為什麼叫雪,以及是什麼條件導緻了燃燒。

    心智也會認識到,這種物質實際上是水,它的特定特征使它形成了雪,這是因為在某一溫度下,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凝固并形成結晶。

    心智同樣也能夠認識到,燃燒是分子活動的普遍規律的一個例證。

    心智不僅僅是通過相似性從一個例子去斷言另一個例子;它還能夠認識到推理過程本身,也能夠意識到是什麼構成了這種同一性。

    這就是外顯(explicit)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