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思維

關燈
夠指代更多的對象)。

    任何其他概念的發展過程都是這樣。

    它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它所指代的對象的範圍(wideness)和意義的深刻性(depth)。

    更多的對象被統一進一個概念之中,它所包含的變式就越多。

    總之,概念就是兩個元素之間的統一性與區别的聯合。

    它是用一個理性來囊括各種差異的一種認識活動。

     内涵和外延 邏輯學家在概念的内涵與外延之間作了明确的區分。

    外延是指概念所能夠指代的對象的範圍的寬狹,數量的多寡;内涵是指概念的意義的深度(depth),即概念所包含的性質的多少。

    邏輯學家進一步指出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寬,内涵就越少,反之亦然。

    也就是說,一個概念包含的對象數量越多,它所包含的性質就越少。

    這一規律在形式邏輯中成立,在心理邏輯(psychological)中卻未必成立。

    我們已經看到,注意分配的廣度并不會影響它在不同對象上的注意深度,隻要不同對象都被歸結為一個基本的統一體(第133頁),概念化過程就會顯示出同樣的規律。

     随着抽象分析的增加,或者是概念外延的擴大,綜合性聯結也随之增加了,即概念的内涵也因此而加深。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将不得不說,植物學家對植物類型的了解越多,他對其特征的了解就越少。

    如果概念隻是對同一類對象的共同性(common)特征形成一個抽象的觀念,那麼每增加一個新的項目,比如每當發現了一種新的植物,就有一些限定性特征被排除掉。

    當這個觀念可以指代這個類中的每一個對象時,也就是概念的外延足夠豐富時,其内涵将會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認識的對象越豐富,觀念就越貧乏。

    這個荒謬的結果說明,如前所述,真正的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聯合,它包含的變式越多,它的限定性(definite)也越多,與此同時,它也更能指代對象的相似性特征,因此更加具有一般性。

     知識的發展 在這裡形成一個關于知識發展的特征的一般性理論是很恰當的。

    知識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别到一般的過程。

    而事實上,知識過程是從個别到個别的過程。

    個别觀念在最開始時,所指示的對象通常被認為是非常模糊和具有普遍性的,或被認為是極其特别的、不同尋常的。

    兒童認人的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最開始時,兒童認識了他的父親,叫他爸爸;同時,他會把所有的男人都叫爸爸。

    這時,他的觀念是非常模糊的,用&ldquo爸爸&rdquo指代一個類。

    在這個例子中,他的知識一開始是一般性的,然後逐漸發展為限定性的或清晰的。

    他學會了區分他父親與其他男人,區分人與其他對象。

     普遍性的增長 在限定性發展的同時,兒童知識的普遍性也在增長。

    一開始的混沌并不是真正的普遍性,因為這時兒童并沒有認識到是什麼樣的特征構成了人的普遍意義。

    他隻能對每一個他看見的個别的人形成單獨的、特殊的觀念。

    與此同時,他的知識開始分化,他開始區分人與其他對象,這時,兒童關于人的觀念才開始趨于普遍性了,因為他開始領悟到是什麼特征構成了人。

    他不再把所有男人都叫作爸爸,他認識到了構成父子關系的必要條件了。

    而對于其他每一個具體的人,他也漸漸學會了正确的稱呼,因為他對這個稱呼的意義了解得越來越多了,而意義本身總是普遍性的。

     真實的例證 如果有人認為知識是開始于具體或特殊的觀念,那麼他就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最初的特殊性實際上是極度未分化的、混沌的特殊性,而知識的發展正是這樣一個過程,即不斷地對這些觀念進行限定和分化,使它們更加具體。

    如果有人說知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趨于一般化和抽象化的過程,他就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抽象的觀念僅僅是概念化的一部分;事實上,一般性觀念總是指示着某些具體對象,正是通過把普遍性映射于具體對象,它們才因此而獲得了特定的意義。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知識以模糊的個别觀念為開端,逐漸發展成為界定清晰的個别觀念。

    這個發展過程以它與其他觀念的關系為中介,或者以初始觀念的普遍性為中介。

    一般性觀念是分析性抽象化的結果,它不是漂浮在空中的,它通過綜合過程而返回個别對象,使它們更豐富,富于普遍性意義。

    同時,普遍性觀念指代了更多的變式,包含了更多的具體對象,因此它自己也更加明晰。

    具體而言,知覺以概念為中介而得到發展,概念則通過對知覺的綜合映射而豐富了自己。

     (3)概念與語言 正是通過語言作為中介,概念的普遍性元素把它自己映射于特殊的對象中,從而使自己更加清晰。

    語言是一種持續性的心智活動,它不斷地在一般性的概念與特殊對象之間實現轉換。

    它把概念映射于特殊對象上,使對象普遍化;它把概念與對象聯結而使概念特殊化。

    每一個名稱(name)在它自己的本質中都是普遍性的。

    當我說&ldquo人&rdquo這個稱呼時,我并不是指一個特别的人,這一個人或那一個人;我指的是一般的&ldquo人&rdquo,也就是一個關于某種屬性的觀念,是關于人的意義。

    語言永遠不能把握真實的存在,它隻能把握意義。

    語言需要通過一些感覺來指示實際的存在,比如&ldquo這&rdquo、&ldquo那&rdquo。

    它們與手勢相配合,形成了語言的特指功能。

     特殊存在中的語言 我們還必須避免陷入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之中:有時人們會認為,觀念總是特殊的。

    比如一個人總是作為這個或那個人而存在,隻有當他被稱為&ldquo人&rdquo時,才具有了一般性,于是,隻有名稱才是這個例子中唯一的普遍性元素。

    事實上&ldquo人&rdquo這個稱呼作為一個存在,它本質上是純粹感覺性的或特殊的。

    這個稱呼本身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它需要由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時間來實現它,它的全部意義就是描述了存在(existence)。

    隻有當它包含了某種觀念時,它才變得一般化,并因此成為所有具有這一觀念或意義的對象的象征或代表。

    如前所述,語言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在它所指的領域内,它是一般性的。

    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幾乎不可能獲得一般性觀念,不能認識關系,不能理解不同對象之中的共同意義。

    但是,另一方面,就其存在而言,語言是感覺性的、特殊的。

    它通過把抽象觀念與某些具體對象相聯系,從而使得抽象的觀念變得具體或清晰。

     心智的兩方面活動 語言并不是心智的附庸,也不是被人為地嫁接到心智之中的;它是心智活動的本質模式,是心智活動的表達方式。

    認識到這一種聯系至關重要。

    概念,作為對意義普遍性元素的理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它被心智活動掌控着,是統覺過程的統覺。

    在想象過程中,心智把它自己所持有的意義投入表象之中,因而形成了觀念。

    普遍化過程是心智活動的一種形式。

    但是如果這種心智活動沒有一個名稱,它将變得無以名狀,會被抽象得無法認識。

    心智把握住這種觀念以及它自己的普遍化活動,又将它特殊化;它對它的感覺進行轉化,通過語言表述使之具體化。

    抽象的觀念就這樣通過語言為中介而被置于真實的存在之中。

     語言和心智 我們通常認為動物沒有語言,因為它們不能形成普遍性觀念。

    這是事實,但還有一個事實通常被忽略了,動物同樣缺乏智力的特殊化活動,它們的觀念太抽象了&mdash&mdash而不是缺乏抽象性。

    它們沒有能力來使觀念清晰分明,因此它們沒有語言。

    語言顯然證實了心智活動的兩重性,在它的意義層面上,它是象征(symbolism),是觀念的屬性,是普遍性的;在存在層面上,它是現實的屬性,是特殊性的。

    心智既是一個普遍化的或觀念化的活動,又是特殊化的或現實化的活動。

     III判斷 我們已經看到,概念既涉及将普遍性元素映射于特殊的限定的對象,也涉及将它的觀念意義與現實相聯系的過程。

    判斷就是對這個聯系的肯定的表達。

    它發展并斷言了概念中包含的内容。

    判斷可以被定義為,表達将觀念的或普遍性的元素映射于現實的、特殊的元素的過程。

    在判斷中,我們不僅僅隻思考人,我們還肯定了人的存在,即這個人是歐洲人,還是美洲人;人是有大腦的,有理智的,如此等等。

    判斷針對概念而作,它闡述了關于概念的内容,使概念得到清晰的限定。

     判斷的元素 判斷在語言形式中表現為命題。

    命題包括兩個元素:主詞和謂詞。

    每個判斷都包含内涵和外延兩個方面,但這兩個方面中,極有可能其中一個方面比另一個方面更顯著。

    例如,當我說&ldquo獅子是一種四足動物&rdquo時,這個判斷陳述了一個關于獅子的意義的元素,即有四隻腳的觀念,同時這個判斷也闡述了獅子包含在四足動物這一類中這一觀念。

    當我們着重考慮判斷意義或内涵這方面時,我們是将作為觀念的謂詞映射到作為現實的主詞之中;當我們着重考慮其外延或對象時,我們是将作為觀念元素的主詞映射到作為現實的謂詞之中。

    例如,當我說&ldquo人是存在的&rdquo,我表達了這樣一種斷言:人這種對象具有存在這種屬性,或者,它也可以是,關于人的觀念總是可以被發現的。

    所以,判斷既可以通過陳述對象的意義使一個現實的對象觀念化,也可以斷言一個觀念是某一個對象的一般化而使觀念現實化。

    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兩者都具備了。

     典型的判斷 判斷是智力活動的典型行為。

    當我們研究知識的過程時,我們發現統覺包含了這樣一個過程:通過對知覺的解釋或觀念化而賦予它以某種意義。

    當我們考察知識的素材時,我們發現知識的基礎是感覺,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觀念都不可能存在。

    統覺使感覺觀念化,而感覺使統覺現實化。

    在對具體的問題&mdash&mdash如知覺、記憶、想象&mdash&mdash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所有這些例子中,都存在這種二重性關系,即感覺是現實基礎,而統覺是觀念化的轉化;既是意義的元素,又是存在的元素。

    然而判斷并不是一個新的、至今尚聞所未聞的心智活動,它隻是對每一項心智活動的實質的有意識的識别,即對觀念元素與現實之間的多重關聯的識别。

    知覺是關于空間的判斷,記憶是對時間的判斷,想象是對觀念意義的判斷。

     判斷與概念 判斷與概念的關系是一個二重性關系。

    判斷是概念的延伸;通過判斷,概念的意義得到了豐富。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