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經
關燈
小
中
大
堪印證。
孔子《書傳》雖不存,而微言之見于《論語》者,如《泰伯篇》雲:“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天道之大,無為而成,唯堯則之,故民無得而名之也。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煥,光明貌。
文章,謂政教與一切制作及文物之盛。
堯不以己意宰天下,而命舜總百揆,使九官十二牧各修其職,協和而治,群黎百姓皆暢其性而遂其生,故孔子贊之,以為替君權而崇民治之宏規也。
又《衛靈公篇》雲:“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案,《帝典》稱舜即位後,辟四門,言使四方民情得以上達,無有壅隔也。
明四目,言使四方之目皆得明視天下事。
達四聽,言使四方之耳皆得聰聽天下事。
此其所以無為而治也。
孔子因堯、舜之事而推演之,以創民主之制。
《春秋》《周官》二經當與《尚書》互相參究,方可察見孔子思想脈絡與其體系之偉大。
惜乎《書經》幾盡亡;《春秋》口義在漢初雖未絕,而其著竹帛者,已非孔門傳授本真;《周官》竄易太甚,《冬官》已缺,而《周官傳》竟無一字存。
晚周一切學術絕于呂政,餘自兒時聞先父其相公說呂政事,痛恨不能忘,迄今猶如趨庭承誨也。
問曰:六經遭呂政焚坑之禍,或殘阙,或竄易,已非孔門傳授本義,先生何故尊經如是其力耶?答曰:六經雖有殘阙及竄易,而根底猶可究,大體猶可尋。
《大易》為五經之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完具,十翼之文雖有七十子後學增益,而巨謬猶不多見。
若夫《春秋》一經,《公羊》何注首釋元年,明變一言元,即《大易》乾元始物之蘊,是其宇宙論與《易》通。
至以三世推群變,随時改制,歸趣太平大同,則《乾》之群龍無首、天下文明象也。
孟轲、董生奉元而治,奉元者,體乾元之道而為治,與天下同歸于仁。
辨王霸,别義利,其庶乎得《春秋》之本矣。
夫霸者以詐力劫制天下,王道反是。
霸者競利,王道崇義。
崇義而無力,則迂闊無攸濟;守義而以強力行之,庶幾為群生所托命欤?董子曰“天積衆精以自強”,一積字甚妙。
佛說精進,如箭射空,箭箭緊接,相承而上,永不退墜,是積精之謂也。
孟子言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二子之學,二子謂孟、董。
皆有得于《易》,同為《公羊》學,識《春秋》之本者,猶賴有二子,然皆不免迂闊。
上尋《周官》,實行民主,勿任散漫而嚴組織,作以道藝,《周官》言作民之作字,其意義甚重大,開導、提振、鼓舞、獎勵等方法,皆作也。
道者,哲學思想。
藝者,科學知識。
并見前文。
作以生産,作以功力,凡工役與習武事,總名功力。
作以禮樂,作以法紀,如讀法之類。
作以軍備,然後本末兼修,治道克舉,霸者不得逞志,而大同可期矣。
是故《春秋》雖經竄易,而參以《大易》《周官》,稽之孟、董、何,源流不紊,《易》為《春秋》之源,《周官》又原本《春秋》,孟、董二子與何休《公羊》注皆《春秋》之枝流餘裔也。
綱領堪尋,《春秋》之宏綱巨領,猶可考之《周官》與《禮運》大同說。
孰謂《春秋》經旨湮絕難尋哉?大、小戴《禮記》雖有宗法社會之遺,然其收羅頗富,寶物極多,如何抉擇?如何董理?是非易事。
凡治哲學與社會科學者,萬不可不深究兩《戴記》。
《詩》三百篇,《二南》《雅》《頌》,奧義宏深。
子謂伯魚“不為《二南》,面牆而立”,面牆者,一物無所見,一步不能行。
人而不為《二南》,其病若是,故吾人當由《二南》以領會人生之意義與價值。
千古讀《論語》者,于此昏然罔覺,何哉?《關雎》之詩,孔子直會到哀樂雙融境地,而漢、宋群儒猶以為不可解也。
《雅》《頌》多了義語,了義語,系借用佛典。
談義透澈根源,謂之了義語。
晚周迄宋、明諸子時見稱述,從來大哲不廢古詩。
後生淺薄,難識斯趣,籲可惜哉!況夫勞苦之衆,非号而圖改革,大地無量年,衆生未平等,謂此不平鳴,萬劫常新可也。
總之,六經雖不全,其根底可究,其體系可尋。
雖漢儒多所竄易,然每根據孔子以前舊義,孔子以前,宗法社會思想為盛。
亦可為稽古之助。
茫然廢經,未知其可也! 問曰:學窮其大,理究其極,将莫如玄矣。
二氏窮玄,堪稱兩大。
二氏謂佛、老,而先生獨尊儒,何耶?答曰:孤往之造,小知所駭也;圓通之詣,俗學不測也。
夫二氏之學,勇于孤往,其遊玄也,不無耽無滞空之病欤?夫佛氏宗派繁多,而印以三法印,究竟空寂。
前二印皆空義,第三印是寂義。
道家由南華而上探柱下,根極虛無。
虛無亦猶空寂,故佛法東來,道家首迎合焉。
然格以儒學宗趣,上窮玄極,玄者,謂其理無定在而無所不在;極者,至也。
此理至極,更無有上,是萬理之所會歸。
則乾元性海,乾者健也。
元者原也。
萬化之原,其德至健,故謂乾元。
是為萬物之本命,人生之真性,故又以性海名之。
海者,以形容性體廣大,無量無邊。
乾元性海四字,複詞也,上所雲玄極者即此。
未嘗不虛無空寂,亦未嘗不生生化化而健動也。
二氏終未免耽無而滞空矣。
耽無滞空之宇宙觀,無有發育。
《中庸》雲:“洋洋乎發育萬物。
”儒家宇宙觀,此一語道盡,極可玩。
佛家唯識,以山河大地為妄識變現,期于斷舍。
他宗雖名言有異,而大意頗同。
道家雖不呵毀宇宙萬象,而以為自然之運,無健動義,亦不須吾人參贊化育之功。
是二氏宇宙觀均異吾儒。
猶複須知,耽無滞空之人生觀缺乏創化。
《易》曰“君子自強不息”,強者自強,非仗他力。
強故不息,吾人生命本來如是。
曰“富有之謂大業”,吾人生活内容豐富而深蓄,故發為大業。
曰“日新之謂盛德”,日新而不守其故,所以為盛德。
一息不新,則滞于故習、陷于物化,而失其天德矣。
是皆創化義也。
佛氏以大雄力趣向度脫而反人生,老氏柔退,其下流至于委靡,皆與吾儒不似。
創化一詞,用張東荪譯名,但與柏格森氏本義不必符。
吾儒之學亦不妨說為生命論,但吾儒剋就性分上言,即将吾所固有生生不息之真推出于形骸外而言其德用,是固至善無染,而亦常在創新舍故、化化不息之進展中,故雲創化。
是故在群治方面,佛氏大悲,唯欲拔衆生出生死海而已,政治社會諸大問題,彼不過問也;老氏不敢為天下先,莊生曰“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弊弊,經營貌。
儒者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與開物成務、先天而天弗違種種大義,皆二氏所無有。
道家厭文明,惡夫聖智,以有為傷萬物之性。
道家所謂聖人與聖智,乃指富于權謀機變,足以動一世者言,與吾儒所雲聖智不為同物,切忌混淆。
其說亦非全無是處,猶惜其知一而不知二,未為通論也。
文明誠有可厭者,然草昧未開之社會,以風習言,其樸實固有賢于文明人,但高尚文化之熏染既缺,往往野性勃發,其兇殘貪詐亦甚難馴;以生活言,服食起居交接等項,其幸福與文明人孰多,又不待智者可決也。
聖智以有為傷萬物之性者,因其懷私縱欲而不惜刍狗萬物也。
儒者之道,以仁率天下,吉兇與民同患,其裁成、輔相,極于天地位、萬物育而不見其有為之迹,《論語》稱堯、舜之德,引前見。
可玩也。
夫有為無為之辨,公私而已。
為之而雜以私,則以己宰物而物傷,莊生骈拇之旨誠然;為之而一本于公,則輔萬物之自然,使物暢其性,事稱其能,萬物皆作而不相擾,是有為即無為也。
老莊必欲一切無為,惡乎可?佛氏出世法,畢竟未能粉碎虛空,則大悲宏願,何若用之于經世為得乎?莊子言“春秋經世”,如政教等法制以及社會組織、經濟制度,皆所以經理世宙。
二氏于本原上,已未免耽無滞空之失,故向下無往不失。
漢以後,二氏思想盛行,不獨文士詩人有聰慧者皆染玄義,玄謂魏晉玄學,即宗老莊者也;義謂佛家教義。
而江左、隋、唐以迄五季,當神州多難之秋,甚多瑰偉奇特人物皆為佛法所吸引。
倘以為法忘軀之勇、遊玄造微之慧,用之于實事求是、拯救生人,中夏當不至衰頹太甚。
然二氏影響得失,且勿深論。
學者以求真理為事,二氏偏從虛無空寂方面理會萬化根源,而不悟其即虛即健、即寂即生,雲何契應真理?餘造《新唯識論》,歸宗《大易》,融二氏之長而違其短,雖見嫉凡俗,餘何辭焉? 上來所說六經綱領旨趣,庶幾粗具。
六經為中國文化與學術思想之根源,晚周諸子百家皆出于是,中國人作人與立國之特殊精神實在六經。
獨惜漢初諸儒戒焚坑之禍,竄易經文,雖史公直質,能道《春秋》,而猶不無一二語将順皇帝。
首述《春秋》“貶天子,退諸侯”雲雲,皆孔子本旨。
後文言為人君與為人臣者皆不可不知《春秋》,則史公附以己意而圖掩蓋也。
何休稱《春秋》多非常可怪之論,蓋口義在東漢猶有傳者。
然休注《公羊》,并無一字涉及非常可怪處,休以後,口義遂不傳,惜哉!漢《易》家雖多,皆講象數,而于孔子之《易》無關。
象數者,古代占蔔之遺。
孔子則因卦爻而發明無窮義理,通數以明變,原非占蔔家之數;如每卦三爻,即以一生二、二生三,明萬變之原則。
假象以顯理,不同占蔔家之象。
如《乾》之取象于天,所以顯宇宙本體之德用至剛至健也。
取象于龍,所以象本體之流行變化而顯為萬物者,其發展莫不有則也。
初之潛、二之見乃至五之飛、上之亢,皆天則自然也。
《詩》曰“有物有則”,此之謂也。
又每卦六爻,亦明宇宙萬象互相關聯。
但其關聯并非如一副機械,其中有動爻顯潛動之力,亦有突躍之變,義蘊無窮,難以窮析。
漢儒象數之書雖殘阙,就其現存者觀之,其不為廢話者幾何?王輔嗣掃象,真卓識也。
漢儒于孔子之《易》既用古占蔔之象數以為說而棄其本義,于《春秋》雖傳口義而不敢著竹帛,卒至亡失,董子《繁露》,亦隻略存微言。
他經殘缺改竄,更不待言。
其尤可痛者,漢儒注經,皆本封建社會思想以垂訓,為帝制作護符。
武帝知其便于己,故定孔子為一尊,其術高于呂政遠矣。
武帝,劉季曾孫也。
劉季親見呂政,于焚坑事當知之甚悉。
季初起兵,見儒生,即取其冠溲溺之,何故折辱儒生至是乎?蓋親見儒生在秦世堅執經義以反抗呂政之帝制,今懼儒生以反呂政者反己,故每見儒生即折辱之,使其屈于威勢,不敢萌抗志也。
及季已稱帝,猶不除秦時挾書律,可見其陰毒。
惠帝時始除此律,而書出猶少。
文、景、武三朝,衆儒畏禍,不敢存孔子六經真本,殘缺之外,又加竄易。
及為傳注,複以擁護帝制為根本。
武帝乃喜而利用之,于是孔子大毀于秦而定一尊于漢。
封建社會延長至二千數百年,吾人恨呂政,惡其開禍端耳,劉季祖孫之罪不下于呂政也。
東漢光武、明、章并講經學,《白虎通》一書,諸儒集議,皇帝親決,始盛張三綱五常。
自此之後,群儒釋經皆奉為天經地義,二千餘年未之有改,而帝制遂堅立不搖。
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其本意在尊君,而以父尊于子、夫尊于妻配合之,于是人皆視為天理當然,無敢妄疑者。
夫父道尊而子當孝,天地可毀,斯理不易也。
父不得無理束其子是别一問題,究不可曰父母不當尊也。
虎狼有父子,而況于人乎?但以父道配君道,無端加上政治意義,定為名教,由此有王者以孝治天下與移孝作忠等教條,使孝道成為大盜盜國之工具,此害可勝言乎?詳玩《論語》孔子答門人問孝,皆就至性至情不容已處啟發之,如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曰“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此例不勝舉。
自三綱之說出,隻以父子說成名教關系,而性情之真乃戕賊無餘矣。
古義,妻者齊也,婦者匹也,夫婦平等昭然矣。
今以尊夫者配合于尊君,又何理欤?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乃人性固有之德,本不可毀;但以五常連屬于三綱,則五常亦變成名教,将矯揉造作而不出于本性之自然矣。
如孝在五常中是仁之端也,今之為子者,以迫于名教而為孝,則非出于性情之不容已,其賊仁不已甚乎?又如夫婦有别是義之端也,今束于名教而始為有别,則夫婦非以義合,是賊夫義也。
自東漢倡名教綱常之說以護持帝制,而生民漸失其性,民德之偷已久矣。
蠻野之徒疊起為帝,不亦宜乎?朱子《論語集注》解子張問十世章有曰“愚按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雲雲,此非朱子一人之見,實代表二千餘年漢、宋群儒之共同信守也。
其實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段話本極圓活,不可以三綱五常填實因字中去。
孔子之意若曰:殷繼夏而興,于夏禮自不無因仍之處,但殷之時勢已大變于夏,決不可于夏禮多有所因,必有所損革,必有所新益,此為吾人所可知者。
下文準知。
詳此章之義,本注重損益,而朱子填入三綱五常,便說成不損不益,此豈小過?清儒以戴震為钜子,震嘗以朱子與康成并稱,謂康成精于制數,制者制度,數者品數,如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以數計。
康成考據之業,所精在制數而已,震此說甚平允。
朱子精于義理。
朱子談性理處,本非康成所及,震此說亦允。
但朱子與周、程諸大師談禮制或治道處則完全承漢儒奴化,或且變本加厲焉,此則震所不悟也。
平情而論,漢初諸儒經呂政大毀滅,心懷戒懼,雖竄易經文,而猶保存古義不少。
《周官經》雖改面目,而骨子裡并未變,猶賴有此,可以與孟子“民為貴”、董子《繁露》及何休三世義并史公所雲“聞諸董生《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等微言相印證。
《史記》偶存古義,多有奇寶。
如“《易》本隐之顯,《春秋》推見至隐”,此二語直是囊括大宇,當從宇宙論、人生論乃至群化各方面深究去。
嚴複僅以邏輯之術言,雖不無見,猶泥于一曲也。
友人孫學悟穎川甚愛此二語,慧眼哉!《易緯》多玄言奧義,後儒鮮能理會。
《兩戴記》亦多鴻寶,古今有神解者少,惜哉!戴東原最喜《大戴記·本命篇》“分于道謂之命”一語,談天人之際,此語含義深廣無邊。
然戴氏于此語究作何解,恐猶遠隔在。
此一語在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各方面是最大問題所在。
道者,本體之目,是絕對而無偶,大全而不可剖析。
今雲分于道,何耶?分之為言,從萬物之所各得而言也。
此中萬物則為天地人物之總名。
命字有多義,茲不及詳。
此處言命,則是賦予義。
萬物皆得道以生以成,故說道分賦于萬物,譬如無量衆漚皆得大海水以成,即可說衆漚所由成是大海水賦予之。
即依分賦義而假曰命之也。
命亦假名耳,非道超越于萬物之外能命物也。
此須善會。
分字最吃緊,如誤解分字,将以為一個人或一微塵隻于大全中攬一細分而成,大全謂道,細分猶言一小分。
此詞借用印度勝論,而與原義不必符。
是以凡情析物之見而測玄微,其迷謬亦甚矣。
如分字善解之,即一一微塵各各具有大全,譬如衆漚各各具有大海水,易言之,即每一漚皆以大海水為體,非可于大海水中割劃一細分,取之以成為某一漚故。
萬物各各具有大道之全體,義亦猶是。
而每一微塵皆是無窮無盡,一微塵非小,其體即道故,斯無窮盡明矣。
佛者所謂“一華一法界,一葉一如來”是也,佛家法界、如來諸詞,皆為本體之名。
而況于人乎?東原果作何解,吾不便猜度,然能知此語重要,其識已過人遠矣。
總之,西京諸儒,猶有存孔門古義者;東京之儒,則為綱常名教所束縛。
黨人習于氣矜而無實行、無正見,浮華脆弱,鄉原之雄,典午胡禍,伏于此矣。
顧亭林稱美東京,何其識之下哉?《孝經》是漢人僞造,以擁護帝制,其言皆不切近天性,容當别論。
呂政禁絕學術,諸子百家一切廢棄,不唯毀滅儒學而已。
其說倡自韓非,而呂政、李斯采用之。
劉季祖孫承呂政之策而變其術,僞儒學既定為一尊,諸子墜緒,百家遺業,不待厲禁而自絕。
六經原本既竄亂,諸儒注經又皆以護持帝制為本,中國學術思想絕于秦、漢,至可痛也!社會停滞于封建之局,帝制延數千年而不變,豈偶然乎? 餘在清光緒二十八九年間,即與王漢、何自新諸先烈圖革命,旋入武昌兵營當一小卒。
時海内風氣日變,少年皆罵孔子、毀六經,餘亦如是。
皮錫瑞在清末著《經學史》一小冊,曾謂當時有燒經之說,蓋實錄也。
辛亥武昌首義,神州光複,蔡孑老主張學校禁止讀經。
餘初未措意,旋見吾黨諸新貴似不足辦天下事,而舊勢力之腐壞,亦岌岌不可終日。
餘自度非事功才,始決志從中國學術思想方面用一番功力。
初治宋、明學,總有拘隘偏枯之感;進求之老莊,喜其玄解,而終有所未滿;餘于《讀經示要》中卷曾略論老莊而未及詳,得暇當為專篇。
又求之大乘空有二宗。
餘于佛家浩浩三藏無量無邊義蘊,竊欲蔽以一言,曰觀空不證而已。
學究其極,理窮其至,莫大于觀空,莫難于觀空不證。
空非空無之謂,但以無形無象無作意故、無惑染故,名之為空,此非一切知見安足處。
觀者,觀照,非妄識猜度故,名之為觀。
不證二字,深微至極,難以訓釋,強随俗解,隻是不取空相。
不取猶雲不執。
宜詳玩《大般若經》。
徹了諸法如幻而不取幻相,此雲諸法,猶雲宇宙萬象。
徹了衆生如泡影而不舍衆生,于寂滅海而興大悲,寂滅有二義:一者,一切惑染滅故,名寂滅;二者,宇宙萬象無暫住故,生而不有,未嘗不寂故。
大悲者,與衆生同體故。
是謂觀空不證。
此與《易·系辭傳》“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同一無上甚深境界。
世智聞此,索然無味;大慧乍領,深歎百千萬劫難遭遇。
嗚乎!安得解人與之默然于斯理哉?雖然,大乘超越小宗,已近乎儒而猶未至于儒也。
《易》《春秋》内聖外王之全體大用,龍樹、提婆、無著、世親倘生中土,其将莫逆于心欤? 晚周諸子并作。
莊生《天下篇》所稱述者,皆當時流行之大學派也。
秦以後,其學皆絕,其書皆不傳。
荀卿《非十二子》,韓非稱八儒、三墨,亦皆當時大學派也,而漢初已鮮可征矣。
其為莊生、荀卿、韓非所受影響未深而不及稱者又豈少也哉?中夏文化發達甚早且甚高,而呂政、劉季相承,毀之一旦,豈不惜哉! 商鞅、韓非,亦怪傑也。
蜀漢昭烈讀其書,歎為益人意理。
以二子之才,如能抑君權、倡民主,學術思想自由,有評判而無禁絕,政治上本之以敦仁隆禮,持之以明法絕私,行之以嚴威實幹,振六國衰頹之俗,開三代未有之運,豈不妙哉!商、韓畢竟非法家正宗,餘于《讀經示要》已論之。
正宗之學,鮮可考者。
《淮南》所存“法原于衆”一詞,明法由民衆公意制定,當是正宗遺意。
《管子書》或成于戰國之際,必為齊人宗管氏者所為。
其書以法家而兼融儒、道,論治則優于孟子遠矣,漢以來頗不重視,惜哉!《内業》《明心》諸篇,近人以為非《管子》之篇,此實不通《管子》耳,容當别論。
晚周諸子佚文,古籍偶有可征述者,成都蒙文通嘗留意于斯,未知近得安心素業否? 餘年四十後,深感民國以來唾棄固有學術思想,壹意妄自菲薄,甚非自立之道。
吾國古代科學思想發達已盛,雖古籍淪亡,而漢人已言八卦與《九章》相表裡,是《九章算術》發明在鴻古代,豈非奇迹!《易經》為囊括大宇、包羅萬象之哲學大典,雖完成于孔子,而實由羲皇本之數理以造其端,豈不神哉!天文、地理、博物、醫藥、工程諸學,古代并精。
指南針、舟舵、木鸢、飛機之始。
機械、公輸子以機械稱于戰國時。
候地震儀、音律,種種制作,皆在古代。
呂政焚百家語以愚黔首,漢承其毒而為術益巧。
科學亡絕,咎在專制,非中國從古無科學也。
哲學思想,晚周盛極,雖亡于秦、漢,然六籍廣大之蘊尚可窺。
諸子現存者雖殘缺,亦甚足珍貴。
漢以後,道藏、佛藏,寶物彌多。
宋明理學,清人妄诋,何傷日月?其真是處,不可颠仆也。
哲學有國民性。
治哲學者,自當以本國思想為根底,以外國思想為資助,吸收外人之長,以去吾固有之短,亦當考察外人之短,而發揮吾固有之長,供其借鑒。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容不得一毫自私也,更容不得一毫自薄心。
餘嘗言,将來世界大同,猶賴各種文化系統各自發揮其長處,以便互相比較、互相觀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和,方有大同之福。
否則,人類精神界将有頹廢之憂,豈明哲所希願哉?真正哲學家當有空諸倚傍、危岩獨立精神,始得有遠識明見,堪為暗室孤燈。
民國近四十年,談哲學者隻知有西洋而不知有中國。
學者或自況于舊瓶新酒,然瓶固此方之舊,酒非今時自造之新,正恐猶是他方舊沙礫耳!子玄《莊注》曰:“頭奚不履?足奚不語?”頭、足各保其獨立之能,始有全體發展之幸。
言近旨遠,子玄有焉。
餘平生抱曩哲之遺文,泛扁舟于孤海,惟守先待後,皇皇如不及是懼。
猶憶梁任公嘗以清世漢學拟之歐洲文藝複興,其言甚無識。
歐人文藝複興時代,自有一段真精神,申言之,即其接受前哲思想,确能以之激發其内部生活力而有沛然不可禦與欣欣向榮之機,否則能有善果乎?清世帝王以邊地夷人人主,《春秋》所謂夷狄,乃蠻野之稱,如吳、楚失道皆狄之是也,并非與漢族不同種。
以利祿奴化文人。
清儒為學,每專一經,而博覽故籍、搜集其有關之材料,如是則已耳。
清世所稱經學大師,皆抄胥之業,《清經解》具存,有目者當能辨之。
清人考據,本承宋儒遺緒。
但宋儒義理,若輩卑陋,不肯希求,則無忌憚而抹煞之,以漢學自标榜。
夫漢學非孔子之真,餘已言之矣。
然西漢諸儒尚有苦心護持古義者,古義謂孔子微言。
清儒則于明季大儒船山、亭林、青主、習齋、梨州、晚村諸老之勁節宏願,與其民主思想、民族思想及不專靠讀書而注重明物析理之精神,皆不惜斬絕盡淨。
假令此曹當漢初,其肯密傳《春秋》口義延至東京而後絕乎?其肯存《禮運》大同小康之文乎?其肯不将《周官》毀盡乎?清儒自稱漢學,可謂無恥極矣!且西漢之儒尚有笃信經義至以身殉之者,如睦孟、蓋寬饒諸公欲實行天下為公之道,乃悍然據經義上書皇帝,請其退位,至死不悔。
此等偉大精神,清儒污賤,決不起絲毫感觸,而猶自托漢學,可乎?漢儒雖奴化,尚有正義未泯。
唐儒言禮,漸除封建锢習。
《儀禮·士冠禮》,父母并拜子,重宗嗣也。
杜佑《通典》以為渎亂人倫,譏之誠是。
古時重男輕女,父尊而母卑,以與尊君而賤臣民相配合。
不引《儀禮》及《禮記》,避繁故。
故喪服,父在為母期。
唐以後,母喪加至三年。
子婦于舅姑亦然。
古嫂叔無服,男女有界,雖嫂叔不容泯也。
唐以後,嫂叔亦有服。
吾覺漢、唐諸儒猶有可取,唯清儒奴化最深,無正義感。
謂其考據之勤于治古籍者有助,餘亦何嘗沒其功?若許其于學問有得力處,至拟之歐洲文藝複興,自非淺識,何忍妄言惑世?餘以為辛亥光複,帝制告終,中國早應有一番文藝複興之績。
唯所謂複興者,決非于舊學不辨短長,一切重演之謂。
惟當秉毛公評判接受之明示,先從孔子六經清理本源,次則晚周諸子猶未絕者,如老、莊、孟、荀、管、墨之類。
或殘篇僅存如《公孫龍子》之類。
及有片言碎義見于他籍者,皆當詳其本義,而後平章得失。
晚周而後,魏晉玄家,王輔嗣卓然獨創,向秀、張湛、郭象皆承其流而演《莊》《列》。
輔嗣注《老》而先說《易》。
有《易略例》及《易注》。
道家祖老聃,而老學源出《大易》,其淵源可考也。
現行《列子》或即張湛雜采故籍以成此書,複自為注。
郭象注《莊》而盜向義,不著其名,千秋穢事,智者弗為。
漆園之學有極高深處,亦有極下劣處,向、郭未精析也。
玄學始于輔嗣,清談者托之,以招胡禍,是輔嗣不及料也。
魏、晉迄陳、隋間,南北宗浮屠者,其始皆深于玄而以玄迎佛,終乃歸佛而背其本宗,是又輔嗣不及料也。
漢世僞儒學,棄孔子之微言微言詳前注。
而發揚封建思想以護帝制,思想锢蔽,至後漢而極矣。
此時思潮當有一種轉變。
鄭玄崇尚《周官經》,确有卓見,惜乎猶是考據家态度,終無實踐精神,不足激引群情衆志。
王輔嗣乃以玄學起而代之,離群衆而遺實用,雖惡帝制、訾封建,詳輔嗣《老子注》。
而以不争為宗極,亦複何濟?如《老子》七十三章雲:“勇于敢則殺。
”又雲:“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輔嗣于上注雲:“必不得其死也。
”于下注雲:“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夫勇于敢者,革命之事,鬥争之事,志不在得其死也,而輔嗣不辨老之非,可乎?天者,謂自然之勢。
老子言天,非謂神帝。
自然不與天下争,而天下無有得抗自然者,如今帝國主義者,正在自然之下崩潰去,雖欲與自然争,不可得也。
就此一方看去,輔嗣贊同老子,未可厚非,但道理不可說向一邊,佛家去邊見,猶儒雲去偏見。
帝者積惡久而必潰,此即自然之勢。
帝者至此,固無可抗自然;反帝者勇于敢以争,正是順自然。
《大易》于《坤卦》著玄黃血戰之義,老氏似不省,餘故不以老氏為尼山肖子也。
然儒者用鬥争為去不平以求平,或去暗以求明時,不得已而從權以濟,決非以鬥争為正常之道,此義萬不可忽。
老氏、輔嗣必偏主不争,是率天下偏向惡濁,萬古不返也。
鄭玄頗識《周官》而未通《大易》,漢世《易》家皆談象數,與孔子之《易》無關,說見前文。
故無革鼎之盛事。
輔嗣宗老氏,老氏學《易》而變其宗,雖欲自樹,适形其短,惜哉!輔嗣不宗儒而宗老也。
輔嗣崇無,詳《老注》。
既非善變。
如外來思想有與《春秋》《周官》接近者,自可因新感攝而引發内蘊之生命力。
不幸外來者為印度佛教,佛氏明空,與老氏崇無本相似而實不相同也。
相似與相同,其區别太大。
餘雖欲略辨之,而苦于難下語,亦非不能下語也。
學者于兩家思想體系及其根底若非各别精研過,吾雖以簡單語句判定兩家異同,聞者不唯無實解,正恐引生許多恍惚之見,益成毒害。
頗有謂東方古哲之學不是一套空思想,因而疑吾用思想體系之詞為不合者,此等見解,如欲與辨,似太麻煩,茲不暇及。
黃君所述《摧惑顯宗記》,于佛氏本義持衡正确,近印二百部。
學者肯虛心于此,再細玩若幹部大經大論,自有真悟入。
佛法确高于老,高者透,則其低一級者自易徹。
擒賊先擒王,為學何獨不然? 兩漢以來,孔子六經之真已晦蔽不可見。
二千數百年所謂儒者,若概斥為奴,似難過。
然平情深究,不謂其奴化之深不得也。
魏晉以來,佛法在中國思想界确為主流,南北、隋、唐以及五季,聰明奇特人幾被空王一網打盡。
南北朝時代,不唯江左佛法盛行,北中國則羅什宏宣力大,徒衆之多,殊過洙泗。
唐世,儒學無人才,佛家為盛。
五季俊傑,盡在禅宗。
宋明理學雖雲反佛,其實始終與禅學夾雜。
至明季諸子始大攻心學,欲别于禅,而本原上終欠宏深。
然清人入關,諸子之學亦斬于奴化之漢學家矣。
佛法東來,其演變極複雜。
餘于曆史素不甚留意,但膚俗之論每以華梵融通之業專歸宋明理學,确甚錯誤。
魏、晉迄隋、唐,中國人已自創許多宗派,而同有玄佛合流之意味。
其最著者,如肇公《物不遷論》,文字極少而境界極高,《起信論》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乍見和合二字,似不甚妥,其實此中義旨深廣無邊。
明儒管東溟論性,于此似有窺。
杜順法界玄鏡理事圓融,《十力語要》卷二有一書談及。
皆澈法源底。
借用《勝鬘經》語。
諸公倘遇龍樹、無著諸大菩薩親說法要,自當令其心折,況論師之流乎?餘嘗言,玄家融佛者,其直湊單微,頗有超過宋、明諸師處,然亦有不逮宋、明者。
玄家會三玄以歸于佛,晉人以《大易》與《老》《莊》稱三玄。
畢竟與佛氏三法印究竟空寂者不盡合,而自命為佛之徒,不肯宗三玄,欲自失所據。
佛言依自不依他,此是極親切語,而亦無妨作寬泛解。
諸公如此行徑,似未免依他之失。
然諸公所以自居于佛者,三玄雖有《大易》,而玄家實以《老子》為宗,其于《易》也,亦本《老子》之旨趣會去,終不悟孔子本義。
老氏崇無,故易投入空寂之教,且老氏于世間法有呵毀而無經綸,呵毀者,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及攻擊帝者與訾仁義之類。
老莊皆主清淨自正,而無開物成務之道,故無經綸。
其趨于出世也又甚易。
玄、佛融通之業,自吾國思想界視之并不希奇,亦非民生困敝之國家所需要,故影響不及宋、明。
向來研佛教史者,或隻知佛法之來,玄家首與迎合,實則不止迎合而已,其融通之業确亦大有可觀,不容茫然莫察也。
孔子六經與佛氏出世法,确為兩不相容之物,兩家根本不同處,《摧惑顯宗記》略言之,見《十力叢書》。
宋、明儒始作此大難事,所以可貴。
然餘于宋學總有拘礙偏枯之感,今此不及論。
明學本繼承兩宋。
自王陽明出,确不守程、朱繩墨。
張江陵繼陽明而興,其取精用物宏多,又為王學所收拾不下。
然以佛法出世精神轉為吾儒經世精神,則兩先生所同也。
晚明船山、亭林、習齋、梨州、晚村諸子承宋學、王學之緒而發起新變化,《讀經示要》曾略言之。
舊作《示要》,未言及傅青主,此是一大疏脫。
青主于民主思想、民族思想皆極真切,惜其微言以見志,人或不察。
諸子緻力于學,頗注意觀測事物,雖博極群書,而不謂讀書即是學問,此與考據家死守書冊者迥異,而理學家空談心性者尤所不取。
亭林、船山此種态度更顯著,是為變化之最大者。
民主思想、民族思想一向被奴儒埋沒,無從啟發,而諸子脫然超悟,此一變化更奇特。
獨惜諸子雖反帝制而猶不能完全掃除漢、宋以來根深蒂固之奴化,易言之,封建社會禮制與綱常名教之信條,諸子猶被牽纏,不能自拔。
如亭林論父在為母期,即據喪服四制、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之義,而斷定父在不可為母行三年喪。
此明是封建社會之禮制,所以擁護君權,而亭林竟莫之省。
夫父母,尊同也,恩同也,今母在為父行三年喪,父在又何忍為母期?制父母之喪禮而不本乎人心之安,無端加上政治意義,其賊人性如此。
王船山論郊祭之禮,謂後世郊祀皇地,伉北郊以拟天,無陰陽崇卑之别,亂自此生雲雲,漢以來言《易》象者,以陽有天象、有君象、有男象,以陰有地象、有臣民之象、有女象,尊陽而賤陰,即謂天尊而地卑、君尊而臣民卑、男尊而女卑。
此等謬解,源于古代術數家,而經師盛演之以護帝制,實非孔子之《易》。
茲不及詳。
其誤與亭林同。
餘以為《儀禮》是周室之制,雖本于周公,而後王附益者必多;《禮記》為漢人所記,頗雜采故籍,不盡為孔子本義。
後人考禮,必依據《大易·随卦》及《革》《鼎》《損》《益》諸卦與《春秋》三世之旨,随時精義,方可得孔子之意,不當為漢儒增竄之文所誤也。
漢儒所弘闡者,鮮不為封建思想也。
今人言破封建,須将漢以來禮制研究一番,不當鹵莽破去。
上言喪祭禮,不過一例,若細考之,不勝其繁,非此所及。
餘之一生,于吾國學術思想确曾用過苦功,非以廣見聞為務,非欲以學問家自鳴。
餘常思秦以後二千數百年頹運,不得不明了秦以後之學術思想,此一意也。
歐化東來,吾固有學術思想似日就湮廢。
餘常設想今當舍舊圖新,不守其故而新生,則誠然矣;不用其故而新生,恐不應理。
不守故而新生者,如米變為粥,米故也,粥新也,米守故而不變,則新粥不生矣,是知新生由不守故。
然複須知新生之粥卻是用已故之米方變得來,如将故米毀盡,欲新粥生,其可得乎?知用故與守故不可并為一談,則留心國故,不為浪耗心力,此又一意也。
以上二意,而竭平生之力,為無用之學。
今臨暮年,略抒感想。
竊以為中國人之作人與立國精神畢竟在孔子六經。
六經遭秦火後,出于漢者,又經漢人竄易,但保存孔子本義尚不少,唯漢、宋群儒皆以封建思想說經,今當遵毛公評判接受之明示慎重整理。
晚周諸子可考無多,唯老莊自後漢以來影響頗大,西漢黃老并言,後漢則老莊之風已盛,魏晉後玄佛合流。
此于吾社會之停滞不進确有關系。
然道家窮玄,已窺衆妙之門,堪與梵方之佛并稱兩大,抉其長而存之,發其短而勿效,是在吾人。
古今任何學派,其立義必皆持之有故,故者,所以義,亦即所據。
此有總有分。
總者,凡一派思想或理論,其最初找出問題而作解決時,胸中必先有所據,乃從其所據而推析去,便演出許多條理,然後完成系統,唯此所據在哲學上每由玄想得之。
分者,每下一義,即有其所據,如因明三支比量,其因、喻二支皆宗之所據也。
言之成理,凡成一完整體系之理論,其中各方面必不相違反,故雲成理。
但其所持之故不能盡确,而必有正确不搖者在;其所成之理不能皆當,而必有至當不易者存。
佛氏在宗教方面之教證、理證,餘平生存而不論,教證、理證者,諸大菩薩宗經而造論,每立一義,或引佛說為證。
佛之所說稱為教故,是為教證。
若以比量推求義理,論證足以自圓其說,如《三十論》以十理成立賴耶識,是為理證。
唯念佛家最奇特處,即在其以宗教而包含至高深至廣博之哲學思想,其體系偉大無涯,唯儒家與之相類。
佛家派别極多,其間矛盾之論确不少,而有判教等方法以調融之,便不相妨。
儒者六經廣大,無所不備。
晚周諸儒雖不可考,而漢以來群儒著述及經生注疏亦各有獨到處,惜未加整理耳。
印度佛法已式微,中國自魏、晉以來吸收佛法之成績确甚偉大。
今後當在評判與融通兩方面着手,不堪廢墜。
宋明學不可忽視。
《讀經示要》曾言其變遷之大概。
宋學有許多問題、許多派别,明學亦有許多問題、許多派别,都無人繼續研究。
帝制時代,不肯獎勵思想,學者以考據不觸世主之忌,又易成名,故自漢以來,群趨于考據之業,亦漸失其思辨之能力,此甚可痛。
共和己二年,文教方針宜審慎周詳,學術空氣之提振更不可緩。
餘以為馬列主義畢竟宜中國化。
毛公思想固深得馬列主義之精粹,而于中國固有之學術思想似亦不能謂其無關系。
以餘所知,其遙契于《周官經》者似不少。
凡新故替代之際,故者替而新者代興,曰替代。
新者必一面檢過去之短而舍棄之,一面又必因過去之長而發揮光大之。
新者利用過去之長而憑藉自厚,力量益大。
過去之長經新生力融化,其質與量皆不同已往,自不待言。
佛氏有雲“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斯言可玩。
萬有雖皆變動不居,然後之變承前而起,應說前為後作因,後望前而名果。
因方在前,固非已有後果,然後果之可能性則因中确已赅備,故曰“因赅果海”也。
果而曰海者,形容其廣大故。
果變後起,後之變對前而名果,即以果變二字連屬而為複詞。
雖與前不為同物,然此廣大之變,要不無因于前,故由後望前,決非中斷而不可上通也,是雲“果徹因源”。
前因為後果之源,故因源二字亦複詞。
明夫前因後果連續,無有中斷,則前法不可一刀斬絕,法猶雲物,借用佛典。
此詞可虛用。
前法謂過去所有學術思想。
而毛公評判接受之訓,無可易矣。
唯評判一事确不容易,政府必須規設中國哲學研究所,培養舊學人才。
凡在研究機關工作之學者,隻須對于新制度認識清楚,不得違反,而不必求其一緻唯物。
其有能在唯心論中發揮高深理趣,亦可任其流通,但唯物論者可依其本宗之觀點而予以批駁。
如此,即與辨證之旨無不相符。
凡高深理趣之影響于人類生活,恒在無形中。
無形也,故久乃大,不當持實用之觀點以苛求之。
民國近四十年,新人物對于固有學術思想太疏隔,此為彰明之事實,無待餘言。
今日誠欲評判舊學,必先養才。
養才必須成立一種研究機關,搜求老輩素為義理之學者,請任指導。
暫不定額。
研究生名額宜定為八十名左右,肄業年限宜較長。
但馬列主義、毛公思想,研究生必須自習,使有溫故知新之效。
或謂研究生八十名恐太多,殊不知中國如此廣大,學派紛繁,故籍極多,向來隻有考據之業,而思想方面毫未理出頭緒,八十名研究生豈得雲多?縱目前省減,亦非有三四十名不可。
又在過去私立講學機關宜恢複者約有三:一、南京内學院。
此為歐陽竟無居士所創辦,實繼承楊仁山居士金陵刻經處之遺業。
楊公道行,猶在衆口。
歐翁一代大師,不煩稱述。
譚浏陽在清季為流血之第一人,即與歐翁同受佛法于楊公者也。
同盟會中钜子如章太炎等皆與楊公、歐翁有關系。
南京佛學研究機關對革命人物不無相當影響。
歐翁雖下世,而其弟子呂秋逸居士克宏前業,當請政務院函商南京省市政府覓一房屋為内學院院址,邀秋逸主持,暫聚生徒數名,由公家維持其生活,以後徐圖擴充。
吾于佛學本不完全贊同,世所共知,然佛法在中國究是一大學派,确有不可颠仆者在。
内學院為最有曆史性及成績卓著之佛學機關,如其廢墜,未免可惜!其次,杭州馬一浮先生主持之智林圖書館。
一浮究玄義之殊趣,綜禅理之要會,其學行久為世所共仰。
抗日時,曾在川主持複性書院,不許某黨幹涉教學,而院費卒無着。
當世知其事者不少,尚可查詢。
一浮以私人募資,選刻古書,皆有精意卓裁,于學術界大有貢獻。
後改立智林圖書館,絕無經費。
清季以來,各書局翻印古籍,甚多錯誤。
保存木刻,不失古代遺法,似亦切要,拟請政務院函杭州省府、市府酌予資助其刻書事業,并得聚講友及生徒數名,存舊學一線之延。
一浮之友葉左文先生,博文約禮之醇儒也,同居講學,實為嘉會。
其三,梁漱溟先生主持之勉仁書院。
在民國十年左右,彼與北大哲學系諸高材生有私人講習之所,曰勉仁齋,青年好學者頗受影響。
抗日時,始在四川北碚成立勉仁書院。
漱溟方奔走民盟,餘時栖止勉院,曾以《大易》《春秋》《周官》三經教學者。
漱溟本非事功才,以講學為佳,愚意拟請政府準予資助其恢複勉院,規模不必大,使其培養舊學種子可也。
中國文化在大地上自為一種體系,晚周學術複興運動此時縱不能作,而搜求晚周墜緒、存其種子,則萬不可無此一段工夫。
中國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愛惜。
清季迄民國,凡固有學術廢絕已久,毛公主張評判接受,下懷不勝感奮,故敢抒其積懷。
年來深感政府以大公之道行苦幹實幹之政,餘确有中夏興複之信念,故對文化,欲效獻曝之忱。
今奉書左右,至希垂察,并懇代陳毛公賜覽,未知可否?書中所請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與恢複内學院、智林圖書館、勉仁書院等辦法,懇代達政務院,是否有當,伏候明教!辱在相知,故敢相渎。
伯渠、必武、沫若諸先生,統希垂鑒。
孔子《書傳》雖不存,而微言之見于《論語》者,如《泰伯篇》雲:“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天道之大,無為而成,唯堯則之,故民無得而名之也。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煥,光明貌。
文章,謂政教與一切制作及文物之盛。
堯不以己意宰天下,而命舜總百揆,使九官十二牧各修其職,協和而治,群黎百姓皆暢其性而遂其生,故孔子贊之,以為替君權而崇民治之宏規也。
又《衛靈公篇》雲:“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案,《帝典》稱舜即位後,辟四門,言使四方民情得以上達,無有壅隔也。
明四目,言使四方之目皆得明視天下事。
達四聽,言使四方之耳皆得聰聽天下事。
此其所以無為而治也。
孔子因堯、舜之事而推演之,以創民主之制。
《春秋》《周官》二經當與《尚書》互相參究,方可察見孔子思想脈絡與其體系之偉大。
惜乎《書經》幾盡亡;《春秋》口義在漢初雖未絕,而其著竹帛者,已非孔門傳授本真;《周官》竄易太甚,《冬官》已缺,而《周官傳》竟無一字存。
晚周一切學術絕于呂政,餘自兒時聞先父其相公說呂政事,痛恨不能忘,迄今猶如趨庭承誨也。
問曰:六經遭呂政焚坑之禍,或殘阙,或竄易,已非孔門傳授本義,先生何故尊經如是其力耶?答曰:六經雖有殘阙及竄易,而根底猶可究,大體猶可尋。
《大易》為五經之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完具,十翼之文雖有七十子後學增益,而巨謬猶不多見。
若夫《春秋》一經,《公羊》何注首釋元年,明變一言元,即《大易》乾元始物之蘊,是其宇宙論與《易》通。
至以三世推群變,随時改制,歸趣太平大同,則《乾》之群龍無首、天下文明象也。
孟轲、董生奉元而治,奉元者,體乾元之道而為治,與天下同歸于仁。
辨王霸,别義利,其庶乎得《春秋》之本矣。
夫霸者以詐力劫制天下,王道反是。
霸者競利,王道崇義。
崇義而無力,則迂闊無攸濟;守義而以強力行之,庶幾為群生所托命欤?董子曰“天積衆精以自強”,一積字甚妙。
佛說精進,如箭射空,箭箭緊接,相承而上,永不退墜,是積精之謂也。
孟子言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二子之學,二子謂孟、董。
皆有得于《易》,同為《公羊》學,識《春秋》之本者,猶賴有二子,然皆不免迂闊。
上尋《周官》,實行民主,勿任散漫而嚴組織,作以道藝,《周官》言作民之作字,其意義甚重大,開導、提振、鼓舞、獎勵等方法,皆作也。
道者,哲學思想。
藝者,科學知識。
并見前文。
作以生産,作以功力,凡工役與習武事,總名功力。
作以禮樂,作以法紀,如讀法之類。
作以軍備,然後本末兼修,治道克舉,霸者不得逞志,而大同可期矣。
是故《春秋》雖經竄易,而參以《大易》《周官》,稽之孟、董、何,源流不紊,《易》為《春秋》之源,《周官》又原本《春秋》,孟、董二子與何休《公羊》注皆《春秋》之枝流餘裔也。
綱領堪尋,《春秋》之宏綱巨領,猶可考之《周官》與《禮運》大同說。
孰謂《春秋》經旨湮絕難尋哉?大、小戴《禮記》雖有宗法社會之遺,然其收羅頗富,寶物極多,如何抉擇?如何董理?是非易事。
凡治哲學與社會科學者,萬不可不深究兩《戴記》。
《詩》三百篇,《二南》《雅》《頌》,奧義宏深。
子謂伯魚“不為《二南》,面牆而立”,面牆者,一物無所見,一步不能行。
人而不為《二南》,其病若是,故吾人當由《二南》以領會人生之意義與價值。
千古讀《論語》者,于此昏然罔覺,何哉?《關雎》之詩,孔子直會到哀樂雙融境地,而漢、宋群儒猶以為不可解也。
《雅》《頌》多了義語,了義語,系借用佛典。
談義透澈根源,謂之了義語。
晚周迄宋、明諸子時見稱述,從來大哲不廢古詩。
後生淺薄,難識斯趣,籲可惜哉!況夫勞苦之衆,非号而圖改革,大地無量年,衆生未平等,謂此不平鳴,萬劫常新可也。
總之,六經雖不全,其根底可究,其體系可尋。
雖漢儒多所竄易,然每根據孔子以前舊義,孔子以前,宗法社會思想為盛。
亦可為稽古之助。
茫然廢經,未知其可也! 問曰:學窮其大,理究其極,将莫如玄矣。
二氏窮玄,堪稱兩大。
二氏謂佛、老,而先生獨尊儒,何耶?答曰:孤往之造,小知所駭也;圓通之詣,俗學不測也。
夫二氏之學,勇于孤往,其遊玄也,不無耽無滞空之病欤?夫佛氏宗派繁多,而印以三法印,究竟空寂。
前二印皆空義,第三印是寂義。
道家由南華而上探柱下,根極虛無。
虛無亦猶空寂,故佛法東來,道家首迎合焉。
然格以儒學宗趣,上窮玄極,玄者,謂其理無定在而無所不在;極者,至也。
此理至極,更無有上,是萬理之所會歸。
則乾元性海,乾者健也。
元者原也。
萬化之原,其德至健,故謂乾元。
是為萬物之本命,人生之真性,故又以性海名之。
海者,以形容性體廣大,無量無邊。
乾元性海四字,複詞也,上所雲玄極者即此。
未嘗不虛無空寂,亦未嘗不生生化化而健動也。
二氏終未免耽無而滞空矣。
耽無滞空之宇宙觀,無有發育。
《中庸》雲:“洋洋乎發育萬物。
”儒家宇宙觀,此一語道盡,極可玩。
佛家唯識,以山河大地為妄識變現,期于斷舍。
他宗雖名言有異,而大意頗同。
道家雖不呵毀宇宙萬象,而以為自然之運,無健動義,亦不須吾人參贊化育之功。
是二氏宇宙觀均異吾儒。
猶複須知,耽無滞空之人生觀缺乏創化。
《易》曰“君子自強不息”,強者自強,非仗他力。
強故不息,吾人生命本來如是。
曰“富有之謂大業”,吾人生活内容豐富而深蓄,故發為大業。
曰“日新之謂盛德”,日新而不守其故,所以為盛德。
一息不新,則滞于故習、陷于物化,而失其天德矣。
是皆創化義也。
佛氏以大雄力趣向度脫而反人生,老氏柔退,其下流至于委靡,皆與吾儒不似。
創化一詞,用張東荪譯名,但與柏格森氏本義不必符。
吾儒之學亦不妨說為生命論,但吾儒剋就性分上言,即将吾所固有生生不息之真推出于形骸外而言其德用,是固至善無染,而亦常在創新舍故、化化不息之進展中,故雲創化。
是故在群治方面,佛氏大悲,唯欲拔衆生出生死海而已,政治社會諸大問題,彼不過問也;老氏不敢為天下先,莊生曰“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弊弊,經營貌。
儒者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與開物成務、先天而天弗違種種大義,皆二氏所無有。
道家厭文明,惡夫聖智,以有為傷萬物之性。
道家所謂聖人與聖智,乃指富于權謀機變,足以動一世者言,與吾儒所雲聖智不為同物,切忌混淆。
其說亦非全無是處,猶惜其知一而不知二,未為通論也。
文明誠有可厭者,然草昧未開之社會,以風習言,其樸實固有賢于文明人,但高尚文化之熏染既缺,往往野性勃發,其兇殘貪詐亦甚難馴;以生活言,服食起居交接等項,其幸福與文明人孰多,又不待智者可決也。
聖智以有為傷萬物之性者,因其懷私縱欲而不惜刍狗萬物也。
儒者之道,以仁率天下,吉兇與民同患,其裁成、輔相,極于天地位、萬物育而不見其有為之迹,《論語》稱堯、舜之德,引前見。
可玩也。
夫有為無為之辨,公私而已。
為之而雜以私,則以己宰物而物傷,莊生骈拇之旨誠然;為之而一本于公,則輔萬物之自然,使物暢其性,事稱其能,萬物皆作而不相擾,是有為即無為也。
老莊必欲一切無為,惡乎可?佛氏出世法,畢竟未能粉碎虛空,則大悲宏願,何若用之于經世為得乎?莊子言“春秋經世”,如政教等法制以及社會組織、經濟制度,皆所以經理世宙。
二氏于本原上,已未免耽無滞空之失,故向下無往不失。
漢以後,二氏思想盛行,不獨文士詩人有聰慧者皆染玄義,玄謂魏晉玄學,即宗老莊者也;義謂佛家教義。
而江左、隋、唐以迄五季,當神州多難之秋,甚多瑰偉奇特人物皆為佛法所吸引。
倘以為法忘軀之勇、遊玄造微之慧,用之于實事求是、拯救生人,中夏當不至衰頹太甚。
然二氏影響得失,且勿深論。
學者以求真理為事,二氏偏從虛無空寂方面理會萬化根源,而不悟其即虛即健、即寂即生,雲何契應真理?餘造《新唯識論》,歸宗《大易》,融二氏之長而違其短,雖見嫉凡俗,餘何辭焉? 上來所說六經綱領旨趣,庶幾粗具。
六經為中國文化與學術思想之根源,晚周諸子百家皆出于是,中國人作人與立國之特殊精神實在六經。
獨惜漢初諸儒戒焚坑之禍,竄易經文,雖史公直質,能道《春秋》,而猶不無一二語将順皇帝。
首述《春秋》“貶天子,退諸侯”雲雲,皆孔子本旨。
後文言為人君與為人臣者皆不可不知《春秋》,則史公附以己意而圖掩蓋也。
何休稱《春秋》多非常可怪之論,蓋口義在東漢猶有傳者。
然休注《公羊》,并無一字涉及非常可怪處,休以後,口義遂不傳,惜哉!漢《易》家雖多,皆講象數,而于孔子之《易》無關。
象數者,古代占蔔之遺。
孔子則因卦爻而發明無窮義理,通數以明變,原非占蔔家之數;如每卦三爻,即以一生二、二生三,明萬變之原則。
假象以顯理,不同占蔔家之象。
如《乾》之取象于天,所以顯宇宙本體之德用至剛至健也。
取象于龍,所以象本體之流行變化而顯為萬物者,其發展莫不有則也。
初之潛、二之見乃至五之飛、上之亢,皆天則自然也。
《詩》曰“有物有則”,此之謂也。
又每卦六爻,亦明宇宙萬象互相關聯。
但其關聯并非如一副機械,其中有動爻顯潛動之力,亦有突躍之變,義蘊無窮,難以窮析。
漢儒象數之書雖殘阙,就其現存者觀之,其不為廢話者幾何?王輔嗣掃象,真卓識也。
漢儒于孔子之《易》既用古占蔔之象數以為說而棄其本義,于《春秋》雖傳口義而不敢著竹帛,卒至亡失,董子《繁露》,亦隻略存微言。
他經殘缺改竄,更不待言。
其尤可痛者,漢儒注經,皆本封建社會思想以垂訓,為帝制作護符。
武帝知其便于己,故定孔子為一尊,其術高于呂政遠矣。
武帝,劉季曾孫也。
劉季親見呂政,于焚坑事當知之甚悉。
季初起兵,見儒生,即取其冠溲溺之,何故折辱儒生至是乎?蓋親見儒生在秦世堅執經義以反抗呂政之帝制,今懼儒生以反呂政者反己,故每見儒生即折辱之,使其屈于威勢,不敢萌抗志也。
及季已稱帝,猶不除秦時挾書律,可見其陰毒。
惠帝時始除此律,而書出猶少。
文、景、武三朝,衆儒畏禍,不敢存孔子六經真本,殘缺之外,又加竄易。
及為傳注,複以擁護帝制為根本。
武帝乃喜而利用之,于是孔子大毀于秦而定一尊于漢。
封建社會延長至二千數百年,吾人恨呂政,惡其開禍端耳,劉季祖孫之罪不下于呂政也。
東漢光武、明、章并講經學,《白虎通》一書,諸儒集議,皇帝親決,始盛張三綱五常。
自此之後,群儒釋經皆奉為天經地義,二千餘年未之有改,而帝制遂堅立不搖。
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其本意在尊君,而以父尊于子、夫尊于妻配合之,于是人皆視為天理當然,無敢妄疑者。
夫父道尊而子當孝,天地可毀,斯理不易也。
父不得無理束其子是别一問題,究不可曰父母不當尊也。
虎狼有父子,而況于人乎?但以父道配君道,無端加上政治意義,定為名教,由此有王者以孝治天下與移孝作忠等教條,使孝道成為大盜盜國之工具,此害可勝言乎?詳玩《論語》孔子答門人問孝,皆就至性至情不容已處啟發之,如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曰“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此例不勝舉。
自三綱之說出,隻以父子說成名教關系,而性情之真乃戕賊無餘矣。
古義,妻者齊也,婦者匹也,夫婦平等昭然矣。
今以尊夫者配合于尊君,又何理欤?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乃人性固有之德,本不可毀;但以五常連屬于三綱,則五常亦變成名教,将矯揉造作而不出于本性之自然矣。
如孝在五常中是仁之端也,今之為子者,以迫于名教而為孝,則非出于性情之不容已,其賊仁不已甚乎?又如夫婦有别是義之端也,今束于名教而始為有别,則夫婦非以義合,是賊夫義也。
自東漢倡名教綱常之說以護持帝制,而生民漸失其性,民德之偷已久矣。
蠻野之徒疊起為帝,不亦宜乎?朱子《論語集注》解子張問十世章有曰“愚按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雲雲,此非朱子一人之見,實代表二千餘年漢、宋群儒之共同信守也。
其實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段話本極圓活,不可以三綱五常填實因字中去。
孔子之意若曰:殷繼夏而興,于夏禮自不無因仍之處,但殷之時勢已大變于夏,決不可于夏禮多有所因,必有所損革,必有所新益,此為吾人所可知者。
下文準知。
詳此章之義,本注重損益,而朱子填入三綱五常,便說成不損不益,此豈小過?清儒以戴震為钜子,震嘗以朱子與康成并稱,謂康成精于制數,制者制度,數者品數,如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以數計。
康成考據之業,所精在制數而已,震此說甚平允。
朱子精于義理。
朱子談性理處,本非康成所及,震此說亦允。
但朱子與周、程諸大師談禮制或治道處則完全承漢儒奴化,或且變本加厲焉,此則震所不悟也。
平情而論,漢初諸儒經呂政大毀滅,心懷戒懼,雖竄易經文,而猶保存古義不少。
《周官經》雖改面目,而骨子裡并未變,猶賴有此,可以與孟子“民為貴”、董子《繁露》及何休三世義并史公所雲“聞諸董生《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等微言相印證。
《史記》偶存古義,多有奇寶。
如“《易》本隐之顯,《春秋》推見至隐”,此二語直是囊括大宇,當從宇宙論、人生論乃至群化各方面深究去。
嚴複僅以邏輯之術言,雖不無見,猶泥于一曲也。
友人孫學悟穎川甚愛此二語,慧眼哉!《易緯》多玄言奧義,後儒鮮能理會。
《兩戴記》亦多鴻寶,古今有神解者少,惜哉!戴東原最喜《大戴記·本命篇》“分于道謂之命”一語,談天人之際,此語含義深廣無邊。
然戴氏于此語究作何解,恐猶遠隔在。
此一語在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各方面是最大問題所在。
道者,本體之目,是絕對而無偶,大全而不可剖析。
今雲分于道,何耶?分之為言,從萬物之所各得而言也。
此中萬物則為天地人物之總名。
命字有多義,茲不及詳。
此處言命,則是賦予義。
萬物皆得道以生以成,故說道分賦于萬物,譬如無量衆漚皆得大海水以成,即可說衆漚所由成是大海水賦予之。
即依分賦義而假曰命之也。
命亦假名耳,非道超越于萬物之外能命物也。
此須善會。
分字最吃緊,如誤解分字,将以為一個人或一微塵隻于大全中攬一細分而成,大全謂道,細分猶言一小分。
此詞借用印度勝論,而與原義不必符。
是以凡情析物之見而測玄微,其迷謬亦甚矣。
如分字善解之,即一一微塵各各具有大全,譬如衆漚各各具有大海水,易言之,即每一漚皆以大海水為體,非可于大海水中割劃一細分,取之以成為某一漚故。
萬物各各具有大道之全體,義亦猶是。
而每一微塵皆是無窮無盡,一微塵非小,其體即道故,斯無窮盡明矣。
佛者所謂“一華一法界,一葉一如來”是也,佛家法界、如來諸詞,皆為本體之名。
而況于人乎?東原果作何解,吾不便猜度,然能知此語重要,其識已過人遠矣。
總之,西京諸儒,猶有存孔門古義者;東京之儒,則為綱常名教所束縛。
黨人習于氣矜而無實行、無正見,浮華脆弱,鄉原之雄,典午胡禍,伏于此矣。
顧亭林稱美東京,何其識之下哉?《孝經》是漢人僞造,以擁護帝制,其言皆不切近天性,容當别論。
呂政禁絕學術,諸子百家一切廢棄,不唯毀滅儒學而已。
其說倡自韓非,而呂政、李斯采用之。
劉季祖孫承呂政之策而變其術,僞儒學既定為一尊,諸子墜緒,百家遺業,不待厲禁而自絕。
六經原本既竄亂,諸儒注經又皆以護持帝制為本,中國學術思想絕于秦、漢,至可痛也!社會停滞于封建之局,帝制延數千年而不變,豈偶然乎? 餘在清光緒二十八九年間,即與王漢、何自新諸先烈圖革命,旋入武昌兵營當一小卒。
時海内風氣日變,少年皆罵孔子、毀六經,餘亦如是。
皮錫瑞在清末著《經學史》一小冊,曾謂當時有燒經之說,蓋實錄也。
辛亥武昌首義,神州光複,蔡孑老主張學校禁止讀經。
餘初未措意,旋見吾黨諸新貴似不足辦天下事,而舊勢力之腐壞,亦岌岌不可終日。
餘自度非事功才,始決志從中國學術思想方面用一番功力。
初治宋、明學,總有拘隘偏枯之感;進求之老莊,喜其玄解,而終有所未滿;餘于《讀經示要》中卷曾略論老莊而未及詳,得暇當為專篇。
又求之大乘空有二宗。
餘于佛家浩浩三藏無量無邊義蘊,竊欲蔽以一言,曰觀空不證而已。
學究其極,理窮其至,莫大于觀空,莫難于觀空不證。
空非空無之謂,但以無形無象無作意故、無惑染故,名之為空,此非一切知見安足處。
觀者,觀照,非妄識猜度故,名之為觀。
不證二字,深微至極,難以訓釋,強随俗解,隻是不取空相。
不取猶雲不執。
宜詳玩《大般若經》。
徹了諸法如幻而不取幻相,此雲諸法,猶雲宇宙萬象。
徹了衆生如泡影而不舍衆生,于寂滅海而興大悲,寂滅有二義:一者,一切惑染滅故,名寂滅;二者,宇宙萬象無暫住故,生而不有,未嘗不寂故。
大悲者,與衆生同體故。
是謂觀空不證。
此與《易·系辭傳》“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同一無上甚深境界。
世智聞此,索然無味;大慧乍領,深歎百千萬劫難遭遇。
嗚乎!安得解人與之默然于斯理哉?雖然,大乘超越小宗,已近乎儒而猶未至于儒也。
《易》《春秋》内聖外王之全體大用,龍樹、提婆、無著、世親倘生中土,其将莫逆于心欤? 晚周諸子并作。
莊生《天下篇》所稱述者,皆當時流行之大學派也。
秦以後,其學皆絕,其書皆不傳。
荀卿《非十二子》,韓非稱八儒、三墨,亦皆當時大學派也,而漢初已鮮可征矣。
其為莊生、荀卿、韓非所受影響未深而不及稱者又豈少也哉?中夏文化發達甚早且甚高,而呂政、劉季相承,毀之一旦,豈不惜哉! 商鞅、韓非,亦怪傑也。
蜀漢昭烈讀其書,歎為益人意理。
以二子之才,如能抑君權、倡民主,學術思想自由,有評判而無禁絕,政治上本之以敦仁隆禮,持之以明法絕私,行之以嚴威實幹,振六國衰頹之俗,開三代未有之運,豈不妙哉!商、韓畢竟非法家正宗,餘于《讀經示要》已論之。
正宗之學,鮮可考者。
《淮南》所存“法原于衆”一詞,明法由民衆公意制定,當是正宗遺意。
《管子書》或成于戰國之際,必為齊人宗管氏者所為。
其書以法家而兼融儒、道,論治則優于孟子遠矣,漢以來頗不重視,惜哉!《内業》《明心》諸篇,近人以為非《管子》之篇,此實不通《管子》耳,容當别論。
晚周諸子佚文,古籍偶有可征述者,成都蒙文通嘗留意于斯,未知近得安心素業否? 餘年四十後,深感民國以來唾棄固有學術思想,壹意妄自菲薄,甚非自立之道。
吾國古代科學思想發達已盛,雖古籍淪亡,而漢人已言八卦與《九章》相表裡,是《九章算術》發明在鴻古代,豈非奇迹!《易經》為囊括大宇、包羅萬象之哲學大典,雖完成于孔子,而實由羲皇本之數理以造其端,豈不神哉!天文、地理、博物、醫藥、工程諸學,古代并精。
指南針、舟舵、木鸢、飛機之始。
機械、公輸子以機械稱于戰國時。
候地震儀、音律,種種制作,皆在古代。
呂政焚百家語以愚黔首,漢承其毒而為術益巧。
科學亡絕,咎在專制,非中國從古無科學也。
哲學思想,晚周盛極,雖亡于秦、漢,然六籍廣大之蘊尚可窺。
諸子現存者雖殘缺,亦甚足珍貴。
漢以後,道藏、佛藏,寶物彌多。
宋明理學,清人妄诋,何傷日月?其真是處,不可颠仆也。
哲學有國民性。
治哲學者,自當以本國思想為根底,以外國思想為資助,吸收外人之長,以去吾固有之短,亦當考察外人之短,而發揮吾固有之長,供其借鑒。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容不得一毫自私也,更容不得一毫自薄心。
餘嘗言,将來世界大同,猶賴各種文化系統各自發揮其長處,以便互相比較、互相觀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和,方有大同之福。
否則,人類精神界将有頹廢之憂,豈明哲所希願哉?真正哲學家當有空諸倚傍、危岩獨立精神,始得有遠識明見,堪為暗室孤燈。
民國近四十年,談哲學者隻知有西洋而不知有中國。
學者或自況于舊瓶新酒,然瓶固此方之舊,酒非今時自造之新,正恐猶是他方舊沙礫耳!子玄《莊注》曰:“頭奚不履?足奚不語?”頭、足各保其獨立之能,始有全體發展之幸。
言近旨遠,子玄有焉。
餘平生抱曩哲之遺文,泛扁舟于孤海,惟守先待後,皇皇如不及是懼。
猶憶梁任公嘗以清世漢學拟之歐洲文藝複興,其言甚無識。
歐人文藝複興時代,自有一段真精神,申言之,即其接受前哲思想,确能以之激發其内部生活力而有沛然不可禦與欣欣向榮之機,否則能有善果乎?清世帝王以邊地夷人人主,《春秋》所謂夷狄,乃蠻野之稱,如吳、楚失道皆狄之是也,并非與漢族不同種。
以利祿奴化文人。
清儒為學,每專一經,而博覽故籍、搜集其有關之材料,如是則已耳。
清世所稱經學大師,皆抄胥之業,《清經解》具存,有目者當能辨之。
清人考據,本承宋儒遺緒。
但宋儒義理,若輩卑陋,不肯希求,則無忌憚而抹煞之,以漢學自标榜。
夫漢學非孔子之真,餘已言之矣。
然西漢諸儒尚有苦心護持古義者,古義謂孔子微言。
清儒則于明季大儒船山、亭林、青主、習齋、梨州、晚村諸老之勁節宏願,與其民主思想、民族思想及不專靠讀書而注重明物析理之精神,皆不惜斬絕盡淨。
假令此曹當漢初,其肯密傳《春秋》口義延至東京而後絕乎?其肯存《禮運》大同小康之文乎?其肯不将《周官》毀盡乎?清儒自稱漢學,可謂無恥極矣!且西漢之儒尚有笃信經義至以身殉之者,如睦孟、蓋寬饒諸公欲實行天下為公之道,乃悍然據經義上書皇帝,請其退位,至死不悔。
此等偉大精神,清儒污賤,決不起絲毫感觸,而猶自托漢學,可乎?漢儒雖奴化,尚有正義未泯。
唐儒言禮,漸除封建锢習。
《儀禮·士冠禮》,父母并拜子,重宗嗣也。
杜佑《通典》以為渎亂人倫,譏之誠是。
古時重男輕女,父尊而母卑,以與尊君而賤臣民相配合。
不引《儀禮》及《禮記》,避繁故。
故喪服,父在為母期。
唐以後,母喪加至三年。
子婦于舅姑亦然。
古嫂叔無服,男女有界,雖嫂叔不容泯也。
唐以後,嫂叔亦有服。
吾覺漢、唐諸儒猶有可取,唯清儒奴化最深,無正義感。
謂其考據之勤于治古籍者有助,餘亦何嘗沒其功?若許其于學問有得力處,至拟之歐洲文藝複興,自非淺識,何忍妄言惑世?餘以為辛亥光複,帝制告終,中國早應有一番文藝複興之績。
唯所謂複興者,決非于舊學不辨短長,一切重演之謂。
惟當秉毛公評判接受之明示,先從孔子六經清理本源,次則晚周諸子猶未絕者,如老、莊、孟、荀、管、墨之類。
或殘篇僅存如《公孫龍子》之類。
及有片言碎義見于他籍者,皆當詳其本義,而後平章得失。
晚周而後,魏晉玄家,王輔嗣卓然獨創,向秀、張湛、郭象皆承其流而演《莊》《列》。
輔嗣注《老》而先說《易》。
有《易略例》及《易注》。
道家祖老聃,而老學源出《大易》,其淵源可考也。
現行《列子》或即張湛雜采故籍以成此書,複自為注。
郭象注《莊》而盜向義,不著其名,千秋穢事,智者弗為。
漆園之學有極高深處,亦有極下劣處,向、郭未精析也。
玄學始于輔嗣,清談者托之,以招胡禍,是輔嗣不及料也。
魏、晉迄陳、隋間,南北宗浮屠者,其始皆深于玄而以玄迎佛,終乃歸佛而背其本宗,是又輔嗣不及料也。
漢世僞儒學,棄孔子之微言微言詳前注。
而發揚封建思想以護帝制,思想锢蔽,至後漢而極矣。
此時思潮當有一種轉變。
鄭玄崇尚《周官經》,确有卓見,惜乎猶是考據家态度,終無實踐精神,不足激引群情衆志。
王輔嗣乃以玄學起而代之,離群衆而遺實用,雖惡帝制、訾封建,詳輔嗣《老子注》。
而以不争為宗極,亦複何濟?如《老子》七十三章雲:“勇于敢則殺。
”又雲:“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輔嗣于上注雲:“必不得其死也。
”于下注雲:“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夫勇于敢者,革命之事,鬥争之事,志不在得其死也,而輔嗣不辨老之非,可乎?天者,謂自然之勢。
老子言天,非謂神帝。
自然不與天下争,而天下無有得抗自然者,如今帝國主義者,正在自然之下崩潰去,雖欲與自然争,不可得也。
就此一方看去,輔嗣贊同老子,未可厚非,但道理不可說向一邊,佛家去邊見,猶儒雲去偏見。
帝者積惡久而必潰,此即自然之勢。
帝者至此,固無可抗自然;反帝者勇于敢以争,正是順自然。
《大易》于《坤卦》著玄黃血戰之義,老氏似不省,餘故不以老氏為尼山肖子也。
然儒者用鬥争為去不平以求平,或去暗以求明時,不得已而從權以濟,決非以鬥争為正常之道,此義萬不可忽。
老氏、輔嗣必偏主不争,是率天下偏向惡濁,萬古不返也。
鄭玄頗識《周官》而未通《大易》,漢世《易》家皆談象數,與孔子之《易》無關,說見前文。
故無革鼎之盛事。
輔嗣宗老氏,老氏學《易》而變其宗,雖欲自樹,适形其短,惜哉!輔嗣不宗儒而宗老也。
輔嗣崇無,詳《老注》。
既非善變。
如外來思想有與《春秋》《周官》接近者,自可因新感攝而引發内蘊之生命力。
不幸外來者為印度佛教,佛氏明空,與老氏崇無本相似而實不相同也。
相似與相同,其區别太大。
餘雖欲略辨之,而苦于難下語,亦非不能下語也。
學者于兩家思想體系及其根底若非各别精研過,吾雖以簡單語句判定兩家異同,聞者不唯無實解,正恐引生許多恍惚之見,益成毒害。
頗有謂東方古哲之學不是一套空思想,因而疑吾用思想體系之詞為不合者,此等見解,如欲與辨,似太麻煩,茲不暇及。
黃君所述《摧惑顯宗記》,于佛氏本義持衡正确,近印二百部。
學者肯虛心于此,再細玩若幹部大經大論,自有真悟入。
佛法确高于老,高者透,則其低一級者自易徹。
擒賊先擒王,為學何獨不然? 兩漢以來,孔子六經之真已晦蔽不可見。
二千數百年所謂儒者,若概斥為奴,似難過。
然平情深究,不謂其奴化之深不得也。
魏晉以來,佛法在中國思想界确為主流,南北、隋、唐以及五季,聰明奇特人幾被空王一網打盡。
南北朝時代,不唯江左佛法盛行,北中國則羅什宏宣力大,徒衆之多,殊過洙泗。
唐世,儒學無人才,佛家為盛。
五季俊傑,盡在禅宗。
宋明理學雖雲反佛,其實始終與禅學夾雜。
至明季諸子始大攻心學,欲别于禅,而本原上終欠宏深。
然清人入關,諸子之學亦斬于奴化之漢學家矣。
佛法東來,其演變極複雜。
餘于曆史素不甚留意,但膚俗之論每以華梵融通之業專歸宋明理學,确甚錯誤。
魏、晉迄隋、唐,中國人已自創許多宗派,而同有玄佛合流之意味。
其最著者,如肇公《物不遷論》,文字極少而境界極高,《起信論》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乍見和合二字,似不甚妥,其實此中義旨深廣無邊。
明儒管東溟論性,于此似有窺。
杜順法界玄鏡理事圓融,《十力語要》卷二有一書談及。
皆澈法源底。
借用《勝鬘經》語。
諸公倘遇龍樹、無著諸大菩薩親說法要,自當令其心折,況論師之流乎?餘嘗言,玄家融佛者,其直湊單微,頗有超過宋、明諸師處,然亦有不逮宋、明者。
玄家會三玄以歸于佛,晉人以《大易》與《老》《莊》稱三玄。
畢竟與佛氏三法印究竟空寂者不盡合,而自命為佛之徒,不肯宗三玄,欲自失所據。
佛言依自不依他,此是極親切語,而亦無妨作寬泛解。
諸公如此行徑,似未免依他之失。
然諸公所以自居于佛者,三玄雖有《大易》,而玄家實以《老子》為宗,其于《易》也,亦本《老子》之旨趣會去,終不悟孔子本義。
老氏崇無,故易投入空寂之教,且老氏于世間法有呵毀而無經綸,呵毀者,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及攻擊帝者與訾仁義之類。
老莊皆主清淨自正,而無開物成務之道,故無經綸。
其趨于出世也又甚易。
玄、佛融通之業,自吾國思想界視之并不希奇,亦非民生困敝之國家所需要,故影響不及宋、明。
向來研佛教史者,或隻知佛法之來,玄家首與迎合,實則不止迎合而已,其融通之業确亦大有可觀,不容茫然莫察也。
孔子六經與佛氏出世法,确為兩不相容之物,兩家根本不同處,《摧惑顯宗記》略言之,見《十力叢書》。
宋、明儒始作此大難事,所以可貴。
然餘于宋學總有拘礙偏枯之感,今此不及論。
明學本繼承兩宋。
自王陽明出,确不守程、朱繩墨。
張江陵繼陽明而興,其取精用物宏多,又為王學所收拾不下。
然以佛法出世精神轉為吾儒經世精神,則兩先生所同也。
晚明船山、亭林、習齋、梨州、晚村諸子承宋學、王學之緒而發起新變化,《讀經示要》曾略言之。
舊作《示要》,未言及傅青主,此是一大疏脫。
青主于民主思想、民族思想皆極真切,惜其微言以見志,人或不察。
諸子緻力于學,頗注意觀測事物,雖博極群書,而不謂讀書即是學問,此與考據家死守書冊者迥異,而理學家空談心性者尤所不取。
亭林、船山此種态度更顯著,是為變化之最大者。
民主思想、民族思想一向被奴儒埋沒,無從啟發,而諸子脫然超悟,此一變化更奇特。
獨惜諸子雖反帝制而猶不能完全掃除漢、宋以來根深蒂固之奴化,易言之,封建社會禮制與綱常名教之信條,諸子猶被牽纏,不能自拔。
如亭林論父在為母期,即據喪服四制、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之義,而斷定父在不可為母行三年喪。
此明是封建社會之禮制,所以擁護君權,而亭林竟莫之省。
夫父母,尊同也,恩同也,今母在為父行三年喪,父在又何忍為母期?制父母之喪禮而不本乎人心之安,無端加上政治意義,其賊人性如此。
王船山論郊祭之禮,謂後世郊祀皇地,伉北郊以拟天,無陰陽崇卑之别,亂自此生雲雲,漢以來言《易》象者,以陽有天象、有君象、有男象,以陰有地象、有臣民之象、有女象,尊陽而賤陰,即謂天尊而地卑、君尊而臣民卑、男尊而女卑。
此等謬解,源于古代術數家,而經師盛演之以護帝制,實非孔子之《易》。
茲不及詳。
其誤與亭林同。
餘以為《儀禮》是周室之制,雖本于周公,而後王附益者必多;《禮記》為漢人所記,頗雜采故籍,不盡為孔子本義。
後人考禮,必依據《大易·随卦》及《革》《鼎》《損》《益》諸卦與《春秋》三世之旨,随時精義,方可得孔子之意,不當為漢儒增竄之文所誤也。
漢儒所弘闡者,鮮不為封建思想也。
今人言破封建,須将漢以來禮制研究一番,不當鹵莽破去。
上言喪祭禮,不過一例,若細考之,不勝其繁,非此所及。
餘之一生,于吾國學術思想确曾用過苦功,非以廣見聞為務,非欲以學問家自鳴。
餘常思秦以後二千數百年頹運,不得不明了秦以後之學術思想,此一意也。
歐化東來,吾固有學術思想似日就湮廢。
餘常設想今當舍舊圖新,不守其故而新生,則誠然矣;不用其故而新生,恐不應理。
不守故而新生者,如米變為粥,米故也,粥新也,米守故而不變,則新粥不生矣,是知新生由不守故。
然複須知新生之粥卻是用已故之米方變得來,如将故米毀盡,欲新粥生,其可得乎?知用故與守故不可并為一談,則留心國故,不為浪耗心力,此又一意也。
以上二意,而竭平生之力,為無用之學。
今臨暮年,略抒感想。
竊以為中國人之作人與立國精神畢竟在孔子六經。
六經遭秦火後,出于漢者,又經漢人竄易,但保存孔子本義尚不少,唯漢、宋群儒皆以封建思想說經,今當遵毛公評判接受之明示慎重整理。
晚周諸子可考無多,唯老莊自後漢以來影響頗大,西漢黃老并言,後漢則老莊之風已盛,魏晉後玄佛合流。
此于吾社會之停滞不進确有關系。
然道家窮玄,已窺衆妙之門,堪與梵方之佛并稱兩大,抉其長而存之,發其短而勿效,是在吾人。
古今任何學派,其立義必皆持之有故,故者,所以義,亦即所據。
此有總有分。
總者,凡一派思想或理論,其最初找出問題而作解決時,胸中必先有所據,乃從其所據而推析去,便演出許多條理,然後完成系統,唯此所據在哲學上每由玄想得之。
分者,每下一義,即有其所據,如因明三支比量,其因、喻二支皆宗之所據也。
言之成理,凡成一完整體系之理論,其中各方面必不相違反,故雲成理。
但其所持之故不能盡确,而必有正确不搖者在;其所成之理不能皆當,而必有至當不易者存。
佛氏在宗教方面之教證、理證,餘平生存而不論,教證、理證者,諸大菩薩宗經而造論,每立一義,或引佛說為證。
佛之所說稱為教故,是為教證。
若以比量推求義理,論證足以自圓其說,如《三十論》以十理成立賴耶識,是為理證。
唯念佛家最奇特處,即在其以宗教而包含至高深至廣博之哲學思想,其體系偉大無涯,唯儒家與之相類。
佛家派别極多,其間矛盾之論确不少,而有判教等方法以調融之,便不相妨。
儒者六經廣大,無所不備。
晚周諸儒雖不可考,而漢以來群儒著述及經生注疏亦各有獨到處,惜未加整理耳。
印度佛法已式微,中國自魏、晉以來吸收佛法之成績确甚偉大。
今後當在評判與融通兩方面着手,不堪廢墜。
宋明學不可忽視。
《讀經示要》曾言其變遷之大概。
宋學有許多問題、許多派别,明學亦有許多問題、許多派别,都無人繼續研究。
帝制時代,不肯獎勵思想,學者以考據不觸世主之忌,又易成名,故自漢以來,群趨于考據之業,亦漸失其思辨之能力,此甚可痛。
共和己二年,文教方針宜審慎周詳,學術空氣之提振更不可緩。
餘以為馬列主義畢竟宜中國化。
毛公思想固深得馬列主義之精粹,而于中國固有之學術思想似亦不能謂其無關系。
以餘所知,其遙契于《周官經》者似不少。
凡新故替代之際,故者替而新者代興,曰替代。
新者必一面檢過去之短而舍棄之,一面又必因過去之長而發揮光大之。
新者利用過去之長而憑藉自厚,力量益大。
過去之長經新生力融化,其質與量皆不同已往,自不待言。
佛氏有雲“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斯言可玩。
萬有雖皆變動不居,然後之變承前而起,應說前為後作因,後望前而名果。
因方在前,固非已有後果,然後果之可能性則因中确已赅備,故曰“因赅果海”也。
果而曰海者,形容其廣大故。
果變後起,後之變對前而名果,即以果變二字連屬而為複詞。
雖與前不為同物,然此廣大之變,要不無因于前,故由後望前,決非中斷而不可上通也,是雲“果徹因源”。
前因為後果之源,故因源二字亦複詞。
明夫前因後果連續,無有中斷,則前法不可一刀斬絕,法猶雲物,借用佛典。
此詞可虛用。
前法謂過去所有學術思想。
而毛公評判接受之訓,無可易矣。
唯評判一事确不容易,政府必須規設中國哲學研究所,培養舊學人才。
凡在研究機關工作之學者,隻須對于新制度認識清楚,不得違反,而不必求其一緻唯物。
其有能在唯心論中發揮高深理趣,亦可任其流通,但唯物論者可依其本宗之觀點而予以批駁。
如此,即與辨證之旨無不相符。
凡高深理趣之影響于人類生活,恒在無形中。
無形也,故久乃大,不當持實用之觀點以苛求之。
民國近四十年,新人物對于固有學術思想太疏隔,此為彰明之事實,無待餘言。
今日誠欲評判舊學,必先養才。
養才必須成立一種研究機關,搜求老輩素為義理之學者,請任指導。
暫不定額。
研究生名額宜定為八十名左右,肄業年限宜較長。
但馬列主義、毛公思想,研究生必須自習,使有溫故知新之效。
或謂研究生八十名恐太多,殊不知中國如此廣大,學派紛繁,故籍極多,向來隻有考據之業,而思想方面毫未理出頭緒,八十名研究生豈得雲多?縱目前省減,亦非有三四十名不可。
又在過去私立講學機關宜恢複者約有三:一、南京内學院。
此為歐陽竟無居士所創辦,實繼承楊仁山居士金陵刻經處之遺業。
楊公道行,猶在衆口。
歐翁一代大師,不煩稱述。
譚浏陽在清季為流血之第一人,即與歐翁同受佛法于楊公者也。
同盟會中钜子如章太炎等皆與楊公、歐翁有關系。
南京佛學研究機關對革命人物不無相當影響。
歐翁雖下世,而其弟子呂秋逸居士克宏前業,當請政務院函商南京省市政府覓一房屋為内學院院址,邀秋逸主持,暫聚生徒數名,由公家維持其生活,以後徐圖擴充。
吾于佛學本不完全贊同,世所共知,然佛法在中國究是一大學派,确有不可颠仆者在。
内學院為最有曆史性及成績卓著之佛學機關,如其廢墜,未免可惜!其次,杭州馬一浮先生主持之智林圖書館。
一浮究玄義之殊趣,綜禅理之要會,其學行久為世所共仰。
抗日時,曾在川主持複性書院,不許某黨幹涉教學,而院費卒無着。
當世知其事者不少,尚可查詢。
一浮以私人募資,選刻古書,皆有精意卓裁,于學術界大有貢獻。
後改立智林圖書館,絕無經費。
清季以來,各書局翻印古籍,甚多錯誤。
保存木刻,不失古代遺法,似亦切要,拟請政務院函杭州省府、市府酌予資助其刻書事業,并得聚講友及生徒數名,存舊學一線之延。
一浮之友葉左文先生,博文約禮之醇儒也,同居講學,實為嘉會。
其三,梁漱溟先生主持之勉仁書院。
在民國十年左右,彼與北大哲學系諸高材生有私人講習之所,曰勉仁齋,青年好學者頗受影響。
抗日時,始在四川北碚成立勉仁書院。
漱溟方奔走民盟,餘時栖止勉院,曾以《大易》《春秋》《周官》三經教學者。
漱溟本非事功才,以講學為佳,愚意拟請政府準予資助其恢複勉院,規模不必大,使其培養舊學種子可也。
中國文化在大地上自為一種體系,晚周學術複興運動此時縱不能作,而搜求晚周墜緒、存其種子,則萬不可無此一段工夫。
中國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愛惜。
清季迄民國,凡固有學術廢絕已久,毛公主張評判接受,下懷不勝感奮,故敢抒其積懷。
年來深感政府以大公之道行苦幹實幹之政,餘确有中夏興複之信念,故對文化,欲效獻曝之忱。
今奉書左右,至希垂察,并懇代陳毛公賜覽,未知可否?書中所請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與恢複内學院、智林圖書館、勉仁書院等辦法,懇代達政務院,是否有當,伏候明教!辱在相知,故敢相渎。
伯渠、必武、沫若諸先生,統希垂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