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記孔子之辭曰:“予欲無言。
”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此數語含蓄無盡,廣大無邊,非實備天德、同天化者,難與語此。
聖人即天也,學必以聖人為師而後為實學。
宋明諸儒猶承矩範。
象山自謂稍一提撕,便與天地相似。
此等實踐精神,倘亦馳騁思辨者宜資觀感欤! 西洋人承希臘哲人之精神,努力向外追求,如獵者強力奔逐,不有所獵獲不止。
其精神常猛厲辟發,如炸彈爆裂,其威勢甚大。
于其所及之處,固有洞穿堡壘之效。
西洋科學精神實在此。
吾人今日固宜戒委靡而急起直追,然西洋人雖有洞穿大自然堡壘之偉績,而其全副精神外馳,不務反己收斂以體認天道不言而時行物生之妙,不言者,虛寂之至。
《中庸》以無聲無臭形容之。
聲臭且無,豈複有意為猛厲哉?然至虛至寂而四時行、百物生,則天下之猛厲未有可以方此者也。
《新論》中卷融會空寂與生化之妙,知此意者可與論天道。
又此中空字、虛字,非空無之謂,乃言其至有而無形象,至實而無作意,至淨而無染污也。
寂者澄寂,無昏擾,無滞礙,非枯寂也。
不能超越形限而直與造物者遊,不能二字一氣貫下。
形限者,形謂軀體,此為有限之物。
吾人若隻淪溺現實世界,即精神墜堕,不得超越形限之表。
造物者非謂神帝,乃用為天道或本體之形容詞。
遊字亦況喻詞,言其備天道于己也。
其生命畢竟有物化之傷。
物化者,言其生命墜退,而直成為一物,不得複其所禀于天道之本然。
西洋人固自演悲劇而猶不悟也。
孔子《大易》之道,強于智周萬物,備物緻用,而必歸于繼善成性,人禀天道以生,即天道在人而說為人之性。
天道本至善。
然人之生也,形氣限之,每有物化之懼,故須繼續天道之善而完成吾性之本然。
如此則即人而天矣。
反本立極,《易》道反諸大本而立太極。
太極者,宇宙本體之名,即天道之殊稱也。
繼善成性,即與極為一。
周子申其義,而曰立人極。
人之極即太極也。
辨小而究于物則,《易·系傳》曰:“複小而辨于物。
”此語不容忽。
科學研窮事物之公則,其實測之方法,全要在微小處辨析極精,否則不能無誤。
孔子于《複卦》明此,頗符近世科學方法。
默說而全其天性,《易·系傳》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默者,無作意,不起虛妄分别也。
成者,成就,謂證解成就也。
夫默然冥證,不起想象與推求等,此時确非如木石然,卻是自明自了,故雲證解成就。
佛家真現量,亦雲證解,義與此通。
中文簡要,學者如更究佛典便易了。
不言而信者,不言猶佛氏内證難言。
内證即自明自了之謂。
凡起心思議即是言說相。
今至人證解之境,直冥然與太極為一,炯然自知而實離言說相。
此時正是真體現前,故雲而信。
信者真實義。
此境必經修養而後得,故雲存乎德行。
科學知能與哲學智慧之修養二者并進,本末兼赅,源流共貫。
此《易》道之所以大中至正而無弊也。
智慧為本為源,知能為流為末。
溯流而不可亡其源,窮末而不可遺其本。
此中智慧一詞極嚴格。
非洞澈真體,證見自性,不足言智慧也。
前雲默成之境為自明自了者,正是其真體呈露時之自明自了,不可虛泛作解。
《易》雲“大人與天合德”,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此非知識推度,确是證解境地。
學未至證解,不可言智慧。
但求智慧不可反理智,不可廢知識。
須知智慧即是本體,本體是無知而無不知。
無知者,非預儲有辨析一切事物之知能故。
無不知者,是為一切知能之源。
征驗于一切事物而自然會知。
求知是本體自然之大用,如何遏絕得?老莊反知,此是其病。
佛氏雖用其理智,畢竟是宗教,其歸趣在度脫生死海。
雖觀想所至特有精妙,然究與《大易》智周萬物意義不同。
要在于物觀空,以歸諸度脫而已。
研佛法者,于其宗教思想不妨存而不論,而于觀想精微處留意研尋,其可與儒術融通者究不少。
哲學不當反知,而當超知。
反知則有返于渾噩無知之病,是逆本體流行之妙用也。
超知者謂超越知識的境界而達于智慧之域,直得本體,遊于無待,體神居靈,其用不匮也。
西洋哲學畢竟不離知識窠臼,超知境界恐非西人所逮聞也。
或謂神秘派即是超知之旨,神秘,無錫華生德明譯為密思。
然以此牽合超知境界,要是相似法。
相似言其似之而實非也。
借用佛典語。
西學從無中哲涵養本原、蕩盡情識工夫,情識一詞,《新論》曾有解釋。
神秘派亦然,何可言證會? 西洋哲學大概與科學同一向外求理,其精神常向外發展,不曾反己收斂以涵養本原,在中國哲學上說,收斂一詞之意義極深遠,此工夫甚有次第。
平常所雲收斂精神,隻是稍定得一時昏浮之氣,未堪立大本。
即不足言收斂也。
孔子雲:“仁者樂山。
”非收斂工夫極深,何得如山之厚凝鎮定?佛之定,老之靜,皆收斂工夫。
其修為之層次嚴密,不及詳。
此等名詞未可淺近作解。
本原即謂吾人與萬物同具之本體,以其主乎吾身而言,則雲本心;以其為吾所以生之理而言,是吾自性,亦得說為吾之生命也。
學者如收斂工夫太少,而心思唯是向外追逐,則有孟子所雲“物交物”之患,而失掉自家生命。
則吾自性中大生、廣生,官天地、府萬物之富有日新大生、廣生雲雲,皆吾自性德用。
官天地雲雲者,天地之主宰不在吾性外,萬物亦皆吾性分中物也。
與夫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之神用,屍居雲雲,借用莊子語。
屍居形容其靜之至也。
龍者神物,飛而見于天上,則變動不可測也。
此言本體至靜而變也神。
淵者,深寂之極也。
雷聲,動之猛也。
此言本體至寂而動也盛。
二語義近,特複言之。
善言天道者,無如此二語。
莊子此處,深得于《易》。
非收斂工夫深者,不能證會及此。
皆其所不能自喻。
而唯恃強力思考,以向外探尋理道,往往探尋愈深,意見滋惑。
雖複探尋所資,必以某種科學之正确知識為依據,然每一科學中之原理,皆不能視為形而上學中最普遍之原理。
即綜合各科學之原理,仍不相幹,此可斷言。
故凡依據一種科學或一部分之知識以推論萬化之真源者,即謂宇宙本體。
縱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隻可許為一家言。
若謂其有得于真理,則稍有識者亦未敢遽雲然也。
吾非謂談哲學者可不依據科學知識,亦非謂思考可廢,但須知窮理到極處,非反己收斂以達到證會之境,則盲人摸象之譏決無可免。
西哲之學終須更進,而會吾《大易》忘象忘言之旨。
即二氏于此之所獲,其足為西學對治锢蔽者,正不淺耳。
道家之一意收斂,佛氏空教之掃蕩一切,高矣美矣。
逞思辨者不可不悟此。
西學精神唯在向外追求,其人生态度即如此。
論其功效,如在物質宇宙之開辟與社會政治之各種改造,所獲實多。
然其受病之深,似達過其所獲之利。
由向外追求,而其生命完全殉沒于财富與權力之中。
國内則剝削貧民,國外則侵略弱小,狼貪虎噬猶不足喻其殘酷,使人興天地不仁之感。
受壓迫者一旦反抗,則其報之亦有加無已。
昔人有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使西洋人能留意中哲之學,反本窮原,而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量,将有去貪殘、興仁讓之幾,而世界大同可期矣。
夫财富不私于小己,小己者,如資本家對勞動階級言,固名小己;侵略主義之國家對所侵略之弱小言,亦名小己。
則财富為大生之資,大生者,吾人與萬物同一生命,實非可分割為各個之生也。
而非可惡也。
權力不私于獨夫,近世獨裁者,古之所謂獨夫也。
則權力本公團之具,人類不能無共同生活的組織,如此則公團自有權力。
但此權力屬于公團之各分子,原非任何私人所得獨操。
亦非所患也。
要在去私而已。
去私必由于學。
非反本窮源,灼然見天地萬物同根之實,則恻悱不容已之幾,無自而生,烏可言去私哉! 晚世科學猛進,技術益精。
殺人利器供侵略者之用,大有人類自毀之憂。
論者或不滿科學,其實科學不任過也。
科學自身元是知能的,而運用此知能者,必須有更高之一種學術。
此更高之學術似非求之儒家《大易》不可。
略言其故,《大易》雙闡變易、不易二義。
自變易言,宇宙萬有皆變動不居,科學所究者固在此方面。
自不易言,則太極為變易之實體。
變易之萬有,譬如起滅不住之衆漚;不易的太極,譬如大海水。
變易以不易為體,譬如衆漚以大海水為體。
體用不二之義極難言,唯大海水與衆漚喻,令人易曉。
然須知,取譬是不得已。
若刻求相肖,便成大過。
而吾夫子于《乾卦》,即用顯體,直令人反求自得者,曰仁而已矣。
參考《新論》及《讀經示要》。
仁,本心也。
其視天地萬物,皆吾一體,故《系傳》曰:“吉兇與民同患。
”《論語》曰:“泛愛衆。
”此仁體自然不容已之幾也。
橫渠《西銘》、言民胞物與。
程子《識仁篇》、陽明子《大學問》,皆有見于仁體。
而陽明子直就人心恻隐之端上指示,使人當下識得萬物同體真幾,尤為親切。
仁便是不易之常道。
盡管物理人事變化萬端,日出不窮,而人與人或物之間,總有自然不容已之愛存在。
犬不以窮主人之不足豢養而改适他家,世多能言其事。
畜生之笃于愛若此,而況于人乎?愛者,仁體之流行,非有所為而為之也。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同此愛種。
愛種謂仁體。
如何遏絕得?人之不仁者,非其本性然也,本性即仁體,焉得有惡?惡染深而障其性,故成乎不仁也。
惡染本無源,而能障性,譬如浮雲能障日,浮雲豈有源乎?或問:惡染雖無源,畢竟如何起?答曰:是義宜詳《新論》。
《新論》下卷《明心章》談根義處最切要。
中卷《功能章》談染習,亦可與此處參看。
若簡言之,則陽明子随順軀殼起念一語,實已道破,何須更問惡染如何起?本心發現時,卻是萬物同體,如見他人痛癢,自身便感不快是也。
此時确沒有從一己的軀殼上起念。
試自反省之,便識得此是仁體。
然而人之生也,形氣限之。
即此形氣有時牽制心靈,古所雲“心為形役”者是也。
當心為形役時,便純在一己之利害得失上打算,即陽明所雲“随順軀殼起念”,是名惡染。
小之見于飲食男女或日用取予之間習為不義;大之縱其欲壑,誘惑群衆以從事侵略,奪國土,劫資源,謀殖民地。
種種滔天大惡,皆從随順軀殼起念而來。
實則此等惡染,雖雲順軀殼起,但不可謂其自有源頭。
深切反省之自見。
如謂惡染有源頭,便與仁體相對,而成善惡二元之論。
此大錯誤。
吾人必須識得仁體,好自保任此真源,不
”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此數語含蓄無盡,廣大無邊,非實備天德、同天化者,難與語此。
聖人即天也,學必以聖人為師而後為實學。
宋明諸儒猶承矩範。
象山自謂稍一提撕,便與天地相似。
此等實踐精神,倘亦馳騁思辨者宜資觀感欤! 西洋人承希臘哲人之精神,努力向外追求,如獵者強力奔逐,不有所獵獲不止。
其精神常猛厲辟發,如炸彈爆裂,其威勢甚大。
于其所及之處,固有洞穿堡壘之效。
西洋科學精神實在此。
吾人今日固宜戒委靡而急起直追,然西洋人雖有洞穿大自然堡壘之偉績,而其全副精神外馳,不務反己收斂以體認天道不言而時行物生之妙,不言者,虛寂之至。
《中庸》以無聲無臭形容之。
聲臭且無,豈複有意為猛厲哉?然至虛至寂而四時行、百物生,則天下之猛厲未有可以方此者也。
《新論》中卷融會空寂與生化之妙,知此意者可與論天道。
又此中空字、虛字,非空無之謂,乃言其至有而無形象,至實而無作意,至淨而無染污也。
寂者澄寂,無昏擾,無滞礙,非枯寂也。
不能超越形限而直與造物者遊,不能二字一氣貫下。
形限者,形謂軀體,此為有限之物。
吾人若隻淪溺現實世界,即精神墜堕,不得超越形限之表。
造物者非謂神帝,乃用為天道或本體之形容詞。
遊字亦況喻詞,言其備天道于己也。
其生命畢竟有物化之傷。
物化者,言其生命墜退,而直成為一物,不得複其所禀于天道之本然。
西洋人固自演悲劇而猶不悟也。
孔子《大易》之道,強于智周萬物,備物緻用,而必歸于繼善成性,人禀天道以生,即天道在人而說為人之性。
天道本至善。
然人之生也,形氣限之,每有物化之懼,故須繼續天道之善而完成吾性之本然。
如此則即人而天矣。
反本立極,《易》道反諸大本而立太極。
太極者,宇宙本體之名,即天道之殊稱也。
繼善成性,即與極為一。
周子申其義,而曰立人極。
人之極即太極也。
辨小而究于物則,《易·系傳》曰:“複小而辨于物。
”此語不容忽。
科學研窮事物之公則,其實測之方法,全要在微小處辨析極精,否則不能無誤。
孔子于《複卦》明此,頗符近世科學方法。
默說而全其天性,《易·系傳》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默者,無作意,不起虛妄分别也。
成者,成就,謂證解成就也。
夫默然冥證,不起想象與推求等,此時确非如木石然,卻是自明自了,故雲證解成就。
佛家真現量,亦雲證解,義與此通。
中文簡要,學者如更究佛典便易了。
不言而信者,不言猶佛氏内證難言。
内證即自明自了之謂。
凡起心思議即是言說相。
今至人證解之境,直冥然與太極為一,炯然自知而實離言說相。
此時正是真體現前,故雲而信。
信者真實義。
此境必經修養而後得,故雲存乎德行。
科學知能與哲學智慧之修養二者并進,本末兼赅,源流共貫。
此《易》道之所以大中至正而無弊也。
智慧為本為源,知能為流為末。
溯流而不可亡其源,窮末而不可遺其本。
此中智慧一詞極嚴格。
非洞澈真體,證見自性,不足言智慧也。
前雲默成之境為自明自了者,正是其真體呈露時之自明自了,不可虛泛作解。
《易》雲“大人與天合德”,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此非知識推度,确是證解境地。
學未至證解,不可言智慧。
但求智慧不可反理智,不可廢知識。
須知智慧即是本體,本體是無知而無不知。
無知者,非預儲有辨析一切事物之知能故。
無不知者,是為一切知能之源。
征驗于一切事物而自然會知。
求知是本體自然之大用,如何遏絕得?老莊反知,此是其病。
佛氏雖用其理智,畢竟是宗教,其歸趣在度脫生死海。
雖觀想所至特有精妙,然究與《大易》智周萬物意義不同。
要在于物觀空,以歸諸度脫而已。
研佛法者,于其宗教思想不妨存而不論,而于觀想精微處留意研尋,其可與儒術融通者究不少。
哲學不當反知,而當超知。
反知則有返于渾噩無知之病,是逆本體流行之妙用也。
超知者謂超越知識的境界而達于智慧之域,直得本體,遊于無待,體神居靈,其用不匮也。
西洋哲學畢竟不離知識窠臼,超知境界恐非西人所逮聞也。
或謂神秘派即是超知之旨,神秘,無錫華生德明譯為密思。
然以此牽合超知境界,要是相似法。
相似言其似之而實非也。
借用佛典語。
西學從無中哲涵養本原、蕩盡情識工夫,情識一詞,《新論》曾有解釋。
神秘派亦然,何可言證會? 西洋哲學大概與科學同一向外求理,其精神常向外發展,不曾反己收斂以涵養本原,在中國哲學上說,收斂一詞之意義極深遠,此工夫甚有次第。
平常所雲收斂精神,隻是稍定得一時昏浮之氣,未堪立大本。
即不足言收斂也。
孔子雲:“仁者樂山。
”非收斂工夫極深,何得如山之厚凝鎮定?佛之定,老之靜,皆收斂工夫。
其修為之層次嚴密,不及詳。
此等名詞未可淺近作解。
本原即謂吾人與萬物同具之本體,以其主乎吾身而言,則雲本心;以其為吾所以生之理而言,是吾自性,亦得說為吾之生命也。
學者如收斂工夫太少,而心思唯是向外追逐,則有孟子所雲“物交物”之患,而失掉自家生命。
則吾自性中大生、廣生,官天地、府萬物之富有日新大生、廣生雲雲,皆吾自性德用。
官天地雲雲者,天地之主宰不在吾性外,萬物亦皆吾性分中物也。
與夫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之神用,屍居雲雲,借用莊子語。
屍居形容其靜之至也。
龍者神物,飛而見于天上,則變動不可測也。
此言本體至靜而變也神。
淵者,深寂之極也。
雷聲,動之猛也。
此言本體至寂而動也盛。
二語義近,特複言之。
善言天道者,無如此二語。
莊子此處,深得于《易》。
非收斂工夫深者,不能證會及此。
皆其所不能自喻。
而唯恃強力思考,以向外探尋理道,往往探尋愈深,意見滋惑。
雖複探尋所資,必以某種科學之正确知識為依據,然每一科學中之原理,皆不能視為形而上學中最普遍之原理。
即綜合各科學之原理,仍不相幹,此可斷言。
故凡依據一種科學或一部分之知識以推論萬化之真源者,即謂宇宙本體。
縱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隻可許為一家言。
若謂其有得于真理,則稍有識者亦未敢遽雲然也。
吾非謂談哲學者可不依據科學知識,亦非謂思考可廢,但須知窮理到極處,非反己收斂以達到證會之境,則盲人摸象之譏決無可免。
西哲之學終須更進,而會吾《大易》忘象忘言之旨。
即二氏于此之所獲,其足為西學對治锢蔽者,正不淺耳。
道家之一意收斂,佛氏空教之掃蕩一切,高矣美矣。
逞思辨者不可不悟此。
西學精神唯在向外追求,其人生态度即如此。
論其功效,如在物質宇宙之開辟與社會政治之各種改造,所獲實多。
然其受病之深,似達過其所獲之利。
由向外追求,而其生命完全殉沒于财富與權力之中。
國内則剝削貧民,國外則侵略弱小,狼貪虎噬猶不足喻其殘酷,使人興天地不仁之感。
受壓迫者一旦反抗,則其報之亦有加無已。
昔人有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使西洋人能留意中哲之學,反本窮原,而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量,将有去貪殘、興仁讓之幾,而世界大同可期矣。
夫财富不私于小己,小己者,如資本家對勞動階級言,固名小己;侵略主義之國家對所侵略之弱小言,亦名小己。
則财富為大生之資,大生者,吾人與萬物同一生命,實非可分割為各個之生也。
而非可惡也。
權力不私于獨夫,近世獨裁者,古之所謂獨夫也。
則權力本公團之具,人類不能無共同生活的組織,如此則公團自有權力。
但此權力屬于公團之各分子,原非任何私人所得獨操。
亦非所患也。
要在去私而已。
去私必由于學。
非反本窮源,灼然見天地萬物同根之實,則恻悱不容已之幾,無自而生,烏可言去私哉! 晚世科學猛進,技術益精。
殺人利器供侵略者之用,大有人類自毀之憂。
論者或不滿科學,其實科學不任過也。
科學自身元是知能的,而運用此知能者,必須有更高之一種學術。
此更高之學術似非求之儒家《大易》不可。
略言其故,《大易》雙闡變易、不易二義。
自變易言,宇宙萬有皆變動不居,科學所究者固在此方面。
自不易言,則太極為變易之實體。
變易之萬有,譬如起滅不住之衆漚;不易的太極,譬如大海水。
變易以不易為體,譬如衆漚以大海水為體。
體用不二之義極難言,唯大海水與衆漚喻,令人易曉。
然須知,取譬是不得已。
若刻求相肖,便成大過。
而吾夫子于《乾卦》,即用顯體,直令人反求自得者,曰仁而已矣。
參考《新論》及《讀經示要》。
仁,本心也。
其視天地萬物,皆吾一體,故《系傳》曰:“吉兇與民同患。
”《論語》曰:“泛愛衆。
”此仁體自然不容已之幾也。
橫渠《西銘》、言民胞物與。
程子《識仁篇》、陽明子《大學問》,皆有見于仁體。
而陽明子直就人心恻隐之端上指示,使人當下識得萬物同體真幾,尤為親切。
仁便是不易之常道。
盡管物理人事變化萬端,日出不窮,而人與人或物之間,總有自然不容已之愛存在。
犬不以窮主人之不足豢養而改适他家,世多能言其事。
畜生之笃于愛若此,而況于人乎?愛者,仁體之流行,非有所為而為之也。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同此愛種。
愛種謂仁體。
如何遏絕得?人之不仁者,非其本性然也,本性即仁體,焉得有惡?惡染深而障其性,故成乎不仁也。
惡染本無源,而能障性,譬如浮雲能障日,浮雲豈有源乎?或問:惡染雖無源,畢竟如何起?答曰:是義宜詳《新論》。
《新論》下卷《明心章》談根義處最切要。
中卷《功能章》談染習,亦可與此處參看。
若簡言之,則陽明子随順軀殼起念一語,實已道破,何須更問惡染如何起?本心發現時,卻是萬物同體,如見他人痛癢,自身便感不快是也。
此時确沒有從一己的軀殼上起念。
試自反省之,便識得此是仁體。
然而人之生也,形氣限之。
即此形氣有時牽制心靈,古所雲“心為形役”者是也。
當心為形役時,便純在一己之利害得失上打算,即陽明所雲“随順軀殼起念”,是名惡染。
小之見于飲食男女或日用取予之間習為不義;大之縱其欲壑,誘惑群衆以從事侵略,奪國土,劫資源,謀殖民地。
種種滔天大惡,皆從随順軀殼起念而來。
實則此等惡染,雖雲順軀殼起,但不可謂其自有源頭。
深切反省之自見。
如謂惡染有源頭,便與仁體相對,而成善惡二元之論。
此大錯誤。
吾人必須識得仁體,好自保任此真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