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修中國通史的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都做得不堪。
世運何故如此衰?餘以為救衰之道,強其體為最要。
強體之道不一,而戒早婚為最要。
漢以來惡俗,必須痛絕。
兩漢時,社會上貧富不均。
富豪兼并土地。
貧民遇饑餓,常自賣為人奴婢,官府亦有收買者。
《貢禹傳》稱,官奴婢十餘萬,遊戲無事。
稅良民以給之,宜免為庶人,雲雲。
不知官府何故有奴婢如此之衆,或其初為救濟貧民而收買之欤?民間富豪畜奴婢者,則不可勝數。
如卓王孫僮客八百人,王商家奴乃至千人。
家富畜奴婢之多,即此可見一斑。
西漢時,董仲舒說武帝,宜去奴婢,除專殺之威。
是當時富者可專殺奴婢也。
新室亦诏廢奴婢。
及東漢光武帝降诏曰:“敢炙灼奴婢,論如律。
”以後諸帝,亦時申禁令。
可見當時社會上貧富懸絕之情形。
至如富家兼并土地,新室诏令,言之痛切。
而朝士論著,亦多注重及此。
如仲公理《昌言》雲:“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
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
财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敗,寄死不斂,冤枉窮困,不敢自理。
雖亦由綱禁疏闊,蓋分田無限使之然也。
今欲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趾,齊民财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非井田實莫由也。
”引文見《後漢書·仲長統傳》所錄《損益篇》。
公理之論,具見根柢。
惜當時朝野,于此一大問題,不求根本解決。
然漢氏主政四百餘年,民心思戴者,則亦有故。
兩漢賢主,始終能留心多數貧民之利益,未嘗偏與豪富階級妥協,則為明顯的事實。
抑商政策之用意,本在直接防止豪商壟斷财貨之行為,間接杜絕兼并土地之弊害。
雖未必有極大效果,或亦不無相當影響。
至于解放奴婢,累朝诏令督促,未嘗松懈。
若果空文敷衍,如後世所為者,焉得開四百餘年盛治之局?古今有以欺騙成功者乎?又其吏治修明,常以鋤治豪強為事。
豪強,猶今雲土劣。
如義縱為河内都尉,族滅其豪穰氏之屬,河内道不拾遺。
趙廣漢遷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禧,宗族橫恣,賓客犯為盜賊。
廣漢除其首惡,郡中震栗。
及至東漢,陽平大姓有趙綱,北海大姓有公孫丹,河東大姓有馬适匡。
凡此,皆在地方脅衆攬權,魚肉貧賤,而均為董宣、樊晔、李章等所誅。
此特略征數事,實則兩漢守令,無不懲戒豪強者。
民心思漢,豈幸緻乎?唯西漢武帝用桑弘羊興榷筦之利,為豫絕兼并絕好辦法。
至始元中征賢良文學,問以治亂。
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毋與天下争利。
此等賢良文學,皆代表豪富階級的利益者也。
當時相诘難甚烈,而桓次公稱,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上權利之略。
雖非正法,巨儒宿學不能自解雲。
要之兩漢對于解決貧富問題,非不留心,但其抑商政策,則迂拙而無甚效。
吏治又不可常恃。
如東漢中衰,戚宦竊柄,則吏治壞而寇盜始起矣。
弘羊政策,後亦莫能繼行。
公理提出土地問題,确是根本。
若當時能本井田之意,而行限田之法,則民生悠遂,或不至寇盜蜂起,浸淫以釀五胡之禍。
曆觀世變,豈天數耶,亦人謀不臧耳。
吾平生不滿東漢黨人,以其純盜虛聲故也。
東京一代,真能留意民生問題,而慨乎其言,發于忠誠者,當以仲公理為最。
王節信指計時短,讨谪物情,亦一代之良也。
王仲任博通,肯用思,知識遠過節信,視公理亦較廣。
三子者,所學不必同,其能不梏于時俗,則一也。
範書以三君同傳,可謂知類。
然論贊極加貶谪,謂皆管視好偏,亦稍過矣。
黨锢諸巨公,于當時社會政治諸大問題,似毫無所究,隻欲與朝廷戚宦抵觸,投身飼虎,而無捕虎之膽與略,立君大事。
李固在廟堂會議時,若面折梁冀,力數其罪,則朝臣或不至皆曰唯大将軍令是聽也。
臨之以嚴氣正色,責之以大義,示之以王莽殷鑒,冀兇兇之氣,當亦自屈矣。
縱或不勝,固死于此時,較之委曲求全不得而死者,不猶愈乎?固不此之圖,乃退在私室,一再為書勸冀。
明知與虎謀皮為不可得,而猶如是委曲者,此何為乎?固之賢,其才略、氣概不過若是。
自餘諸公,皆可不論。
夫吾國之黨人,本非今西洋所謂政黨,乃名士集團也,官僚集團也。
凡人一為名士,便無足觀。
東漢黨人,本無政見可言,無政策可言,無經綸大計條目可言。
即随時濟變,又無膽略。
其空虛脆弱如是,猶幸不得已時,能盡一死字。
範書于黨人稱揚太過,後人遂為所誤,而不知以名士浮虛為戒。
吾嘗謂,範書,黨史也。
名士之稱,始見《後漢書》。
西京以前,士大夫敦實行,求實學,作實事。
矜小慧、飾僞行以盜名者,絕少見焉。
有之,則為社會所鄙夷者也。
自東京而始有所謂名士。
吾嘗謂東京以後,吾國隻是兩個東西始終合流,曰名士,曰奸雄。
名士者,無心肝無知識。
其全副精神,整個向外追逐,純是浮虛誇巧,盜竊不慚,既無立本之學,又無實用之學。
以其小漂亮,弄些應付朝廷與下面社會的伎倆。
此在魏晉時,即是詩哪、四六文哪、清談玄妙哪。
其實無關于玄學。
在唐宋明,則詩哪、古文哪,甚至理學哪。
宋世理學家末流,隻是空疏迂固,尚少近名者。
至明季理學末流,則皆浮薄僞妄之名士矣。
在清世,于古文外,或剽竊一點考據。
章實齋诋為勢家豪奴者是也。
在今日,則哲學、科學、西洋文學,根本不曾費工夫,隻剽竊一些概論與大綱的知識,及時代流行的新名詞、新論調,猶古之詩與四六文、古文辭、漢學、理學等等也。
此等人内無以立己,外無可應用,專以叫響于社會、驚動于朝廷公卿為其能事,天下後世之名歸焉。
然無心肝,無學識,無操持,壞世道人心,使人類都成為鳥獸不如的東西。
其影響甚大,真可痛也。
奸雄者,合妾婦、流氓、強盜、兇猘而為一身。
其無量本領,總可包括于陰、險、卑、賤四字之中。
其劫持天下,牢籠萬物,不外以威劫利誘等毒辣方術。
常利用人類之劣根性,而或逼之以威,誘之以利,使天下之人,皆奪其志,銷其骨,喪其氣,遏其知。
其手段恒不惜出之以奇險奇惡,至卑至賤。
卒緻社會混濁,國家昏亂,黑白不分,是非不辨。
極至利害亦不複計。
孟子所謂安其危,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
古今亂亡之世,未有不如是也。
王船山先生曰:“國家将亡,必有妖孽。
”非草木鳥獸之妖也。
亡國之人,皆妖孽也。
觀于魏晉操、懿諸奸雄,與其時文學及玄言諸名士,而知五胡之禍,非無故也。
操、懿皆東京季世之人物,名士亦始于東京,此可以觇世變也。
魏晉名士卑劣之狀,此不及詳,俟将來彙集之。
奸雄之局,至袁世凱而告終。
名士之風,恐猶未已。
經儒足以緻用,若盧植者,可謂賢矣。
性剛毅,有大節,規窦武之書,義正辭嚴。
雖不見聽,浩氣存焉。
黃巾賊起,植以文儒率師征讨,連戰破賊,斬獲萬餘。
賊帥張角,退保廣宗。
植修守具,垂當拔之,而功敗于昏愚之主。
其後皇甫嵩讨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實資其規謀,用濟成功。
何進謀召董卓。
植知卓兇悍,必生後患,固止之,進不從。
及卓譏廢立,公卿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
履虎尾而不虞其咥,強哉矯也。
夫卓,兇猘也。
置之邊隅,但為一方之害。
天下有道,折棰取之可也。
召赴京師,崇其名号,長其羽翼,則狂獸逞虐,何所不至?卓之縱毒,無複人理,乃五胡之先導也。
寇禍古今所常有,但其絕無人理,則未有如董卓輩及五胡所為者。
五胡中亦有好人,如姚弋仲,心存晉朝,以亂華為戒。
苻堅不嗜殺,能修政安民。
此中,且從多數言之耳。
君子于此憂世變焉。
盧公能識董卓于機先,非素以經義濯其心者,能前識如是哉? 張平子,精思天文、曆算。
嘗造候風地動儀,可驗地震。
即震在遠處,亦可測知其所在。
範氏稱其範圍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知。
平子發明的天才,誠足驚人,然亦可見當時天算學之進步。
平子著有《靈憲算罔論》,蓋網絡天地而算之,因名焉。
惜後人無繼續精究者。
範書稱平子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古代大科學家的風度,後生宜取法也。
平子亦好玄學,服膺揚子雲《太玄》。
謂其妙極道數,與五經相拟,使人難論陰陽之事雲。
東京末葉,已尚玄虛。
如周勰,隐居竄身,慕老聃清淨。
杜絕人事,巷生荊棘,十有餘歲。
法真,好學而無常家,博通内外圖典。
性恬靜寡欲,不交人間事。
同郡田羽稱其蹈老氏之高蹤。
戴良,母卒,兄伯鸾居廬啜粥,非禮不行。
良獨食肉飲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毀容。
或問良曰:“子之居喪,禮乎?”良曰:“然。
禮所以制情佚也。
情苟不佚,何禮之論?夫食旨不甘,故緻毀容之實。
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
”良才既高達,而論議尚奇,多駭流俗。
同郡謝季孝問曰:“子自視天下,孰可為比?”良曰:“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矯慎,少學黃老,隐遁山谷,因穴為室。
仰慕松、喬導引之術,與馬融、蘇章鄉裡并時。
融以才博顯名,章以廉直為稱,然皆推先于慎。
台佟,隐武安山,鑿穴而居,采藥自給。
曰:“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
”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過雲夢,臨沔水,百姓莫不觀者,有老父獨耕不辍。
尚書郎張溫異之,下道百步,自與言。
老父曰:“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聖王宰世,茅茨采椽,而萬人以甯。
今子之君,勞人自縱,逸遊無忌。
吾為子羞之。
子何忍欲人觀之乎?”溫大慚,問其姓名,不告而去。
凡上所述,皆虛玄之士。
蓋自光武、明帝,外獎儒學而揚名教,内喜善柔而寵桓榮之徒。
黨人又務競名,以空言忤權要,實無濟世之具。
天下聰明博識之士,不樂檢束,又深嫉時俗虛僞,故趨尚玄虛,遺世無所惜。
周勰、法真、矯慎、台佟諸君,皆内養醇至,克全素尚。
漢陰老父,迹彌晦而道彌高。
推其所持,蓋亦無政府主義者,戰國許行之徒也。
惟戴良放縱禮法之外,自況以大禹、仲尼,矜妄不慚。
魏晉間人,實祖其風。
履霜而堅冰至,君子于是憂世變也。
又《臧洪傳》稱,洪領青州刺史。
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
是魏晉清談之風,亦自東漢始。
中古第二期,起三國,訖隋,所謂六朝時代也。
此是古今運會變遷最大關鍵所在。
吾民族悲慘之境,亦自此開端。
蓋自司馬氏群彘肇亂,群彘,謂八王也。
昏賤如彘,故雲。
遂令五胡乘虛狂動,擾害中原。
吾嘗披覽載籍,考見其時百姓遭受屠戮、劫掠、逼辱,種種不可名狀之慘,心悸目眩,不忍措思,以謂宇宙何故為一大修羅場,修羅,魔也。
言宇宙何故為衆魔之場所也。
衆生何故甘作罪惡?哀哉人類,生生者未有已也,其将終古大惑不解耶?吾于是究心天人之故,而漸怡神于釋迦氏之書焉。
此可以知吾當日讀史,心情感動為何如矣。
五胡之局,歸結于拓跋魏。
因與江南皇朝對峙,而稱南北朝焉。
其時北方久淪胡俗,範祖禹等叙錄《魏書》雲:“戎狄亂華,先王之澤,掃地以盡。
”又雲:“刑法峻急,故人相殘殺;不貴禮義,故士無風節;貨賂大行,故俗尚傾奪。
”社會上殘殺傾奪之風既盛,父子兄弟之愛且不可保,況其他乎?孝文雖力矯胡俗,崇尚夏禮,謂中夏禮俗。
然徒襲皮毛。
又欲挽久敝之俗于一旦,勢不可能。
故孝文漢化,隻飾虛文于俄頃,烏足以成化道,振頹風哉?北方戎俗既甚,南國亦浸染其風。
如劉宋諸子之兇逆,蕭梁諸子坐視君父之噬于困獸,侯景之亂,蕭繹與骨肉之擁州者相争戰,反緩置景,遂釀成慘變。
陳氏君臣之荒淫,皆絕無人道可言,其沾被胡俗已深故也。
天倫之變,古亦有之,未有如此時之相習為常,而人皆無所動心也。
昏淫敗度,古亦有之,未有如此時之相習為常,而人皆無一念之警也。
故知其染于胡俗也。
及南北之局統一于隋文,而唐高祖、太宗父子承其業。
貞觀之文治武功,為皇漢文、景、武諸帝以後所僅一見者,但盛業止于太宗一代。
而風俗習慣,自六代以來,浸于胡俗者,始終未盡滌也。
宮闱不正,太宗尚爾,後更不堪矣。
民間俗習亵亂,用夏變夷者,又不知凡幾也。
夫民德澆漓,則野志易動,變詐滋多,嗜利無恥,攻剽無常,難以道義固結其心。
如是之群,枭桀之徒,最易利用之以作亂。
唐代藩鎮之禍,連綿不絕,輾轉推演,以成五季慘局,又如前世五胡故事。
至吐蕃、突厥、回纥、契丹等等,累擾中原,又不待論。
及皇宋肇興,太祖以寬柔甯亂,提倡文教。
諸大儒崛起,追複晚周儒學,明夏禮以革胡俗,複人性于獸習之餘。
可謂吾民族複興之機矣。
然宋祖鑒五代之禍,切于防弊,而武事不修;謹于守成,而開擴不足。
諸老先生又吸收佛家禅學,正心誠意之功有餘,格物緻知之功,終嫌其短。
雖辨章王、伯,而頗近迂談。
孔門由求治兵理财之略,尚非其所敢企,況孔為東周,孟撻齊楚之偉抱,豈彼可得而幾乎?宋始厄于遼,繼辱于金,終則全覆于元。
其所以自立之道未備,雖欲保固神州,而莫由也。
明祖繼起,驅元室于塞外,恢複舊壤,庶幾振宋人之遺緒。
然太祖晚年猜刻已過。
永樂慘酷,視太祖又更甚焉,繼世複無令主。
上視兩宋諸帝,皆昏庸相繼,又若一轍也。
程朱、陸王兩派學者,其大多數皆空談心性,不究實用。
知識方面,視宋儒又更狹焉。
于謙、王陽明、戚繼光、熊襄愍、張江陵、袁崇煥,或以勇斷而肩大任,或以韬略而扶危局,皆曠世雄材,不待文王而興者也。
然少數天才,處極衰之社會,終難大展所志。
雖扶傾于一時,而無以立不拔之基矣。
比兩都淪陷,船山、習齋、亭林諸大哲人,始力變學風,期于道器兼綜,體用赅備,一洗空疏迂陋之風,而歸于實事求是。
上繼宋儒複興晚周文化之遺軌,而皆繩正其偏,救治其弊,又可謂吾民族之幾矣。
然清人起塞外,帝中原,胡俗未革也。
猜心、暴性,未能遽易也。
中原人士新附者,多隐為怨刺之詩焉,其必有以使之然也。
于是士大夫不敢盡其材力于思想之途,而相率以考據之業,自了生涯。
明季諸儒之流風盡泯矣。
自五胡變後,幾二千年,元氣未複。
此一大段氣運,經久而無甚變更,豈不異哉?要之,此長遠期間之擾亂,為本國邊塞人與中原人之内亂。
吾國本部,概稱中原。
由六代迄今,中原固屢傷元氣,而邊塞諸部,亦以争奪中原而卒歸凋謝。
朔北之元室,東北之鮮卑、遼、金、滿清,其結果都無善狀。
甲既受害,謂中原。
乙亦無利。
謂塞外。
曆史事實,昭昭可按。
甚矣,兄弟阋牆之禍,宜深戒也。
嘗謂吾國曆史,自上世迄今,有兩大變遷。
一、自三皇五帝,下逮戰國,如此悠遠時期,為本國中原内争時代。
蓋中原分為無數侯國,競智競力,互争雄長。
但同為有高深文化之國,故于争競之中,自有切磨之益,此古代所以強大而文明也。
此等局面,至周代春秋、戰國,變化日亟。
小弱國家,漸為強盛者所兼并。
至秦皇,而遂開大一統之基,以遺之漢氏,是為中原團結而不複分離之始。
二、自晉世五胡之禍,迄于清室運終,為本國邊塞與中原内争時代。
其情形,已略見前文,可不複贅。
自秦以前,中原列國并峙,各國人民多有參政力量。
故邊塞驕悍者,雖有時内侵,終不能為巨害。
如犬戎弑幽王,乃是偶然之事。
若幽王不寵褒姬,以壞烽火之令,犬戎何能為乎?邢衛困于狄,亦是暫時。
齊桓一度北伐山戎,而諸夏安甯累世。
可見中原民力之強固也。
由秦而下,宇内大一統,中原人民益散漫無組織,參政力量無所表現。
邊塞人民,政府又常漠然遇之,而無聲教以加乎其間。
故邊塞每以其暴力,而摧中原之文弱。
雖雲暴力如狂風驟雨,不可常勝,然當其突至時,則中原受害矣。
自魏晉迄于清運造終,如此悠遠時期,純是本國邊塞與中原内争時代。
在此長期内争之中,邊塞人民既缺乏文化,中原又常受暴力傷殘,故吾國社會各方面在此長期中極少進化。
此可謂睡獅久疲不起之會也。
然亦有相當成功焉,即邊塞人民漸染中原文化,而中原之對于邊塞,亦漸去其隔閡,相親如一體。
明太祖既驅除元室,命學士為文,祭告天地。
文中目元人為胡虜,極其醜诋。
太祖大怒,命改作焉。
帝王大度,中外一家,無有畛域,誠盛德也。
清人入關,自道、鹹以降,漢滿界限蕩然無存。
此雖清人努力同化,然邊塞與中原融洽,卻是累朝演進之結果,非自有清一代而始然也。
或曰:清入中原後,曾胡等猶扶植之,而彼族姓衰耗焉,何也?答曰:此其先輩贻謀不臧也。
悉其族姓,以據中原,其心之私而猜也。
天道惡盈,有不期而然者。
若一向保其支庶于故土,雖遜帝位,而族姓能育,同建共和之規,不亦美乎?雖然,自今以後,五族一體也,則彼又何衰耗之雲。
或曰:過去之事,既聞命矣,敢問茲後民族前途,将何如耶?答曰:世變複雜,日益奇詭。
雖在大聖,有所不可知也,而況于餘乎?然數往知來,有可預言者三。
一曰,吾國大一統之局勢,不宜于過去閉關絕無與競之環境。
今後全球交接,東西文化,互相流通。
雖疲怠睡獅,未能驟爾适應此新環境。
然此新環境之有利于我,則萬不容疑也。
二曰,吾國上古中原列國長期内争之局,至秦而始息。
中古以來,邊塞與中原長期内争之局,至民國而始息。
清末排滿,本為政治革命之一種手段,非真有族姓惡感也。
民國肇建,五族共和,載在約法。
将二十四史中,誤視邊塞先民為異族、為敵國之謬誤觀念,已經一掃而空。
此為民族心理上之重大改革,最不容忽視者也。
此種心理上之改革,一方面由國内漸見融洽,一方面由世界大通,中原與邊塞都把目光向外看去,才知自家團結為要。
開國二十餘年,雖因内憂外患,不遑建設,然政府用才,中外無所偏倚。
中謂中原。
外謂邊塞。
縱未能十分滿意,然較以清世,則塞外人才,登庸為易。
若政治上軌,邊方興學,後此改良之事,必與日俱多。
至就邊塞同胞之國家觀念而言,其進步亦遠逾疇昔。
此次對日抗戰,凡我全族,五族同源,已如前說。
故不分言五族,而雲全族。
一德一心,無有攜貳,雖德王被劫持于仇敵,料亦非其本心。
吾中華偉大的民族,發揮其偉大的團結力,方且自茲開始。
向後科學昌明,西北、東北各大陸開交通,盡地利,講生産,則如嚴又陵所雲,大陸之勢盛,将奪海權。
其必有驗焉,無疑也。
三曰,中國文化,至高尚,至幽深。
欲析言之欤,而若無所可言者。
若複唾棄之,以為無物欤,則又若有物焉。
廣乎漠乎,上際于天,而不可測其高也;下徹乎地,而不可測其深也。
體窮神知化之妙,于人倫日用之中。
所以酬酢萬物,網維萬事者,其道無在,而無所不在。
事物燦殊,無非天則著見。
人生日用,一皆天理自然。
此段,字字吃緊。
得乎此,而後知人道之至尊至樂也。
世固有縱心外馳,逐物求理,逞欲無餍者,其事,吾亦不謂無有是處。
但有辨物析理之長,而無歸根複命之道,是溯流而忘其源也。
如欲格物而不囗于道,道者,萬物之原也。
一切事物所共由之以成也。
各科學之研究,皆止于事物互相關系間的法則而已。
若不能窮極乎道,而實體之于己,則人生徒恃零碎的知識,而自述其本根。
中土玄學,持較西洋,别是一種面目。
科學興,而斯學終不可廢。
用知而克全其神,神者心也。
老莊反知,謂足以擾攘其心故也。
儒者不然,但從事涵養,常令此心虛靜甯壹,而無迷妄雜染,則格物緻知,乃此心自然之妙用。
何有以知而擾攘其心乎?然必有内心涵養一種學問。
故其神全,而不滞于物。
否則逐物而喪其心之所持,竟不識有自心。
則老莊反知,非無故矣。
厚生而不迷其性,性即道也。
以其為萬物所共由之而成,則曰道。
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則曰性。
物質上的需要,所以厚生,不可廢也。
故絕物與斷欲,必非人而後可。
道不遠人。
吾先哲未嘗以此為道也。
然必有盡性之學焉,然後能用物而不役于物,從欲而不逾其矩。
否則人生隻陷溺于物欲之中,老子所以有聾、盲、爽、發狂之歎也。
則吾中國文化,确有絕大貢獻。
何可棄哉,何可棄哉?現代所謂文明人者,皆失其本心,而習于向外騁逞。
縱欲殉物,因不得不出于搶奪,而陷于人類自毀之途。
将圖所以救之?非導之于中國文化,終不可得救也。
吾确信中國文化不可亡。
但吾國人努力于文化之發揚,亦必吸收西洋現代文化,以增加新的元素,而有所改造,不可令成一種惰性。
是則餘之所望也。
綜上三事,皆吾民族獨具之優點。
前途發展情狀,吾不能知。
其有可以發展之基,則上述三事是已。
廣大的國家,廣大的民族,高深的文化,在今後的世界,而有此三,真是優點。
老仆所知,亦止此而已。
中古史第二期,甚關重要。
吾本欲詳談,茲當作罷。
第二期以下,暨近古、近代各期,更付阙如。
一因天氣熱悶,二因吾精力疲困,不得不截止。
唯當此抗戰時期,吾有一堅确信念:日本人決不能亡我國家,決不能亡我民族。
日本者,古之所謂倭國也。
其種族,則不知所自出。
當吾國東漢光武時,其國主遣使來朝,自稱大夫。
後其國主,并受中國爵命。
其國文化,過去完全模仿中國。
此世所共知,不待多談。
然日人實不能了解吾國文化的廣大精微處,不堪接受吾先哲高尚的理想與偉大的精神。
自元代以後,他常寇害吾國。
吾國人向來寬大,全無懷恨複仇的心理,而日本人竟處心積慮想滅吾國、亡吾種。
此等野心,吾人今後不能忽視。
但願日人能自反省。
日人今雖力效西洋,以強國自命,然素無文化,純從外襲。
其俗淫亂,絕無天倫,有禽獸所不為者。
其人習于殘忍,無複人性。
其對外,概以狡詐與兇暴。
雖雲施之他國,然此等根性養成,其民族将來欲勿衰亡,何可得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聖言畢竟不容搖奪。
又日人器量過小,雖橫行一時,決定不堪成立大業。
此吾敢斷言以俟之者。
夫日本在昔,本吾華之臣屬,又受吾華文化熏陶。
值歐力東漸,神州衰微,日人為自身利害計,亦不應阻礙吾華族之興複運動,以自陷于孤危。
眼光稍遠者,自能見及此。
乃日人出茲下策,乘吾華方新之機而蹂躏之,實乃竭其民力,戕其民命,以赴于膏火自焚之途。
利害至明,而彼不悟,由其器小易盈,颠狂以逞,絕無遠識故耳。
吾尤有言者,凡曆史書,其紀述之體可略說為二:一則考論人物得失。
如各方面領袖人物,謂若古之君、相及士大夫,今所謂領袖是也。
其推動社會、政治及文化等方面,所發生之影響果何如,此最不可忽者。
《春秋》褒貶善惡與别嫌疑、明是非等義,即在乎此。
後來史家皆宗之。
二則本科學方法,推詳社會變遷,如由遊牧社會而進為農業社會之類。
各時代之一切組織、一切法制及生活情況等等方面,皆互相懸殊。
而其或為漸進,或為突躍,又皆有其所以,必非無故而然者。
史家述作,必于此推詳焉,所以數往知來也。
今之治史志者,大抵有意向此做去,而尚未能做到。
餘以為二種作法,須融合為佳。
大概以考論人物得失為主,而社會各階段中方方面面之變遷,亦必推詳而無所遺,方為良史。
人物本由社會産出,而卻有推動社會的力量。
如五官四肢,自整個的生機體中發展出來,而卻有運動生機體之功能。
舊史注重人物得失,甚有意義。
且模範人物對後人具有偉大的感發力。
曆史家不可不以熱烈真誠的意願,表達偉大人物的精神。
須知一個人必有敬仰偉大人物的真切信念,其人便不至堕落,而可日益向上,以進于偉大。
否則無好善之幾,必為小人禽獸之歸。
一個人如此,一民族更是如此。
若民族普遍的心理,對于偉大人物皆有真切信念,此等民族決不堕落,決不衰亡。
反之,則有淪喪之憂,以其無所向往故也。
但此所謂偉大人物,系指為善而可法的人物。
若兇暴而作大惡者,與浮華嘩世者,則根本不成為人,宜為有識所賤棄。
一個人或一民族,如果崇信惡人暴行,或且貴重浮華之士、淺薄之論,其人其民族必衰亡而不可救。
又所謂敬仰偉大人物者,原不限于本國本族之先人,但對于先輩有盛大功德者,萬不可無敬仰之誠。
今吾國人對先輩一概抹煞,或謂黃帝、大禹等為無其人,或唱打倒孔家店,或以衛、霍安邊之功隻是帝王走狗,種種怪妄,不可勝舉。
寇患相乘,豈曰無因?吾願青年有以自覺也。
昔戰國末葉,六國之士非堯舜、薄湯武成為風尚,六國遂以崩亡。
而吾民族衰象,便伏于此時矣。
可不鑒哉!又複有言者,吾國社會就文化方面言,各時代的社會情形,自有許多不同之點。
如兩漢社會較之戰國盛時,便有停滞之象;五胡變亂時之社會,便有激動之象。
五胡之後,而有盛唐之治,有以也。
諸如此類,皆可推詳。
至就生産方面言,吾國本天然農業的國家。
在近世海通以前,中國國家确自另為一種最高的文化團體。
其文化又别為一種路向,與西洋文化元不同途。
因此,中國社會數千年來,在生産方面始終不離農業本位。
若以西洋社會變遷的各種階段強相比拟,終無是處。
如果以為不離農業本位之故,或拟為奴隸社會,或拟為宗法社會、封建社會,就片段看去,固然好似說得過去。
但如通其全而論之,中國的文化方面,如哲學思想的無神論與心物不分的觀念,與世界觀念及實踐觀念等等,均是極高尚宏博、純粹而無可菲薄的。
藝術思想的優越,更是中外公認的。
道德方面的寬博态度,更不可求之今日西洋社會。
西洋人遇異國之民,便有猜防。
中國人遇外人,則坦懷相與。
其他風俗方面,今日雖敝,然過去優尚之點甚多,茲不暇論。
若以中國社會強判為屬于未進化的卑陋階段中,吾誠未知其可。
吾願将來修通史者,于時俗謬誤,宜加屏絕。
至上古農業初興,或是由部落進為侯國的時代,其時農民不免為君、卿大夫的奴隸,自是勢所必然。
然自夏朝定田賦制度以後,人民已漸為國家之公民。
如盤庚遷都,必得人民同意。
可見殷時人民,已享有公民參政權。
必謂其完全為奴隸,似嫌武斷。
又《詩·小雅》“甫田之什”,《毛傳》雲,刺幽王也,刺其倉廪空,虐政煩。
賦重,農人失職。
按此詩有雲:“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毛傳》:“烝,進。
髦,俊也。
治田得谷,俊士以進。
”《鄭箋》雲:“介,舍也。
禮,使民鋤作耕耘。
閑暇,則于廬舍及所止息之處,以道藝相講肄,以進其為俊士之行。
”考《箋》與《傳》,詞有詳略,而義相和會。
《傳》雲俊士以進,似謂進而用之在位也。
《箋》雲進其俊士之行,雖不必即用之理政事,然賢能之興,實所以備登庸也。
《傳》于“攸介攸止”句無訓釋,《箋》說為詳。
據此,則西周農人已多為國家之俊士。
而今後生猶謂其屈于奴隸,豈不異乎?又《小雅》諸詩,刺當時社會政治之黑暗,發于義憤,诋呵無諱,盡其形狀,可征民意發抒,民權已盛。
今百姓愁慘,而無所謂呻吟,視西周之民,猶弗如也,謂其為奴隸可乎?夫古代奴隸社會時之情事,容有見于後者,如資本主義的社會,豈能全絕封建社會之迹乎?吾所為龂龂于此者,恐其失中國真相,而曆史純為誣亂之業也。
雖诋餘以迂陋,吾何敢辭?
世運何故如此衰?餘以為救衰之道,強其體為最要。
強體之道不一,而戒早婚為最要。
漢以來惡俗,必須痛絕。
兩漢時,社會上貧富不均。
富豪兼并土地。
貧民遇饑餓,常自賣為人奴婢,官府亦有收買者。
《貢禹傳》稱,官奴婢十餘萬,遊戲無事。
稅良民以給之,宜免為庶人,雲雲。
不知官府何故有奴婢如此之衆,或其初為救濟貧民而收買之欤?民間富豪畜奴婢者,則不可勝數。
如卓王孫僮客八百人,王商家奴乃至千人。
家富畜奴婢之多,即此可見一斑。
西漢時,董仲舒說武帝,宜去奴婢,除專殺之威。
是當時富者可專殺奴婢也。
新室亦诏廢奴婢。
及東漢光武帝降诏曰:“敢炙灼奴婢,論如律。
”以後諸帝,亦時申禁令。
可見當時社會上貧富懸絕之情形。
至如富家兼并土地,新室诏令,言之痛切。
而朝士論著,亦多注重及此。
如仲公理《昌言》雲:“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
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
财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敗,寄死不斂,冤枉窮困,不敢自理。
雖亦由綱禁疏闊,蓋分田無限使之然也。
今欲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趾,齊民财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非井田實莫由也。
”引文見《後漢書·仲長統傳》所錄《損益篇》。
公理之論,具見根柢。
惜當時朝野,于此一大問題,不求根本解決。
然漢氏主政四百餘年,民心思戴者,則亦有故。
兩漢賢主,始終能留心多數貧民之利益,未嘗偏與豪富階級妥協,則為明顯的事實。
抑商政策之用意,本在直接防止豪商壟斷财貨之行為,間接杜絕兼并土地之弊害。
雖未必有極大效果,或亦不無相當影響。
至于解放奴婢,累朝诏令督促,未嘗松懈。
若果空文敷衍,如後世所為者,焉得開四百餘年盛治之局?古今有以欺騙成功者乎?又其吏治修明,常以鋤治豪強為事。
豪強,猶今雲土劣。
如義縱為河内都尉,族滅其豪穰氏之屬,河内道不拾遺。
趙廣漢遷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禧,宗族橫恣,賓客犯為盜賊。
廣漢除其首惡,郡中震栗。
及至東漢,陽平大姓有趙綱,北海大姓有公孫丹,河東大姓有馬适匡。
凡此,皆在地方脅衆攬權,魚肉貧賤,而均為董宣、樊晔、李章等所誅。
此特略征數事,實則兩漢守令,無不懲戒豪強者。
民心思漢,豈幸緻乎?唯西漢武帝用桑弘羊興榷筦之利,為豫絕兼并絕好辦法。
至始元中征賢良文學,問以治亂。
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毋與天下争利。
此等賢良文學,皆代表豪富階級的利益者也。
當時相诘難甚烈,而桓次公稱,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上權利之略。
雖非正法,巨儒宿學不能自解雲。
要之兩漢對于解決貧富問題,非不留心,但其抑商政策,則迂拙而無甚效。
吏治又不可常恃。
如東漢中衰,戚宦竊柄,則吏治壞而寇盜始起矣。
弘羊政策,後亦莫能繼行。
公理提出土地問題,确是根本。
若當時能本井田之意,而行限田之法,則民生悠遂,或不至寇盜蜂起,浸淫以釀五胡之禍。
曆觀世變,豈天數耶,亦人謀不臧耳。
吾平生不滿東漢黨人,以其純盜虛聲故也。
東京一代,真能留意民生問題,而慨乎其言,發于忠誠者,當以仲公理為最。
王節信指計時短,讨谪物情,亦一代之良也。
王仲任博通,肯用思,知識遠過節信,視公理亦較廣。
三子者,所學不必同,其能不梏于時俗,則一也。
範書以三君同傳,可謂知類。
然論贊極加貶谪,謂皆管視好偏,亦稍過矣。
黨锢諸巨公,于當時社會政治諸大問題,似毫無所究,隻欲與朝廷戚宦抵觸,投身飼虎,而無捕虎之膽與略,立君大事。
李固在廟堂會議時,若面折梁冀,力數其罪,則朝臣或不至皆曰唯大将軍令是聽也。
臨之以嚴氣正色,責之以大義,示之以王莽殷鑒,冀兇兇之氣,當亦自屈矣。
縱或不勝,固死于此時,較之委曲求全不得而死者,不猶愈乎?固不此之圖,乃退在私室,一再為書勸冀。
明知與虎謀皮為不可得,而猶如是委曲者,此何為乎?固之賢,其才略、氣概不過若是。
自餘諸公,皆可不論。
夫吾國之黨人,本非今西洋所謂政黨,乃名士集團也,官僚集團也。
凡人一為名士,便無足觀。
東漢黨人,本無政見可言,無政策可言,無經綸大計條目可言。
即随時濟變,又無膽略。
其空虛脆弱如是,猶幸不得已時,能盡一死字。
範書于黨人稱揚太過,後人遂為所誤,而不知以名士浮虛為戒。
吾嘗謂,範書,黨史也。
名士之稱,始見《後漢書》。
西京以前,士大夫敦實行,求實學,作實事。
矜小慧、飾僞行以盜名者,絕少見焉。
有之,則為社會所鄙夷者也。
自東京而始有所謂名士。
吾嘗謂東京以後,吾國隻是兩個東西始終合流,曰名士,曰奸雄。
名士者,無心肝無知識。
其全副精神,整個向外追逐,純是浮虛誇巧,盜竊不慚,既無立本之學,又無實用之學。
以其小漂亮,弄些應付朝廷與下面社會的伎倆。
此在魏晉時,即是詩哪、四六文哪、清談玄妙哪。
其實無關于玄學。
在唐宋明,則詩哪、古文哪,甚至理學哪。
宋世理學家末流,隻是空疏迂固,尚少近名者。
至明季理學末流,則皆浮薄僞妄之名士矣。
在清世,于古文外,或剽竊一點考據。
章實齋诋為勢家豪奴者是也。
在今日,則哲學、科學、西洋文學,根本不曾費工夫,隻剽竊一些概論與大綱的知識,及時代流行的新名詞、新論調,猶古之詩與四六文、古文辭、漢學、理學等等也。
此等人内無以立己,外無可應用,專以叫響于社會、驚動于朝廷公卿為其能事,天下後世之名歸焉。
然無心肝,無學識,無操持,壞世道人心,使人類都成為鳥獸不如的東西。
其影響甚大,真可痛也。
奸雄者,合妾婦、流氓、強盜、兇猘而為一身。
其無量本領,總可包括于陰、險、卑、賤四字之中。
其劫持天下,牢籠萬物,不外以威劫利誘等毒辣方術。
常利用人類之劣根性,而或逼之以威,誘之以利,使天下之人,皆奪其志,銷其骨,喪其氣,遏其知。
其手段恒不惜出之以奇險奇惡,至卑至賤。
卒緻社會混濁,國家昏亂,黑白不分,是非不辨。
極至利害亦不複計。
孟子所謂安其危,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
古今亂亡之世,未有不如是也。
王船山先生曰:“國家将亡,必有妖孽。
”非草木鳥獸之妖也。
亡國之人,皆妖孽也。
觀于魏晉操、懿諸奸雄,與其時文學及玄言諸名士,而知五胡之禍,非無故也。
操、懿皆東京季世之人物,名士亦始于東京,此可以觇世變也。
魏晉名士卑劣之狀,此不及詳,俟将來彙集之。
奸雄之局,至袁世凱而告終。
名士之風,恐猶未已。
經儒足以緻用,若盧植者,可謂賢矣。
性剛毅,有大節,規窦武之書,義正辭嚴。
雖不見聽,浩氣存焉。
黃巾賊起,植以文儒率師征讨,連戰破賊,斬獲萬餘。
賊帥張角,退保廣宗。
植修守具,垂當拔之,而功敗于昏愚之主。
其後皇甫嵩讨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實資其規謀,用濟成功。
何進謀召董卓。
植知卓兇悍,必生後患,固止之,進不從。
及卓譏廢立,公卿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
履虎尾而不虞其咥,強哉矯也。
夫卓,兇猘也。
置之邊隅,但為一方之害。
天下有道,折棰取之可也。
召赴京師,崇其名号,長其羽翼,則狂獸逞虐,何所不至?卓之縱毒,無複人理,乃五胡之先導也。
寇禍古今所常有,但其絕無人理,則未有如董卓輩及五胡所為者。
五胡中亦有好人,如姚弋仲,心存晉朝,以亂華為戒。
苻堅不嗜殺,能修政安民。
此中,且從多數言之耳。
君子于此憂世變焉。
盧公能識董卓于機先,非素以經義濯其心者,能前識如是哉? 張平子,精思天文、曆算。
嘗造候風地動儀,可驗地震。
即震在遠處,亦可測知其所在。
範氏稱其範圍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知。
平子發明的天才,誠足驚人,然亦可見當時天算學之進步。
平子著有《靈憲算罔論》,蓋網絡天地而算之,因名焉。
惜後人無繼續精究者。
範書稱平子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古代大科學家的風度,後生宜取法也。
平子亦好玄學,服膺揚子雲《太玄》。
謂其妙極道數,與五經相拟,使人難論陰陽之事雲。
東京末葉,已尚玄虛。
如周勰,隐居竄身,慕老聃清淨。
杜絕人事,巷生荊棘,十有餘歲。
法真,好學而無常家,博通内外圖典。
性恬靜寡欲,不交人間事。
同郡田羽稱其蹈老氏之高蹤。
戴良,母卒,兄伯鸾居廬啜粥,非禮不行。
良獨食肉飲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毀容。
或問良曰:“子之居喪,禮乎?”良曰:“然。
禮所以制情佚也。
情苟不佚,何禮之論?夫食旨不甘,故緻毀容之實。
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
”良才既高達,而論議尚奇,多駭流俗。
同郡謝季孝問曰:“子自視天下,孰可為比?”良曰:“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矯慎,少學黃老,隐遁山谷,因穴為室。
仰慕松、喬導引之術,與馬融、蘇章鄉裡并時。
融以才博顯名,章以廉直為稱,然皆推先于慎。
台佟,隐武安山,鑿穴而居,采藥自給。
曰:“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
”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過雲夢,臨沔水,百姓莫不觀者,有老父獨耕不辍。
尚書郎張溫異之,下道百步,自與言。
老父曰:“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聖王宰世,茅茨采椽,而萬人以甯。
今子之君,勞人自縱,逸遊無忌。
吾為子羞之。
子何忍欲人觀之乎?”溫大慚,問其姓名,不告而去。
凡上所述,皆虛玄之士。
蓋自光武、明帝,外獎儒學而揚名教,内喜善柔而寵桓榮之徒。
黨人又務競名,以空言忤權要,實無濟世之具。
天下聰明博識之士,不樂檢束,又深嫉時俗虛僞,故趨尚玄虛,遺世無所惜。
周勰、法真、矯慎、台佟諸君,皆内養醇至,克全素尚。
漢陰老父,迹彌晦而道彌高。
推其所持,蓋亦無政府主義者,戰國許行之徒也。
惟戴良放縱禮法之外,自況以大禹、仲尼,矜妄不慚。
魏晉間人,實祖其風。
履霜而堅冰至,君子于是憂世變也。
又《臧洪傳》稱,洪領青州刺史。
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
是魏晉清談之風,亦自東漢始。
中古第二期,起三國,訖隋,所謂六朝時代也。
此是古今運會變遷最大關鍵所在。
吾民族悲慘之境,亦自此開端。
蓋自司馬氏群彘肇亂,群彘,謂八王也。
昏賤如彘,故雲。
遂令五胡乘虛狂動,擾害中原。
吾嘗披覽載籍,考見其時百姓遭受屠戮、劫掠、逼辱,種種不可名狀之慘,心悸目眩,不忍措思,以謂宇宙何故為一大修羅場,修羅,魔也。
言宇宙何故為衆魔之場所也。
衆生何故甘作罪惡?哀哉人類,生生者未有已也,其将終古大惑不解耶?吾于是究心天人之故,而漸怡神于釋迦氏之書焉。
此可以知吾當日讀史,心情感動為何如矣。
五胡之局,歸結于拓跋魏。
因與江南皇朝對峙,而稱南北朝焉。
其時北方久淪胡俗,範祖禹等叙錄《魏書》雲:“戎狄亂華,先王之澤,掃地以盡。
”又雲:“刑法峻急,故人相殘殺;不貴禮義,故士無風節;貨賂大行,故俗尚傾奪。
”社會上殘殺傾奪之風既盛,父子兄弟之愛且不可保,況其他乎?孝文雖力矯胡俗,崇尚夏禮,謂中夏禮俗。
然徒襲皮毛。
又欲挽久敝之俗于一旦,勢不可能。
故孝文漢化,隻飾虛文于俄頃,烏足以成化道,振頹風哉?北方戎俗既甚,南國亦浸染其風。
如劉宋諸子之兇逆,蕭梁諸子坐視君父之噬于困獸,侯景之亂,蕭繹與骨肉之擁州者相争戰,反緩置景,遂釀成慘變。
陳氏君臣之荒淫,皆絕無人道可言,其沾被胡俗已深故也。
天倫之變,古亦有之,未有如此時之相習為常,而人皆無所動心也。
昏淫敗度,古亦有之,未有如此時之相習為常,而人皆無一念之警也。
故知其染于胡俗也。
及南北之局統一于隋文,而唐高祖、太宗父子承其業。
貞觀之文治武功,為皇漢文、景、武諸帝以後所僅一見者,但盛業止于太宗一代。
而風俗習慣,自六代以來,浸于胡俗者,始終未盡滌也。
宮闱不正,太宗尚爾,後更不堪矣。
民間俗習亵亂,用夏變夷者,又不知凡幾也。
夫民德澆漓,則野志易動,變詐滋多,嗜利無恥,攻剽無常,難以道義固結其心。
如是之群,枭桀之徒,最易利用之以作亂。
唐代藩鎮之禍,連綿不絕,輾轉推演,以成五季慘局,又如前世五胡故事。
至吐蕃、突厥、回纥、契丹等等,累擾中原,又不待論。
及皇宋肇興,太祖以寬柔甯亂,提倡文教。
諸大儒崛起,追複晚周儒學,明夏禮以革胡俗,複人性于獸習之餘。
可謂吾民族複興之機矣。
然宋祖鑒五代之禍,切于防弊,而武事不修;謹于守成,而開擴不足。
諸老先生又吸收佛家禅學,正心誠意之功有餘,格物緻知之功,終嫌其短。
雖辨章王、伯,而頗近迂談。
孔門由求治兵理财之略,尚非其所敢企,況孔為東周,孟撻齊楚之偉抱,豈彼可得而幾乎?宋始厄于遼,繼辱于金,終則全覆于元。
其所以自立之道未備,雖欲保固神州,而莫由也。
明祖繼起,驅元室于塞外,恢複舊壤,庶幾振宋人之遺緒。
然太祖晚年猜刻已過。
永樂慘酷,視太祖又更甚焉,繼世複無令主。
上視兩宋諸帝,皆昏庸相繼,又若一轍也。
程朱、陸王兩派學者,其大多數皆空談心性,不究實用。
知識方面,視宋儒又更狹焉。
于謙、王陽明、戚繼光、熊襄愍、張江陵、袁崇煥,或以勇斷而肩大任,或以韬略而扶危局,皆曠世雄材,不待文王而興者也。
然少數天才,處極衰之社會,終難大展所志。
雖扶傾于一時,而無以立不拔之基矣。
比兩都淪陷,船山、習齋、亭林諸大哲人,始力變學風,期于道器兼綜,體用赅備,一洗空疏迂陋之風,而歸于實事求是。
上繼宋儒複興晚周文化之遺軌,而皆繩正其偏,救治其弊,又可謂吾民族之幾矣。
然清人起塞外,帝中原,胡俗未革也。
猜心、暴性,未能遽易也。
中原人士新附者,多隐為怨刺之詩焉,其必有以使之然也。
于是士大夫不敢盡其材力于思想之途,而相率以考據之業,自了生涯。
明季諸儒之流風盡泯矣。
自五胡變後,幾二千年,元氣未複。
此一大段氣運,經久而無甚變更,豈不異哉?要之,此長遠期間之擾亂,為本國邊塞人與中原人之内亂。
吾國本部,概稱中原。
由六代迄今,中原固屢傷元氣,而邊塞諸部,亦以争奪中原而卒歸凋謝。
朔北之元室,東北之鮮卑、遼、金、滿清,其結果都無善狀。
甲既受害,謂中原。
乙亦無利。
謂塞外。
曆史事實,昭昭可按。
甚矣,兄弟阋牆之禍,宜深戒也。
嘗謂吾國曆史,自上世迄今,有兩大變遷。
一、自三皇五帝,下逮戰國,如此悠遠時期,為本國中原内争時代。
蓋中原分為無數侯國,競智競力,互争雄長。
但同為有高深文化之國,故于争競之中,自有切磨之益,此古代所以強大而文明也。
此等局面,至周代春秋、戰國,變化日亟。
小弱國家,漸為強盛者所兼并。
至秦皇,而遂開大一統之基,以遺之漢氏,是為中原團結而不複分離之始。
二、自晉世五胡之禍,迄于清室運終,為本國邊塞與中原内争時代。
其情形,已略見前文,可不複贅。
自秦以前,中原列國并峙,各國人民多有參政力量。
故邊塞驕悍者,雖有時内侵,終不能為巨害。
如犬戎弑幽王,乃是偶然之事。
若幽王不寵褒姬,以壞烽火之令,犬戎何能為乎?邢衛困于狄,亦是暫時。
齊桓一度北伐山戎,而諸夏安甯累世。
可見中原民力之強固也。
由秦而下,宇内大一統,中原人民益散漫無組織,參政力量無所表現。
邊塞人民,政府又常漠然遇之,而無聲教以加乎其間。
故邊塞每以其暴力,而摧中原之文弱。
雖雲暴力如狂風驟雨,不可常勝,然當其突至時,則中原受害矣。
自魏晉迄于清運造終,如此悠遠時期,純是本國邊塞與中原内争時代。
在此長期内争之中,邊塞人民既缺乏文化,中原又常受暴力傷殘,故吾國社會各方面在此長期中極少進化。
此可謂睡獅久疲不起之會也。
然亦有相當成功焉,即邊塞人民漸染中原文化,而中原之對于邊塞,亦漸去其隔閡,相親如一體。
明太祖既驅除元室,命學士為文,祭告天地。
文中目元人為胡虜,極其醜诋。
太祖大怒,命改作焉。
帝王大度,中外一家,無有畛域,誠盛德也。
清人入關,自道、鹹以降,漢滿界限蕩然無存。
此雖清人努力同化,然邊塞與中原融洽,卻是累朝演進之結果,非自有清一代而始然也。
或曰:清入中原後,曾胡等猶扶植之,而彼族姓衰耗焉,何也?答曰:此其先輩贻謀不臧也。
悉其族姓,以據中原,其心之私而猜也。
天道惡盈,有不期而然者。
若一向保其支庶于故土,雖遜帝位,而族姓能育,同建共和之規,不亦美乎?雖然,自今以後,五族一體也,則彼又何衰耗之雲。
或曰:過去之事,既聞命矣,敢問茲後民族前途,将何如耶?答曰:世變複雜,日益奇詭。
雖在大聖,有所不可知也,而況于餘乎?然數往知來,有可預言者三。
一曰,吾國大一統之局勢,不宜于過去閉關絕無與競之環境。
今後全球交接,東西文化,互相流通。
雖疲怠睡獅,未能驟爾适應此新環境。
然此新環境之有利于我,則萬不容疑也。
二曰,吾國上古中原列國長期内争之局,至秦而始息。
中古以來,邊塞與中原長期内争之局,至民國而始息。
清末排滿,本為政治革命之一種手段,非真有族姓惡感也。
民國肇建,五族共和,載在約法。
将二十四史中,誤視邊塞先民為異族、為敵國之謬誤觀念,已經一掃而空。
此為民族心理上之重大改革,最不容忽視者也。
此種心理上之改革,一方面由國内漸見融洽,一方面由世界大通,中原與邊塞都把目光向外看去,才知自家團結為要。
開國二十餘年,雖因内憂外患,不遑建設,然政府用才,中外無所偏倚。
中謂中原。
外謂邊塞。
縱未能十分滿意,然較以清世,則塞外人才,登庸為易。
若政治上軌,邊方興學,後此改良之事,必與日俱多。
至就邊塞同胞之國家觀念而言,其進步亦遠逾疇昔。
此次對日抗戰,凡我全族,五族同源,已如前說。
故不分言五族,而雲全族。
一德一心,無有攜貳,雖德王被劫持于仇敵,料亦非其本心。
吾中華偉大的民族,發揮其偉大的團結力,方且自茲開始。
向後科學昌明,西北、東北各大陸開交通,盡地利,講生産,則如嚴又陵所雲,大陸之勢盛,将奪海權。
其必有驗焉,無疑也。
三曰,中國文化,至高尚,至幽深。
欲析言之欤,而若無所可言者。
若複唾棄之,以為無物欤,則又若有物焉。
廣乎漠乎,上際于天,而不可測其高也;下徹乎地,而不可測其深也。
體窮神知化之妙,于人倫日用之中。
所以酬酢萬物,網維萬事者,其道無在,而無所不在。
事物燦殊,無非天則著見。
人生日用,一皆天理自然。
此段,字字吃緊。
得乎此,而後知人道之至尊至樂也。
世固有縱心外馳,逐物求理,逞欲無餍者,其事,吾亦不謂無有是處。
但有辨物析理之長,而無歸根複命之道,是溯流而忘其源也。
如欲格物而不囗于道,道者,萬物之原也。
一切事物所共由之以成也。
各科學之研究,皆止于事物互相關系間的法則而已。
若不能窮極乎道,而實體之于己,則人生徒恃零碎的知識,而自述其本根。
中土玄學,持較西洋,别是一種面目。
科學興,而斯學終不可廢。
用知而克全其神,神者心也。
老莊反知,謂足以擾攘其心故也。
儒者不然,但從事涵養,常令此心虛靜甯壹,而無迷妄雜染,則格物緻知,乃此心自然之妙用。
何有以知而擾攘其心乎?然必有内心涵養一種學問。
故其神全,而不滞于物。
否則逐物而喪其心之所持,竟不識有自心。
則老莊反知,非無故矣。
厚生而不迷其性,性即道也。
以其為萬物所共由之而成,則曰道。
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則曰性。
物質上的需要,所以厚生,不可廢也。
故絕物與斷欲,必非人而後可。
道不遠人。
吾先哲未嘗以此為道也。
然必有盡性之學焉,然後能用物而不役于物,從欲而不逾其矩。
否則人生隻陷溺于物欲之中,老子所以有聾、盲、爽、發狂之歎也。
則吾中國文化,确有絕大貢獻。
何可棄哉,何可棄哉?現代所謂文明人者,皆失其本心,而習于向外騁逞。
縱欲殉物,因不得不出于搶奪,而陷于人類自毀之途。
将圖所以救之?非導之于中國文化,終不可得救也。
吾确信中國文化不可亡。
但吾國人努力于文化之發揚,亦必吸收西洋現代文化,以增加新的元素,而有所改造,不可令成一種惰性。
是則餘之所望也。
綜上三事,皆吾民族獨具之優點。
前途發展情狀,吾不能知。
其有可以發展之基,則上述三事是已。
廣大的國家,廣大的民族,高深的文化,在今後的世界,而有此三,真是優點。
老仆所知,亦止此而已。
中古史第二期,甚關重要。
吾本欲詳談,茲當作罷。
第二期以下,暨近古、近代各期,更付阙如。
一因天氣熱悶,二因吾精力疲困,不得不截止。
唯當此抗戰時期,吾有一堅确信念:日本人決不能亡我國家,決不能亡我民族。
日本者,古之所謂倭國也。
其種族,則不知所自出。
當吾國東漢光武時,其國主遣使來朝,自稱大夫。
後其國主,并受中國爵命。
其國文化,過去完全模仿中國。
此世所共知,不待多談。
然日人實不能了解吾國文化的廣大精微處,不堪接受吾先哲高尚的理想與偉大的精神。
自元代以後,他常寇害吾國。
吾國人向來寬大,全無懷恨複仇的心理,而日本人竟處心積慮想滅吾國、亡吾種。
此等野心,吾人今後不能忽視。
但願日人能自反省。
日人今雖力效西洋,以強國自命,然素無文化,純從外襲。
其俗淫亂,絕無天倫,有禽獸所不為者。
其人習于殘忍,無複人性。
其對外,概以狡詐與兇暴。
雖雲施之他國,然此等根性養成,其民族将來欲勿衰亡,何可得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聖言畢竟不容搖奪。
又日人器量過小,雖橫行一時,決定不堪成立大業。
此吾敢斷言以俟之者。
夫日本在昔,本吾華之臣屬,又受吾華文化熏陶。
值歐力東漸,神州衰微,日人為自身利害計,亦不應阻礙吾華族之興複運動,以自陷于孤危。
眼光稍遠者,自能見及此。
乃日人出茲下策,乘吾華方新之機而蹂躏之,實乃竭其民力,戕其民命,以赴于膏火自焚之途。
利害至明,而彼不悟,由其器小易盈,颠狂以逞,絕無遠識故耳。
吾尤有言者,凡曆史書,其紀述之體可略說為二:一則考論人物得失。
如各方面領袖人物,謂若古之君、相及士大夫,今所謂領袖是也。
其推動社會、政治及文化等方面,所發生之影響果何如,此最不可忽者。
《春秋》褒貶善惡與别嫌疑、明是非等義,即在乎此。
後來史家皆宗之。
二則本科學方法,推詳社會變遷,如由遊牧社會而進為農業社會之類。
各時代之一切組織、一切法制及生活情況等等方面,皆互相懸殊。
而其或為漸進,或為突躍,又皆有其所以,必非無故而然者。
史家述作,必于此推詳焉,所以數往知來也。
今之治史志者,大抵有意向此做去,而尚未能做到。
餘以為二種作法,須融合為佳。
大概以考論人物得失為主,而社會各階段中方方面面之變遷,亦必推詳而無所遺,方為良史。
人物本由社會産出,而卻有推動社會的力量。
如五官四肢,自整個的生機體中發展出來,而卻有運動生機體之功能。
舊史注重人物得失,甚有意義。
且模範人物對後人具有偉大的感發力。
曆史家不可不以熱烈真誠的意願,表達偉大人物的精神。
須知一個人必有敬仰偉大人物的真切信念,其人便不至堕落,而可日益向上,以進于偉大。
否則無好善之幾,必為小人禽獸之歸。
一個人如此,一民族更是如此。
若民族普遍的心理,對于偉大人物皆有真切信念,此等民族決不堕落,決不衰亡。
反之,則有淪喪之憂,以其無所向往故也。
但此所謂偉大人物,系指為善而可法的人物。
若兇暴而作大惡者,與浮華嘩世者,則根本不成為人,宜為有識所賤棄。
一個人或一民族,如果崇信惡人暴行,或且貴重浮華之士、淺薄之論,其人其民族必衰亡而不可救。
又所謂敬仰偉大人物者,原不限于本國本族之先人,但對于先輩有盛大功德者,萬不可無敬仰之誠。
今吾國人對先輩一概抹煞,或謂黃帝、大禹等為無其人,或唱打倒孔家店,或以衛、霍安邊之功隻是帝王走狗,種種怪妄,不可勝舉。
寇患相乘,豈曰無因?吾願青年有以自覺也。
昔戰國末葉,六國之士非堯舜、薄湯武成為風尚,六國遂以崩亡。
而吾民族衰象,便伏于此時矣。
可不鑒哉!又複有言者,吾國社會就文化方面言,各時代的社會情形,自有許多不同之點。
如兩漢社會較之戰國盛時,便有停滞之象;五胡變亂時之社會,便有激動之象。
五胡之後,而有盛唐之治,有以也。
諸如此類,皆可推詳。
至就生産方面言,吾國本天然農業的國家。
在近世海通以前,中國國家确自另為一種最高的文化團體。
其文化又别為一種路向,與西洋文化元不同途。
因此,中國社會數千年來,在生産方面始終不離農業本位。
若以西洋社會變遷的各種階段強相比拟,終無是處。
如果以為不離農業本位之故,或拟為奴隸社會,或拟為宗法社會、封建社會,就片段看去,固然好似說得過去。
但如通其全而論之,中國的文化方面,如哲學思想的無神論與心物不分的觀念,與世界觀念及實踐觀念等等,均是極高尚宏博、純粹而無可菲薄的。
藝術思想的優越,更是中外公認的。
道德方面的寬博态度,更不可求之今日西洋社會。
西洋人遇異國之民,便有猜防。
中國人遇外人,則坦懷相與。
其他風俗方面,今日雖敝,然過去優尚之點甚多,茲不暇論。
若以中國社會強判為屬于未進化的卑陋階段中,吾誠未知其可。
吾願将來修通史者,于時俗謬誤,宜加屏絕。
至上古農業初興,或是由部落進為侯國的時代,其時農民不免為君、卿大夫的奴隸,自是勢所必然。
然自夏朝定田賦制度以後,人民已漸為國家之公民。
如盤庚遷都,必得人民同意。
可見殷時人民,已享有公民參政權。
必謂其完全為奴隸,似嫌武斷。
又《詩·小雅》“甫田之什”,《毛傳》雲,刺幽王也,刺其倉廪空,虐政煩。
賦重,農人失職。
按此詩有雲:“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毛傳》:“烝,進。
髦,俊也。
治田得谷,俊士以進。
”《鄭箋》雲:“介,舍也。
禮,使民鋤作耕耘。
閑暇,則于廬舍及所止息之處,以道藝相講肄,以進其為俊士之行。
”考《箋》與《傳》,詞有詳略,而義相和會。
《傳》雲俊士以進,似謂進而用之在位也。
《箋》雲進其俊士之行,雖不必即用之理政事,然賢能之興,實所以備登庸也。
《傳》于“攸介攸止”句無訓釋,《箋》說為詳。
據此,則西周農人已多為國家之俊士。
而今後生猶謂其屈于奴隸,豈不異乎?又《小雅》諸詩,刺當時社會政治之黑暗,發于義憤,诋呵無諱,盡其形狀,可征民意發抒,民權已盛。
今百姓愁慘,而無所謂呻吟,視西周之民,猶弗如也,謂其為奴隸可乎?夫古代奴隸社會時之情事,容有見于後者,如資本主義的社會,豈能全絕封建社會之迹乎?吾所為龂龂于此者,恐其失中國真相,而曆史純為誣亂之業也。
雖诋餘以迂陋,吾何敢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