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之路漫漫
關燈
小
中
大
到省城鄉試
一八八五年八月初旬,我第一次随六叔父往杭州,應鄉試。
啟行這一日,照六叔父成例,祭祖告别。
晚餐後上烏蓬[篷]船,船行一夜,到西興,渡錢塘江,到杭州。
初八日黎明進考場,作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初九日出場。
十一日第二次進場,作五經文五篇,十二日出場。
十四日第二次進場,對策問五道,十五日出場。
杭州與蕭山隻隔一江,故蕭山人應試者常回家賞中秋。
凡第一場、第二場試卷上有犯規的,如燒毀或不合格式等,辄于藍紙上寫号數,揭之考場照壁,俗稱上藍榜。
我雖初次觀場,幸而未上藍榜。
鄉試卷不但編号糊名,并須由官派謄錄用朱筆謄寫一份,使考官不能認識考生的筆迹。
但謄錄往往潦草塞責,使考官不能卒讀,因此有一部分謄錄,先期與考生接洽,于首行若幹字内,插用某某等三字,以便檢出,特别慎寫,借以取得特别酬資。
每次留場二日,飲食須自備,考生自攜白米及冷肴、湯料等。
每号有一勤務兵,時稱号軍,所攜之米,本可付号軍代煮,但号軍多不良,所以我等都自攜紫銅炊具,叫做五更饑的,用火酒炊飯。
每号之末間即廁所,坐近末間,每聞惡臭。
又登廁時亦常苦呼吸為難,則攜艾繩進場以避穢。
集萬餘人于考場,偶有神經錯亂,于試卷上亂寫情詩或漫畫雜事,甚而至于自殺的。
聞者每附會事因,認為報應,并且說點名将畢時,有官役舉一黑旗,大呼“有恩報恩,有冤報冤”雲雲,皆無稽之談,但那時候常常聽人道及的。
鄉試後舉人例遊西湖,那時候遊湖的都出湧金門,門外有茶館數處,憶其一名三雅園。
由此地呼舟可遊彭公祠(即三潭印月)、左公祠(左宗棠公祠)、蔣公祠(蔣益澧公祠)、劉公祠(劉典公祠)等處,都是滿清功臣,所以辛亥後都廢,隻有三潭印月,至今尚存,但也沒有人再提彭公祠的名了。
别墅憶隻有高莊與俞樓。
杭州人喜用主試的姓作俏皮的對子,是年主考為白、潘二君,杭人就用《白蛇傳》同《金瓶梅》作對,是“精靈猶戀金山寺,魂魄長依紫石街”。
伴讀徐君 一八八六年我以田春農先生的介紹,往徐氏為徐君以(名維則)伴讀,并為校勘所刻《紹興先正遺書》、《鑄史齋叢書》等。
我自十七歲以後因不再受王子莊先生之拘束,放膽閱書。
六叔父茗珊先生所有之書,許我随意翻閱,如《說文通訓定聲》、《章氏遺書》、《日知錄》、《困學紀聞》、《湖海詩傳》、《國朝骈體正宗》、《絕妙好詞箋》等,都是那時候最喜讀的書。
于是就學作散文與骈文,每有所作,春農先生必大加獎勵,認為可以造就,所以介紹我到徐氏,一方面固為徐君擇友,一方面為給我以讀書的機會,真是我生平第一個知己。
田氏、徐氏,藏書都很多。
我到徐氏後,不但有讀書之樂,亦且有求友的方便。
王君寄庼(名佐)為以弟碩君之師,熟于清代先正事略等書,持論嚴正。
以之師朱君茀卿,人甚豪爽,善為八股文與桐城派古文。
魏君鐵珊(名彧)有拳勇,能為詩古文辭,書法秀勁,皆爾時所識。
以之伯父仲凡先生(名樹蘭)搜羅碑版甚富。
那時候,年輩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軒、馬君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時來徐氏,看書談天。
曾相約分編大部的書,如《廿四史索引》、《經籍纂诂補正》等,但往往過幾個月就改變工作。
這種計劃,都是由我提出,但改變的緣故,也總是由我提出,所以同人每以我的多計劃而無恒心為苦。
徐君以嘗評我為“無物不貪,無事不偏”。
受益最大的三本書 我十七歲,考取了秀才,我從此不再
啟行這一日,照六叔父成例,祭祖告别。
晚餐後上烏蓬[篷]船,船行一夜,到西興,渡錢塘江,到杭州。
初八日黎明進考場,作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初九日出場。
十一日第二次進場,作五經文五篇,十二日出場。
十四日第二次進場,對策問五道,十五日出場。
杭州與蕭山隻隔一江,故蕭山人應試者常回家賞中秋。
凡第一場、第二場試卷上有犯規的,如燒毀或不合格式等,辄于藍紙上寫号數,揭之考場照壁,俗稱上藍榜。
我雖初次觀場,幸而未上藍榜。
鄉試卷不但編号糊名,并須由官派謄錄用朱筆謄寫一份,使考官不能認識考生的筆迹。
但謄錄往往潦草塞責,使考官不能卒讀,因此有一部分謄錄,先期與考生接洽,于首行若幹字内,插用某某等三字,以便檢出,特别慎寫,借以取得特别酬資。
每次留場二日,飲食須自備,考生自攜白米及冷肴、湯料等。
每号有一勤務兵,時稱号軍,所攜之米,本可付号軍代煮,但号軍多不良,所以我等都自攜紫銅炊具,叫做五更饑的,用火酒炊飯。
每号之末間即廁所,坐近末間,每聞惡臭。
又登廁時亦常苦呼吸為難,則攜艾繩進場以避穢。
集萬餘人于考場,偶有神經錯亂,于試卷上亂寫情詩或漫畫雜事,甚而至于自殺的。
聞者每附會事因,認為報應,并且說點名将畢時,有官役舉一黑旗,大呼“有恩報恩,有冤報冤”雲雲,皆無稽之談,但那時候常常聽人道及的。
鄉試後舉人例遊西湖,那時候遊湖的都出湧金門,門外有茶館數處,憶其一名三雅園。
由此地呼舟可遊彭公祠(即三潭印月)、左公祠(左宗棠公祠)、蔣公祠(蔣益澧公祠)、劉公祠(劉典公祠)等處,都是滿清功臣,所以辛亥後都廢,隻有三潭印月,至今尚存,但也沒有人再提彭公祠的名了。
别墅憶隻有高莊與俞樓。
杭州人喜用主試的姓作俏皮的對子,是年主考為白、潘二君,杭人就用《白蛇傳》同《金瓶梅》作對,是“精靈猶戀金山寺,魂魄長依紫石街”。
伴讀徐君 一八八六年我以田春農先生的介紹,往徐氏為徐君以(名維則)伴讀,并為校勘所刻《紹興先正遺書》、《鑄史齋叢書》等。
我自十七歲以後因不再受王子莊先生之拘束,放膽閱書。
六叔父茗珊先生所有之書,許我随意翻閱,如《說文通訓定聲》、《章氏遺書》、《日知錄》、《困學紀聞》、《湖海詩傳》、《國朝骈體正宗》、《絕妙好詞箋》等,都是那時候最喜讀的書。
于是就學作散文與骈文,每有所作,春農先生必大加獎勵,認為可以造就,所以介紹我到徐氏,一方面固為徐君擇友,一方面為給我以讀書的機會,真是我生平第一個知己。
田氏、徐氏,藏書都很多。
我到徐氏後,不但有讀書之樂,亦且有求友的方便。
王君寄庼(名佐)為以弟碩君之師,熟于清代先正事略等書,持論嚴正。
以之師朱君茀卿,人甚豪爽,善為八股文與桐城派古文。
魏君鐵珊(名彧)有拳勇,能為詩古文辭,書法秀勁,皆爾時所識。
以之伯父仲凡先生(名樹蘭)搜羅碑版甚富。
那時候,年輩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軒、馬君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時來徐氏,看書談天。
曾相約分編大部的書,如《廿四史索引》、《經籍纂诂補正》等,但往往過幾個月就改變工作。
這種計劃,都是由我提出,但改變的緣故,也總是由我提出,所以同人每以我的多計劃而無恒心為苦。
徐君以嘗評我為“無物不貪,無事不偏”。
受益最大的三本書 我十七歲,考取了秀才,我從此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