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界的經曆
關燈
小
中
大
,始專治美學。
五十餘歲,始兼治民族學,習一點法語。
但我總覺得我所習的外國語太少太淺,不能暢讀各國的文學原書;自然科學的根抵太淺,于所治美學及民族學亦易生阻力;對于音樂及繪畫等,亦無暇練習,不能以美學上的實驗來助理論的評判;實為一生遺憾。
所以我若能回到二十歲,我一定要多學幾種外國語,自英語、意大利語而外,希臘文與梵文,也要學的;要補習自然科學,然後專治我所最愛的美學及世界美術史。
這些話似乎偏于求學而略于修養,但我個人的自省,覺得真心求學的時候,已經把修養包括進去。
有人說讀了進化論,會引起勇于私鬥敢于作惡的意識;但我記得:我自了解進化公例後,反更懔懔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條件。
至于文學、美術的修養,在所治的外國語與美術史上,已很足供給了。
蔡元培 (《大衆畫報》第十八期,一九三五年四月出版) 我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 我五歲零一個月(舊法算是六歲)就進家塾讀書,初讀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後來就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最後讀《詩經》、《書經》、《周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當我讀《禮記》(《小戴禮記》的省稱)與《左傳》(《春秋左氏傳》之省稱)的時候,我十三歲,已經學作八股文了。
那時我的業師,是一位老秀才王子莊先生。
先生博覽明清兩朝的八股文,常常講點八股文家的故事,尤佩服呂晚村先生,把曾靜案也曾詳細的講過。
先生也常看宋明儒的書,講點朱陸異同,最佩服的是劉蕺山先生,所以自号仰蕺山房。
先生好碑帖,曾看《金石萃編》等書。
有一日,先生對一位朋友,念了“你半推半就,我又驚又愛”兩句話,有一位年紀大一點的同學,笑着說:“先生念了《西廂》的淫詞了。
”先生自己雖随便看書,而對于我們未成秀才的學生,除經書外,卻不許亂看書。
有一日,我借得一本《三國志演義》,看了幾頁,先生看見了,說:“看不得,陳壽《三國志》,你們現在尚不可看,況且演義裡邊所叙的事,真僞參半,不看為妙。
”有一日,我借到一本《戰國策》,也說看不得。
先生的意思,我們學作小題文時,用字都要出于經書;若把《戰國策》一類書中的詞句用進去,一定不為考官所取。
所以那時我們讀書為考試起見,即如《禮記》裡面關乎喪禮的各篇各節,都删去讀,因為試官均有忌諱,決不出喪禮的題目;這樣的讀書,照現代眼光看來,真有點奇怪了。
我十六歲,考取了秀才,我從此不再到王先生處受[授]業,而自由讀書了。
那時我還沒有購書的财力,幸而我第六個叔父茗珊先生有點藏書,我可以随時借讀,于是我除補讀《儀禮》、《周禮》、《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大戴禮記》等經外,凡關于考據或詞章的書,随意檢讀,其中最得益的,為下列各書: 一、朱駿聲氏《說文通訓定聲》。
清儒治《說文》最勤,如桂穰氏《說文義證》、王緒氏《說文句讀及釋例》,均為《說文》本書而作。
段玉裁氏《說文解字注》,已兼顧本書與解經兩方面,隻有朱氏,是專從解經方面盡力。
朱氏以引申為轉注,當然不合,但每一個字,都從本義、引申、假借三方面舉出例證,又設為托名标幟,與各類連語等詞類,不但可以糾正唐李陽冰、宋王安石等隻知會意不知諧聲的錯誤,而且于許慎氏所采的陰陽家言如對于天幹、地支與數目的解說,悉加以合理的更正。
而字的排列,以所從的聲相聯,字的分部以古韻為準,檢閱最為方便。
我所不很滿意的,是他的某假為某,大半以臆見定之。
我嘗欲搜集經傳中聲近相通的例證,替他補充,未能成書,但我所得于此書的益處,已不少了。
二、章學誠氏《文史通義》。
章先生這部書裡面,對于搭空架子、抄舊話頭的不清真的文弊,指摘很詳。
對于史法,主張先有極繁博的長編,而後可以有圓神的正史。
又主張史籍中人、地名等均應有詳細的檢目,以備參考。
我在二十餘歲時,曾約朋友數人,試編二十四史檢目(未成書);後來兼長國史館時,亦曾指定編輯員數人試編此種檢目(亦未成書),都是受章先生影響的。
三、俞正愛氏《葵巳類稿》及《葵巳存稿》。
俞先生此書,對于沽訓、掌故、地理、天文、醫學、術數、釋典、方言,都有詳博的考證。
對于不近人情的記述,常用幽默的語調反對他們,讀了覺得有趣得很。
俞先生認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見解與推想,不可以後人的見解與推想去追改他們,天算與聲韻,此例最顯,這就是現在胡适之、顧颉剛諸先生的讀史法。
自《易經》時代以至于清儒樸學時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見,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為女子鳴不平,總也含有玩弄等的意味。
俞先生作《女子稱謂貴重》、《姬姨》、《姊姒義》、《妒非女人惡德論》、《女》、《釋小補楚語笄内則總角義》、《女吊婿駁義》、《貞女說》、《毫州志木蘭事書後》、《尼庵議》、《魯二女》、《息夫人未言義》、《書舊五代史僭僞列傳後》、《易安居士事輯》、《書舊唐書輿服志後》、《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家妓官妓舊事》等篇,從各方面證明男女平等的理想。
《貞女說》篇謂:“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也?”《家妓官妓舊事》篇,斥楊誠齋黥妓面,盂之經文妓鬓為“虐無告”,誠是“仁人之言”。
我至今還覺得有表彰的必要。
我青年時代所喜讀的書,雖不止這三部,但是這三部是我深受影響的,所以提出來說一說。
(《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六期, 一九三六年七月四日出版) 整頓北京大學的經過 &mdash&mdash在南京北大同學聚餐會上的演說詞 今天北大同人會集于此,替我祝壽,得與諸先生、諸同學相見,我心甚為愉快,但實覺得不敢當。
剛才聽得主席王同學報告,及前教授石先生等緻詞,均屬極懇摯的勉勵和獎譽之言,真叫我于感激之餘,慚愧的了不得。
我今年實在還未到七十歲的足數日子,記得蓮伯玉有句話:“行年五十,當知四十九年之非。
”我今年就算七十,那麼今是昨非之感,恐怕不過是六十九年的種種錯誤罷了。
自今以後,極願至其餘年,加倍努力于黨國及教育文化事業,以為報答,并希冀借此稍贖過愆。
今日在座者,皆北大有關系之人,請略說當年北大情形。
北大在民元以前叫做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譯學館等部分,我當時也曾任譯學館教員,是為我服務北大之始。
爾後我因赴德國留學,遂與北大脫離。
至民五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有人勸我不必就職,說北大腐敗極了,進去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人就說,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意思。
我到底服從後說而進北京。
自入北大以後,乃計議整頓北大的辦法:第一,我拟辦的是設立研究所,為教授、留校畢業生與高年級學生的研究機關。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曉得北京學生的習慣,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求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自己也是不講進修的,尤其是北大的學生,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殖繼下來,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而尤重畢業以後的出路。
所以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若使一位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然時常請假,他們還是攀附得很,因為畢業後有闊老師做靠山。
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的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
所以我到校後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
然而這類習慣費了多少年打破工夫,終不免留下遺迹。
第二件事就是所謂開放女禁。
其實中國大學無所謂女禁,像英國牛津等校似的。
民九,有女學生要求進校,以考期已過,姑錄為旁聽生。
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
有人問我:“兼收女生是否創制新法?”我說:“教育部的大學令,并沒有專收男生的條文;從前女生不抗議,所以不招女生,現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是我國大學男女同學的開始。
稍後,孔德學校也有女學生,于是各中、小學逐漸招收她們了。
我一向是主張男女平等的,可惜今天到會的女同學,隻有趙、譚、曹三位,仍覺得比男同學少得多。
第三件我提倡的事,就是變更文體,兼用白話,但不攻擊文言。
我本來不贊成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孔子一類的主張,因為學術上的派别也和政治上的派别一樣,是相對的,不是永遠不相容的。
在北大當時,胡适之、陳仲甫、錢玄同、劉半農諸君,暨沈氏兄弟,積極的提倡白話文學;劉師培、黃季剛諸君,極端維護文言。
我卻相信,為應用起見,白話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做白話文,替白話文鼓吹;然而,我曾聲明,作美術文,用文言未嘗不好。
例如我們寫字,為應用起見,自然要寫行楷,若如江艮庭的篆隸寫藥方,當然不可;若是為人寫鬥方或屏聯作裝飾品,即寫篆隸章草,有何妨害。
可是文言、白話的分别适用,到如今依然沒有各得其當。
以上系我在北大時舉辦的或提倡的幾件較大的事情。
其他如注意美育,提倡軍訓,培養學生對于國家及人類的正确觀念,都沒有放松。
隻可惜上述這些理想,總沒有完全實現。
可見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終是有限。
綜計我居北大校長名義,自民六至民十五,共十年有半,而實際辦事,不過五年有半,所成就者僅僅如是。
一經回憶,對于知我罪我,不勝慚悚! 今天在座的,年齡皆少于我,未來服務于國家社會的機會正多,發展無量。
況且以諸位的年齡,合計不知幾千百倍于本人,而預料諸位将來達于七十歲的時候,對于國家社會的貢獻,更不知将幾千百倍于本人;所以今天諸位先生與同學以祝我的,我謹以還祝諸位健康。
(《中央周報》第四○六期,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版) 記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學特班 南洋公學,自民元前十六年奏準後,即于第二年設師範院,其程度如民國元年之師範學校。
又設外院,考取學生,派師範生輪流教之,其程度如今日之小學也。
第二年,設中院,其程度如今日之中學。
前十二年。
上院校舍落成,适有北洋大學學生避拳亂來上海者,乃設鐵路班以收容之,是為高等教育之發端。
故自外院,而中院,而上院,即自小學,而中學,而高等學校,是為南洋公學正式之系統。
所設之師範院,本為例外。
而當時尚有一例外之班,與師範相類者,為特班。
交通大學中,尚保存拟設《南洋公學特班章程》一通,其第五條有雲:“師範生應遵守之規約,及應獨得之優禮,特班從同。
”足為特班與師範院相類之證也。
特班之設,為沈總理(總理即今之校長)曾植所提議,而盛督辦宣懷從之。
其考試,據特班同學彭清鵬君所述:“招考二次,每次各取二十人,初試在南洋公學,複試在盛宅。
所試皆國文,複試題為《明夏良勝中庸衍義書後》及《請建陪都議》,與試者大都不知第一題之出處,由監試員檢示《四庫全書提要》,乃勉強完卷。
開學以後,陸續報到者三十八人,均寄宿校中。
”其時彭君與邵聞泰、謝忱二君皆未滿二十歲,亦彭君所能憶及者也。
然交大所保存之特班常年經費,則言學生三十人,夥食每人三元,每月九十元,似不過三十人。
今據我與彭君及老校友沈叔逢君所能憶及之特班同學,則尚不滿三十人。
今姑依姓氏畫數之多少,題名于左,并以予所憶及之籍貫及略曆附注之: 王世澂号莪孫,福建閩侯人,治法學。
王世□世澂之弟。
朱履龢字笑山,江蘇吳縣人,留學英國,治法學,曾任司法部次長。
吳叔田 李漱桐(叔同)天津人,曾留學日本,初為美術家,書畫篆刻,無不精工;并參加春柳社。
後皈依佛教,改名弘一。
貝壽同字季眉,江蘇吳縣人,留學德國,治建築術,在司法部任技正甚久。
邵聞泰字仲輝,後改名力子,浙江紹興人,善為文,努力革命,現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林大同浙江永嘉人,在杭州辦水利局多年。
範彥矧浙江平湖人。
胡仁源字次珊,浙江吳興人,善為文,富哲學思想,留學英國,治工程,曾任北京大學工科學長并代理校長。
殷祖同字志伊,江蘇常熟人,在特班時,富革命思想,善為文。
散學後未久,于歸途中失足墜水卒。
項骧号微塵,浙江永嘉人,治财政學,曾在财政部服務。
黃炎培号韌之,後改名任之,江蘇上海人。
在清季,秘密組織革命團體;後在江蘇教育界服務甚久;創設中華職業教育社及人文圖書館等。
陸夢熊字渭漁,曾留學日本,在交通上服務甚久,現任交通部專員。
郭奇遠浙江永嘉人。
彭清鵬字雲伯,江蘇吳縣人,在司法部任秘書甚久,現任司法行政部科長。
穆湘瑤号恕再,江蘇上海人,曾在警察上服務,現營實業。
鐘枚字卡岑,浙江杭州人,曾在浙江行政上服務。
謝忱字元量,今以字行,四川人,善為文,現任監察院監察(委)員。
魏斯靈号阜歐,江西人,曾任江西财政廳長及國會議員。
右所記不過二十人,其籍貫及略曆,恐亦尚有說誤,姑記之以待補正。
特班章程第一條雲:“特設一班,以待成材之彥之有志西學者。
”是課程重在西學。
又于第四條規定:功課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初級功課,後期為高級功課,各限三年卒業。
初級功課為英文之寫誦、文法、章句;算學之數學、代數、幾何、平三角;格緻化學之手演。
高級功課為格緻化學之闡理,地志,史學,政治學,理财學,名學。
是其本意在以英文教授政治、理财等學,養成新式從政人才,而令于初級中補受數、理、化普通教育也。
因特班生對于初級功課,有已習或未習者,故均在中院上課,或插班,或開班,我已忘之。
我所憶及者,章程之第七條所規定:“西課餘暇,當博覽中西政事諸書,以為學優則仕之地。
”特設教員二人以管理之。
其一任監督,初聘江西趙君從蕃任之,趙君辭職後,聘黃岩王君舟瑤繼任。
其一任指導,則由我任之。
指導之法,稍參書院方式,學生每人寫劄記,由教員閱批。
月終,由教員命題考試,評次甲乙,送總理鑒定。
其時學生中能讀英文者甚少。
群思讀日文書,我乃以不習日語而強讀日文書之不徹底法授之,不數日,人人能讀日文,且有譯書者。
特班開辦于民元前十一年之春,解散于前十年之冬,自始至終,不及二年。
不特章程第四條之初級功課未能修畢,即第七條之自修,恐亦影響甚微。
其中多數特班生卒能在學術上、社會上有貢獻者,全恃此後特殊力學之結果耳。
惟同學聚散,不無雪泥鴻爪之感。
黃任之君曾于民元十六年,邀集特班同學,在上海半淤園聚餐,到者憶不過十餘人。
忽忽十年,尚未有第二次之集會。
适交通大學四十年紀念冊征文,餘以此事亦校史中特别之史實,故就所憶及者記述之,以充篇幅。
(蔡元培手稿) 辛亥那一年 辛亥是我留德的第五年。
我于丁未五月間經西伯裡亞往德國。
到柏林後,始知有徐伯荪先烈刺恩銘于安
五十餘歲,始兼治民族學,習一點法語。
但我總覺得我所習的外國語太少太淺,不能暢讀各國的文學原書;自然科學的根抵太淺,于所治美學及民族學亦易生阻力;對于音樂及繪畫等,亦無暇練習,不能以美學上的實驗來助理論的評判;實為一生遺憾。
所以我若能回到二十歲,我一定要多學幾種外國語,自英語、意大利語而外,希臘文與梵文,也要學的;要補習自然科學,然後專治我所最愛的美學及世界美術史。
這些話似乎偏于求學而略于修養,但我個人的自省,覺得真心求學的時候,已經把修養包括進去。
有人說讀了進化論,會引起勇于私鬥敢于作惡的意識;但我記得:我自了解進化公例後,反更懔懔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條件。
至于文學、美術的修養,在所治的外國語與美術史上,已很足供給了。
蔡元培 (《大衆畫報》第十八期,一九三五年四月出版) 我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 我五歲零一個月(舊法算是六歲)就進家塾讀書,初讀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後來就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最後讀《詩經》、《書經》、《周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當我讀《禮記》(《小戴禮記》的省稱)與《左傳》(《春秋左氏傳》之省稱)的時候,我十三歲,已經學作八股文了。
那時我的業師,是一位老秀才王子莊先生。
先生博覽明清兩朝的八股文,常常講點八股文家的故事,尤佩服呂晚村先生,把曾靜案也曾詳細的講過。
先生也常看宋明儒的書,講點朱陸異同,最佩服的是劉蕺山先生,所以自号仰蕺山房。
先生好碑帖,曾看《金石萃編》等書。
有一日,先生對一位朋友,念了“你半推半就,我又驚又愛”兩句話,有一位年紀大一點的同學,笑着說:“先生念了《西廂》的淫詞了。
”先生自己雖随便看書,而對于我們未成秀才的學生,除經書外,卻不許亂看書。
有一日,我借得一本《三國志演義》,看了幾頁,先生看見了,說:“看不得,陳壽《三國志》,你們現在尚不可看,況且演義裡邊所叙的事,真僞參半,不看為妙。
”有一日,我借到一本《戰國策》,也說看不得。
先生的意思,我們學作小題文時,用字都要出于經書;若把《戰國策》一類書中的詞句用進去,一定不為考官所取。
所以那時我們讀書為考試起見,即如《禮記》裡面關乎喪禮的各篇各節,都删去讀,因為試官均有忌諱,決不出喪禮的題目;這樣的讀書,照現代眼光看來,真有點奇怪了。
我十六歲,考取了秀才,我從此不再到王先生處受[授]業,而自由讀書了。
那時我還沒有購書的财力,幸而我第六個叔父茗珊先生有點藏書,我可以随時借讀,于是我除補讀《儀禮》、《周禮》、《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大戴禮記》等經外,凡關于考據或詞章的書,随意檢讀,其中最得益的,為下列各書: 一、朱駿聲氏《說文通訓定聲》。
清儒治《說文》最勤,如桂穰氏《說文義證》、王緒氏《說文句讀及釋例》,均為《說文》本書而作。
段玉裁氏《說文解字注》,已兼顧本書與解經兩方面,隻有朱氏,是專從解經方面盡力。
朱氏以引申為轉注,當然不合,但每一個字,都從本義、引申、假借三方面舉出例證,又設為托名标幟,與各類連語等詞類,不但可以糾正唐李陽冰、宋王安石等隻知會意不知諧聲的錯誤,而且于許慎氏所采的陰陽家言如對于天幹、地支與數目的解說,悉加以合理的更正。
而字的排列,以所從的聲相聯,字的分部以古韻為準,檢閱最為方便。
我所不很滿意的,是他的某假為某,大半以臆見定之。
我嘗欲搜集經傳中聲近相通的例證,替他補充,未能成書,但我所得于此書的益處,已不少了。
二、章學誠氏《文史通義》。
章先生這部書裡面,對于搭空架子、抄舊話頭的不清真的文弊,指摘很詳。
對于史法,主張先有極繁博的長編,而後可以有圓神的正史。
又主張史籍中人、地名等均應有詳細的檢目,以備參考。
我在二十餘歲時,曾約朋友數人,試編二十四史檢目(未成書);後來兼長國史館時,亦曾指定編輯員數人試編此種檢目(亦未成書),都是受章先生影響的。
三、俞正愛氏《葵巳類稿》及《葵巳存稿》。
俞先生此書,對于沽訓、掌故、地理、天文、醫學、術數、釋典、方言,都有詳博的考證。
對于不近人情的記述,常用幽默的語調反對他們,讀了覺得有趣得很。
俞先生認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見解與推想,不可以後人的見解與推想去追改他們,天算與聲韻,此例最顯,這就是現在胡适之、顧颉剛諸先生的讀史法。
自《易經》時代以至于清儒樸學時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見,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為女子鳴不平,總也含有玩弄等的意味。
俞先生作《女子稱謂貴重》、《姬姨》、《姊姒義》、《妒非女人惡德論》、《女》、《釋小補楚語笄内則總角義》、《女吊婿駁義》、《貞女說》、《毫州志木蘭事書後》、《尼庵議》、《魯二女》、《息夫人未言義》、《書舊五代史僭僞列傳後》、《易安居士事輯》、《書舊唐書輿服志後》、《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家妓官妓舊事》等篇,從各方面證明男女平等的理想。
《貞女說》篇謂:“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也?”《家妓官妓舊事》篇,斥楊誠齋黥妓面,盂之經文妓鬓為“虐無告”,誠是“仁人之言”。
我至今還覺得有表彰的必要。
我青年時代所喜讀的書,雖不止這三部,但是這三部是我深受影響的,所以提出來說一說。
(《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六期, 一九三六年七月四日出版) 整頓北京大學的經過 &mdash&mdash在南京北大同學聚餐會上的演說詞 今天北大同人會集于此,替我祝壽,得與諸先生、諸同學相見,我心甚為愉快,但實覺得不敢當。
剛才聽得主席王同學報告,及前教授石先生等緻詞,均屬極懇摯的勉勵和獎譽之言,真叫我于感激之餘,慚愧的了不得。
我今年實在還未到七十歲的足數日子,記得蓮伯玉有句話:“行年五十,當知四十九年之非。
”我今年就算七十,那麼今是昨非之感,恐怕不過是六十九年的種種錯誤罷了。
自今以後,極願至其餘年,加倍努力于黨國及教育文化事業,以為報答,并希冀借此稍贖過愆。
今日在座者,皆北大有關系之人,請略說當年北大情形。
北大在民元以前叫做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譯學館等部分,我當時也曾任譯學館教員,是為我服務北大之始。
爾後我因赴德國留學,遂與北大脫離。
至民五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有人勸我不必就職,說北大腐敗極了,進去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人就說,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意思。
我到底服從後說而進北京。
自入北大以後,乃計議整頓北大的辦法:第一,我拟辦的是設立研究所,為教授、留校畢業生與高年級學生的研究機關。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曉得北京學生的習慣,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求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自己也是不講進修的,尤其是北大的學生,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殖繼下來,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而尤重畢業以後的出路。
所以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若使一位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然時常請假,他們還是攀附得很,因為畢業後有闊老師做靠山。
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的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
所以我到校後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
然而這類習慣費了多少年打破工夫,終不免留下遺迹。
第二件事就是所謂開放女禁。
其實中國大學無所謂女禁,像英國牛津等校似的。
民九,有女學生要求進校,以考期已過,姑錄為旁聽生。
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
有人問我:“兼收女生是否創制新法?”我說:“教育部的大學令,并沒有專收男生的條文;從前女生不抗議,所以不招女生,現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是我國大學男女同學的開始。
稍後,孔德學校也有女學生,于是各中、小學逐漸招收她們了。
我一向是主張男女平等的,可惜今天到會的女同學,隻有趙、譚、曹三位,仍覺得比男同學少得多。
第三件我提倡的事,就是變更文體,兼用白話,但不攻擊文言。
我本來不贊成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孔子一類的主張,因為學術上的派别也和政治上的派别一樣,是相對的,不是永遠不相容的。
在北大當時,胡适之、陳仲甫、錢玄同、劉半農諸君,暨沈氏兄弟,積極的提倡白話文學;劉師培、黃季剛諸君,極端維護文言。
我卻相信,為應用起見,白話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做白話文,替白話文鼓吹;然而,我曾聲明,作美術文,用文言未嘗不好。
例如我們寫字,為應用起見,自然要寫行楷,若如江艮庭的篆隸寫藥方,當然不可;若是為人寫鬥方或屏聯作裝飾品,即寫篆隸章草,有何妨害。
可是文言、白話的分别适用,到如今依然沒有各得其當。
以上系我在北大時舉辦的或提倡的幾件較大的事情。
其他如注意美育,提倡軍訓,培養學生對于國家及人類的正确觀念,都沒有放松。
隻可惜上述這些理想,總沒有完全實現。
可見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終是有限。
綜計我居北大校長名義,自民六至民十五,共十年有半,而實際辦事,不過五年有半,所成就者僅僅如是。
一經回憶,對于知我罪我,不勝慚悚! 今天在座的,年齡皆少于我,未來服務于國家社會的機會正多,發展無量。
況且以諸位的年齡,合計不知幾千百倍于本人,而預料諸位将來達于七十歲的時候,對于國家社會的貢獻,更不知将幾千百倍于本人;所以今天諸位先生與同學以祝我的,我謹以還祝諸位健康。
(《中央周報》第四○六期,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版) 記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學特班 南洋公學,自民元前十六年奏準後,即于第二年設師範院,其程度如民國元年之師範學校。
又設外院,考取學生,派師範生輪流教之,其程度如今日之小學也。
第二年,設中院,其程度如今日之中學。
前十二年。
上院校舍落成,适有北洋大學學生避拳亂來上海者,乃設鐵路班以收容之,是為高等教育之發端。
故自外院,而中院,而上院,即自小學,而中學,而高等學校,是為南洋公學正式之系統。
所設之師範院,本為例外。
而當時尚有一例外之班,與師範相類者,為特班。
交通大學中,尚保存拟設《南洋公學特班章程》一通,其第五條有雲:“師範生應遵守之規約,及應獨得之優禮,特班從同。
”足為特班與師範院相類之證也。
特班之設,為沈總理(總理即今之校長)曾植所提議,而盛督辦宣懷從之。
其考試,據特班同學彭清鵬君所述:“招考二次,每次各取二十人,初試在南洋公學,複試在盛宅。
所試皆國文,複試題為《明夏良勝中庸衍義書後》及《請建陪都議》,與試者大都不知第一題之出處,由監試員檢示《四庫全書提要》,乃勉強完卷。
開學以後,陸續報到者三十八人,均寄宿校中。
”其時彭君與邵聞泰、謝忱二君皆未滿二十歲,亦彭君所能憶及者也。
然交大所保存之特班常年經費,則言學生三十人,夥食每人三元,每月九十元,似不過三十人。
今據我與彭君及老校友沈叔逢君所能憶及之特班同學,則尚不滿三十人。
今姑依姓氏畫數之多少,題名于左,并以予所憶及之籍貫及略曆附注之: 王世澂号莪孫,福建閩侯人,治法學。
王世□世澂之弟。
朱履龢字笑山,江蘇吳縣人,留學英國,治法學,曾任司法部次長。
吳叔田 李漱桐(叔同)天津人,曾留學日本,初為美術家,書畫篆刻,無不精工;并參加春柳社。
後皈依佛教,改名弘一。
貝壽同字季眉,江蘇吳縣人,留學德國,治建築術,在司法部任技正甚久。
邵聞泰字仲輝,後改名力子,浙江紹興人,善為文,努力革命,現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林大同浙江永嘉人,在杭州辦水利局多年。
範彥矧浙江平湖人。
胡仁源字次珊,浙江吳興人,善為文,富哲學思想,留學英國,治工程,曾任北京大學工科學長并代理校長。
殷祖同字志伊,江蘇常熟人,在特班時,富革命思想,善為文。
散學後未久,于歸途中失足墜水卒。
項骧号微塵,浙江永嘉人,治财政學,曾在财政部服務。
黃炎培号韌之,後改名任之,江蘇上海人。
在清季,秘密組織革命團體;後在江蘇教育界服務甚久;創設中華職業教育社及人文圖書館等。
陸夢熊字渭漁,曾留學日本,在交通上服務甚久,現任交通部專員。
郭奇遠浙江永嘉人。
彭清鵬字雲伯,江蘇吳縣人,在司法部任秘書甚久,現任司法行政部科長。
穆湘瑤号恕再,江蘇上海人,曾在警察上服務,現營實業。
鐘枚字卡岑,浙江杭州人,曾在浙江行政上服務。
謝忱字元量,今以字行,四川人,善為文,現任監察院監察(委)員。
魏斯靈号阜歐,江西人,曾任江西财政廳長及國會議員。
右所記不過二十人,其籍貫及略曆,恐亦尚有說誤,姑記之以待補正。
特班章程第一條雲:“特設一班,以待成材之彥之有志西學者。
”是課程重在西學。
又于第四條規定:功課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初級功課,後期為高級功課,各限三年卒業。
初級功課為英文之寫誦、文法、章句;算學之數學、代數、幾何、平三角;格緻化學之手演。
高級功課為格緻化學之闡理,地志,史學,政治學,理财學,名學。
是其本意在以英文教授政治、理财等學,養成新式從政人才,而令于初級中補受數、理、化普通教育也。
因特班生對于初級功課,有已習或未習者,故均在中院上課,或插班,或開班,我已忘之。
我所憶及者,章程之第七條所規定:“西課餘暇,當博覽中西政事諸書,以為學優則仕之地。
”特設教員二人以管理之。
其一任監督,初聘江西趙君從蕃任之,趙君辭職後,聘黃岩王君舟瑤繼任。
其一任指導,則由我任之。
指導之法,稍參書院方式,學生每人寫劄記,由教員閱批。
月終,由教員命題考試,評次甲乙,送總理鑒定。
其時學生中能讀英文者甚少。
群思讀日文書,我乃以不習日語而強讀日文書之不徹底法授之,不數日,人人能讀日文,且有譯書者。
特班開辦于民元前十一年之春,解散于前十年之冬,自始至終,不及二年。
不特章程第四條之初級功課未能修畢,即第七條之自修,恐亦影響甚微。
其中多數特班生卒能在學術上、社會上有貢獻者,全恃此後特殊力學之結果耳。
惟同學聚散,不無雪泥鴻爪之感。
黃任之君曾于民元十六年,邀集特班同學,在上海半淤園聚餐,到者憶不過十餘人。
忽忽十年,尚未有第二次之集會。
适交通大學四十年紀念冊征文,餘以此事亦校史中特别之史實,故就所憶及者記述之,以充篇幅。
(蔡元培手稿) 辛亥那一年 辛亥是我留德的第五年。
我于丁未五月間經西伯裡亞往德國。
到柏林後,始知有徐伯荪先烈刺恩銘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