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蕩的民初歲月
關燈
小
中
大
隻有能者在職的一個念頭,竟毫沒有顧到老同志的缺望,到正式組織時,部員七十人左右,一半是我所提出的,大約留學歐美或日本的多一點;一半是範君靜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上有經驗的多一點,卻都沒有注意到黨派的關系。
唐紹儀内閣 那時候唐君所提出之閣員名單,除外交陸君子欣、陸軍段君芝泉、内政趙君智庵、财政熊君秉三、交通施君植之外,司法王君亮疇、農林宋君漁父、工商陳君英士與我皆同盟會會員。
唐君少川亦已入會,會員與非會員各得五人。
到北京組織政府。
陸君尚未回國,外交由唐君兼任,陳君英士不到,由次長王君儒堂代理。
施君因常受同盟會會員不得意者之語責,謂:“汝有何功于革命而據此高位?”表示消極,不常到國務會議。
國務會議中,顯然分為兩派,袁派要用總統制,同盟會派要用責任内閣制。
袁則用責任内閣之名而行總統制之實,軍政、财政及任免名單,皆由總統府決定而後交政府發表。
熊君、趙君常常不參加會議,袁派惟段君一人來敷衍,事事以迎合總統為要點。
我那時尚是書生,常與争執,其實皆無關緊要的枝節問題。
兩方所集中緻力的隻有借款,一方由熊君出面,一方由唐君出面,各以捷足先得為快,然皆不成。
有一次,熊君借成一小款,用英文合同送國務會議求承認,唐君與二王君提出有一二字用得不妥,然為總統所已決之辦法,亦無法反對。
于是宋君忍不住了,以為政府已成立若幹日,而尚無大政方針發表,殊不成話,願任起草,同事當然贊成,草定後,在會議中傳觀一次,宋君亦有說明,都表示同意;蓋宋君為同盟會中惟一之政治家,與進步黨之湯濟武、林宗孟諸議員有交情,提出後可望通過。
但爾時惟一之難關是财政,故文中亦以财政為重要部分,雖用總理名義提出議會,而臨時非财長加以說明不可;于是知照議會,定期全體閣員到會,有重要報告。
在熊君方面,習慣于總統獨斷獨行之方便,且對于農林總長之越俎代庖,尤為不快,于是在出席議會之前一日晚間,突借黃君克強為國民捐問題攻讦财長之電,馳函辭職,派員慰留,避匿不見。
第二日出席議會,不能提出政策,僅報告政府困難情形,全體議員都有點詫異。
有一進步黨議員就責問總理,謂聞總理曾借到比款一千萬,用途如何?何以不能報告?&hellip&hellip這真是亡國總理。
唐君憤憤,幾不能置答。
宋君要求代為說明,而議員又不許,遂空空洞洞地退席。
唐君已洞悉袁氏對于己之不信任,欲借議會中“亡國總理”之醜诋而辭職。
各方面都慰留他,他亦無法決去,又敷衍了好幾日。
我也忍不住了,有一夜,我約了唐、宋、王、王四君密談。
我說目前情形,政府中顯分兩派,互相牽掣,無一事可以進行。
若欲排斥袁派,使吾黨同志握有實權,量力審勢,決無希望。
不如我輩盡行退出,使袁派組成“清一色”的政府,免使吾輩為人诽謗,同歸于盡。
爾時宋君不甚以為然,但亦沒有較善的辦法可以打破僵局的。
于是決定,俟有适當機會時,吾黨同志全體去職。
唐君擔任組閣時,孫先生方面本也有幾種條件:一是唐君必先加入同盟會,一是廣東都督胡漢民、江西都督李烈鈞必須維持外,須以王鐵珊為直隸都督等等。
在征袁同意時,袁亦含糊答應,唐君以為不成問題。
不意唐君進同盟會一舉,既引起袁派老同事的排擠,而直隸都督問題,又遲遲不肯發表;促之,則袁派用“釜底抽薪”法,勸王君鐵珊離京,表示不任直督之決心;王君見風使帆,飄然而去。
唐君一方面懼受吾黨之诘責;一方面窺見袁氏對于同盟會、對于唐君個人已表示不再敷衍之端倪。
而且他與袁共事多年,知道袁對于一個人有疑忌了,不管有交情無交情,必置之死地而後快。
若公然辭職,危險殊甚。
乃于□月□□日晨間與一西婦同車,赴車站,乘火車往天津,到天津寓所後,始電請辭職。
照例慰留,唐君決不肯回,而陸君子欣适已回國,乃由陸君以外交總長代理總理,國務會議乃照常開會。
我與二王及宋君亦聯帶辭職,袁派認為“拆台”,竭力挽留,梁君燕孫奔走最勤,宋君頗不以我等顯然反袁為然。
然我因有□日夜間之決議,持之甚堅,卒于同時去職。
再度赴德 我長教育部的
唐紹儀内閣 那時候唐君所提出之閣員名單,除外交陸君子欣、陸軍段君芝泉、内政趙君智庵、财政熊君秉三、交通施君植之外,司法王君亮疇、農林宋君漁父、工商陳君英士與我皆同盟會會員。
唐君少川亦已入會,會員與非會員各得五人。
到北京組織政府。
陸君尚未回國,外交由唐君兼任,陳君英士不到,由次長王君儒堂代理。
施君因常受同盟會會員不得意者之語責,謂:“汝有何功于革命而據此高位?”表示消極,不常到國務會議。
國務會議中,顯然分為兩派,袁派要用總統制,同盟會派要用責任内閣制。
袁則用責任内閣之名而行總統制之實,軍政、财政及任免名單,皆由總統府決定而後交政府發表。
熊君、趙君常常不參加會議,袁派惟段君一人來敷衍,事事以迎合總統為要點。
我那時尚是書生,常與争執,其實皆無關緊要的枝節問題。
兩方所集中緻力的隻有借款,一方由熊君出面,一方由唐君出面,各以捷足先得為快,然皆不成。
有一次,熊君借成一小款,用英文合同送國務會議求承認,唐君與二王君提出有一二字用得不妥,然為總統所已決之辦法,亦無法反對。
于是宋君忍不住了,以為政府已成立若幹日,而尚無大政方針發表,殊不成話,願任起草,同事當然贊成,草定後,在會議中傳觀一次,宋君亦有說明,都表示同意;蓋宋君為同盟會中惟一之政治家,與進步黨之湯濟武、林宗孟諸議員有交情,提出後可望通過。
但爾時惟一之難關是财政,故文中亦以财政為重要部分,雖用總理名義提出議會,而臨時非财長加以說明不可;于是知照議會,定期全體閣員到會,有重要報告。
在熊君方面,習慣于總統獨斷獨行之方便,且對于農林總長之越俎代庖,尤為不快,于是在出席議會之前一日晚間,突借黃君克強為國民捐問題攻讦财長之電,馳函辭職,派員慰留,避匿不見。
第二日出席議會,不能提出政策,僅報告政府困難情形,全體議員都有點詫異。
有一進步黨議員就責問總理,謂聞總理曾借到比款一千萬,用途如何?何以不能報告?&hellip&hellip這真是亡國總理。
唐君憤憤,幾不能置答。
宋君要求代為說明,而議員又不許,遂空空洞洞地退席。
唐君已洞悉袁氏對于己之不信任,欲借議會中“亡國總理”之醜诋而辭職。
各方面都慰留他,他亦無法決去,又敷衍了好幾日。
我也忍不住了,有一夜,我約了唐、宋、王、王四君密談。
我說目前情形,政府中顯分兩派,互相牽掣,無一事可以進行。
若欲排斥袁派,使吾黨同志握有實權,量力審勢,決無希望。
不如我輩盡行退出,使袁派組成“清一色”的政府,免使吾輩為人诽謗,同歸于盡。
爾時宋君不甚以為然,但亦沒有較善的辦法可以打破僵局的。
于是決定,俟有适當機會時,吾黨同志全體去職。
唐君擔任組閣時,孫先生方面本也有幾種條件:一是唐君必先加入同盟會,一是廣東都督胡漢民、江西都督李烈鈞必須維持外,須以王鐵珊為直隸都督等等。
在征袁同意時,袁亦含糊答應,唐君以為不成問題。
不意唐君進同盟會一舉,既引起袁派老同事的排擠,而直隸都督問題,又遲遲不肯發表;促之,則袁派用“釜底抽薪”法,勸王君鐵珊離京,表示不任直督之決心;王君見風使帆,飄然而去。
唐君一方面懼受吾黨之诘責;一方面窺見袁氏對于同盟會、對于唐君個人已表示不再敷衍之端倪。
而且他與袁共事多年,知道袁對于一個人有疑忌了,不管有交情無交情,必置之死地而後快。
若公然辭職,危險殊甚。
乃于□月□□日晨間與一西婦同車,赴車站,乘火車往天津,到天津寓所後,始電請辭職。
照例慰留,唐君決不肯回,而陸君子欣适已回國,乃由陸君以外交總長代理總理,國務會議乃照常開會。
我與二王及宋君亦聯帶辭職,袁派認為“拆台”,竭力挽留,梁君燕孫奔走最勤,宋君頗不以我等顯然反袁為然。
然我因有□日夜間之決議,持之甚堅,卒于同時去職。
再度赴德 我長教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