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公使允許始離館。
使館招日本警役入館,拘留吳君于警署,遣散學生。
第二日早晨,留日學生開會,商營救吳君及責問公使的辦法。
我與高君亦共商吳摯甫君,請營救吳君。
後探知日方将遞解吳君出境,留學生陸君世芬等願任沿途照料的責任,但至遠到神戶為止。
有人說:蔡鈞惱羞成怒,說不定一面向政府報告,誣吳君為康黨;一面與日人密商,送吳君往天津,引渡于津吏,直送北京;倘非有人能同往天津,随時援救,則甚為危險,詢有無谙悉北方情形,并願同往者;我自認有此資格,遂偕行。
及上船後,日警即不過問,而所乘船又直赴上海,我遂與吳君同抵上海。
那時候,我國留日學生,競唱各省分途革新的方策,各省留學生分出雜志,如《浙江潮》、《新湖南》等等。
《浙江潮》的主筆,是海甯蔣君百裡與諸暨蔣君伯器(蔣觀雲之子),同學陸軍,成績優異,有“浙江二蔣”之稱。
吾國僑日商人,與留學生關系較密的,有東京的王錫三與神戶的孫實甫,均甯波人。
浙江第一次派遣學生留日,為章宗祥、陸世芬、吳世欺、陸宗輿等四人,均由王君招呼。
孫君對于吳君事,甚盡力,我等到神戶時,即宿于其寓。
愛國學社 南洋公學自開辦以來,有一部分之教員及管理員不為學生所喜。
吳稚晖君任公學教員時,為組織衛學會,已起沖突。
學生被開除者十餘人。
吳君亦以是辭職,赴日本。
而不孚人望之教員,則留校如故。
是年(1902年)11月間,有中院第五班生,以誤置墨水瓶于講桌上,為教員所責。
同學不平,要求總理去教員,總理不允,欲懲戒學生。
于是激而為全體退學之舉。
特班生亦犧牲其保舉經濟特科之資格,而相率退學,論者謂為孑民平日提倡民權之影響。
孑民亦以是引咎而辭職。
南洋公學學生既退學,謀自立學校,乃由孑民為介紹于中國教育會,募款設校,沿女學校之名,曰愛國學社。
以孑民為代表,請吳稚晖君、章太炎君等為教員。
與《蘇報》訂約,每日由學社教員任論說一篇,而《蘇報》館則每月助學社銀一百圓以為酬。
于是《蘇報》館遂為愛國學社之機關報矣。
吳君又發起張園演說會,昌言革命。
會南京陸師學堂退學生十餘人,亦來學社,章行嚴君其一也。
于是請彼等教授兵式體操。
孑亦剪發,服操衣,與諸生同練步伐。
無何,留日學生為東三省俄兵不撤事發起軍國民教育會,于是愛國學社亦組織義勇隊以應之。
是時,愛國學社幾為國内惟一之革命機關矣。
會社分裂 方愛國學社之初設也,經費極支绌。
其後名譽大起,捐款者漸多,而其中高才生,别招小學生徒,授以英、算,所收學費,亦足充社費之一部。
于是學社勉可支持,而其款皆由中國教育會經理,社員有以是為不便者,為學社獨立之計劃,布其意見于學社之月刊。
是時會中已改舉烏目山僧為會長,而孑民為副會長與評議長。
于是開評議會議之。
孑民主張聽學社獨立,謂鑒于梁卓如與汪穰卿争《時務報》,卒之兩方面均無結果,而徒授反對黨以口實。
烏目山僧贊成之,揭一文于《蘇報》,賀愛國學社獨立,而社員亦布《敬謝中國教育會》一文以答之。
此問題已解決矣。
而章太炎君不以為然,以前次評議會為少數者之意見,則以函電招離滬之評議員來,重行提議,多數反對學社獨立。
孑民以是辭副會長及評議長,而會員即舉章君以代之。
于是孑民不與聞愛國學社事矣。
青島少憩 我在愛國學社時,我的長兄與摯友湯墊仙、沈乙齋、徐顯民諸君均願我離學社,我不得已允之,但以籌款往德國學陸軍為條件;湯、徐諸君約與我關切者十人,每年各出五百元,為我學費。
及學社與中國教育會沖突後,我離社,往德的計劃将實現。
徐君從陳敬如君處探聽,據言紅海太熱,夏季通過不相适宜,不如先往青島習德語,俟秋間再赴德。
于是決計赴青島。
陳君夢坡為我緻介紹于李幼闡君。
李君廣東人,能說普通話,谙德語,在青島承辦工程方面事業,設有《膠州報》,其主筆為廣東易季圭君。
李君初于館中辟一室以居我,我租得一樓面後,乃遷居,自理飲食。
日到李君處習德語,後李君無暇,薦一德國教士教我。
不到兩個月,我的長兄來一電報,說:“家中有事速歸。
”我即回滬,始知家中并無何等特殊之事。
湯、徐諸君以愛國學社既停辦,我無甚危險,遂取消集款助學之約,而囑我長兄留我于上海,謀生計。
于是我不能再往青島,而德語亦中辍。
使館招日本警役入館,拘留吳君于警署,遣散學生。
第二日早晨,留日學生開會,商營救吳君及責問公使的辦法。
我與高君亦共商吳摯甫君,請營救吳君。
後探知日方将遞解吳君出境,留學生陸君世芬等願任沿途照料的責任,但至遠到神戶為止。
有人說:蔡鈞惱羞成怒,說不定一面向政府報告,誣吳君為康黨;一面與日人密商,送吳君往天津,引渡于津吏,直送北京;倘非有人能同往天津,随時援救,則甚為危險,詢有無谙悉北方情形,并願同往者;我自認有此資格,遂偕行。
及上船後,日警即不過問,而所乘船又直赴上海,我遂與吳君同抵上海。
那時候,我國留日學生,競唱各省分途革新的方策,各省留學生分出雜志,如《浙江潮》、《新湖南》等等。
《浙江潮》的主筆,是海甯蔣君百裡與諸暨蔣君伯器(蔣觀雲之子),同學陸軍,成績優異,有“浙江二蔣”之稱。
吾國僑日商人,與留學生關系較密的,有東京的王錫三與神戶的孫實甫,均甯波人。
浙江第一次派遣學生留日,為章宗祥、陸世芬、吳世欺、陸宗輿等四人,均由王君招呼。
孫君對于吳君事,甚盡力,我等到神戶時,即宿于其寓。
愛國學社 南洋公學自開辦以來,有一部分之教員及管理員不為學生所喜。
吳稚晖君任公學教員時,為組織衛學會,已起沖突。
學生被開除者十餘人。
吳君亦以是辭職,赴日本。
而不孚人望之教員,則留校如故。
是年(1902年)11月間,有中院第五班生,以誤置墨水瓶于講桌上,為教員所責。
同學不平,要求總理去教員,總理不允,欲懲戒學生。
于是激而為全體退學之舉。
特班生亦犧牲其保舉經濟特科之資格,而相率退學,論者謂為孑民平日提倡民權之影響。
孑民亦以是引咎而辭職。
南洋公學學生既退學,謀自立學校,乃由孑民為介紹于中國教育會,募款設校,沿女學校之名,曰愛國學社。
以孑民為代表,請吳稚晖君、章太炎君等為教員。
與《蘇報》訂約,每日由學社教員任論說一篇,而《蘇報》館則每月助學社銀一百圓以為酬。
于是《蘇報》館遂為愛國學社之機關報矣。
吳君又發起張園演說會,昌言革命。
會南京陸師學堂退學生十餘人,亦來學社,章行嚴君其一也。
于是請彼等教授兵式體操。
孑亦剪發,服操衣,與諸生同練步伐。
無何,留日學生為東三省俄兵不撤事發起軍國民教育會,于是愛國學社亦組織義勇隊以應之。
是時,愛國學社幾為國内惟一之革命機關矣。
會社分裂 方愛國學社之初設也,經費極支绌。
其後名譽大起,捐款者漸多,而其中高才生,别招小學生徒,授以英、算,所收學費,亦足充社費之一部。
于是學社勉可支持,而其款皆由中國教育會經理,社員有以是為不便者,為學社獨立之計劃,布其意見于學社之月刊。
是時會中已改舉烏目山僧為會長,而孑民為副會長與評議長。
于是開評議會議之。
孑民主張聽學社獨立,謂鑒于梁卓如與汪穰卿争《時務報》,卒之兩方面均無結果,而徒授反對黨以口實。
烏目山僧贊成之,揭一文于《蘇報》,賀愛國學社獨立,而社員亦布《敬謝中國教育會》一文以答之。
此問題已解決矣。
而章太炎君不以為然,以前次評議會為少數者之意見,則以函電招離滬之評議員來,重行提議,多數反對學社獨立。
孑民以是辭副會長及評議長,而會員即舉章君以代之。
于是孑民不與聞愛國學社事矣。
青島少憩 我在愛國學社時,我的長兄與摯友湯墊仙、沈乙齋、徐顯民諸君均願我離學社,我不得已允之,但以籌款往德國學陸軍為條件;湯、徐諸君約與我關切者十人,每年各出五百元,為我學費。
及學社與中國教育會沖突後,我離社,往德的計劃将實現。
徐君從陳敬如君處探聽,據言紅海太熱,夏季通過不相适宜,不如先往青島習德語,俟秋間再赴德。
于是決計赴青島。
陳君夢坡為我緻介紹于李幼闡君。
李君廣東人,能說普通話,谙德語,在青島承辦工程方面事業,設有《膠州報》,其主筆為廣東易季圭君。
李君初于館中辟一室以居我,我租得一樓面後,乃遷居,自理飲食。
日到李君處習德語,後李君無暇,薦一德國教士教我。
不到兩個月,我的長兄來一電報,說:“家中有事速歸。
”我即回滬,始知家中并無何等特殊之事。
湯、徐諸君以愛國學社既停辦,我無甚危險,遂取消集款助學之約,而囑我長兄留我于上海,謀生計。
于是我不能再往青島,而德語亦中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