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私塾寒窗
關燈
小
中
大
領題,其後分作六比或八比,每兩比都是相對的。
最後作一結論。
由簡而繁,确是一種學文的方法。
但起講、承題、破題,都是全篇的雛形。
那時候作承題時仍有破題,作起講時仍有破題、承題,作全篇時仍有破題、承題、起講,實在是重床疊架了。
就學王子莊老師 一八八○年始就學于王子莊先生,先生諱懋修,設館于探花橋,離我家不過半裡。
我與三弟朝就塾,晚歸家,在塾午餐,每月送米若幹,每日自攜下飯之菜。
其他同學有回家午餐的,有宿于先生所備之宿舍的。
是時我已讀過四書及詩、書、易三經,又已讀删去喪禮之小戴記(那時候讀經,專為應試起見,考試例不出喪禮題,所以不讀喪禮),正讀《春秋左氏傳》。
先生為我等習小題文(未入學的,考試時文題多簡短,叫做小題;鄉、會試的題較長,叫做大題),不可用四書五經以外的典故與詞藻,所以禁看雜書。
有一日,我從一位同學借一部《三國演義》看,先生說看不得,将來進學後,可看陳壽的《三國志》。
有一日,我借得一部《戰國策》,先生也說看不得。
但王先生自記[己]卻不是束書不觀的。
他因為詳研制藝源流,對于制藝名家的轶事,時喜稱道,如金正希(聲)、黃陶庵(淳耀)的忠義,項水心(煜)的失節等等。
又喜說呂晚村,深不平于曾靖一案。
又常看宋明理學家的著作,對于朱陸異同,有折中的批判。
對于鄉先生王陽明固所佩服,而尤崇拜劉蕺山,自号其居曰仰蕺山房。
所以我自十四年至十七年,受教四年,雖注重練習制藝,而所得常識亦複不少。
那時候,在王先生塾中的同學,不下三十人,與我最要好的是薛君朗軒。
薛君長于我兩歲,住大路,他每晚回家,必經過筆飛弄口,所以我們每日回家時必同行,路上無所不談,到筆飛弄口始告别。
那時候,我所做的八股文,有不對的地方,王先生并不就改,往往指出錯誤,叫我自改。
晝間不能完卷,晚間回家後,于燈下構思,倦了就不免睡着,我母親常常陪我,也不去睡。
有一次,母親覺得夜太深了,人太倦了,思路不能開展了,叫我索性睡了,黎明即促我起,我爾時竟一揮而就。
我終身覺得熬夜不如起早,是被母親養成的。
十七歲中秀才 這三年裡邊,我記得考過小考兩次。
那時候小考分作縣考、府考、道考三級。
縣考正試一場,複試五場。
府考正試一場,複試三場。
道考由提學使主持,舊稱提學道,所以叫做道考,正試一場,複試一場。
每次考試的點名,總在黎明以前。
我母親于夜半即起煮飯,飯熟乃促我起,六叔父亦來共飯,并送我進考場。
所以為我的考試,我母親也辛苦了多少次。
直到我十七歲,才進了學(根據當時清朝的制度,考中秀才,也就獲得了進入官立學校深造的資格)。
那一期的提學使是廣東潘峄琴先生,諱衍桐,廣東番禺人。
最後作一結論。
由簡而繁,确是一種學文的方法。
但起講、承題、破題,都是全篇的雛形。
那時候作承題時仍有破題,作起講時仍有破題、承題,作全篇時仍有破題、承題、起講,實在是重床疊架了。
就學王子莊老師 一八八○年始就學于王子莊先生,先生諱懋修,設館于探花橋,離我家不過半裡。
我與三弟朝就塾,晚歸家,在塾午餐,每月送米若幹,每日自攜下飯之菜。
其他同學有回家午餐的,有宿于先生所備之宿舍的。
是時我已讀過四書及詩、書、易三經,又已讀删去喪禮之小戴記(那時候讀經,專為應試起見,考試例不出喪禮題,所以不讀喪禮),正讀《春秋左氏傳》。
先生為我等習小題文(未入學的,考試時文題多簡短,叫做小題;鄉、會試的題較長,叫做大題),不可用四書五經以外的典故與詞藻,所以禁看雜書。
有一日,我從一位同學借一部《三國演義》看,先生說看不得,将來進學後,可看陳壽的《三國志》。
有一日,我借得一部《戰國策》,先生也說看不得。
但王先生自記[己]卻不是束書不觀的。
他因為詳研制藝源流,對于制藝名家的轶事,時喜稱道,如金正希(聲)、黃陶庵(淳耀)的忠義,項水心(煜)的失節等等。
又喜說呂晚村,深不平于曾靖一案。
又常看宋明理學家的著作,對于朱陸異同,有折中的批判。
對于鄉先生王陽明固所佩服,而尤崇拜劉蕺山,自号其居曰仰蕺山房。
所以我自十四年至十七年,受教四年,雖注重練習制藝,而所得常識亦複不少。
那時候,在王先生塾中的同學,不下三十人,與我最要好的是薛君朗軒。
薛君長于我兩歲,住大路,他每晚回家,必經過筆飛弄口,所以我們每日回家時必同行,路上無所不談,到筆飛弄口始告别。
那時候,我所做的八股文,有不對的地方,王先生并不就改,往往指出錯誤,叫我自改。
晝間不能完卷,晚間回家後,于燈下構思,倦了就不免睡着,我母親常常陪我,也不去睡。
有一次,母親覺得夜太深了,人太倦了,思路不能開展了,叫我索性睡了,黎明即促我起,我爾時竟一揮而就。
我終身覺得熬夜不如起早,是被母親養成的。
十七歲中秀才 這三年裡邊,我記得考過小考兩次。
那時候小考分作縣考、府考、道考三級。
縣考正試一場,複試五場。
府考正試一場,複試三場。
道考由提學使主持,舊稱提學道,所以叫做道考,正試一場,複試一場。
每次考試的點名,總在黎明以前。
我母親于夜半即起煮飯,飯熟乃促我起,六叔父亦來共飯,并送我進考場。
所以為我的考試,我母親也辛苦了多少次。
直到我十七歲,才進了學(根據當時清朝的制度,考中秀才,也就獲得了進入官立學校深造的資格)。
那一期的提學使是廣東潘峄琴先生,諱衍桐,廣東番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