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節
關燈
小
中
大
與此同時,有個中年人正在上面那個寫信的女人身上做着非凡的美夢。
他就是裡查-費樂生。
前不久他從基督堂附近的拉姆登男女合校的鄉村小學遷回本鄉沙氏頓,在一所規模較大的男生小學任教。
該鎮坐落在一個山崖上,拉直了算,兩地相距六十英裡。
隻要對那地方和周遭一切瞧上一眼,就足以了解那位老師已經把他長期熱中的計利和夢想通通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個新夢想,不過這新夢想無論同教會,還是同文學都一點不沾邊。
他天生不善料理實際生活,現在卻為一個一個全屬實際的目标,也就是為了養得起一個妻子而掙錢和攢錢。
她要是願意,還可以管理緊挨着他的小學的一所女校。
正是出自這個打算,他才勸說她去進修,何況她并不準備匆匆忙忙跟他結婚。
大約在裘德從馬利格林移居麥爾切斯特,并且在那兒同蘇一起鬧出風波的那段時間,老師也在沙氏頓新任小學的新校舍安頓停當。
他修理了所有家具,把書籍一一插在書架上,釘好了釘子。
一切就緒之後,在昏暗的寒冬夜晚,他開始坐在小會客室裡,重理舊業,再做研究,其中一項就是羅馬占領時期的不列颠古文物;一位國立小學教師為這門學問耗費精力固然換不來任何報酬,但他從放棄上大學的宏願後就樂此不疲了。
相對來說,這個領域還是到那時尚未開采的礦藏。
對于類似他那樣的人,住在那樣偏僻閉塞的地方,古文物遺址可謂俯拾皆是,研究起來,日積月累,必定會對那個時期的文明做出新論斷,與流行見解大異其趣,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從表面看,費樂生重做調查研究無疑是他目前的業餘愛好——他可以獨來獨往,深入到遍布着濕地埂路、水道和墳冢的曠野荒郊;可以閉門玩賞收集到的古陶、陳瓦和各色鑲嵌物;他還可以以此為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必挨家挨戶去拜訪鄰居,雖然左鄰右舍都表示過願和他友好來往。
然而這畢竟不是他的真正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
隻要看看那個月與平常不大相同的某個晚上,就會恍然大悟。
沙氏頓在山崖上,下面是西向綿亘無垠的山谷,他的窗戶開在鎮上一個凸出的犄角地方,時間已近半夜,燈光依然射到窗外,仿佛申明此處有人還在埋頭研究。
其實滿不是那麼回事,他什麼也沒研究。
那間居室的内部——書籍、教師的寬松的外套,他伏案的姿勢,甚至爐火的跳動,在展示着一個始終孜孜兀兀、研究不辍的莊嚴過程,再看他苦心孤詣,全無優越條件可資依傍,那就更非難能可貴一語所能盡。
不過這個過程雖然到前些日子是真實可信的,此刻卻大謬不然了,因為他心無旁骛的不在于曆史本身,而是一份由他口述,并由一隻剛健的女性之手記錄下來的,于他有曆史意義的記錄。
他這會兒正對着字字清晰的筆記發呆。
随後他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疊細心紮好的信件,若拿這年頭通信頻繁的标準比較,為數未免少得可憐。
所有信的内件依然裝在信到時的原來信封裡,信上筆迹一如那份有曆史意義的筆記,具有相同的女性特點。
他一份份打開,看得津津有味。
乍一看,也許覺得這些小小的一張紙實在不像有什麼叫人咂摸不完的東西。
它們寫得簡單明了、直言不諱,信未署名“蘇-柏——”;屬于那類短時間分别後所寫的信,看完了就順手撕掉。
至于内容主要不外乎談些進修學校上課情況等等的經驗,寫信人那天一寫完肯定把它們忘得一幹二淨。
其中有一封才到,那位年輕的女人說她已經收到他那封體諒人的信,既然他以後将依她的願望避免常去學校看望她,足證他為人寬厚,令人感佩。
(學校這地方對來訪者多有刁難,她非常希望她同他訂婚一事不要走露風聲,如果他頻頻來訪,難免喧騰衆口。
)這些話,老師揣摩來揣摩去。
女人不讓愛她的男人常去看她,還因為他答應了,感激不盡,要是他該滿意的話,到底哪一樁該滿意呢?這個問題在他是個問葫蘆,難解其中奧妙。
他拉開另一個抽屜,從中找着一個信封,打裡面抽出蘇孩子時一張相片,是老早以前他還不認識她時候拍的;她手裡拿着小籃子,站在涼棚底下,還有一張,她已經長成年輕的女人了,黑眼睛黑頭發使她在照片上顯得别具風韻,非常美麗,在她的輕松愉快的氣質中,多思慮的習性已灼然可見。
這張相片跟她給裘德的一樣,她也可以把它随便贈給别人。
費樂生拿着它往唇邊送,才送到一半就停了,因為他對她說的費解的話還滿腹狐疑,無奈何隻吻了吻貼相片的紙版,吻時一往情深,就連十八歲小夥子那種傾心相愛勁兒,也不免遜色。
老師的臉不怎麼健康,顯得老氣橫秋,又因為胡子留的樣式,也就愈顯老氣了。
他賦性耿介,有君子之風,一言一行必求光明磊落,無愧于心
他就是裡查-費樂生。
前不久他從基督堂附近的拉姆登男女合校的鄉村小學遷回本鄉沙氏頓,在一所規模較大的男生小學任教。
該鎮坐落在一個山崖上,拉直了算,兩地相距六十英裡。
隻要對那地方和周遭一切瞧上一眼,就足以了解那位老師已經把他長期熱中的計利和夢想通通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個新夢想,不過這新夢想無論同教會,還是同文學都一點不沾邊。
他天生不善料理實際生活,現在卻為一個一個全屬實際的目标,也就是為了養得起一個妻子而掙錢和攢錢。
她要是願意,還可以管理緊挨着他的小學的一所女校。
正是出自這個打算,他才勸說她去進修,何況她并不準備匆匆忙忙跟他結婚。
大約在裘德從馬利格林移居麥爾切斯特,并且在那兒同蘇一起鬧出風波的那段時間,老師也在沙氏頓新任小學的新校舍安頓停當。
他修理了所有家具,把書籍一一插在書架上,釘好了釘子。
一切就緒之後,在昏暗的寒冬夜晚,他開始坐在小會客室裡,重理舊業,再做研究,其中一項就是羅馬占領時期的不列颠古文物;一位國立小學教師為這門學問耗費精力固然換不來任何報酬,但他從放棄上大學的宏願後就樂此不疲了。
相對來說,這個領域還是到那時尚未開采的礦藏。
對于類似他那樣的人,住在那樣偏僻閉塞的地方,古文物遺址可謂俯拾皆是,研究起來,日積月累,必定會對那個時期的文明做出新論斷,與流行見解大異其趣,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從表面看,費樂生重做調查研究無疑是他目前的業餘愛好——他可以獨來獨往,深入到遍布着濕地埂路、水道和墳冢的曠野荒郊;可以閉門玩賞收集到的古陶、陳瓦和各色鑲嵌物;他還可以以此為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必挨家挨戶去拜訪鄰居,雖然左鄰右舍都表示過願和他友好來往。
然而這畢竟不是他的真正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
隻要看看那個月與平常不大相同的某個晚上,就會恍然大悟。
沙氏頓在山崖上,下面是西向綿亘無垠的山谷,他的窗戶開在鎮上一個凸出的犄角地方,時間已近半夜,燈光依然射到窗外,仿佛申明此處有人還在埋頭研究。
其實滿不是那麼回事,他什麼也沒研究。
那間居室的内部——書籍、教師的寬松的外套,他伏案的姿勢,甚至爐火的跳動,在展示着一個始終孜孜兀兀、研究不辍的莊嚴過程,再看他苦心孤詣,全無優越條件可資依傍,那就更非難能可貴一語所能盡。
不過這個過程雖然到前些日子是真實可信的,此刻卻大謬不然了,因為他心無旁骛的不在于曆史本身,而是一份由他口述,并由一隻剛健的女性之手記錄下來的,于他有曆史意義的記錄。
他這會兒正對着字字清晰的筆記發呆。
随後他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疊細心紮好的信件,若拿這年頭通信頻繁的标準比較,為數未免少得可憐。
所有信的内件依然裝在信到時的原來信封裡,信上筆迹一如那份有曆史意義的筆記,具有相同的女性特點。
他一份份打開,看得津津有味。
乍一看,也許覺得這些小小的一張紙實在不像有什麼叫人咂摸不完的東西。
它們寫得簡單明了、直言不諱,信未署名“蘇-柏——”;屬于那類短時間分别後所寫的信,看完了就順手撕掉。
至于内容主要不外乎談些進修學校上課情況等等的經驗,寫信人那天一寫完肯定把它們忘得一幹二淨。
其中有一封才到,那位年輕的女人說她已經收到他那封體諒人的信,既然他以後将依她的願望避免常去學校看望她,足證他為人寬厚,令人感佩。
(學校這地方對來訪者多有刁難,她非常希望她同他訂婚一事不要走露風聲,如果他頻頻來訪,難免喧騰衆口。
)這些話,老師揣摩來揣摩去。
女人不讓愛她的男人常去看她,還因為他答應了,感激不盡,要是他該滿意的話,到底哪一樁該滿意呢?這個問題在他是個問葫蘆,難解其中奧妙。
他拉開另一個抽屜,從中找着一個信封,打裡面抽出蘇孩子時一張相片,是老早以前他還不認識她時候拍的;她手裡拿着小籃子,站在涼棚底下,還有一張,她已經長成年輕的女人了,黑眼睛黑頭發使她在照片上顯得别具風韻,非常美麗,在她的輕松愉快的氣質中,多思慮的習性已灼然可見。
這張相片跟她給裘德的一樣,她也可以把它随便贈給别人。
費樂生拿着它往唇邊送,才送到一半就停了,因為他對她說的費解的話還滿腹狐疑,無奈何隻吻了吻貼相片的紙版,吻時一往情深,就連十八歲小夥子那種傾心相愛勁兒,也不免遜色。
老師的臉不怎麼健康,顯得老氣橫秋,又因為胡子留的樣式,也就愈顯老氣了。
他賦性耿介,有君子之風,一言一行必求光明磊落,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