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險出獨眼

關燈
處,還望大禦所明示。

    ” 家康并不看政宗。

    他瞪了一眼正純、忠直,又把銳利的目光投向忠雄、忠明、利常等年輕人,呼呼喘着粗氣。

     “諸将糊塗。

    行不義者必遭天譴,這是無法撼動的事實。

    希望各位,尤其是年輕人,務必将此言銘刻于心,休要誤了日後大事。

    ” 盡管他語氣已無剛才那般嚴厲,但仍十分激動,呼吸都亂了,“聽着。

    驅逐了足利義昭的信長公不久即為光秀所殺。

    以暴戾為名、将父親趕到今川氏幽禁起來的武田信玄,也慘遭橫死。

    已故太閣的所作所為,大家也要想上一想。

    太閣與家康的唯一一戰小牧之役,原因究竟在于何處?不就是因太閣要将信長公的子孫斬草除根?石田三成也是一樣,為洩私憤,欺詐幼主,發起關原之亂,結果落得那等下場。

    這一切,都因為他們不義。

    佛法講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理永遠不可違背。

    ”說着,家康的眼圈逐漸紅了。

     年輕人全都僵在那裡,聽得入了神,伊達政宗雖也一副敬服的樣子,想法卻與别人不一樣。

    他的确也感慨萬千,卻更是冷靜:老東西實在高明!實是老奸巨猾! “我……念及與已故太閣的舊情,才締結了此次和約。

    這是向神佛展示我知情知義。

    滅掉豐臣氏易如反掌,但如此一來,我就陷入了不義。

    神佛不答應的私心,絕非德川家康該有。

    望各位能解得我的苦衷。

    隻憑借武力取得勝利,絕非真正的勝利。

    大家若能理解我的心思,就休再提諸如此類的事了!” 言罷,家康又添上一句,“聽着,此次的議和是再一次、再一次……給秀賴反省的機會。

    秀賴若仍不識大體,忘了上天的體恤,行不義之事,必會自取滅亡……天道便是如此殘酷!” 有人大呼“明白”,衆人一看,乃是前田利常。

     伊達政宗既焦躁不安,又感慨萬千。

    他當然不明年逾七十、行将就木的老人,在人生最後時光那返璞歸真的心思,隻歎眼前人為一曠世奸雄。

    政宗的野心和生命還在同現實的争鬥中熊熊燃燒,不許他麻痹大意。

    他接口道:“大人句句在理。

    天下大事隻靠武力終不能解決根本,隻有施行德治,才能永世太平。

    大人宅心仁厚,但眼下有燃眉之急。

    據在下查訪,二道城的護城河深達三四間,其寬大人也知,有五十到七十間。

    要想把這麼大的護城河填為平地,光憑堤上的土絕對不夠,而且尚需大量人伕。

    因此,要麼命各藩都出人伕,要麼……雖然我伊達父子從陸奧遠道而來,但若用得着,隻管吩咐……” 政宗剛說到這裡,家康就舉起手打斷了他:“此事我早已決定,無論是誰,一律據俸祿高低出人。

    ”說着,又把視線移到本多正純身上,淡然道,“上野大人,此事隻需暗中傳達各大名即可。

    ”政宗心裡又是一沉。

    他和兒子遠江守秀宗共率一萬人在松屋町口固守。

     因而,他自然想留下來看看大坂日後的情形。

    他伊達政宗在諸大名返回本領之後,完全可以率領一萬兵馬入城,一旦有勝算,他極有可能再賭一把,鼓動洋教徒起事。

    可是,家康對此似已有細心的算計和周密的安排。

     在家康的命令下,本多正純把早已備好的寫有各大名所出人伕數的紙取出,道:“大禦所大人明日一早就将拔營返回二條城。

    此令原定二十七日在二條城發布,既然已經論及,那就在此處先行内示。

    ”說着宣讀起來。

     “三萬石以上,五萬石以下,三十人;五萬石以上,七萬石以下,五十人;七萬石以上,十萬石以下,一百人;十萬石以上,十五萬石以下,二百人;十五萬石以上,二十萬石以下,四百人;二十萬石以上,二十五萬石以下,八百人;二十五萬石以上,三十萬石以下,一千五百人;三十萬石以上,五十萬石以下,兩千人;五十萬石以上,一百萬石以下,三千人……” 聽着聽着,政宗的鬥志逐漸消失。

    至此,他隻能給衆人留下一個他是何等忠誠地為幕府效力的印象,然後退下。

    家康的思慮天衣無縫,找不到絲毫纰漏。

     臘月二十六,家康已撤回二條城,此時,負責填埋護城河的人也已決定,由松平忠明、本多忠政、本多康紀三人負責。

    由于小藩也為此次出征花費了不少錢,手頭拮據。

    體諒到這些難處,三奉行決定把他們的徭役免了。

     可這三人卻陸續接到了三萬石以下的不出人伕的大名的請願書。

    加之衆大名大呼不公,隻好又追加命令,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