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古稀統兵
關燈
小
中
大
,他一步步下出棋子,好令世人看出成人和小兒之間明顯的差距。
将軍秀忠尚不溫不火,還算令家康安心。
但在秀忠看來,這卻是不負責任和孝心不足。
在未得到家康允許出兵之前,秀忠對藤堂高虎道:“大禦所的指令雖還沒到,但我已決定出兵。
”他欲先斬後奏。
家康乘坐轎輿進軍和秀忠率領大軍進發,一緩一急,給世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前者令人感覺大坂尚有“反悔”餘地,與此相反,後者則毫無顧忌。
已是豐後府内城主的竹中重利得知秀忠出兵,便親自向安藝廣島城主福島正則之子忠勝派出使者。
正則人在江戶,但忠勝若不立刻率兵加入進攻大坂之軍,恐受到秀忠懷疑,故,重利此行乃是刻意進言。
竹中重利剛一行動,小出吉英就緊随其後。
吉英乃秀賴的輔政秀政之後。
“秀賴送來書函,在下把它送到此處。
”此為秀賴的親筆信函,不過要求小出無論如何也要支持大坂雲雲。
本多正純将書函交與家康。
家康一看,皺起眉頭:“連小出都抛棄秀賴而走了?”就連豐臣氏從小培養起來的小出和片桐都棄而走之,單靠把那些好事的浪人召集起來,就可決戰?秀賴的想法之簡單,實令家康歎息連連。
此時,一則令家康更為不快的消息送了來。
擔任先鋒的藤堂高虎受家康之命,令片桐且元與其子孝利擔任攻打大坂的前鋒,片桐父子立刻交出人質,欣然從命。
藤堂高虎揣摩着家康的心思,讓片桐且元擔任先鋒,這裡面當然含有讓他和城内主和衆人聯絡的意思。
不意片桐父子立刻就答應下來,可見秀賴何等可悲!本應成為大坂盟友的人陸續離去,意想不到的人皆把不利于大坂的消息帶給家康,心向關東。
秀忠的進兵,更是令講和變得不能。
家康已無法停下腳步。
十月二十三,他徑直進駐京都二條城。
進入二條城,家康再次向沿東海道西上的秀忠派出了使者:“不可着急。
兵法雲:長途襲遠,敗軍之象。
必體恤士卒的疾苦,威風凜凜進兵為宜。
” 家康所施,為已故太閣常用的“威壓”之略。
家康目下乃是想借此促使秀賴反省。
不隻秀賴,他還欲令唯恐天下不亂而聚到大坂城的浪人,看清天下大勢,好讓他們改變初衷,放棄對抗。
可情勢已然發生變換。
若是武田信玄、北條氏政、小早川隆景、上杉謙信諸人,一旦向他們顯示出兵力差别,不論他們内心怎樣,必不會再生戰意。
但目下這些小兒從不知戰陣為何物,亦不明戰事的可怕和實力的差距。
接連聚往二條城的天下大名,都堅信家康很是憤怒,決意要讨伐大坂,遂紛紛請求打頭陣。
首先是片桐且元與其子孝利前來請命,接着為細川忠興。
每人都向家康透露了大坂内情。
但實際上,家康對城内情形一清二楚,為此大為悲哀。
十月二十四,武家傳奏、權大納言廣橋兼勝和三條西實條以敕使身份來到二條城。
接到天子的慰問之時,家康眼淚都要下來了。
他不想打仗,但無一人能明白他的心思,秀忠更是對父親心思知之甚微。
若是如此,後世之人究竟會如何評價家康?難道衆人會評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位好戰的德川武士,即使到了七十有三高齡,還耐不住寂寞,拖着連馬都騎不動的老骨頭硬上戰場? 敕使回去之後,就更熱鬧了。
公卿都認定,此乃逢迎巴結的絕好機會,無不煞有介事地穿上禮服前來拜谒,絡繹不絕。
其中更有一些人,明目張膽地宣稱欲廢除“豐臣”與新五攝家平起平坐的資格——看不清時勢的大坂城,已是四面楚歌。
此時,浩浩蕩蕩、沿東海道西上的将軍旗下,除了聲勢浩大的旗本之外,伊達、上杉、佐竹等東北雄藩諸軍,也加入了征伐大坂的行列。
是日,家康分别借與為江戶城的修複出錢、此次又出兵的淺野長晟,及鍋島勝茂、山内忠義等人銀二百貫,命細川忠興等人待毛利輝元與島津家久的人馬甫一出發,一起東進。
至此,這俨然是一場席卷天下的可悲演兵。
将軍秀忠尚不溫不火,還算令家康安心。
但在秀忠看來,這卻是不負責任和孝心不足。
在未得到家康允許出兵之前,秀忠對藤堂高虎道:“大禦所的指令雖還沒到,但我已決定出兵。
”他欲先斬後奏。
家康乘坐轎輿進軍和秀忠率領大軍進發,一緩一急,給世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前者令人感覺大坂尚有“反悔”餘地,與此相反,後者則毫無顧忌。
已是豐後府内城主的竹中重利得知秀忠出兵,便親自向安藝廣島城主福島正則之子忠勝派出使者。
正則人在江戶,但忠勝若不立刻率兵加入進攻大坂之軍,恐受到秀忠懷疑,故,重利此行乃是刻意進言。
竹中重利剛一行動,小出吉英就緊随其後。
吉英乃秀賴的輔政秀政之後。
“秀賴送來書函,在下把它送到此處。
”此為秀賴的親筆信函,不過要求小出無論如何也要支持大坂雲雲。
本多正純将書函交與家康。
家康一看,皺起眉頭:“連小出都抛棄秀賴而走了?”就連豐臣氏從小培養起來的小出和片桐都棄而走之,單靠把那些好事的浪人召集起來,就可決戰?秀賴的想法之簡單,實令家康歎息連連。
此時,一則令家康更為不快的消息送了來。
擔任先鋒的藤堂高虎受家康之命,令片桐且元與其子孝利擔任攻打大坂的前鋒,片桐父子立刻交出人質,欣然從命。
藤堂高虎揣摩着家康的心思,讓片桐且元擔任先鋒,這裡面當然含有讓他和城内主和衆人聯絡的意思。
不意片桐父子立刻就答應下來,可見秀賴何等可悲!本應成為大坂盟友的人陸續離去,意想不到的人皆把不利于大坂的消息帶給家康,心向關東。
秀忠的進兵,更是令講和變得不能。
家康已無法停下腳步。
十月二十三,他徑直進駐京都二條城。
進入二條城,家康再次向沿東海道西上的秀忠派出了使者:“不可着急。
兵法雲:長途襲遠,敗軍之象。
必體恤士卒的疾苦,威風凜凜進兵為宜。
” 家康所施,為已故太閣常用的“威壓”之略。
家康目下乃是想借此促使秀賴反省。
不隻秀賴,他還欲令唯恐天下不亂而聚到大坂城的浪人,看清天下大勢,好讓他們改變初衷,放棄對抗。
可情勢已然發生變換。
若是武田信玄、北條氏政、小早川隆景、上杉謙信諸人,一旦向他們顯示出兵力差别,不論他們内心怎樣,必不會再生戰意。
但目下這些小兒從不知戰陣為何物,亦不明戰事的可怕和實力的差距。
接連聚往二條城的天下大名,都堅信家康很是憤怒,決意要讨伐大坂,遂紛紛請求打頭陣。
首先是片桐且元與其子孝利前來請命,接着為細川忠興。
每人都向家康透露了大坂内情。
但實際上,家康對城内情形一清二楚,為此大為悲哀。
十月二十四,武家傳奏、權大納言廣橋兼勝和三條西實條以敕使身份來到二條城。
接到天子的慰問之時,家康眼淚都要下來了。
他不想打仗,但無一人能明白他的心思,秀忠更是對父親心思知之甚微。
若是如此,後世之人究竟會如何評價家康?難道衆人會評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位好戰的德川武士,即使到了七十有三高齡,還耐不住寂寞,拖着連馬都騎不動的老骨頭硬上戰場? 敕使回去之後,就更熱鬧了。
公卿都認定,此乃逢迎巴結的絕好機會,無不煞有介事地穿上禮服前來拜谒,絡繹不絕。
其中更有一些人,明目張膽地宣稱欲廢除“豐臣”與新五攝家平起平坐的資格——看不清時勢的大坂城,已是四面楚歌。
此時,浩浩蕩蕩、沿東海道西上的将軍旗下,除了聲勢浩大的旗本之外,伊達、上杉、佐竹等東北雄藩諸軍,也加入了征伐大坂的行列。
是日,家康分别借與為江戶城的修複出錢、此次又出兵的淺野長晟,及鍋島勝茂、山内忠義等人銀二百貫,命細川忠興等人待毛利輝元與島津家久的人馬甫一出發,一起東進。
至此,這俨然是一場席卷天下的可悲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