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古稀統兵

關燈
德川家康決定出兵大坂,是為慶長十九年十月。

    在此之前,他始終盼望有别的辦法能收拾殘局。

    另外,他遲遲未能決斷,最大的原因則仍出于自身康健。

     但開戰在即,家康卻仍對将軍秀忠不甚放心。

    他倒不擔心失敗,單是擔心士氣旺盛,會殺戮太過。

    戰事的勝敗總會讓怨恨之根深紮大地,一旦殺戮太過,怨恨就會代代相傳,他日必在意外之處招緻不幸。

     為了探讨太平之道,九月初十,家康在奈良東大寺聽僧人們講華嚴經,十五日又特意把南光坊天海召來,整整兩日談講佛法。

     天海表示,若要使太平持續,首先要化人心。

    若要此舉有效,即需要更大的勇氣。

    “老衲并非指責大禦所怠惰。

    但,若您隻想安度晚年,老衲并不贊成。

    人既無晚年也無後世,有的總是眼前危機,隻有在危機之中,人生才彌顯珍貴。

    ” 天海的意思是來個徹底了斷,催促家康痛下決心,親自立于陣前。

    家康冷淡一笑,不以為然。

     這些事情,家康自是明白。

    但他擔心的是,若要親自領兵出陣,一旦自己在陣前身有不測,隻恐天下大亂。

     看看武田信玄就不難知,當年他在陣中倒下,立時危機四伏:葬禮不能舉行,議事也要作假。

    盡管信玄以超乎尋常的謹慎安排好了一切,但仍消除不了圍在遺體周圍的老臣們的不安,和他們對勝賴的不滿。

     現在,大坂之戰一觸即發。

    家康不想親臨陣前,而是欲坐鎮駿府,指揮全局,可是,這樣卻不能讓人安心。

    諸旗本大将及秀忠與其親信,都對大坂大生厭恨。

    怨恨隻會招緻“孽緣”,家康深知這些。

    于是,他又傾聽了可睡齋宗珊講法,觀看幸若舞,聽平家琵琶,欲從各個方面重新體味人生。

     在聽平家琵琶之時,不知為何,家康竟忽地悲傷起來,險些掉淚,甚至想把年輕的側室都支走。

    實際上,與其說是心生悲傷,不如說他是為大坂城裡的太閣遺孤秀賴及澱夫人、千姬的命運揪心。

    當他聽琵琶流淚、為是否親臨陣前而猶豫,時日眨眼即至二十三。

    五日之後,家康意外地迎來了秀賴的使者,通報片桐且元不忠不敬而招緻處罰諸事。

     戰備充足,開戰時的用兵和動員諸事早就想好,就連情急之時解救秀賴、千姬和澱夫人的事,都提前委托于柳生宗矩了。

    但家康真正決定親臨陣前,乃是得知片桐且元的變故之後。

    片桐且元在秀賴眼裡,竟成了一個不可寬諒的不忠之臣,此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幼稚者非用眼睛看事,而是用情感判斷,從喜歡者中尋找良處,對厭恨者吹毛求疵。

    然而世上百人中,總有九十稚嫩,他們總是遇事哭成一團,争成一處,不辨東西南北。

     十月初一,所司代闆倉勝重送來了關于“大坂騷動”的詳盡消息。

    他稱,片桐且元畏避嫌疑,躲在茨木城自家府邸不出;石川貞政率先逃離大坂;信長公次子織田常真(信雄)眼看戰端難免,為避難離開大坂城。

    急報說,始終在城内陪澱夫人的京極遺孀常高院,則暗中與闆倉保持聯絡。

     常高院苦心勸說無效,澱夫人日漸被主戰之人打動,現在日日都詛咒關東。

     “但這些都是受周圍影響,決非出自澱夫人本心。

    故隻請闆倉大人相信我們姐妹情誼。

    本以為總有一日,家姊會明白我的心意,可眼下竟傳起一些惡意的流言。

    由于擔心闆倉大人相信流言,隻想提前說上一聲。

    至于大禦所那裡,不久之後忠知或忠高自會前去解釋,還請多多關照。

    ”此為常高院的原話。

     最後是勝重本人的意見。

    他以為,即使為牽制西國諸大名,家康親自出馬,對防止事态擴大,亦顯得舉足輕重。

     家康不禁長淚欲落。

    在這亂世,自己竟得七十有三高壽,正當為此暗中慶幸時,竟有禍亂。

     是啊,無超凡脫俗的勇氣,怎能平息這次騷亂?但事到如今,不能吝啬這老骨頭了。

     一旦下了決心,家康就不再逡巡。

    他立刻傳來本多上野介正純:“向江戶派出人,就說同于前議,德川家康決意親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