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鐘銘風波
關燈
小
中
大
慶長十九年,京都。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把大佛殿的開光法事說成已故太閣十七周年祭。
算起來,此年的八月十八确正是秀吉公第十七個忌日。
世人回想起秀吉第七個忌日時的盛況,遂對此次也充滿憧憬:連秀吉公第七個忌日都舉行得那般盛大隆重,此次的忌日,定是前所未見的盛典…… 其實,在這期待背後,亦隐藏着莫大的不安。
直到大梵鐘鑄成之後,這種不安方稍稍緩解。
一時震動天下的洋教風波,亦漸次從百姓記憶中遠去。
當大久保忠鄰前來搗毀教堂,大肆拘捕抗令之人時,人們恐懼之極,以為天下就要陷入大亂。
可事後,人們竟發現一切如常。
大鐘樓建起來了,那座衆議紛紛的大梵鐘也運到了鐘樓旁邊。
為了守護工程,大坂派來的武士達三千之多。
為了一飽眼福,看一看大鐘,大批百姓聚攏而來,武士們大聲斥趕,如臨大敵。
或許是因為工程某個地方存在缺陷,這尊鍍金銅佛在後世的寬文二年(一六六二)因遇地動而倒塌,幕府把大佛回爐熔掉,改鑄成了寬文通寶,但是梵鐘卻始終把威儀留存到了後世。
此為後話,不言。
隻是據稱有詛咒德川之虞的梵鐘,卻端端安然留到後世,這裡面究竟包含着何等意味,已非凡俗之人可以參悟。
總之,大梵鐘高一丈四尺,口徑九尺二寸,重一萬四千貫,京都百姓早已等不及第十七回忌,均想前來觀瞻,亦是理所當然。
據雲,還有些誇耀者讓人伕帶着香錢前來禱告。
一言以蔽之,世人對巨鐘的反響熱烈之極。
所司代闆倉勝重亦在紅着眼睛趕工的片桐且元的引領下,前來觀看大鐘。
随行的隻有本阿彌光悅和茶屋之妻阿蜜,不消說,此非公開察視。
勝重一眼便明,此鐘日後必帶來莫大的難題。
當且元解開嶄新的席子,讓勝重看清韓長老撰寫的銘文時,勝重慌忙把臉扭了開去,盯着本阿彌光悅道:“果然不錯,真是不錯啊。
” 在回到所司代府邸之前,勝重表情凝重,一言不發。
本阿彌光悅也已覺察到了事态的嚴重。
上方人衆與日俱增,盡管在所司代的努力下,好歹抑制住了貨價暴漲,但眼下的店鋪客棧已人滿為患。
除了遊山拜佛之人,幾乎所有寺院都擠滿了來路不明的浪人。
回到所司代府邸,進入勝重的客室,光悅摘下最近才戴用的宗匠頭巾,擦了一把額頭的汗,道:“估計湧入者有三十萬之多。
” 阿蜜默默從懷裡掏出一個小本子交給光悅,怕是光悅在委托茶屋進行什麼查訪。
闆倉勝重瞥了一眼,也默默擦起汗來。
“這就是了……”光悅一面翻着小本子,一面喃喃道,“湧入上方的浪人約有十六七萬……其中,七成由大坂提供用度。
” 闆倉勝重淡淡把煙絲盤拉到面前,“那是因有坂崎出羽那樣的人。
” “萬一發生戰事,有三成人心向德川。
” “三成?老先生也太天真了。
”勝重重重歎道,“我看不足二成。
” 光悅認真地搖搖頭,“人看眼前利益,大坂必敗無疑,怎會受人擁戴?” “不。
”勝重打斷了他,“老先生有所不知,世人總有賭博的興緻,總望有意外收獲,正因這麼想,才莽撞地一擁而上。
”說着,他取出一張小紙片,遞給光悅。
光悅當着阿蜜的面,默默展開紙片。
雖然未明說讓阿蜜也看一下,但勝重亦未顯出責備的意思。
紙片上寫着“真田左衛門佐幸村,五十萬石”,接下來分别羅列長曾我部盛親、後藤右兵衛、塙團右衛門、毛利勝永等人的名字。
長曾我部後寫着“土佐全境”,後藤後寫有“三十萬石”,塙團後寫有“二十萬石”。
本阿彌光悅撇着嘴搖了搖頭,“真田充其量也就十萬石,剩下的有一萬石也多的了。
” 勝重轉道:“究竟是在尾張虛度終生,還是奪取天下?總見公終生呼喊着這一口号而戰,此種嗜賭之性已深深紮根于其後的武将心中。
可以說,這是總見公的遺物。
老先生說呢?” 本阿彌光悅神情嚴肅地點頭道:“在下也經常想這個問題。
已故信長公曾逼着大禦所去沙場厮殺,執槍去掠奪,用刀劍去侵占,領地、百姓、财寶、榮譽,都可憑借武力強取豪奪。
給天下的武将灌輸進這種嗜戰之念的,正是信長公。
” “是呀。
”闆倉勝重用扇子指着紙條,道,“這種習性依然深深紮根于世人心中,正如這上面所書,這五十萬石、三十萬石、二十萬石都是誘餌,如此一來,就給人一種印象,越是殺人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把大佛殿的開光法事說成已故太閣十七周年祭。
算起來,此年的八月十八确正是秀吉公第十七個忌日。
世人回想起秀吉第七個忌日時的盛況,遂對此次也充滿憧憬:連秀吉公第七個忌日都舉行得那般盛大隆重,此次的忌日,定是前所未見的盛典…… 其實,在這期待背後,亦隐藏着莫大的不安。
直到大梵鐘鑄成之後,這種不安方稍稍緩解。
一時震動天下的洋教風波,亦漸次從百姓記憶中遠去。
當大久保忠鄰前來搗毀教堂,大肆拘捕抗令之人時,人們恐懼之極,以為天下就要陷入大亂。
可事後,人們竟發現一切如常。
大鐘樓建起來了,那座衆議紛紛的大梵鐘也運到了鐘樓旁邊。
為了守護工程,大坂派來的武士達三千之多。
為了一飽眼福,看一看大鐘,大批百姓聚攏而來,武士們大聲斥趕,如臨大敵。
或許是因為工程某個地方存在缺陷,這尊鍍金銅佛在後世的寬文二年(一六六二)因遇地動而倒塌,幕府把大佛回爐熔掉,改鑄成了寬文通寶,但是梵鐘卻始終把威儀留存到了後世。
此為後話,不言。
隻是據稱有詛咒德川之虞的梵鐘,卻端端安然留到後世,這裡面究竟包含着何等意味,已非凡俗之人可以參悟。
總之,大梵鐘高一丈四尺,口徑九尺二寸,重一萬四千貫,京都百姓早已等不及第十七回忌,均想前來觀瞻,亦是理所當然。
據雲,還有些誇耀者讓人伕帶着香錢前來禱告。
一言以蔽之,世人對巨鐘的反響熱烈之極。
所司代闆倉勝重亦在紅着眼睛趕工的片桐且元的引領下,前來觀看大鐘。
随行的隻有本阿彌光悅和茶屋之妻阿蜜,不消說,此非公開察視。
勝重一眼便明,此鐘日後必帶來莫大的難題。
當且元解開嶄新的席子,讓勝重看清韓長老撰寫的銘文時,勝重慌忙把臉扭了開去,盯着本阿彌光悅道:“果然不錯,真是不錯啊。
” 在回到所司代府邸之前,勝重表情凝重,一言不發。
本阿彌光悅也已覺察到了事态的嚴重。
上方人衆與日俱增,盡管在所司代的努力下,好歹抑制住了貨價暴漲,但眼下的店鋪客棧已人滿為患。
除了遊山拜佛之人,幾乎所有寺院都擠滿了來路不明的浪人。
回到所司代府邸,進入勝重的客室,光悅摘下最近才戴用的宗匠頭巾,擦了一把額頭的汗,道:“估計湧入者有三十萬之多。
” 阿蜜默默從懷裡掏出一個小本子交給光悅,怕是光悅在委托茶屋進行什麼查訪。
闆倉勝重瞥了一眼,也默默擦起汗來。
“這就是了……”光悅一面翻着小本子,一面喃喃道,“湧入上方的浪人約有十六七萬……其中,七成由大坂提供用度。
” 闆倉勝重淡淡把煙絲盤拉到面前,“那是因有坂崎出羽那樣的人。
” “萬一發生戰事,有三成人心向德川。
” “三成?老先生也太天真了。
”勝重重重歎道,“我看不足二成。
” 光悅認真地搖搖頭,“人看眼前利益,大坂必敗無疑,怎會受人擁戴?” “不。
”勝重打斷了他,“老先生有所不知,世人總有賭博的興緻,總望有意外收獲,正因這麼想,才莽撞地一擁而上。
”說着,他取出一張小紙片,遞給光悅。
光悅當着阿蜜的面,默默展開紙片。
雖然未明說讓阿蜜也看一下,但勝重亦未顯出責備的意思。
紙片上寫着“真田左衛門佐幸村,五十萬石”,接下來分别羅列長曾我部盛親、後藤右兵衛、塙團右衛門、毛利勝永等人的名字。
長曾我部後寫着“土佐全境”,後藤後寫有“三十萬石”,塙團後寫有“二十萬石”。
本阿彌光悅撇着嘴搖了搖頭,“真田充其量也就十萬石,剩下的有一萬石也多的了。
” 勝重轉道:“究竟是在尾張虛度終生,還是奪取天下?總見公終生呼喊着這一口号而戰,此種嗜賭之性已深深紮根于其後的武将心中。
可以說,這是總見公的遺物。
老先生說呢?” 本阿彌光悅神情嚴肅地點頭道:“在下也經常想這個問題。
已故信長公曾逼着大禦所去沙場厮殺,執槍去掠奪,用刀劍去侵占,領地、百姓、财寶、榮譽,都可憑借武力強取豪奪。
給天下的武将灌輸進這種嗜戰之念的,正是信長公。
” “是呀。
”闆倉勝重用扇子指着紙條,道,“這種習性依然深深紮根于世人心中,正如這上面所書,這五十萬石、三十萬石、二十萬石都是誘餌,如此一來,就給人一種印象,越是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