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衆,墟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
諸侯巳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
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之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願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少事。
吾豈可以卿利而背義乎? 削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争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頂嬰頭而竄,逃歸于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坻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王??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巳亦誤矣。
大夫種、範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巳盡而獵狗烹。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範蠡之于勾踐也。
此二君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陉,誅成安君,狥趙,脅燕定齊,南推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三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後數日,蒯通複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
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
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随厮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聞卿相之位。
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審毫厘之小計,遺天正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蠭虿之緻螫;骐骥之路躅,不如驽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
此言貴能行之。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手時乎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蒯通說不聽,巳佯狂為巫。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将兵會垓下。
項羽已椷高祖焽,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巳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将相曰: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甯不能殺之耶?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項王亡,将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
項王死,後亡歸信。
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诏楚補昧。
信??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
六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将遊雲夢,實欲襲信。
信鄲知高祖目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谒上,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斬昧谒上,上必喜,無患。
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曰死,公亦薩手亡矣。
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勁。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巳定,我固當烹。
上日,人告公友,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信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鋒、灌等列。
信常過樊将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
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為伍。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否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軍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陳豨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
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漢十一年,陳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诏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卻署巳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巳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绐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十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之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巳定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是齊辯士也。
乃诏齊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
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
通日: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
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故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精銳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衆,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高帝曰:置之。
乃釋通之罪。
八卷終
當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衆,墟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
諸侯巳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
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之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願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少事。
吾豈可以卿利而背義乎? 削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争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頂嬰頭而竄,逃歸于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坻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王??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巳亦誤矣。
大夫種、範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巳盡而獵狗烹。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範蠡之于勾踐也。
此二君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陉,誅成安君,狥趙,脅燕定齊,南推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三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後數日,蒯通複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
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
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随厮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聞卿相之位。
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審毫厘之小計,遺天正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蠭虿之緻螫;骐骥之路躅,不如驽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
此言貴能行之。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手時乎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蒯通說不聽,巳佯狂為巫。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将兵會垓下。
項羽已椷高祖焽,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巳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将相曰: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甯不能殺之耶?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項王亡,将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
項王死,後亡歸信。
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诏楚補昧。
信??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
六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将遊雲夢,實欲襲信。
信鄲知高祖目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谒上,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斬昧谒上,上必喜,無患。
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曰死,公亦薩手亡矣。
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勁。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巳定,我固當烹。
上日,人告公友,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信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鋒、灌等列。
信常過樊将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
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為伍。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否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軍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陳豨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
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漢十一年,陳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诏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卻署巳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巳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绐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十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之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巳定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是齊辯士也。
乃诏齊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
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
通日: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
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故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精銳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衆,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高帝曰:置之。
乃釋通之罪。
八卷終